洣泉书院(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

洣泉书院(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

洣泉书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原名黄龙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县周仁魁重修,并拔官田充实经费,更名为烈山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酃县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因县有洣水发源南境之根索岭下自东南流入西北,贯穿县境,于是取学者诚能如泉之涓涓不息,则百川学海无不可至之意,将烈山改为洣泉,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沈道宽将书院迁建至北门外校场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年),邑绅万典璋将书院迁回原址,复名洣泉,此后洣泉书院兴学不断,当时书院有学田272亩,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经费,著名的山长有安仁周元和、宁乡王开卓等,清朝末年洣泉书院被改为第一高级小学堂。

洣泉书院处于洣水发源地,背青台、面鹿原,遥望云秋,诸山而列,书院坐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两厢房对称,屋檐施石沟滴水,封火山墙,房檐四角起翘高挑,玲珑别致,属江南清初祠堂建筑形式。洣泉书院大门两侧镌制的对联,"莫叹山城书院小,缘仪楚地圣贤多",道出了洣泉书院朴实典雅的建筑风格和人才辈出的历史渊源。

洣泉书院为土木结构,三进两厢式建筑,建筑面积1942㎡,两厢为学生学舍,有大小房间58间,或许正因为狭小而恰恰给人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寒窗书香气氛,整个书院古朴幽静,校舍之间有走廊相环,天井相通,院前四根大圆木柱威武挺立于两侧,气势非凡,院内古树苍绿青翠,后院有花坛,鱼池装饰别有一番情趣。

站在大门口一眼望去,建筑中轴设有大门、讲堂、大成殿三进,依次增高寓意步步高升,书院一进为天井式室内庭院,院内两株古桂花树,每到农历8月便是满院芳香,入大门沿回廊,经讲堂两旁狭长的通廊,可进入大成殿和东西斋舍,交通流线明确合理动静相宜。二进是中厅,即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为历代老师授课的场所,门首高悬一块木匾"魁星点斗",为道光年间大清翰林孔继勋在此讲学时所题,目的自然是希望学子们,学有所成,金榜题名。讲堂两边的走廊上方是拱形门。

过讲堂后左右有两个对称布局的天井,洣泉书院共有天井11个,大小不一,变化多样,这些天井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屋顶排水问题,且收到了很好的采光、通风的效果。

正面为大成殿,殿内中原设有孔子神位,两侧为先生寝房,洣泉书院大成殿的后侧,原是书院老师的住室,左右两间、中间为天井,花池是整个书院的后花园,在书院的东侧斋舍,共有号舍20间,每间不足5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斗室,两侧斋舍与此对称布局,形制大小及数量基本一致,生员每两人一间,寒窗苦读,斋舍有时也兼作考场,自宋至清,炎陵考取进士11人,举人43人,贡生374人,大部分人都在洣泉书院就读过,可以说洣泉书院不仅是颇有古色古香民俗文化特色的观光胜地和学子成才的摇篮。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历史见证,启迪后人的宣传教育阵地。

一九二八年三月中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攻克炎陵县城,打开了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群众。在洣泉书院前大操坪召开千余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传工农革命军是为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军队,宣传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号召贫苦人民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

1996年洣泉书院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洣书院一直为炎陵县文化重地,昔日学子土人荟萃于此,人才辈出,正如洣泉之涓涓之不息,皆赖于此书院。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八)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与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新疆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如何带领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如何在辽阔的新疆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来到新疆来往于苏联延安之间的中共干部和国际友人会受到怎样的帮助?

带着这些疑问,广州大学民族团结实践团来到了位于乌鲁木齐市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与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老居民区西后街上,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小四合院,黄墙灰砖的复古式建筑,使它在周围林立的楼群中显得醒目又静谧。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现为“乌鲁木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护单位。2021年3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新疆自治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民族团结实践团参观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

纪念馆是以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医疗通讯班原貌复原重建的,2001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厅分布在院内的17个房间里,共展出200多张历史图片及部分当年官兵们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书籍实物等,并设有多媒体展台。

展陈的一件件珍贵物品,真实地再现了西路军兵败祁连山后,由李先念率领的西路军左支队400余人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组建了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的史实。“新兵营”后成为新疆培养和训练我军特种人才的基地。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中的“新兵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纪念馆入口处,一条西路军西行路线图铺展在脚下,延伸至新添的一组名为《军旗紧握红心向党》的浮雕前。浮雕上7位即将投入战斗的西路军战士与他们身后的坦克、大炮,将人们引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军旗紧握红心向党》浮雕

(来源:视觉中国)

80多年前,西路军总支队严格遵照党中央“严守纪律,安心学习”的指示,在这里有计划地进行了军事、文化、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系统地学习了炮兵、无线电、装甲车、汽车、航空等现代化军事技术。

在纪念馆的一个房间里,放着几排课桌椅,据讲解员介绍,这里是依照当年留存下来的一张记录飞行大队学员们上课时的照片,复原而成的一间教室。

▲民族团结实践团参观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

讲解员说,当时,指战员们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在没有课桌的情况下,他们就会自制小马扎在宿舍和院子里学习,没有纸笔就用树枝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

▲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展陈图

(来源于网络)

西路军总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才的摇篮,从400多名西路军总支队指战员中走出了2位国家领导人、1位上将、3位中将、18位少将,有武汉军区空军司令员方槐,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夏伯勋,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吕黎平,中央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程世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委员李天焕等,他们都是从工农红军西路军中走出去的星星之火。

西路军总支队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多兵种建设和发展的基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兵、炮兵、装甲兵人才,在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路军总支队走出的国家领导人和将士名录

(来源:视觉中国)

昔日战旗猎猎,今朝地覆天翻。多年以来,可以告慰先烈的是,在这片西路军浴血战斗、倾情奉献过的土地上,各族人民缅怀先辈功绩,继承先烈遗志,弘扬西路军精神。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民族团结实践团参观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是八路军办事处之一,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民众抗日救国的办事机构所在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火种撒遍西部边关。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来源于网络)

作为全国百佳红色旅游点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再现了1937年—1942年以陈云、邓发、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不屈不挠狱中斗争的历史全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历史见证。由于原址体量已无法承载参观需求,2021 年,紧邻这座小楼,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新馆傍立而生,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新馆和旧址由一条折线型小路连接,象征着艰难曲折、但最终通向光明的革命之路。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新馆介绍

(视频来源:中国建筑)

纪念馆以大量珍贵的史料,再现了这段光辉历史,其中包括相关的照片、档案、文献,还有烈士的遗著、武器等珍贵藏物,印证着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实践团参观八路军新疆办事处旧址

实践团感想

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精神与红军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在今天,我们重温了这段历史,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升华了思想,更为明白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和八路军团结新疆各族同胞,为建设新疆而作出的无私奉献,对他们护国拥党爱民、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有了更为崇高的敬意。

如今,我们回顾历史,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聆听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努力书写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华章。

小 彩 蛋

下一期,民族团结实践团将走进少数民族同学的家中,进一步了解新疆的待客之道以及民族传统乐器

明日将推出趣味问答之“文化篇”,民族团结实践团带你品新疆,敬请期待!

内容来源:广州大学民族团结实践团

文字撰写:法伊拉·甫拉提

恩珠·木拉提汗

史妙欣 陈佳玲

排版编辑:法伊拉·甫拉提

责任审核:蔡强 俞健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用活红色资源 助推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用活红色资源 助推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

红色陇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助推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

近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入选“壮怀激烈·初心不改”精品线路。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甘肃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成为纪念红西路军21800多名将士为中国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顽强不屈精神的重要场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优抚事业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紧扣传承红色基因主题主线,激活红色元素,挖掘红色底蕴,深入开展文化精品、教育强基、精神铸魂、基因引领“四大红色工程”,全面释放纪念馆发展新活力,持续打响“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品牌,助推市县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用良好的环境陶冶人。先后投资9600多万元,建成第一展陈馆、第二陈展室、廉政馆、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军魂广场及红五军、九军、三十军纪念林;对展陈馆进行改造提升,对园内公墓、烈士纪念亭等进行保护修缮;争取到坦克、大炮、战斗机等退役武器22件。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绿化、美化、亮化环境,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观瞻环境。

狠抓队伍建设,用过硬的素质服务人。组织干部职工分批赴省内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纪念馆及遗址遗迹学习交流,为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开启了新视角。为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需求,新聘6名讲解员,调整讲解服务流程,完善导览标识体系,制作语音导览和自助租赁讲解系统,形成了运行规范、管理有序、服务优质的旅游标准化体系。邀请专业人员实地指导,强化讲解员军事训练、岗位练兵、普通话培训、礼仪培训等,鼓励推送讲解员参加各类培训和比赛,1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17人次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省市县“讲解员服务技能竞赛”等比赛中荣获佳绩,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深挖资源内涵,用优质的内容教育人。成功举办“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座谈会、“弘扬西路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专题报告会、“牢记殷切嘱托·建设小康家园”文艺晚会等五项系列活动;创作推出情景诗《红色足迹》、音舞诗画《丰碑》,持续推动弘扬红西路军精神再掀热潮。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合作出版《血沃河西》《祁连传奇》等系列丛书,开展口述史料采集,推出《董振堂的书箱》《守望》《坚守》等微党课,红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品质不断提升。

创新实践载体,用丰富的活动感染人。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红歌快闪、红色足迹研学旅行等系列活动;与49家省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红色教育基地协作关系;与省内外红色展馆联合举办专题展览70多场次,开展流动展览“四进”活动80多场次,红色旅游发展氛围日渐浓厚。在馆内为参观游客开展以“敬献一次花篮、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看一部反映西路军精神的影片、听一个西路军人物故事、参观一次廉政展览、听一次报告会”为主题的“六个一”活动;“走出去”开展流动课堂“六进”活动,选派人员为全国退役军人系统、中央文化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等机关、学校、部队、社区、乡村、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宣讲150多场次,吸引了更多游客来高旅游。通过《甘肃党建》平台为全省95万多名党员讲述红西路军故事,累计受众人数达352万人次,红西路军精神的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放大。

强化宣传推介,用红色的品牌吸引人。配合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采访报道,拍摄了《董振堂》《一只红书箱》等专题纪录片。配合举办央视《人民不会忘记·丰碑》专栏直播、全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行动启动仪式、“理想照耀中国”直播等活动。入选甘肃“建党百年·红色之旅”党史学习教育精品线路、2021新甘肃十大必去红色景区,串联省内红色文化资源,联合推出“播撒红色火种,从南梁到高台”“高举红色旗帜,弘扬西路军精神”精品研学路线,助推了省市县红色旅游持续升温。通过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红西路军故事,拓展宣教视野,累计点击率达226.5万人次;制作的VR全景展,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列为全国首批5个VR展示烈士纪念设施之一,点击量达64万多人次,“红色高台”名片效应持续放大。

来源:微游甘肃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组图)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通透式大门

红军西路军“血战高台”英雄群雕

西路军“血战高台”英雄群雕、纪念碑、纪念馆

西路军纪念碑、纪念馆

西路军纪念馆

西路军纪念碑背面、烈士公墓

杨克明烈士纪念亭

西路军纪念馆人物馆展厅“将领群雕”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公墓

1985年8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园凭吊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