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何氏宗祠

老屋何氏宗祠

老屋何氏宗祠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1932年地址:宜潭乡塘湾村保护范围:以外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60米处,老屋何氏宗祠,老屋何氏宗祠简介,老屋何氏宗祠-衡阳市常宁市老屋何氏宗祠旅游指南

海南岛历史悠久最古老的陈氏大宗祠

重建后大宗祠正门

陈氏大宗祠》简介 海南岛最古老的《陈氏大宗祠》,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屹立于民族之林,纵横捭阖,光彩朗照。坐落在文昌市文城镇文东里76号。 迄自先祖在文昌湖山溪梅官桥建立宗祠有244年,其间经历了清朝、中華民國、人民共和國,有三個朝代的崢嶸歲月。 据记载,清乾隆己年(公元1773年)大宗祠在文昌湖山溪梅官桥始建名曰"官桥陈氏大宗祠"卒先发起并组织宗亲出了资出力创建的先贤是焞宇公,由诸公父老邀集82支昆季、集资1463文钱、173枚光洋在文昌湖山溪梅官桥头兴建落成,后又在清嘉庆壬申年(公元1812年)和清同治三年(公元1854年)进行修葺和擴建,在宗祠龕殿上立有105位先祖牌。 后因官桥地偏一隔,联络宗亲及祭祖活动等不方便,故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又再由諸父老商議決定大宗祠遷建文城,並聯邀始祖各支祖后裔共178支,1908位海内外宗亲捐资12714枚光洋,在原文城武营旧址(即现在这块风水宝地)乔建,"陈氏大宗祠"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建造龛殿,上立有夏朝血缘始祖东方圣人舜帝妣娥皇女英一品夫人(五千多年),周朝陶正受姓始祖满溢胡公妣太姬元妃(3103年),汉朝太邱长得郡谥文范实公妣梁氏、张氏太夫人(1800多年)及魏朝、晋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人民共和国等不同朝代的先祖(包括九官十八客先祖)共有958位。不仅有文昌地区的还有海口琼山澄迈临高儋州定安屯昌琼海万宁昌江、东方、乐东白沙五指山、保亨、陵水等地同宗之部分先祖。又再居祖谱表示海口、澄迈、三亚徐闻等岛内外十多个市县之部分昆季,也都由文昌派衍出去的。到2017年龛殿上又增加到1059位先祖,因此岛内外宗亲归来寻根问祖,不仅让陈氏家族四时烧香燃烛祭拜祖先神灵,虔诚尽孝,而且讓各支族昆仲歡聚一堂,交流聯歡,和谐融洽 海南文城《陈氏大宗祠》供稿 公元2017年11月30日

老堂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人本乎祖,物本乎天。 木本水源,慎终追远。

不忘祖德,以荐馨香。 时逢盛世,国泰民安。 承祖福庇,子孙蕃衍。 中华陈氏,源远流长。 青史流芳,四海敬仰。 文昌腾飞,十大之乡。 诗礼文章,天下名扬。

重建后大宗祠鸟瞰图

大殿

舜帝

胡公

中堂

通天炉

庭院

屏风(前)

屏风(后)

留芳厅二楼会议

留芳厅三楼阅览室

历史资料

族谱记载书柜

每逢清明过节世界各地的宗宗聚在此祠堂一起祭拜先祖

来源:网络

8位老人义务看管白氏宗祠11年,为他们点赞!

在京杭大运河与采菱河交界处的采菱村一角,有一幢占地775平方米的二进园林碑廊式古建筑。这幢建筑便是1916年修缮、2007年修复的市级文保单位——晋陵白氏宗祠

与其他祠堂终日朱门紧闭不同

白氏宗祠是我市百余祠堂中唯一

一个天天对普通群众开放的祠堂

11年来,白耀春、白福荣等8位老人

义务看护管理宗祠

日复一日做好参观群众的接待工作

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1

目前,8人中年龄最大的是80岁的白福荣,年龄最小的也快70岁了。

白耀春在新疆支边15年,后来到安徽铁路机修厂工作,2004年从单位退休后回到常州定居,2007年,便开始和另外7人一起看管白氏宗祠。

“祠堂每天上午都有人值班,下午会在门上挂一个牌子,上面有我们的电话,如果有人来,打个电话就有人来开门。”白耀春说。

8个人有一张值班表,每人值3天班,当值者每天早上七八点要来开门,打扫卫生、泡好茶水,如果有人来参观还要负责接待、讲解。

平时经常有村民

来喝茶、看报纸、看电视

11年来,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

宗祠的大门始终对群众敞开

他们8个人在看护祠堂的同时

只要听到有关白氏先祖的相关信息

都会去考证、核实和保护

2013年

东城明居小区附近修路,挖土机挖到一个古墓群,并发现了两口大石棺,里面还有不少陪葬品。

白耀春听到消息后,怀疑可能是白氏家族祖坟所在地,于是他立即赶回常州,联系考古人员,将白氏家谱记载的信息与古墓对照,证实是白氏先人白埈和夫人的墓葬,已有500年历史

2

白氏后人居住的采菱村是茶山街道红梅村委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党员人数较多。为便于党员学习和村民反映问题,2014年4月,“白扬轩”党建服务站在白氏祠堂挂牌成立。

村委在宗祠配备了电视机、DVD、电脑、投影仪、风扇等设施,订阅10余种报纸,安装宽带,成为村远程教育点。

红梅村党总支还在“白扬轩”开启每日一讲、每周一听、每月一议的党群交流互动模式,使其成为沟通、议事、活动三位一体的便民服务平台。

作为“白扬轩”党建服务站的联络人,白耀春变得更加忙碌。每年慕名前来宗祠参观的有数百人,白耀春等人将白氏宗祠的历史底蕴、家风家规生动地介绍给每一位到访者。

2016年,白耀春被选举为天宁区人大代表,除了定期上门走访外,他还充分发挥“白扬轩”党建服务站的平台作用,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积极参政议政。

作为一名老党员

在白耀春看来

古老的宗祠和党建服务站并不矛盾

他说:

“我们通过宗祠来维系传统,传承美德;党建服务站也是一个弘扬正能量的地方,宗祠固有的丰富内涵可帮助党建工作更有形化、更具特色。”

钱俊|那些村庄,都有故乡的味道——沈荡老镇偶遇钱氏宗祠

我们是不是花太多时间工作了,以至于没有时间生活。

——题记

一周上班下来,有时会感觉人有点僵硬。思维僵硬,肉体僵硬。所以如果有空,周末总想去周边乡村走走。

杭州周边有杭嘉湖平原江南水乡,田野阡陌,河网纵横,鱼虾肥美,蚕桑遍地,自古鱼米之乡也。

游走在那些民风古朴却草木葱荣的乡间,感觉内心特别放松和安静。

从小在乡村长大,乡村的气息早已经入脑入心入肺,每每闻到青草泥土的气味,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挥之不去。

虽然现在不能经常回去故乡,但对于我来说,江南所有的乡村,似乎都有一种故乡的味道。

在这个地球上,无论纽约伦敦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摩天大楼如何鳞次栉比,歌厅酒肆如何灯红酒绿,商场饭店如何人声鼎沸,但,也总有一些地方,比如这些乡村,一直保持着千年前的朴素和安静。

某个周末清晨,我在家百度到一个老镇:嘉兴海盐沈荡镇,据说是千年古镇,导航车程只要1小时07分,于是带上相机驱车前往。

度娘说,沈荡镇为嘉兴市海盐县第二大镇。沈荡者沉塘也,古为沼泽地,多水荡而得名。《海盐县图经》记载:“沈荡为大镇,去县二十六里,水四通,如硖石,海盐西北境民皆赴之。列廛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质店大贾往往而有。”民国初年,沈荡镇的营业额甚至一度超过县城武原镇,时人描述沈荡镇:“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东西爿两当,还有三十六爿稻米行。” 但是到上世纪末,随着水路交通的衰落,沈荡镇似乎也衰落了。如今,古镇古朴而清寂。

可见,沈荡曾经因为水路交通便利发达而非常繁华且富庶。

不过,到这些貌似名不见经传的老镇,你不要预期乌镇周庄般的整齐划一,风景宜人,配套齐全,那都是商业化的成果。而像沈荡这样的老镇,可能留下来真正的古迹已经不多了,有些地方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新改造,但是无论如何,既然是千年老镇,不管建筑如何变化,这个地方总会有一些岁月历久弥新的味道,你可以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里,发现些许古老历史的遗留痕迹。

河流是沈荡曾经的经济命脉。贯穿沈荡的河叫贲河,古时贲河上船来船往,交通非常繁忙。古镇东西走向,贲河将沈荡分成港南港北两街,港北是主街,商业为主,号称三华里。如今,繁华散尽,贲河平静而从容。

老镇残留不多的几座老房子,也多风雨飘摇,老态龙钟。

河边的游廊美人靠估计是翻新建的。

这条桥叫冯夷桥,已经风风雨雨100多年了。

冯夷桥为石板桥,桥墩也为石块堆砌。为了防止车辆上桥,桥面中间放置了一个石器。恰逢一老者经过,我问这桥多少年了?老者说,我小时候它就在,不知道多少年了。反问我:你拍它做啥用呢?我答,也没啥用。老者笑:没啥用你拍啥呢?

望着老者远去的身影,我想:对哦,没啥用我拍啥捏?

老镇老街上的一间杂货店。我说能不能拍拍,店主说,等等,然后,他闪了。哎。。。你闪了我拍了还有啥用捏?

这是一间非常传统的裁缝店,店主王师傅正非常认真专注地给一位女士量体裁衣。

王师傅说,他在沈荡做裁缝已经57年了,几乎什么衣服都做过。我问:那您为什么不姓沈呢?王师傅笑笑说:沈荡没有一户人家是姓沈的。我又问:那为啥叫沈荡呢?王师傅用奇怪的眼光看了看我,然后说:我也不知道。

王师傅说,这台缝纫机也跟随他50多年了,现在不能缝纫了,但是还可以做拷边机用。

能相伴50年的,无论人或者物,都是无价之宝。

虽然我知道它不是国营的,但它让我想起当年我们镇上的那家国营理发店。

新华书店总是让人怦然心动。进去一看只有一个小女孩在看店,书不多,倒是文具和杂货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我问:生意好吗?女孩答:不好。我问:为什么呢?没人买书了吗?答:孩子学校里都有发书的。我问:那大人不看书吗?女孩用裁缝店老王师傅同样奇怪的眼光看了看我,有点不耐烦地说:不看。

在沈荡老镇,我发现自己是个有点令人生厌的十万个为什么。

看看贲河的风景吧。

沈荡第一桥。它有点不起眼,但我想既然叫第一桥,一定有它曾经的不同寻常,至少在沈荡这样的小镇。

漫步老镇,可见不多的古老巷子、河埠、老宅、船坞等等,但风光不再,漫长的岁月把一切曾经的繁华都蹉跎殆尽了,就像路边遇到的老人,你已经难以想象他年轻时的风华正茂。

如果一绝色女子从阁楼的这扇窗户里出现并朝你嫣然一笑,请问你的感受。呵呵,别当自己是西门大人就好。

很好。只是那个年代好像还没有电动车吧?

路遇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很配合地拍一个。后来我发现,画面背景画上一家五口,四个大人才一个小孩,然后这俩小孩进去,仨小孩,这家就完美了。

中午时分,我在镇上一家快餐店用餐,小店不大,生意很好,我只好和一老人拼桌。青菜、豇豆、茄子打在一个盘子里,店小二推荐右边这盘用线捆扎起来的大肉,他说叫扎肉,是沈荡的本地特色菜。我一吃感觉的确味道不错,这肉被炖很烂,特别香。一共15元钱。

在沈荡镇上的宣传栏里,我意外地发现海盐钱氏家族在历史上是非常厉害的望族,自明代正德年间以来共有进士16名,举人40名,文学艺术名人100多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据。而且在不远的中钱村,还有年代久远的钱氏宗祠。我决定去瞧一瞧,顺便祭拜一下同宗祖宗。

路人告诉我,钱氏宗祠在中钱村村委会附近,我导航2、3公里就到达目的地。看到中钱村村委会附近革命气氛高昂,很欣慰。

但是我在钱氏宗祠前却吃了闭门羹。转一圈发现大门紧闭。图为宗祠的平面结构图。

正想离开时,发现一小伙子也在转圈找大门,遂搭讪,问:你也姓钱吗?答:对啊!小伙子说,他姨父写了几篇关于海盐钱氏家族的文章,并且曾经参与了钱氏宗祠的重新修建,他觉得很感兴趣,所以今天也想来看一看。小伙子说完从背包里拿出编印着他姨父文章的书来,指给我看。

果然,书里详细描写了海盐钱氏望族的前世今生,文章文采飞扬,史料翔实,还真不错。小伙子打电话给他姨父,问宗祠怎么关门呢,他姨父说,大概管理员中午吃饭休息去了,下午1点钟应该会开门。我一看时间是中午12点,问:你等吗?小伙子说:等!我说,那我也等吧,我们找个地方坐坐聊聊。

我们在附近的一个小杂货店等了一个小时,终于等来了宗祠管理员老俞,老俞把大门打开招呼我们进去参观。

上图是我离开时和钱姓小伙子的合影。

据记载,这座海盐钱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期间历经风雨沧桑,几经重建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2016年,变成现在的模样。管理员老俞说,门前这对石狮子可是货真价实的400多年历史的宝贝了!

管理员老俞不但热情,而且对海盐钱氏家族以及钱氏宗祠的前世今生非常熟悉,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向我们做解说介绍,讲了很多钱氏家族的趣闻轶事,很有意思。

我们钱家的始祖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钱镠出生时,据说长得奇丑无比,其父认为是不祥之兆,欲将其投进屋后的水井中。他奶奶可怜他,把他留下,故钱镠幼时名“婆留”,意为婆婆所留。钱镠长大后,胆识过人。他与海盐县是有很深渊源的,因为当时食盐皆为官盐,不可私自买卖,钱镠来到海盐贩卖私盐,因此与海盐结下了缘分。后钱镠受诏讨平董昌之叛有大功,被中原王朝封为吴越国王。海盐钱氏源自钱镠第十五世孙钱富一,其父为照顾好临安的祖墓,遣长子钱富一赴海盐定居,自此,钱氏海盐一脉便在沈荡半逻村(即现在中钱村)繁洐生息,钱富一成了海盐钱氏的始祖。

老俞强调说,海盐县这支钱氏望族,都是钱富一的后代。

上图第二行,我看到钱俊乃举人、济南府知府。这是前世的我吗?

宗祠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黑瓦飞檐,历史韵味十足。

我对老俞说:您是最称职的钱氏宗祠管理员、解说员。老俞说,他对钱家和钱氏宗祠都很有感情,所以对有关的历史就了解的比较多比较深,他是打心底喜欢这份工作。他还送给我两本书:《海盐钱氏传说》和《回忆嘉兴往事》,他还强调:并不是每个来的人都送书的,他主要是觉得和我能说得上,有缘分才送书的。

我对老俞说,我是根正苗红的钱镠第35代世孙,云字辈。

临别,我和老俞在宗祠前合影留念。因为宗祠里只有我们仨,没有人给我们拍合影,所以,我给老俞和钱小伙子也拍了一张合影,作为我们仨在那个愉快下午的见证。

其实有些偶遇,挺美好。

推荐几篇我的往期图文,点开下面标题吧:

钱俊,网名随风,摄影师、撰稿人,本公众号图文均为本人原创。

请点击本文标题下"钱俊拍照写字"加关注。关注后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本人微信号suifeng534071,加微信请备注真实姓名,谢谢!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谢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