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堰幽寻石刻

石堰幽寻石刻

石堰幽寻石刻

位于红安县杏花乡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从右至左分别凿出三个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宽0.2米,阴刻楷书“皇明万历岁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宽0.45米,字迹风化,经清洗拓印,分析其内容为“石堰幽寻原系八景奉谕禁止以后不准毁坏如有毁坏此沟内石者同众公处沙平会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宽0.4米,阴刻楷书“咸丰三年众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该石刻记录了古黄安八景之一“石堰幽寻”形成时间及明代水利工程“千工堰”的修建、维护等信息,填补了地方志相关记录的空白,也是目前红安发现最早的有关文化景观保护、环境保护的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摩崖石刻自然风景区 合川嘉陵江摩崖石刻寻访记

绍兴摩崖石刻

石刻历经千百年风雨,纹丝不动,静看人世更迭。古代最能保存到现在的物件,无疑是坚硬的铁石了。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狭义的摩崖石刻指人们在天然石壁上摩刻的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明清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备着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的石刻,为绍兴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秦会稽刻石,俗称李斯碑。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巡狩会稽山时所刻,篆书,是始皇东巡六大刻石之一。东汉《越绝书》记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六尺,东面广四尺,西面广尺六寸,刻文立于越东山上。”由于年代久远,原碑已失,而文献记载有限,相互之间存在分歧,令刻石原址亦存争论。2008年,在绍兴县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邀请著名书法家朱非先生,在刻石山上题写碑文。上书:史载秦会稽刻石立鹅鼻山戊子孟秋绍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探石至此为之记。

山顶石景

鹰嘴岩

棋盘石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亲切感油然而生

建初买地石刻,又名大吉碑。

位于富盛镇乌石村跳山东坡上,是绍兴、浙江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东汉建初元年,即公元76年),也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文字面积更大的地券刻石。刻石高3米,长2.3米,共刻22字,隶书。布局为上下两列。上列直刻大吉二字,下列五行,每行四字: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书风浑厚古拙,风格独特,是绍兴珍贵文化遗存,堪称汉刻国宝。买地石刻至今能保存完好跟石质有关,跳山石质好,在野山地上,有着青草绿苔所覆盖。

外面有围墙,需 *** 进入

刻字岩石外有栅栏

刻石近景

拓片

贺知章《龙瑞宫记》刻石

宛委山阳明洞天飞来石,“一人推之,若欲崩坠,百人推之,亦复如故”。飞来石周边不规则,“石岩高丈余,南面侧平如削”,高4米,宽9.8米,上面遍布自唐至清摩崖石刻近30幅,以龙瑞宫记刻石最为著名。贺知章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其墨迹世间流传甚少,《龙瑞宫记》文字疏密匀称,端庄中寓俊秀,历来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飞来石

刻石近景(上面那幅刻石为龙瑞宫记)

拓片

董昌生祠题记(唐景福元年,即892年)

位于市区蕺山东侧石壁上。文曰:“唐景福元年,岁在壬子,准敕建节度使相国陇西公生祠堂,其年十二月十六日,兴工开山建立”唐越州节度使董昌生前为自己建祠,895年2月在绍兴称帝,第2年被部下钱镠所灭。绍兴昌安、安昌镇地名皆出于此。

府山公园摩崖石刻

石刻位于府山公园内,顺着文种墓前小路继续向西北行走三十米左右。自唐代开始,陆续有人在此崖壁题刻。保存较为完整的题刻有贞元题字“贞元己巳岁十一月九日开山”及“动静乐寿”四字,后者系绍兴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三江大闸水利工程建造者、绍兴太守汤绍恩所作。

贞元题字

动静乐寿

其他石刻

吼山摩崖石刻

吼山位于越城区皋埠镇境内,原名“犬亭山”,又名“狗山“,后取当地方言谐音,改为“吼山”,传为越王勾 践养犬之处。内有多处摩崖石刻。

云石: 石高三十余米,婷婷玉立,又突入云端,气势磅礴,时有云雾缭绕。云石顶端卧横石,奇石上粗下细,崔嵬离奇,危而欲倾,但又千年耸立,坚如盘石。

棋盘石:跟云石一起为吼山石景之精华。

谁云鬼(魂)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

象鼻吸水

其他石刻

东湖景区内的摩崖石刻

东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东六公里处,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也是绍兴的著名胜迹,号称“天下之一盆景”内有摩崖石刻数处

柯岩风景区内摩崖石刻

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以古越为内涵,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始于汉代。

云骨:高30余米,底围仅4米,最薄处不足一米。远观宛若一柱烟霭,袅袅升空,故又称"炉柱晴烟"。远远望去,耸立如锥,袅袅婷婷,如喷薄而出的云岫,故名云骨,号称天下之一石。岩顶为清光绪初年镌刻“云 骨”二字

蚕花洞

柯岩、南无阿弥陀佛、文光射斗

其他石刻

羊山石刻

羊山石佛景区位于齐贤镇,其主要有石佛景区、羊山公园和羊山石城景区三部分组成。以石景观为特色,人文宗教为内容,辅以水乡田园风光,是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石佛景区石刻

石城景区石刻

宝山摩崖石刻:位于皋埠镇牌口村宝山脚

由此进入

出于保护,石刻外面有遮阳网所罩

松壑,松字清晰,壑字模糊.

别有天地石刻:位于稽江洋中村口。由晚清文人镌刻,笔力遒劲

别有天地

旁有仙人洞

上方山摩崖石刻:

上方山位于金柯桥大道与镜水路之间,北靠柯海大道,南临西小江。明代祁彪佳来此二十余次。曾有摩崖多处,因当地石匠造坟就地取材,数处遭毁

龙吟

狗山石刻:位于湖塘街道江灶溇,海拔41米,因形似卧犬,故名狗山。当地一直流传着“狗山十八藏”的传说,所以来此寻宝者络绎不绝。

压天苍翠,左下有诗一首,因苔藓覆盖,实难辨别

合川嘉陵江摩崖石刻寻访记

嘉陵江的摩崖石刻曾经是很有名的,它大概主要现分布在广元,阆中,南充和合川区域内。若你要寻访嘉陵江摩崖石刻只能从合川开始。受嘉陵江摩崖石刻的影响,嘉陵江支流涪江和渠的支流上,也许还能找到点摩崖石刻。

什么是摩崖石刻?就是沿江的丘陵山堡或峡谷中的石崖上所雕刻出来的佛像或文字,它是活的 历史 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尤其是唐代的摩崖石刻是我国 历史 上最极盛时期,所以要了解下唐代 历史 文化风貌,我们就不得不去寻访下摩崖石刻。当然,宋代摩崖石刻也出名,重庆的大足石刻和四川的安岳石刻就闻名于世。但由于此时宋元战乱,我们不太可能在嘉陵江上寻访到宋代的摩崖石刻。

据文献记载,嘉陵江摩崖石刻起点在广元,终点在我们北碚的温塘峡,由于修了北碚至川的公路而毁坏了这一带的摩崖石刻,所以我们只能从合川摩崖石刻找起。

昨天,我去看了下位于合川东津沱白塔坪上的摩崖石刻,这让我非常失望,除了摩崖上还残存着一些唐代断崖残窟外,所有的摩崖石刻都难分辩出是否是唐代佛像和文字了。

我不由去问白塔坪山上的原住民,他们说,其实,白塔坪上还有很多唐代摩崖石刻的,只不过要么残缺,要么已毁损了,现有几个老信徒们去募损来重新给予整修,结果成了不伦不类的摩崖石刻。我说,这样整修反而是破坏了这儿的生态和文物价值。几个原住民说,没法!文物部门也不管,也 经费来整修,只能让那几个老信徒去整弄下,不然这儿的摩崖石刻全完了。我说,合川的文管所真扯蛋,合川这么多珍贵文物都得不倒好好保护,好多都成了残废品了。

合川东津沱白塔评上的摩崖石刻之佛像之多,远超我的想象,大约有几百尊吧。有的雕在石窟里,有的座落在岩崖中,有的嵌入石壁上,其数量之多,很让人咋舌,但仔细一瞧,就让我哭笑不得的。其造像之粗糙,真让人翻胃,特别是那些泥塑佛像摆在石壁上,那些用红色油漆书写的字体也歪歪扭扭的。玛的,太假了!这鱼目混珠的整修法,反而让真的唐代石刻佛像掉价,这哪是摩崖石刻?纯是摆放的泥塑佛像,一点艺术氛围也没有,真败兴呀!还不如龙多山上顶上那些原生态石刻好,虽然那里的佛像和石刻文字有些残破和风化了,但总体文物价值还在。

合川东津沱白塔坪本是个好地方,山顶上观嘉陵江的风景非常好看,我发现老鹰嘴上是更佳的观景点,就是摩崖石刻的景区太杀风景了。若是合川文管所像大足那样,去请那些专业古物整修队伍来好好修复下原唐代的佛像,白塔坪的风景一定会锦上添花的闻名于世。真的很可惜了!

一、合川东津沱上的卧佛近照(睡水泥床了?)

二、合川东津沱白塔坪上的卧佛远影

三、看!这稀奇古怪的整修出来的摩崖石雕佛像

三、摩崖下摆放的老子像

四、看!这还是石刻吗?

五、这位神仙也来占摩崖石刻的位置了

六、这样胡弄出来的千手观音是来 搞笑 的!

七、这乱其八糟的灰砖墙也胡弄成摩崖石壁

八、彩钢板下的药王(怕是传销团伙吧?)

九、不去西天取经了,到此一游!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从哪里进的

习家池旅游公路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景区,高约70

5米、长约230米的中国更大的山体头像雕像,伏羲摩崖石刻雕像景区在襄阳岘山正式开工,景区可沿通往习家池旅游公路进入孟浩然文化广场即可进

该雕像由国内著名雕刻大师聂承兴负责设计

济南到怀柔摩崖自然风景区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490.8公里

起点:济南市

1.济南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经二路行驶100米,左转进入纬二路

2) 沿纬二路行驶200米,过右侧的丽山大厦约240米后,稍向左转进入天成路

3) 沿天成路行驶990米,稍向右转进入济泺路

4) 沿济泺路行驶820米,进入无影山中路

5) 沿无影山中路行驶480米,朝北园高架路/黄岗路/二环西路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 沿匝道行驶410米,直行进入北园高架路

7) 沿北园高架路行驶3.6公里,过北园高架路,朝建邦黄河大桥/经十路/G3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匡山立交

8) 沿匡山立交行驶890米,直行进入二环西高架路

9) 沿二环西高架路行驶2.7公里,过右侧的山东饮马大厦,朝G3/G3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天桥立交

10) 沿天桥立交行驶1.5公里,过济南天桥立交约600米后,直行进入济广高速公路

11) 沿济广高速公路行驶4.6公里,朝北京/聊城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济南槐荫枢纽立交

2.沿济南槐荫枢纽立交行驶870米,过济南槐荫枢纽立交,直行进入京台高速公路

3.沿京台高速公路行驶100.9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公路

4.沿京沪高速公路行驶239.5公里,直行进入和平庄互通

5.沿和平庄互通行驶1.6公里,过和平庄互通约170米后,直行进入京津高速公路

6.沿京津高速公路行驶46.4公里,过化工桥,朝东五环/G1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化工桥

7.沿化工桥行驶680米,过化工桥约15 0米后,直行进入五环

8.沿五环行驶22.0公里,过广顺桥,朝京承高速北/承德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来广营桥

9.沿来广营桥行驶420米,过来广营西桥约320米后,直行进入京承高速公路

10.北京市内驾车方案

1) 沿京承高速公路行驶15.3公里,过水源九厂桥,朝大庆/怀柔/承德/G4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大广高速公路

2) 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760米,过高丽营南桥,直行进入大广高速公路

3) 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14.6公里,过大柳树营桥,在北台路/宽沟/桥梓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大柳树营桥

4) 沿大柳树营桥行驶510米,过大柳树营桥约370米后,直行进入北台路

5) 沿北台路行驶70米,直行进入X215

6) 沿X215行驶2.8公里,左转进入X012

7) 沿X012行驶100米,直行进入X305

8) 沿X305行驶100米,右转进入X305

9) 沿X305行驶360米,过左侧的慧友文化广场约80米后,左后方转弯进入S308

10) 沿S308行驶290米,右转

11) 行驶680米,左前方转弯

12) 行驶580米,右转

13) 行驶1.9公里,左前方转弯

14) 行驶50米,直行进入X005

15) 沿X005行驶6.7公里,过关渡河桥约260米后,直行进入X009

16) 沿X009行驶6.0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X009

17) 沿X009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X009

18) 沿X009行驶170米,在第2个出口,朝响水湖/黄花城水长城方向,左前方转弯进入X009

19) 沿X009行驶5.8公里,过右侧的沙峪抗日纪念碑约220米后,右转进入Y254

20) 沿Y254行驶3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摩崖石刻自然风景区

关于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的具体摩崖石刻!

摘要:三峡地区摩崖石刻以其自然、野趣的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从其生态分布特点看,或在溶洞里,或在浪涛中,或在悬崖上,或在峭壁间。正是这种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生态分布,使三峡石刻更加神奇诱人、情趣盎然、魅力无穷。

关键词:三峡地区;摩崖石刻;生态分布;审美风貌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不仅自然风光壮美雄奇、如诗如画,而且文化内涵深厚又丰饶。长江三峡沿岸地区有着三游洞、黄陵庙、昭君故里、屈原故里、寇准秋风亭、石宝寨、张飞庙、神女庙、白帝城等30多处名胜古迹。自先秦至清,就先后有460位诗人在此驻足,留下咏叹三峡的诗作2300余首。尤其是在那鬼斧神工、人迹罕至的摩崖峭壁上,保存着大量的历代石刻,更为三峡凭添了雄奇和神韵。本文试对三峡地区摩崖石刻的生态分布及其审美风貌作粗浅的探析。

三峡地区摩崖石刻以其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风格呈现于世人面前。从其生态分布特点看,或在溶洞里,或在浪涛中,或在悬崖上,或在峭壁间。正是这种以绮丽三峡自然风光为生成背景,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审美风格和独特的生态分布,使三峡摩崖石刻更加神奇诱人、情趣盎然,魅力无穷。

一、溶洞里的摩崖石刻———朦胧幽深,引人遐想,令人心荡神驰

三峡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天然石洞、溶洞甚多,悬崖间有一溶洞也是常见的事。以长江西陵峡峡口的三游洞为例,就其自然特点而言,三游洞本是三峡地区非常普通的溶洞之一,但由于历代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赋予了三游洞丰富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闻名古今的奇洞。据史料记载,古代名人在三游洞留下的摩崖石刻就达一百多件。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元稹、白行简,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曾赋诗题词镌刻于石壁上,可惜因年久风化严重,有些极其宝贵的诗文石刻已经荡然无存。至今,洞中尚存的宋代以来壁刻有40 件,其中,苏辙的“昔年有迁客,携手过嵌岩。去我岁已百,游人忽复三”诗刻;欧阳修撰“景和四年七月十日夷陵欧阳永叔和判官丁同行刻石”的题刻;清代文人陆维祺的“鬲凡”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 ]。

在古代,由于交通和住宿条件的极不发达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长江是入蜀出川的主要路径和黄金水道,不少旅人常常把长江两岸的溶洞作为旅途休息和夜宿的重要场所,加之溶洞幽深莫测,附近一般自然景色优美,又是观景探秘的好去处,因此,古溶洞多有人类活动的印迹,在溶洞里岩壁上留下石刻是不难理解的事。而溶洞里的摩崖石刻,总是像谜一样神奇诱人,令人浮想联翩、神思飞扬。

一个普通的溶洞,因为大量的摩崖石刻而具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为历代名人的足迹而变得古今闻名,这无疑是文化使然,这对古今旅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件快慰的事。的确,“一个自然风景点如果缺乏文化内蕴而仅有单纯的自然审美,给人的感受或许是单调、短暂、浅表的,而富有文化蕴涵的自然审美带给人的感受总是丰富、持久、深刻的,总是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纯自然美的景点对人们来说,也许游览一、二次就足够了。而富有文化底蕴的自然风景区人们往往久看不厌。”[ 2 ]这正是三峡地区摩崖石刻的深层价值所在。

二、峭壁间的摩崖石刻———宏伟壮观,绚烂多姿,令人惊心动魄

三峡两岸,群峰突兀,绝壁千仞。那峭壁,是三峡摩崖石刻最为常见的呈现地带。而峭壁间的摩崖石刻,以重庆奉节白帝城下的瞿塘峡粉笔墙碑群为最。其题刻数量繁多,规模宏大,自宋以降各朝都有记录。书法兼有行、楷、隶、篆,刻艺精湛,这些题刻虽经风雨剥蚀,但由于刻入岩石肌里,形貌保存大多完好如初。

瞿塘峡粉笔墙碑群是指汇集在“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李白《长江二首》)的瞿塘峡(夔门)南岸白盐山下一陡峭岩壁(人称粉笔墙)上的石刻群。墙上刻有自宋代至抗日战争时期的摩崖石刻、碑文10余块。其中更大的字为民国人士孙元良的隶书“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和李端浩的篆书“巍哉夔峡”题词,每个字一米多长。字数最多且字体最小的要数南宋书法家赵公硕所书的《宋中兴圣德颂》的壁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全文980余字,大字寸五见方,小字指头般大小,字体端庄,笔力雄健。此处摩崖石刻中,尤以清朝张伯翔书写的“瞿塘”和刘心源的“夔门”最为醒目。而冯玉祥将军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题词“踏出夔巫,打走倭寇”[ 3 ]143 ,记录了当年中国 ***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 *** *** 感召的威力,也抒发了冯玉祥将军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具有特殊的历史蕴味。

而在瞿塘峡口的铁柱溪石壁上,刻有南宋贾似道为“铁柱锁瞿塘”颁布的告示,以摩崖石刻传为夔州金石之一。另在川鄂交界的鳊鱼溪汇入长江之处,一块光滑的石壁上刻有“楚蜀鸿沟”四字,字迹苍劲古朴,是川、鄂分界的历史见证。

峭壁间的摩崖石刻,不仅古朴、典雅,而且气势宏伟、壮观,或颂人,或记事,或抒情,或定界,虽内容驳杂,但因其位于惊涛骇浪的长江两岸绝壁之上,在这样险要的地方进行凿刻,表现出古代工匠无比的勇气、坚强的毅力以及石刻技艺之精湛,不能不令人震撼和景仰。像“踏出夔巫,打走倭寇”一类充满民族精神的石刻更是令人荡气回肠,给人以力量之美。

三、浪涛中的摩崖石刻———扑朔迷离,情趣盎然,激发豪迈之情

浪涛中的摩崖石刻以龙脊石题刻、白鹤梁石刻为代表。

龙脊石题刻是重庆云阳境内长江中别具情趣的石刻奇观。龙脊石是位于云阳县城南长江之中形如巨龙的一段沙岩石 梁。长200多米,宽10多米,随夏秋丰水冬春枯水,石梁或露出龙脊戏于碧水或如龙潜江中,故称之为龙脊石。旧俗,每逢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邑人游其上,以鸡子卜岁丰吉”。文人学士游乐宴饮之余,或诗或文,年代日久,便在龙脊石上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题刻。

龙脊石上的题刻,阴刻、阳刻、单线双钩技法各异,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皆有,大都字迹清楚,完整无缺。题刻中字多者数百言,少者仅一字;字大者径2米,小者仅2厘米。比如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云阳县令单行举所书“水落石出”四字,字近人高,书法遒劲,意趣盎然。后有行书诗跋“江峰览不尽,云树字年年,苍龙如可驾,我欲问青天”,字大如盘,豪迈飘逸。又如,明崇祯戊辰(1628年)一武科举子题七言“天造江心一片石,往来何故多留题? 愿将洗净贯污胆,压酥好臣骨如泥。”[ 1 ]15其字里行间尽泻出诗作者的心中忧愤。

云阳龙脊石早已是古代人们用来观察和记载长江水位的水文观测站。明代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记载有一首流传于云阳的古老民谣:“龙床如拭,济舟必吉;龙床仿佛,济舟必没。”(龙床即指龙脊石)这首古老歌谣,生动形象地说明龙脊石早已成为长江行船的天然航标。经过长江水文考古工作者对龙脊石上的题刻进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53个枯水水文年份的历史资料[ 1 ]16。这些资料对分析长江水文历史,综合开发利用长江资源有着极宝贵的价值。

白鹤梁石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座长约1600 米,宽约16 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石梁上布满了石刻文字和佛圣雕像以及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石鱼图14尾,大小与水位高程不等,蔚为壮观,亦为水标辨识之重要课题。由于年代久远,江水冲蚀,多已模糊不清,仅两条一米多长的线雕鲤鱼较为清晰,其中一条,以鱼眼作为最枯水位的标志,与现代的水位零点极为相当。石梁上共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刻共164段,其中有水文价值的108段,记录了自唐广法二年(763年)以来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情况。另有清康熙年间涪州牧肖星拱之题记云:“涪江石鱼镌于波底,现则岁丰??”从1953 年、1963 年、1973 年、1983 年四次石鱼露出水面,四年均获丰收的情况来看,“双鱼石出兆丰禾念”之说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白鹤梁石刻作为长江中著名水文古迹,石刻题记共有3万多字的水文记录,对长江水位变化、枯落程度考证以及探索长江上游枯水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古代水文资料和科学依据,由此而引起国内外科技界的关注、被誉为世界稀有的“最古老的水文站”。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4 ] 。白鹤梁石刻除石鱼之外,尚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清代神韵派盟主王士祯1672年游宦涪州,登白鹤梁题诗一首:“涪陵水落见双鱼,北望乡园万里余,三十六鳞空自好,乘潮不寄一封书。”作为名家手笔,随地刻成,还有送子观音,引吭高歌白鹤图等[ 1 ]17。

一块难露水面却更好保存的石粱,竟镌刻着自唐至清光绪乙亥冬季的长江水文史料,不能不说是今古奇迹。专家观摩石鱼,研读题刻,列出了厚重的千年历史水文年表,白鹤粱被尊为世界最古老的水文博物馆,当之无愧,令人叹为观止。

白鹤梁集文化、科学、艺术之精粹,故有“水下碑林”之称。1980 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峡工程修建 ,白鹤梁石刻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修润的设计实施建造水下保护方案(就地采用金刚罩覆盖,罩内注水减压,被称为“无压容器”)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永久保存。游客可在与白鹤梁题刻相对的长江防护大堤上通过通道进入白鹤梁,并在壳体内的参观通道里观看白鹤梁题刻[ 3 ]90。

长江是生命之源,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峡人对她有着深深的依恋和感激之情。然而,当三峡人乃至人类还没有认识和把握长江时,她却是那样神秘,那样桀骜不驯,在洪水泛滥时更是令人恐怖,令人望而生畏。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克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5 ]由于人类的长期物质生产劳动才使得自然界逐步与人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由对立、异己到密切、和谐,从否定人的生活实践到肯定人的生活实践,自然界才与人发生审美关系,自然界才对人显示出无比宝贵的价值。

以龙脊石题刻、白鹤梁石刻为代表的三峡摩崖石刻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了千百年来长江洪水涨落的之一手资料,体现了我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祖先为了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特别是河水泛滥规律所付出的艰辛汗水,反映了古代三峡人对长江洪水涨落规律以及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关注和认识的执着。水文石刻的记载作为之一手资料,成为认识和把握长江洪水涨落规律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和更好佐证,以至今天都还有其特殊的价值。正是由于三峡人通过水文石刻来认识和把握长江洪水涨落的规律,为使桀骜不逊的长江变成“人化”的长江奠定了科学基础。

像龙脊石题刻、白鹤梁石刻这类生成于浪涛中的摩崖石刻,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充满盎然生机,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总是激荡着人的豪迈、奋发之情。不仅是珍贵的科学考察资料和鲜见的石刻艺术奇观,更是启迪人们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的鲜活范例。

四、悬崖上的摩崖石刻———气势恢弘,呼唤人伦,启迪理性精神

三峡两崖,山势陡峭,巍峨挺拔。而在两岸高峻悬崖上的石刻,不仅引人注目,而且给人以神奇和崇高之感。

无论是长江西陵峡口的三游洞楚塞楼下古栈道边石壁上留下的老一辈革命家陈毅所书“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石刻,抑或是风箱峡绝壁上记录古人开凿三峡栈道之伟绩的清代镌刻“天梯津隶,开辟奇功”八个遒劲大字,还是秀丽的长江巫峡中,屹立于绝壁之上的“孔明碑”中所刻的“重岩叠嶂巫峡”、“名峰耸秀”、“巫山十二峰”等石刻都因其地势险要,更彰显其雄浑苍劲,格外醒目。加之石刻内容有传播的特殊意义,且在地势险要的悬崖之上,使其弥散着一种神圣感和生命意义。

悬崖上最为壮观而感人的摩崖石刻,当数重庆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位于重庆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总称。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 万余身,铭文10 万余字。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称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其中,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且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 不可多得的佛、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传统的儒教、道教、佛教思想意识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渗透到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经济、包括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上述各方面的形成和发展。

向善、求美是人类的本性。在古代,由于传媒手段的不发达和社会教化的需要,摩崖石刻作为一种可持续传播和教化的手段便倍受青睐。大足石刻作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精神。它以艺术的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精神物态化了,反映了当时三峡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支柱,生动再现了古代三峡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宇宙观。毫无疑问,像大足石刻这样以摩崖石刻呈现的教化方式,不仅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逼真、而且超越了现实与虚幻,凡身临其境者,易被带到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可以想见,大足石刻对古代三峡和巴蜀人心灵荡涤和理性启迪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峡地区摩崖石刻是人民的储存,历史的沉淀。综观其生态分布和审美风貌,不能不为其风格之独特和价值之珍贵所叹服。

参考文献:

[ 1 ] 杨斌. 三峡石刻文化研究[M ]. 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3.

[ 2 ] 杨斌. 三峡石刻与三峡审美[ J ]. 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

[ 3 ] 胡绍华. 中国三峡文化教程[M ].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4:143.

[ 4 ] 白鹤入围中国世遗预备名单[N ]. 重庆晚报, 2006 - 12 - 17(1) .

[ 5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5.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北京郊区好玩的旅游景点推荐

1、七仙盆景区

七仙盆景区位于怀柔满族乡苗营村北的驼峰沟里,这里矗立着一块巨石,经过常年的雨水冲刷,表面非常光滑。在光滑的巨石之上,有几个天然的石凹,石熬里常年有水,像七个水盆。

这里并未开发,也不收门票,却更大限度的保持了原始风貌。夏天在这里避暑纳凉,秋天来这里看彩叶,没有游客打扰,是北京郊区难得的地方。

2、怀九河沿岸

怀九河自怀柔县黄花城乡东宫,流经九渡河、四渡河,于前辛庄入怀柔水库。源头有黄花城东沟和西沟两支。东沟发源于黄花乡杏树台、庙上一带。西沟发源于延庆县大庄科,经西水峪入怀柔县境,于黄花城南东宫与西沟会合形成怀九河干流。

3、摩崖石刻景区

这里是集古长城、摩崖石刻、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旅游风景区。

植被覆盖率90%更高峰俗称为“窑台”海拔高度为744米。古长城为明代所建,横卧在景区北部的山峦之颠,与慕田峪长城相连。

4、冯家峪白马关

冯家峪地处密云最北边,曲折的山路上有一条北起冯家峪镇的前火岭村,连续长城以北(今河北地区)南至北京密云(古渔阳城)的山路,被称作白马古道。

5、遥桥峪古堡

遥桥古堡位于北京市密云县新城子镇遥桥峪村云岫谷自然风景区对面,是北京市周边唯一一座保存比较完善的明代古堡。现在古堡内住着当年驻守边关将士的后裔。现住有60户村民,大部分为民俗旅游接待户。也是比较有特色遥桥古堡民俗村。

孤寂而又震撼的南朝石刻!被时间打磨的历史感!——丹阳南朝石刻单车探寻记

有句俗话说得好,出来混的都要还的。自从2015年看了吾心向佛的丹阳石刻的作业,喝酒时就和佛爷约了,有机会一起骑一次丹阳石刻,这不2017年了,再不完成,就又变成“积极相约,一约三年”了。这样会被有些人笑话呢。我们酒话也是算数的,一定要还的。这样有了我们这次石刻骑寻。不过还是好事多磨,我还是延续了发活动必有雨的魔咒,9月24日的活动被雨延期到10月22日,好在22日天气给力我们准时出发了。

丹阳的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被公认为全国文物之瑰宝,其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石刻艺术是南北朝多元文化辉煌时期的一枝奇葩。北朝气魄大,刻“人”恢弘有度;南朝妙灵动,雕“兽”栩栩如生。“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丹阳系南北朝时南齐、南梁两朝帝王萧氏桑梓地,依身后归葬故里的习俗,这片不大的土地上至今仍留存着南朝帝陵石刻11处26件,散落在陵口胡桥、荆林、前艾、建山等乡镇境内,悠悠历逾1500载。

早晨六点,我准时赶到了第一集合点,伟哥、佛爷、藤爷他们都到了,一共12个人,老规矩拍照后出发。

到了渡口与三姑娘、休闲骑士汇合,五块钱一人一车汽渡费准备上汽渡。这时藤爷接到电话说顺研车友留点空间在赶往渡口的路上,她和佛爷留在渡口等他,大部队继续前进。好吧,他们公路党擅长飞,我们先跑。过了江,在酒哥的带领下,我们单车十二骑直奔丹阳,这次出来的一队人速度都不慢,一路25+的速度在前进。骑了约一个小时,淼哥中了本次活动的头奖。

全队正好补胎休息等向佛他们,我们胎还没补好,只见三骑编队一溜烟的赶来汇合了。补胎结束,全队满员出发,一路继续25+前进,很快到了陵口大桥,下了桥我接了个电话,只看大队越来越远,我加速追骑到了32码也没追上大队,好在不远,也没岔路,顺利找到顺利找到第一站——陵口石刻。

陵口石刻为1对石兽,雄踞陵口镇东500米萧梁河东西两岸。

东为天禄,双角,身长4米,残高3.6米,颈高2米,体围3.9米;

西为麒麟,独角,身长3.95米,残高2.9米,颈高1.7米,体围3.6米,其琢工最为精细,通体饰纹极为华美,两翼造型极为精巧。

两兽均为公兽。石兽精雕细刻,纹饰华美,是现存南朝石刻中最大的1对。萧梁河原名萧港,齐梁陵墓多在此河道两岸。齐梁时,王子公卿谒陵,自都城建康秦淮河沿破岗渎东下,过二十四埭,人南兰陵萧港至各陵,石兽守护在萧港入口处,成为陵墓区入口的标记。1956年因京杭运河拓宽,南临运河的麒麟,沿萧梁河岸平行北移450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1977年疏浚萧梁河时,麒麟又西迁70米。稍微休息后,拍照开始下一探寻。

这一路既有公路,也有乡道,更要穿过很多田间的小道。

我们寻访的第二站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

此处靠近一小鱼塘,坐落在荆林乡三城巷东北500米处。萧鸾(公元452-498年),父萧道生,母江氏。南齐建武元年(494年),萧鸾继废帝海陵王为帝,时年43岁,在位5年,永泰元年(498年)卒,谥明帝,葬兴安陵。年号建武,永泰。现陵已平。陵前现存石兽一对,两兽间隔一小沟。北兽仅残存部分前躯。

南兽为公麒麟,独角已残,身长3.02米,残高2.7米,颈高1.35米,体围2.78米;兽身雄健,颈项短肥,头上昂,4小翼组成一大翼,形状别致,装饰味浓厚。1957年南兽麒麟扶正人座。1985年1月,北兽残躯向东北方向平行移动12.5米,加固入座。

继续向北约60米就到了我们寻访的第三站,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

此石刻坐落在荆林乡三城巷东北、齐明帝兴安陵与梁武帝修陵石刻之间。萧顺之为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梁武帝萧珩之父。在齐朝历官待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封临湘县侯,赠镇北将军。生前未作皇帝,梁天监元年(502年)被追尊为文皇帝,庙号太祖。与妻张皇后合葬之陵寝名建陵。陵前神道进口依次列有石兽、方型石础、石柱和石龟各1对,计8件,是南朝诸陵中遗存石刻最多的一处。

石兽南为麒麟,北为天禄,两兽相距16米。麒麟独角已残缺,四足尽失,身长3.05米,残高2米,颈高1.25米,体围2.7米,天禄双角及4足已无,身长3.1米,残高2.3米,颈高1.5米,体围2.76米。两兽均为为公兽,挺胸昂首,动势对称。1957年扶正入座。

方形石础边缘有“T”形榫眼,础上结构无存,难以辩明石刻原来的形制。石柱分上、中、下3部分。下为双螭座,方石四周浮雕文饰已模糊不清。

方石上雕有一对环绕相对的螭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4足,修尾。中为柱身,柱表饰凹槽纹和束竹纹,柱身上部有一矩形石额,刻有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石柱置于神道两侧,石额相对,刻文一为正书顺读,一为反书逆读(就是赫赫有名的反左文)。看下图对比。

柱顶原有覆莲状顶盖,盖上立1小兽,现俱坠落在地。石额现藏文化馆内。现今南柱自上而下裂为2,北柱已倾。龟趺之丰碑现已无,仅存趺座。趺座形如巨龟,雕刻简朴有力,形象逼真。

1982年发现趺座四周铺设有宽约70厘米人字型的砖面走道,高出原平地19厘米,两排竖砌砖块收边。石柱柱础四周也发现有宽38.8厘米的类似走道。

我们寻访的第四站,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该石刻坐落在荆林乡三城巷刘家庄附近,南距梁文帝建陵石刻约360米。萧衍(公元464-549年),父萧顺之,母张尚柔。迫使齐和帝禅位于己,时年39岁,在位48年(公元502-549年)。是南朝梁的创立者,太清三年(549年)被侯景幽囚而死,与德后郗氏合葬陵寝名修陵。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陵前仅存一公天禄,位于神道北侧,南向。身长3.1米,高2.8米,颈高1.45米,体围2.23米;双角顺颅顶后伏,中部起节;双翼,前为阴刻涡纹,后续浮雕翎羽。兽体骨劲肉丰,4足粗壮,足5抓,右前足有1小兽,唯物非凡。1957年扶正入座。

我们寻访的第五站,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

坐落在荆林乡三城巷刘家庄附近,南距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约60米。萧纲(公元503-551),父萧衍,母丁令光。为侯景所立,时年47岁,在位3年(公元549-551年)。于梁大宝二年(551年)被侯景所杀。梁承圣元年(552年),与简皇后合葬陵寝名庄陵,年号大宝。陵前有萧港,直通陵口。陵前存1天禄,北向,仅有前躯,体形硕大,身高3.16米,左前足5爪上张,足下所连石板残部厚26厘米。天禄举颈昂首,纹饰与齐明帝兴安陵石刻大体相同。1985年1月扶正入座。

冒雨寻访“摩崖石刻”

冒雨寻访“摩崖石刻

文赵志瑞

对于考古,其实并不在行,也没有太大兴趣,之所以冒了雨去寻访隐在大山深处的“摩崖石刻”,是因为以“不是在山西,就是在来山西的路上”著称、已经走遍山西119个县、并写出了《发现最美古中国----山西秘境》一书的作者刘勇老师来了,有幸跟了一起去寻访。

祁县境内的大山,大概占了全县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浩瀚的山林,孕育了万物,也珍藏了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留下的许多宝藏,寻访的“摩崖石刻”,就是其中的一项。

车到群山之中的一个山凹,停了下来,几个人顺着同道人提供的方向,继续步行前往。

五月的大山深处,已经是泉水淙淙,悦耳的泉水声,就那么叮咚有致地追随着几个人探寻的脚步。到又一个山凹时,一条五、六米宽的清溪,挡住了寻访的去路。好在并不深,水中间,还有人为垫出来可以下脚的大石块。于是几个人拿捏着,踩着垫出来的石块陆续通过。不小心踩进水里湿了脚的,也大有人在。年龄最大,已经七十多岁的刘乃春老师,更绝,直接脱了鞋袜涉水而过,看得人都跟着感觉脚底发凉。好在几个人都顺利通过,于是继续前行。

到了山里,那里都一样。起伏连绵的山,蜿蜒曲折的路,好像一时半会儿,根本走不到头。好在有清澈的清溪伴着,有绽放正盛的各色野花赏着,到也满有怡趣。只是几个陡转之后,随着山势的逐渐攀升,头项的云层,居然也浓密起来,转眼就浓云一片,零星的雨点,就在头顶飘洒起来。

走在最前面奔着跖碑而来的范培杰老师他们几个,早已不见了踪影。跟在后面其实是跟着过来玩赏的我们几个,又不知道寻访的地点到底在那里,只能拄着从崖边枯枝堆里抽出来暂且充作“登山杖”的木棍,冒着雨,继续往前赶。好在并不算太远,也就半个来钟头,就看见了冒雨爬在路旁一丈来高山崖上,正在往里看着什么的刘勇老师和范培杰老师他们。

停到崖下看时,才发现几个人看的,原来是一处由石块砌出来的小窑洞,窑洞并不太高,也就一米多点,而几个人,却挤在洞前不大的那点岩石出沿上,看着里面,在指指点点地研究着什么。

此时,雨已经变得有点大,噼噼啪啪地落下来,砸在人的脑袋上,而小窑洞上面的几个人,却继续指指点点地讨论着,兴趣不减。于是就好奇着,也踩着几乎直立的陡峭岩石,一个个上去,轮流看一眼让刘勇老师他们一路寻访而来,冒雨也不肯往回退的“宝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上去看时,才发现小窑洞并不深,也就一米多点,最里面,却塑着一樽两尺来高的石佛,奇异的是,石佛居然是有颜色的。赫红色的石佛,盘坐在青蓝色的小佛龛里面,两边各有两樽同颜色的站佛。而佛龛的外面,上面是宝顶似的石刻,两边又各刻了一樽头戴“济公”帽的一尺来高的小人。小人旁边,还刻着字。佛龛下面,中间是一个中心像火炬,周围却围着精致图案的清晰雕刻雕刻两边,又各蹲着一只像豹子一样的石刻动物。而整座雕刻,从佛龛,到里面的塑像,再到外面的石刻,又都雕刻于同一块大岩石。里面蕴涵的史学价值,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太懂,但在深山老林里,猛然见着如此精致的、带了颜色的雕刻,还是感觉挺好奇。

下来时,雨下的更大,早一点下来的范培杰老师脑门上,已经满是水珠,而石崖旁边从石缝里长出来的一簇金黄色的“马茹茹”花,却在雨中梨花带雨地,更加显得娇媚。

一点点大起来的雨中,懂文物的刘勇老师他们,却还爬在上面继续研究着什么。裸露在外面的后背,已经洇湿成大片的深色。原来是想跖,又因为下雨太湿跖不成。于是几个人下来,冒着有点小下来的山雨合影留念,念叨着不虚此行,踏上归程。

也是怪哦,开始往回走了,下了好半天的雨,居然停了。不一会儿,太阳就钻出云层,四周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刘勇老师就念叨,说幸亏没有因为下雨往回返,这是佛主在考验咱们!雨中寻访,才见虔诚。以后想起来,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刘勇老师边走边念叨,却念叨着转了话题,突然指着前面叫大家快看。看时,才发现前面又一座高高的山峰,远远地,矗立在天边。远远的山峰上面,是一点点逐渐褪出来的蓝蓝的青天和一朵接一朵的朵朵白彩。再看,也跟着惊奇的叫起来,才反应过来刘勇老师为什么叫大家快看。原来刚才还墨绿一片的山上,在阳光的照射下,突然变得一点点明朗和层次分明起来。山上的绿,就那么高高低低的,深深浅浅地从山顶一层层顺坡而下,逐渐变成了层次分明的满坡金绿、满坡晴朗。更有那些有如出水芙蓉般的丛丛野花,也那么黄的黄,紫的紫,一簇簇、一片片地点缀在万绿丛中,与雨后显得越发滋润的满坡绿色一起,将整个山谷,装点成了一幅色彩分明的山水画。让人由不得感叹一声,真的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能够见彩虹啊!

一直回到城里,跟县里喜欢文物的田健老师、武文全老师他们聚到一起,才明白专门过来访古的刘勇老师,为什么雨中跑一趟还那么意犹未尽的兴趣满满、收获满满。原来那樽到最后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具体方位的石佛,居然是“大隋”时期的雕刻,算算,都保存了多少年了?可让田健老师、武文全老师他们念叨起来,却是那么的忧心忡忡。他们不知道如此珍贵的文物遗存,到底该如何保护,只能尽可能地向所有人模糊石刻的具体位置,避免这一处保存了一千多年的“摩崖石刻”,被文物贩子发现,进而遭到破坏。

刘勇老师就建议要么暂且石头封闭,避免被更多的人发现;要么异地保存,给石刻以更加完备的保护措施。但是那一种,武文全老师他们都感觉不完美,还是忧心忡忡。刘勇老师就表示,他会向省文物局反映,争取更好的保护。

听着不太懂,但还是为刘勇老师他们保护文物的精神所感动。中国这么大,文物那么多,以国家的力量,肯定顾不过来。幸亏有刘勇老师这些历史考证者,依靠民间力量,为这些珍贵留存能得到更好保护而不断努力着。

因为他们的存在,文物遗存甚幸;因为他们的存在,传统文化甚幸。

作者简介

作者:赵志瑞,1968年12月生,山西祁县人,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祁县支行。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晋中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丹枫小筑”为纯文学公众平台,以发布精选原创文字为主,欢迎广大朋友关注,投稿请参阅右下方“平台事务”栏目“投稿需知”相关内容。

“特约专稿”栏目为需要者提供特约文字服务。

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