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位三故居

郑位三故居

马鞍山村:马鞍山村地处七里坪镇东北部,分别与戴世英村,骆家垸村,长冲村相连总人口905人,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垸,耕地面积1005亩,其中水田797亩,山林面积2013亩,全村党员27人,5个党小组,2007年人均纯收入1930元。马鞍山村是著名老一辈革命家郑位三的家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各界前来观光旅游。……

晚清名臣左宗棠共有三处故居 分别位于什么地方

一般来说,名人故居只有一处。比如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位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旧属湘乡),李鸿章的故居位于安徽合肥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此外,就再也没有其它故居了。

鲜有人知的是,晚清名臣左宗棠共有3处故居。这是怎么回事呢?

左宗棠的第一处故居,位于湖南湘潭县排头乡紫山居村,即桂在堂。

桂在堂并非左宗棠自己的家,而是岳父母的家。左宗棠是湖南湘阴界头铺镇新光村左家段人,由于父母早逝,他家道中落,不得不在1832年入赘湘潭周系舆家,娶了周诒端为妻,当了一名上门女婿。

此后,左宗棠一直在岳父母家生活,直到1844年举家迁回湘阴东乡柳家冲柳庄。算起来,左宗棠在桂在堂生活了13年之久。

左宗棠在桂在堂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地理学、农学,旁及水利、田赋、荒政、盐政等,为自己将来展翅高飞积蓄能量。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寄人篱下”,左宗棠还搬到西屋居住,并在那里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在闻讯林则徐被当做替罪羊革职流放以及清军借机败退的消息后,左宗棠愤然写下《感事四首》诗,一抒胸怀。

其中一首写道:“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

2000年8月15日,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左宗棠故居”为名,将桂在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宗棠第二处故居,位于湘阴东乡柳家冲柳庄。

1844年,左宗棠在岳父母家生活了13年后,利用自己四处讲学赚的钱,在湘阴东乡柳家冲柳庄购买田地,修建了一处房屋。

此后,左宗棠在柳庄生活了8年之久,直到1852年才在郭嵩焘的鼓励下,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出山。后来,左宗棠回湘探亲、祭祖,也是居住在柳庄,断断续续地生活了10年。累计算起来,左宗棠在柳庄生活了18年。

如今,走进柳庄,朝门上还保留着左宗棠亲题的“柳庄”二字。穿过晒谷场,庭院南侧是左宗棠的书房“朴存阁”,书房外面挂着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两司马”是指司马迁和司马相如,“卧龙”则指蜀汉名相诸葛亮。左宗棠为人自负,自喻为“今亮”,从对联里便可看出端倪。

左宗棠在柳庄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属于隐居状态,犹如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可是,他那时候已经声名远播,得到了胡林翼、郭嵩焘、陶澍、林则徐等封疆大吏、京都高官的争相举荐。就连咸丰皇帝,也听说过他的名号。

左宗棠第三处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堂子胡同25-27号。

1881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应诏进京担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并管理兵部,参与练兵、治河、禁烟等事。期间,左宗棠住在西堂子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度过了一段正常而温馨的家庭生活。

这栋院落的第一个主人,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德保。左宗棠以租赁的方式,住在最东边的一个院落里。没过多久,左宗棠就得到朝廷的调令,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后来,这里还居住过著名国画家溥雪斋。

后来,这座不起眼的院落,因为左宗棠曾经居住过的原因,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左宗棠全集》等】

大埔三将军故居入选市文保单位,洲瑞旁边就有一座

日前,梅州市人民政府印发通知,公布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包括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位于茶阳镇)在内的24处单位入选。通知要求各县(市、区)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原文源自梅州微文联播

武颂庐于2005年4月被公布为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

武颂庐 位于大埔县高陂镇古田村,建于1947年,为赵公武所建。坐北向南,硬山顶,二进院落二横屋,砖木结构,总面宽27.25米,总进深12.95米,占地面积570平方米。中路三开间,上下堂用天井相隔,天井麻石条铺地,抬梁式构架,墙体成檩,盖阴阳瓦面,屋内梁架斗拱,雕有花鸟飞兽。赵公武(1900~1953),原名世清,字懋森,大埔县高陂镇古田村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五十二军军长、安东省代主席等职,抗日名将,中将军衔。

屋主赵公武(1900—1953),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三期毕业。民国中将。抗战时,曾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以及三次长沙会战等战役,每次均战果辉煌,有“赵子龙再世”之称誉。1946年冬,以军长兼代安东省主席。1947年因病赴香港治疗,以后未再任职,1953年病逝于香港。2005年,武颂庐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东小筑位于大埔县湖寮镇岭下村,建于民国时期,为罗卓英所建。该建筑属一座典型的客家府第式宅居,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402平方米,建筑面积1091平方米;江东小筑是外门楼的屋名,进入大门有一外天井。主体建筑名为“晓亭公祠”,有上、下二堂,中横屋亦有内外天井。屋内梁架斗拱雕有龙狮花鸟等图案,工艺精美,屋脊中间和两端用灰沙塑有鲤鱼含草,颇为美观。大门两侧有彩绘壁画,古朴典雅。整座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左右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屋主罗卓英(1896—1961),湖寮镇岭下村人,出生于百侯镇曲滩村。民国十一年(1922)毕业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官至民国上将。抗战爆发后,曾率部并参与指挥淞沪抗战、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以及远征军赴缅印作战等重大战役,屡建战功。1945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49年迁台。1961年病逝于台湾。2005年,江东小筑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杰庐(又名火船屋)位于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建于1943年,为范汉杰所建。该建筑为自由式布局,占地面积588平方米,建筑面积415平方米,土木结构,进深31米,面宽11.9米,共二层,高11.8米。该屋设计巧妙,像一条行驶中的火船,屋外形酷似船头。屋的正面用钢筋混凝土装饰为牌坊式门楼,分别用四根水泥柱支撑,两根水泥柱作拱梁形成井字形结构,分上下层,中间各开一个弧形大门。两侧一小门。水泥柱顶端用沙灰塑成葫芦状,非常典雅秀丽,颇具西方建筑风格。

屋主范汉杰(1896—1976),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官至民国中将。抗日战争期间,率部进驻太行山,英勇抗战。八路军朱德总司令曾率人前往商讨合作抗日事宜,并送“太行屏障”旗一面。1948年兼任热河省主席。后任东北“剿总”副司令,守锦州。锦州陷落后被俘。1960年获特赦,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及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委员,1976年病逝于北京。2005年,杰庐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平安大埔、广东乡情、百度百科

邵武张三丰故居如今破败不堪!揭秘一本家谱如何引出一位神仙?

张三丰故居揭秘系列】福建邵武被说成是张三丰的出生地,好像是在央视《走遍中国》栏目,2009年9月播出的一集《福地仙踪(邵武篇)》(又名《三丰轶事》)之后,才广为人知的。

邵武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在武夷山的南麓,因而历史上曾被称为南武夷。虽是一个县级市,但该地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福建省曾有一个别称叫“八闽”,后改为“八府”,邵武就是这“福建八府”之一。邵武市辖内的和平镇坎下坑池村,就是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所提及的张三丰出生地。而这一说法的源头,据说是一本家谱。

话说在“1966-1976年”期间,和平镇坑池村村民张常山从焚烧古籍的现场,抢救出了一本张氏家谱。这本家谱是清朝光绪八年重修、民国十八年再修的。上面有着这样的记载:“第三世,子冲,绍定公长子生于宋景定甲子五年。”南宋景定甲子五年,就是公元1264年。

《张氏家谱》内文

另据《张氏家谱》的记载获悉:张家迁徙到和平镇坎下村后,张子冲是第三代的长子,他曾经在翠云庵修炼了几年,还曾被封为忠孝神仙。据查,光绪年间编修的《邵武府志》,有着这样的记载:“明张子冲,号三丰,俗名邋遢,邵武勘下(今和平镇坎下村)人。”据当地文史专家傅唤明说,《闽书》上也有类似的记载。

邵武和平镇坎下村坑池自然村

此外,《邵武县志》记录了多处与张子冲相关联的遗迹:张子冲炼丹处的翠云庵、张三丰飞升处的神仙桥、张子冲母亲的仙婆墓、张子冲居住过的北胜寺、愁思岭上的南宋摩崖石刻、留仙峰上的明万历年间所立的《张子冲念经石碑》、武阳道观、仙人井,还有张子冲在翠云庵顶梁上的题字:“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渑工”,以及“张子冲食马蜂”等传说。

有关张子冲的摩崖石刻

有关张子冲的摩崖石刻

从家谱到县志再到府志,甚至到《闽书》,都有相关明确的记载。和平镇坎下坑池村,村里村外多处有相关的遗迹。如此说来,太极宗师张三丰的故里不就真在福建邵武了吗?可是,有人说:《邵武府志》上有关张子冲的记载,是对《闽书》相关记载的误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张三丰故居揭秘系列】未完待续...敬请关注本号下一篇!

留仙峰上有明万历年间所立的《张子冲念经石碑》

投钱可变酒的仙人井

坎下村的张氏家庙

坎下村张三丰故居

坎下村张三丰故居内景

坎下村张三丰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