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昌殉难处及墓

段德昌殉难处及墓

段德昌殉难处及墓位于巴东县金果坪镇江家村一组。段德昌(1904-933),湖南南县人,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六军军长,中共湘鄂西省委委员、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1933年6月因错误肃反被害于此。1958年在其殉难处建墓。段德昌烈士殉难处及墓是研究湘鄂西苏区发,段德昌殉难处及墓,段德昌殉难处及墓简介,段德昌殉难处及墓-恩施州巴东县段德昌殉难处及墓

段德昌:新中国第一号烈士

1952年,为纪念那些在建立新中国道路上牺牲的革命英雄,中华人民共和中央人民政府给烈士家属颁发烈士证书,在第1号烈士证书的姓名栏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段德昌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革命者,段德昌是毛泽东同志的知己,是彭德怀将军的引路人,在为党尽忠的8年里,他不畏强权,勇斗“肃反”,未能死在敌军的枪口之下,却倒在了王明“左”倾错误的路线之中。在还未阅读这篇文章前,也许有人会问,段德昌是谁?为什么要把第1号烈士证书颁发给他的家属呢?他为何还能获得毛泽东同志亲笔签发证书的殊荣呢?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所有的疑惑都将烟消云散,答案只有五个字:因为他值得。

01

段德昌,1904年8月19日生于南县九都山九屋厂的一个贫寒家庭,其父是当地有名的医生,热衷学术,故渴求出国深造,远赴日本,将段德昌暂托付给祖母照料。年幼丧母的段德昌儿时并没有得到过太多来自家庭的关爱,祖母因为年事已高,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段德昌的父亲偶尔寄一两本书刊回来,成为了这个孩子枯燥岁月里的唯一藉慰。好在,其父极其注重教育问题,在段德昌满了7岁时,便送其入私塾读书

这个孩子也是一颗好苗子,私塾念完,后又进县城高小读书,十一岁毕业,1917年考入长沙楚怡学校,次年转学于长沙商业专门学校。1918年是国内动荡的一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协商,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引发国人激愤,一时间,湖南各地学校师生纷纷举行罢课示威活动,埋头读书的段德昌在大队伍的鼓舞下,毅然决然地参与到“五七”国耻日的游行中,一行满腔热血的青年学子行至外国教会福音堂时,段德昌振臂怒吼:“外国佬,滚出去!”并带领同学们拾起石头,砸向那些披着假面的“洋牧师”。

1921年,五四风潮的余热已经平息,毛泽东以省督学的身份去到长沙各校了解革命运动的情况,两人因此而结缘。

在经过段德昌就读的院校时,毛泽东询问了此前的游行示威的事宜,段德昌略有些兴奋的告诉他:“经过 五四运动后,许多从外地求学的青年纷 纷回县投身教育,希望革除旧弊,大力倡导新学……”在倾诉的过程中,段德昌自知革命之路任重而道远,内心波澜起伏,责任与使命感又多了几分。两人相谈甚欢,临别前,毛泽东从包裹中拿出一本最新出版的读物——《新青年》递给段德昌,无话,但似乎有什么共性的东西将两人慢慢的拉近了。后续,拥有共同革命理想的两个人时常互通书信,段德昌也顺利的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不幸的消息传来,段德昌父亲逝世,顶梁柱塌了,段德昌被迫辍学。此后,其专心投入革命运动,主动请缨去到宁乡文化书社”分社,担任推销协理,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贡献了不可多得的力量。

在此期间,其在曾经就读过的县立高小内集结了诸多有志青年,组织了一个专门用以学习进步思想的“青年学会”,反响热烈。1924年中旬,积攒了些许经验的段德昌与何长工一起,于华容创办新华中学,段德昌担任校董会副主任兼英文教员。传播新式教育的过程中,段德昌时不时忆起与毛泽东畅谈教育的画面,一席“与旧世界斗,要靠我们这一代人,重要的是我们青年要学会各种各样既文又武的方法,去组织广大民众起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的话语,让段德昌记了良久。

在成立“学习会”、建设巩固“文化书社”,开办教育院校“新华中学”,组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雪耻会”多项活动中,段德昌的表现突出,于是,1925年,党组织欢迎他的加入,他正式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后续,他经过毛泽东介绍,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理论与技能,又迎接了一场腥风血雨。

02

黄埔军校作为国共合作的产物,内部既有共产党也有国民党,且大多数人都满腹才华,是可上阵杀敌的骁将。但其中仍不乏有心怀鬼胎之人,旗帜鲜明的国民党右派学生组建了挑拨国共关系的“孙文主义学会”,公然叫嚣“将共产党从革命统一战线剔除”,让段德昌感到一阵心寒。他本以为面对外敌入侵,内部应拧成一股绳,却不料仍有如此鼠辈,只顾自身权势,不顾百姓安危。

他气啊,于是开始正面对战“孙文主义学会”的一众人等,不容撼动的立场引起了蒋介石的着重关注。身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虽然明面上并未支持右派学生的做法,但实则是暗许的。段德昌的这一举动,无异于撕破了他的伪装,让他倍感难堪。

在几次三番打压下,蒋介石还企图将段德昌关押起来,逼他认罪。但所幸未尝得愿,段德昌在如此威逼下,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为国民革命来军校学习,向校长提意见是为了国民革命快点成功,何罪之有?要关就关,欲除就除,没有什么罪可认!”如此胆识,让听闻风声的周恩来对其大为赞赏,黄埔军校自然是容不下段德昌了,但他又有了新的去处,经周恩来的推荐,段德昌去往毛泽东、李富春等主办的中央政治讲习班,接受新的教育。

从上述事例来看,段德昌一身赤胆,愿意为革命身先士卒,是红军的得力工作者。结业后的段德昌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鄂西农民运动、创建洪湖根据地、组织鄂西游击队等活动,还在武昌战役中,结识了时任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的彭德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段德昌的影响之下,彭德怀深感共产党是为全国工人农民谋福利的党,是要解放全国劳苦大众的党。

因此,心向往之,并于1928年4月加入党组织。

1929年-1930年,段德昌坚守在鄂西,与周逸群一同,率游击队在江陵石首监利多地开展游击战争,成效显著。1929年年底,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独一师,段德昌任师长。翌年,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在监利县汪家桥成立,段德昌任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此后,他和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率红6军驰骋荆江两岸,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使江陵、石首、监利、沔阳、潜江等县的苏区基本连成一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洪湖苏区正式诞生。

同年,贺龙率红4军来到公安,与段德昌领导的红6军合编为红二军团。两人在商榷后,决定率部东进和南下,出奇制胜,屡败敌军,再将华容、南县、公安收入囊中,极大地巩固了苏区实力。

1931年,段德昌代表洪湖苏区出席瑞金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1932年上半年,段德昌在粉碎第三次围剿的斗争中,率红九师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三大战斗的胜利,共歼敌一万多人、缴枪一万余支。从此,段德昌“常胜将军”的威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

03

1932年,蒋介石不甘失败,对洪湖发起第四次反围剿,面对强敌,段德昌与贺龙等主张采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方法,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敌。他率由红六军改编的红三军第九师掩护主力转移,于12月到达湘鄂边的巴东,次年1月进驻鹤峰,在湘鄂边苏区人民的支持下,打垮了“围剿”的敌军,恢复重建了鹤峰、宣恩建始等县苏维埃政府。

在一次又一次的团结作战下,段德昌与贺龙建立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段德昌亲切地称呼贺龙为胡子。1933年,王明的左倾冒进主义越发明显,其委派夏曦任湘鄂西苏区中央分局书记,负责主持刚刚巩固的苏区各项事宜。但是,夏曦自身出现了严重的思想错误,在党内大搞“清党”、“肃反”运动,段德昌几次出言劝诫,严重时,还差点动起手来。

夏曦哪里听得进去,直接诬陷与他唱反调的段德昌为改组派,并罗列了其三大罪状,将其押往湖北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接受公审。

夏曦面对着父老乡亲,将莫须有的三条罪名强加在段德昌身上,一是阴谋分裂红军;二是企图暴动;三是迫害群众,并下令执行死刑。段德昌在即将赴死时,仍心系革命,说杀我不要用子弹,子弹太宝贵了,留给敌人吧,用刀砍用火烧我都无所谓。他还说道:“我段德昌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没有给洪湖人民丢脸,历史将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说罢,从容就义,时年29岁。

1945年4月,“左”倾错误得以纠正,段德昌烈士的英名得以沉冤昭雪,那戎马一生的一幕幕,是对他爱党敬党最好的佐证。1983年5月,段德昌逝世50周年之际,家乡湖南南县人民在县城郊区修建了段德昌烈士纪念碑。1989年11月,中央军委确定了33位(后增至36位)中国革命军事家,段德昌名列其中。

所有功绩,历史都记得,第1号烈士证书,他自然是,受之无愧。

新野小西关与枣阳段营春秋墓的年代、国属及墓主

摘要:通过对墓葬规模、等级、随葬铜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有关材料的比较分析,可知河南新野小西关与湖北枣阳段营春秋墓皆系春秋早期姬姓曾国墓葬,段营的墓主为曾子仲,小西关墓葬系其子辈夫妇合葬墓,曾子仲系曾侯伯之子。结合近年出土的曾侯與编钟铭文来看,新野一带在周初曾国始封时即为其疆域范围。

一 年代与国属

1971年8月,河南新野小西关发现一座春秋墓葬,该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长3.6、宽2.44米。墓坑北壁有二层台,墓底有一层厚约2厘米浅灰色朽木灰层,其间掺有红色朱砂遗迹。墓内葬二人,头向北,骨架腐朽过甚,性别不明。葬具分别为一棺一椁、一棺无椁。棺椁周围有不少碎薄铜片,可能是镶于棺椁上的铜饰。墓内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及骨器等数十件,其中青铜礼器有鼎2(其中含简报称“敦形鼎”者1)、甗1、簠2、 1、盘、匜各1。另有戈、镞等兵器及车马器等。玉器有琀及置于死者腰部的玉管等。象牙器有两件象牙玦。骨器有骨匕、骨贝等。

发掘简报将该墓所出铜器与有关材料进行比较,指出鼎与1953年河南郏县太仆乡所出江小仲母生鼎、邓伯氏始氏鼎等相似;簠与郏县太仆乡所出铜簠、曾伯 簠等近似; 与郏县太仆乡所出铜 等相似;盘、匜与郏县太仆乡所出盘、匜近似。从整体看与郏县太仆乡铜器及湖北京山苏家垄出土青铜器风格尤为相近,墓葬年代当属春秋早期。这些意见都是正确可取的。或认为该墓的多数铜器属春秋中期,可能是因该墓所出 、盘等器饰以蟠螭纹的缘故。但据有关材料来看,蟠螭纹的出现可能并非过去所认为的是在春秋中期以后,而应在春秋早期后段即已出现并流行。另外需要补充者,该墓所出敦形鼎与湖北随州黄土坡出土的龙纹鼎形制、纹饰风格均近。综合有关材料来看,该墓所出青铜礼器的年代当以定为春秋早期后段为宜,墓葬的年代也应与之相当。

发掘简报据该墓所出青铜礼器的上述风格特征及曾子仲 甗铭文,判定甗铭之“曾”为《国语·郑语》等所载的南土“申之与国”姒姓缯国,缯即曾国,在南阳附近,春秋初期新野地区当属曾国境内,或者就是曾国的一个重地,该墓属于曾国墓葬。

简报据该墓所出铭文判定其为曾国墓葬是正确的,但《国语·郑语》等(《国语·郑语》:“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所载之缯国传为夏禹后裔,位于今山东地区,春秋时为莒国所灭,汉置缯县,晋以后废,故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兰陵一带。《春秋》襄公六年:“莒人灭鄫。”又见于《谷梁传》僖公十四年、《国语·周语中》及《史记·吴太伯世家》等,一般写作“缯”或“鄫”(《国语·晋语》:“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而与南土的姬姓曾国无涉。随着曾国青铜器的不断出土,学界逐渐认识到这个曾应系南土的姬姓之曾,如石泉、李学勤据1960年代以来河南新野、湖北谷城、枣阳、随州及京山一带曾国铜器频出的情况,指出西起南阳盆地南部,东入随枣走廊,包括走廊东南端邻近地带的漳河谷地,即今湖北北部的汉水以东,北至河南新野一带,皆为姬姓曾人活动范围,对照近年出土的曾侯與编钟铭“王逝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等记载来看,基本可以定论。

总之,新野小西关墓葬为春秋早期曾墓,当确定无疑。现在仍有学者认为其非曾墓,或将其视为缯国遗存,认为“缯”即“曾”(姬姓曾国)。据目前的材料来看,恐怕皆不合适。

二 墓主身份

新野小西关墓葬所出之曾子仲 甗铭曰:

唯曾子仲 用其吉金,自作旅甗,子子孙孙其永用之(图一)。

同人所作之器,又有一件曾子仲鼎,铭曰:

唯曾子仲 用其吉金,自作 彝,子子孙孙其永用之(图二)。

除器名外,余皆同。该鼎系1972年8月湖北枣阳县熊集区茶庵公社段营大队(今枣阳市熊集镇段营村)曾国墓葬出土。侈口浅腹,附耳,圜底,三蹄足。颈饰无目窃曲纹和一道弦纹,耳内壁饰变形龙纹,外壁饰重环纹。年代为春秋早期后段,可验证上述关于新野小西关所出甗及墓葬年代的有关论断。

段营墓葬因遭受自然冲刷而破坏,墓坑残存底部,长3.3、宽1.5米。葬具为一棺一椁,皆已腐朽。随葬青铜礼器有鼎3、簋4、壶2,兵器有戈1、矛1、镞3及车马器等。发掘简报指出,该墓所出铜器花纹、形制与湖北京山、随县及河南新野出土的曾国铜器风格基本一致,所铸铭文字体、内容亦很接近,墓葬的年代应为春秋早期,系曾国墓葬。这些意见皆正确可从。但如上述新野小西关墓葬的简报一样,发掘者同样认为该墓所属之曾为姒姓之曾,即上揭《国语·晋语》及《郑语》等所载之“申之与国”缯,则非。不过这可能是受当时材料的限制,因而认识有限,亦无可厚非。

该墓所出铜器中,除曾子仲 鼎外,还有一件戈有铭,作:

□□□伯之元执(图三)。

□□□伯戈三角形锋,直援有中脊,中胡,阑侧一小穿二长穿,长方形内,上有一横穿。年代为春秋早期。戈铭首列文字残损不清晰,末字残划作 ,结合文例来看,很可能与曾侯 伯戈的“ ”( )为一字。

曾侯 伯戈系1982年枣阳县吴店公社(今枣阳市吴店镇)赵家湖曹门湾农民采集。戈为直援平伸,有中脊,三角形锋,中胡甚宽,阑侧二长穿一小穿,长方形内。与□□□伯戈形制略似,年代为春秋早期。戈铭作:

曾侯 伯秉戈(图四)。

结合此戈铭文来看,□□□伯戈铭文首列所残之字很可能即“曾侯 ”,戈铭可补作“曾侯 伯之元执”,此二戈系同人所作。

据上述段营墓葬的规模、等级及随葬青铜礼器的情况来看,其墓主不大可能是曾侯 伯。综合上述曾侯 伯戈出自枣阳曹门湾与历年来枣阳郭家庙墓地的发掘情况来看,曾侯 伯之墓应在郭家庙墓地曹门湾一带。

新野小西关墓葬与枣阳段营墓葬分别出土曾子仲 甗和曾子仲 鼎各一件,那么曾子仲 究竟是哪一座墓的墓主?或二者皆非,需作进一步讨论。

小西关墓葬墓内葬二人,葬具分别为一棺一椁、一棺无椁,应系夫妻同穴合葬墓。墓内随葬有铜器、玉器、象牙器及骨器等数十件,其中青铜礼器为一套食器(鼎2、甗1、簠2、 1)和一套水器(盘、匜各1)的组合,玉器有琀,结合文献有关记载来看,墓主应系大夫一级。该墓出土曾子仲 甗铭文铜器一件,铜器铭文中称“曾子”者,器主皆系曾侯之子,器主身份与墓主身份是相吻合的,因此该墓不排除系曾子仲 及其夫人合葬墓的可能。

段营墓葬随葬有兵器有戈、矛及镞等,可见墓主系男性。其青铜礼器亦系一套食器(鼎3、簋4)和水器(壶2)的组合,结合墓葬规模和等级来看,墓主应系大夫一级。该墓所出铜器中,有曾子仲 鼎和戈有铭,戈铭据拟补应系曾侯 伯之器,但墓主并非曾侯 伯。该墓出土曾子仲 和曾侯 伯的铜器,则其墓主与此二者关系应皆很密切,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墓主很可能就是曾子仲 本人。

与上述两座墓葬年代接近、随葬青铜器可资比照者还有几批比较完整的曾国铜器群材料,现将有关材料列举如下:

(1)72随州熊家老湾,9件:鼎3、甗1、簋2、1、盘1、匜1。

(2)80随州刘家崖,12件:鼎2、鬲4、簋2、壶2、勺2,编铃及车马器。

(3)随州何家台,13件:鼎2、甗1、鬲4、簋2、壶2、盘1、匜1,车马器。

(4)随州桃花坡M1,13件:鼎2、鬲4、簋4、壶1、盘1、匜1,车马器。

(5)随州周家岗,10件:鼎2、鬲2、簋2、壶2、盘1、匜1,车马器。

(6)枣阳段营,9件:鼎3、簋4、壶2,车马器。

(7)新野小西关,8件:鼎2、甗1、簠2、 1、盘1、匜1,车马器。

总体上讲,段营、新野这两座墓的等级,从青铜器的规格及组合情况来看,不相上下,差别不甚明显,但鼎数前者多一件,从这个角度来讲,段营墓葬的墓主系曾子仲的可能性似较大。

从铜器铭文的角度来看,曾子仲 称曾子,可知其身份系曾侯之子,段营墓葬出土有曾侯 伯戈,器主即为曾侯,据曾子仲 鼎与曾侯 伯戈同出一墓及有关同类材料来看,曾子仲 很可能即曾侯 伯之子。曾子仲作为曾侯伯之子,以其父之器随葬,合情合理,也有很多考古材料可作例证。从这个角度来讲,曾子仲 系段营墓葬的墓主,其证据则较曾子仲 为小西关墓葬墓主的可能性也稍显充分,可能性更大,对于有关考古材料的解释,也更加合理。

小西关墓葬既系曾墓,墓中出土曾子仲 之器,可见其墓主与曾子仲 关系应很密切,据有关同类材料来看,墓主与曾子仲 很可能系亲属关系,或系其子辈。上述小西关墓葬的青铜器如 、盘等器饰以蟠螭纹,其年代应接近春秋早期末叶,相对而言,从器形和纹饰来看,段营墓葬所出青铜器的年代则略早,因此,两墓所出铜器年代上的差异,也支持小西关的墓主系曾子仲 子辈的推断。

总之,通过有关材料的比较分析,可知枣阳段营墓葬的墓主系曾子仲 ,新野小西关墓葬的墓主与曾子仲 应为亲属关系,或系其子辈。

三 结语

综上,通过对墓葬规模、等级、随葬铜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有关材料的比较分析,可知河南新野小西关与湖北枣阳段营春秋墓皆系春秋早期姬姓曾国墓葬,段营墓葬的墓主为曾子仲 ,小西关墓葬系其子辈夫妇合葬墓,曾子仲 系曾侯 伯之子。结合近年出土的曾侯與编钟铭文来看,新野一带在周初曾国始封时即为其疆域范围。

责编:荼荼

美丽雅江沿线处处是景 日喀则段难掩自然粗犷之美

雅鲁藏布江简介

据资料记载,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高的大河,发源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在藏语中意为“高山流下的雪水”,被藏族视为“摇篮”和“母亲河”。全长2840公里(包含支流全长3848公里),流域面积93.5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长度2057公里,流域面积24.6万平方公里。以中国境内长度来说为中国第5大河(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西藏地区第一大河,以水量来说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第二大河(仅次于恒河)。它的上游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也是中国坡降最陡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源

雅鲁藏布江源头是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rje ma g.yang vdzoms),上游称马泉河(rta mchog kha vbab),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流经米林后,于墨脱以北切穿喜马拉雅山,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形成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在巴昔卡出境,经过中国和印度有争议的藏南地区之后进入印度阿萨姆邦,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孟加拉国以后称为贾木纳河,在孟加拉国境内与恒河相汇,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雅鲁藏布江水能蕴藏量丰富,在中国仅次于长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获得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的世界最深大峡谷、世界最长大峡谷两项世界纪录的认证。

雅鲁藏布江沿线风景

除已经开发的旅游景点外,雅鲁藏布江沿线处处是景,从山南出发前往日喀则,一路上公路和雅鲁藏布江时而交汇,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行驶,山南段植被稍微丰富一点,江面平缓,弯弯曲曲,一个又一个的S形让江水显得非常壮美。日喀则段虽然山体周边沙漠化,一片土黄,也难掩盖自然、粗犷、超凡脱俗之美。(来源:同庆联盟资讯-日喀则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