文昌阁遗址

文昌阁遗址

文昌阁遗址位于小东门外,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建。阁凡五层,高约35米,阁顶四面均有朱檐,盖红黄绿琉璃瓦,顶端置一文笔峰,甚为壮观。

镇江新区文昌阁遗址考古勘探近尾声,建筑不存,两棵300岁银杏还在

导读

近日,为配合镇江心湖高级中学施工建设,镇江博物馆考古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施工范围内的文昌阁遗址进行勘探并试掘,现已接近尾声。记者日前进行了实地探访。

遗址上树还在,建筑早没了

要了解文昌阁遗址,首先要找到镇江心湖高级中学的施工地段。在公开的报道中,施工地段位于镇江新区团结河以北、平昌路以南、周章路以西、通港路以东地块。但是对不熟悉新区道路情况的记者来说,仍是一头雾水——那里的道路实在太多了。

没办法,记者找到熟悉的人士打听,才获悉了这一地段的方位。记者在市区乘坐24路公交车,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达葛村。下车后,很快就发现了心湖高级中学的施工地段。这里工程车辆车来车往,一派繁忙的建设场面。

在走近施工地段的过程中,记者偶然在附近的绿草地上发现了很多探洞,地表上还有很多土层深部带出来的土。

走进学校施工作业区后,记者开始寻找文昌阁遗址的试掘地点。幸运的是,在遗址上有两棵粗壮的银杏树,他们像一个巨大的图标,在140多亩的施工地块上指示着文昌阁遗址的方位。

文昌阁到底是什么

说起文昌阁,最著名的算是扬州的文昌阁,其为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阁的底层四面有拱门与街道相通,登楼四眺,远近街景,尽收眼底,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那么,镇江新区的文昌阁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呢?

对此,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李德柱介绍,从隋唐开始,科举考试使平民百姓有机会靠读书做官改变命运,然而这是一条太过狭窄的羊肠小路。为能顺利取得功名,一些人寻求神灵的帮助。“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神星就成为众多学子真诚拜谒的神灵,这样一种意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以文昌命名的地方,如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塔等等,之后甚至成为地方上土地庙的一种形式。在镇江,就有不少叫文昌的地方,如凤凰岭附近就有一个叫“文昌宫”的巷名,在大港赵伯先故居西侧也有叫“文昌宫”的老巷子,甚至在焦山的众多亭台楼阁之中,也有一个叫做“文昌阁”的。

现场有价值的信息很少

可惜的是,记者昨天来到试掘现场,并没有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试掘的土方不大,长约4米、宽约3米,已经由工作人员将土层全部回填,只留下了挖过的松动痕迹。记者也找到了一些考古人员试掘的地块,但都不大。现场唯一有价值的是两棵高龄银杏树,由园林部门悬挂的古树名木牌子上清楚地写明,银杏树的树龄在300年。

据了解,去年底,新区文化旅游局与市文物局、镇江博物馆、新区社会发展局协调,完成了对镇江心湖高级中学范围内文昌阁勘探工作的前期准备。

今年初,镇江博物馆考古队开始对文昌阁遗址进行勘探并试掘。截至目前,勘探工作已完成,摸清了文昌阁遗址的大致范围。试掘工作也接近尾声,出土了少量陶片,其中以红陶为主。此外,还发现较多的红烧土块。

新区文化旅游局人士介绍,下一步,新区文物主管部门将协同相关专家做好镇江心湖高级中学对文昌阁遗址保护利用的指导。

信息来源:金山网(竺捷)摄影 竺捷

编辑 | 爪子,审核 | Mr.zhang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昌乐历史文化遗址-昌乐历史文化小城

1.昌乐历史文化小城

2.昌乐历史文化手抄报

3.昌乐历史文化

4.昌乐历史文化介绍

5.昌乐历史文化材料

6.昌乐历史文化遗址

古蛟印记,中共闽西“一大”旧址—蛟洋文昌阁

蛟洋文昌阁

蛟洋村是位于杭川之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南麓的一个村庄,因其是1928年蛟洋农民暴动地和1929年中共闽西“一大”与红四军前委蛟洋紧急会议旧址——蛟洋文昌阁所在地而遐迩闻名,世所瞩目。

1927年开始,蛟洋文昌阁成了北四区农民运动的战斗堡垒。中共上杭北四区委员会在此成立,全区党员大会经常在此召开。这里也是北四区农军集中和训练之地,揭开上杭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斗争序幕的蛟洋农民暴动就是在此揭竿而起。1929年5月26日,北四区各村武装在文昌阁前成立红军第五十九团,配合红四军转战闽西各地声威大振。

1929年7月下旬,中共闽西“一大”在文昌阁举行。毛泽东指导大会召开,并作重要讲话。大会制定了“坚决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政权割据而奋斗”的总路线,选举了新的闽西特委,闽西各地革命烈火如火如荼迅猛开展起来。

蛟洋文昌阁除以上所述政治历史意义外,还具有建筑、教育、思想文化、及美学等多层文化意义。

从建筑史来看,我国古建筑力学上著名的“中心柱悬梁结构”在蛟洋文昌阁得到成功运用。文昌阁顶层中间仅有一根盈尺大柱,柱的顶端顶着阁顶及其上的大葫芦,上半端衔接着射向四方的横梁;应紧连楼板的柱脚,却没有接到楼板,而且竟然还有2厘米多的空隙。新中国建立后,维修人员怀疑是经年累月地基下沉造成的,建议将空隙垫实,以免造成安全隐患,这一情况引起了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的关注,他从北京赶到蛟洋,经认真勘察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不是地基下沉造成的,而是我国古建筑力学上著名的“中心柱悬梁结构”的运用。没想到这种古籍上曾有记载的建筑结构竟在闽西山区发现了,他感到万分兴奋。

教育史上的意义。260多年前,蛟洋人民为祈求文化昌盛群策群力建起了文昌阁,这本身便是当地人民重教兴文的有力见证;建成后的每年二月初三,本村的学士文人都会依例来此聚会,把盏临风,吟诗作对,谈文论教,出谋献策,从此蛟洋果然文运亨通,日益兴旺发达。20世纪前半叶,蛟洋广智小学和蛟洋中心小学亦先后设于文昌阁。

思想文化上的意义。蛟洋文昌阁建成之后,在其二道正门两侧柱石上,镌刻了嵌“蛟洋文阁”四字的对联:“蛟得雨云洋远拓,文光牛斗阁长辉”。隐含深邃的思想,展望美好的前景。又嘉庆十六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程恩泽亦为文昌阁题联;“宇宙大文章,源从孝友;古今名将相,气作星辰。”均被认为是历史名联。

美学的意义。从一般常识上来说,建在台基上为阁,建在平地上为楼。文昌阁从台基算起高32米(另有说38米,待实测),外观6层,1~3层为方形,4~6层为八角形;阁内实际只有四层,另有环廊式的底层,历时十三年、花十万余工、耗银数千两才得以建成。是宝塔式与宫殿式结合,采用“悬臂梁”结构,抗震力强。各层飞檐均饰以凤尾反翘,阁顶矗立红色大葫芦,整体造型均衡、美观,而目左有天后宫镇龙桥,右有五谷殿,后有镇水亭圆塘坝(堰)相衬托,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其址选于三支山溪汇流处全村偏左方的岸边开阔地,显示阁、水、山、田和树、堰、桥、亭映带协和,和谐统一,独具匠心,为山乡的田园风光平添了如诗如画的人文美。

- END -

文章来源|古蛟印记(主要资料由傅先庆教授提供),图:李国潮、陈道红

综合整理 | 龙岩古田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