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建烈士陵园

毛泽建烈士陵园

毛泽建烈士陵园位于衡阳市衡山县开云镇南郊金峰村二组紫巾山麓。

毛泽建,女,又名毛达湘,小名菊妹子,毛泽东堂妹,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东茅塘人。1905年10月出生,1921年在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在衡阳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马日事变后,受中共湖南特委派遣,与丈夫陈芬一道,来衡山开展地下斗争,他们不惧-,恢复了中共衡山县委,陈芬任县委书记,毛泽建设任妇女运动委员,兼县委通信联络等机要工作。

1928年2月毛泽建调离衡山,前往耒阳,任耒阳女界联合会负责人。5月5日,毛泽建夫妇带领游击队在耒阳夏塘铺一带活动时,被“挨户团”重兵包围,夫妇双双分别在棉花塘和鼓山被捕。后陈芬被杀害,毛泽建被井冈山游击队袭击耒阳县团防局和夏塘铺“挨户团”时获救。不久,毛泽建生下一男婴,躲在一孤老太婆家,“挨户团”再次搜捕时,孩子发出哭声,惊动“挨户团”,毛泽建再次被捕。

毛泽建被捕后,先是关在耒阳,后押往衡阳,在衡阳监狱被叛徒彭瓒指认,押往衡山,前后关押一年多,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对她严刑拷打,皮鞭抽,杠子压,灌辣椒水,烧红铁丝穿乳房,她依然大义凛然,敌人得到的口供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后来,敌人要叛徒彭瓒劝降,毛泽建怒目痛斥:“要我变节,除非日从西边出,湘江水倒流。”衡山伪县长、-老手蔡庆萱亲自提审,并表示不相信共产党人不怕死时,毛泽建放声大笑道:“革命者不怕死,怕死不当共产党。”临刑前,她给陈芬的姐姐陈淑元写信道:“……我将毙命,不足为奇,在达湘个人方面是很痛快的了,人世间的苦情已受尽,不堪再增加,现各处均在-,这就是我们早就料到了的。革命轻易的成功,千万不要做这样奢望。但是,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时,我们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的。”1929年8月20日,毛泽建在衡山县城马王庙坪英勇就义,时年24岁。

毛泽建牺牲后,敌人严令三天内不准收尸。但是当天晚上地下党组织就派人从同善堂找来一个木板钉的棺木箱子,将毛泽建初葬在衡山县城郊湘江河畔的石溪桥头柳树旁,并用一块青砖刻上了毛泽建的名字,安放在棺木箱子的盖上。半年后,地下党组织又定做了一口木棺,暗地将毛泽建烈士的遗体重新收殓,迁葬于巾紫峰山麓,并用一块石桥板做碑,深埋地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在衡山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参与第一次组织安葬毛泽建烈士的屈淼澄同志,曾两次亲临衡山,仔细寻找毛泽建烈士的坟墓,未果。1966年,中共衡山县委派专人寻找烈士墓,11月25日,终于在巾紫峰麓兔子垇一个乱草丛中发现了半露“毛”字的墓碑,挖开则见全文:“民国十八年刊,毛达湘女士墓,原籍湘潭人士。”经进一步核实,这就是毛泽建的墓穴。1968年8月20日,中共衡山县委举行衡山县建设毛泽建烈士墓奠基大会,开始修建毛泽建烈士墓。1969年8月20日,在毛泽建英勇就义40周年纪念日,毛泽建烈士墓正式落成。1976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以湘办函(1976)第4号复函中共衡山县委,同意“将毛泽建烈士原墓拍照留下资料后,迁至新建纪念墓”。9月1日,中共衡山县委将毛泽建烈士遗骸迁葬新墓。

在毛泽建烈士墓基础上扩建的毛泽建烈士陵园,全部为花岗岩石和汉白玉构成。陵园大门两边镌刻着一副对联,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对联两边各为一副毛泽东语录,一 写着“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一边写着“为人而死,虽死犹生”。进入陵园大门是走道,包括石阶梯和水泥大道,道路两旁各是一排笔直的女贞树,女贞树两侧是青松翠柏,红橘果林,鲜花绿草组成的一片园林。过道尽头,是一高台,高台的正面墙上,写着“重于泰山”四个庄重的大字。高台的两侧是10余级石阶梯,登上石阶梯,便是可容纳数百人的墓坪,专供人们-祭奠。墓坪的两侧各竖花岗岩石嵌汉白玉语录牌一座。墓坪中间靠后区域则是毛泽建烈士纪念塔,这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塔基刻有“1905~1929年”字样,代表毛泽建烈士生卒时间,塔的正面镌刻着“毛泽建烈士永垂不朽”9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字的上面镶嵌着毛泽建烈士的遗照。塔顶上是一束鲜红的火炬,火炬两旁分别是“2”和“4”两个大字,合起来是“24”,表明毛泽建牺牲时年仅24岁。塔的后面竖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钢架大字,再后面就是一座墓穴,安葬着毛泽建烈士的遗骸。整座陵园雄伟庄严,朴素大方。

2005年,在毛泽建烈士诞生100周年之际,中共衡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毛泽建烈士陵园新建了纪念广场,又在县城康王庙毛泽东考察衡山农民运动纪念馆,新辟了一个“毛泽建烈士事迹陈列室”。

毛泽建烈士墓于1972年9月被湖南省革委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建烈士陵园于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建园70年 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 ​

位于咱们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为冀南牺牲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129师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革命烈士修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首座规模宏大的革命烈士纪念建筑。这座红色丰碑,记载着晋冀鲁豫边区波澜壮阔的光荣历史,昭示着革命英烈为国家、为民族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今年是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70周年,今天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开展了纪念建园70周年系列活动,一起来了解一下。

监制:李文晓

主编:李勇强

本期编辑: 王静

版权声明:凡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原创新闻内容, 任何媒体、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 , 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不能忘却的记忆!市烈士陵园第三次迁建烈士墓始末

当人们走进今天的高邮市烈士陵园,来到烈士墓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卷轴式英烈墙,上面镌刻着1670名烈士的姓名,另外还有40多个烈士墓,整个墓区显得无比庄严肃穆。鲜为人知的是,如今陵园内的烈士墓共经过了三次迁建。作为烈士墓第三次迁建的主要参与者,我有必要向大家讲述这一段尘封已久的难忘经历。

战争年代,我市数以千计的革命烈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苏中区党委社会部副部长周山烈士,人民的好干部、县委书记李健烈士,在敌人刑场上凛然就义的副县长周奋烈士,以及袁舜生、郑光耀、狄奔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儿女,以及在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中壮烈牺牲的242名新四军无名烈士……然而,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许多烈士牺牲后只能草草就地掩埋。

直至1950年,高邮县人民政府首次建烈士墓,将烈士忠骸迁葬在中山公园(今高邮烈士陵园)内,当时的烈士墓为砖土简易结构。1955年,高邮县委、县政府第二次对烈士墓进行了拆迁重建,为圆形水泥磨石砖混结构。2002年,因年代久远,烈士墓地基出现下沉,导致墓的顶端大面积开裂、塌陷,既不严肃,更不雅观。另外,每年清明祭扫烈士墓时,原祭扫广场过于狭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给开展祭扫革命烈士活动带来极大不便。根据上级民政部门的要求以及全市人民群众的愿望,经市政府批准,决定于2002年7月对烈士墓进行第三次迁移重建。

其时,我担任市烈士陵园主任、党支部书记,为了慎重稳妥地做好烈士墓迁移重建工作,陵园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研讨工作方案,明确人员分工。首先向烈士家属发出了迁移重建烈士墓的函件,告之重建的目的,并请他们来邮面商相关事宜。由于先前的烈士墓为合葬墓,而改建后的形式是独葬墓,别说烈士家属对迁建后的陵墓内安葬的是否就是他们亲人的遗骸心存疑虑,说实话就连我自己也担心迁建过程中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为此,我们事先作了大量细致周密的走访,先后登门与离休老干部、烈士家属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了解。周山烈士的爱人高敏同志向我们反映,周山烈士遗骸当年是用坛子装殓的。周奋烈士的儿子周继奋向我们反映,当年县委安葬他父亲时,他还小,由他母亲(陈亮)抱着参加,因为周奋烈士是被敌人在刑场上拦腰斩断的,故遗骸是用小木盒装殓后再放入棺材的,相当于套棺,当时根据风俗习惯,母亲还从他头上剪下一撮头发在他父亲棺盖上封钉。李健烈士的儿子李忠明则反映,他父亲是用一口黑漆大棺材下葬的……根据走访了解,我们对墓内安葬情况基本有了底数。

为保证万无一失,迁建的前一天(2002年7月21日)下午,我指挥施工人员打开了烈士墓顶,并对浮土进行清理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龟板状的墓穴,即圆形内一分为二,共八个方格,根据走访了解的结果,按惯例应该是东边为上首,原烈士墓上排名依次是周山、李健、周奋、袁舜生、郑光耀、狄奔、严肃……那么东边第一格内应该是周山,第二格内是李健,第三格是周奋,以此类推。

第二天上午,烈士忠骸迁葬仪式正式开始,市领导来了,烈士亲属来了,电视台记者也来了。当施工人员细心地拨开又一层土面后,终于见到了长眠于地下半个世纪之久的烈士墓穴,前排东首第一格是一只坛子,然后依次是棺材、棺材、坛子,后排全部是坛子。为了最终认定,周奋烈士的儿子周继奋对前排第三格内的棺材直接参与了“甄别”,只见他慢慢地刨开棺材的朽木朝里望去,果真内中还有一层棺木,再刨,猛然一支锈迹斑斑的铁钉赫然就在眼前。他激动地一把抓起铁钉,迎着阳光举起一看,铁钉虽高度锈蚀,但丝丝发卷仍依稀可辨,此时此刻,只见他拿着铁钉就朝他母亲奔过去,“妈!您看!”陈亮老人双手捧着铁钉看了又看,顿时激动得泪流满面,连连对他儿子用上海方言说“就是呐爷 (意思是那就是你爸爸)”。周山烈士的亲属、李健烈士的亲属等也都对遗骸予以认定并重新安葬,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与此同时,位于东门宝塔南侧、1945年12月攻打高邮城牺牲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合葬墓,也在紧张有序地拆迁中(原墓为泥砖结构,当时已多处坍塌)。那天,工人们早早来到东门烈士墓前,自发虔诚地为烈士焚香祷告。当墓砖掀开、刨去黄土,一口外表已腐朽的黑漆棺材和一口大缸呈现在眼前,当工人们小心谨慎地撬开棺盖的瞬间,却都吓得连连倒退,原来棺内(缸内)除了满是白骨,还有两枚手榴弹放在最上面。见此情形,工人们立即停下退后,并拨打110报警。一会功夫,公安局来人进行了安全处理。而后,工人们小心地将烈士的骨骸拾装进红绸袋,足足装了两车,运送到陵园内,统一用两口陶瓷龙缸对合进行了安葬。

至此,整个迁葬过程衔接顺利,未出任何意外差错,所有烈士亲属都对我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度满意并表示感谢,其情其景难于言表。高邮烈士陵园第三次迁移重建烈士墓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探寻菏泽红色记忆|成武县烈士陵园:让烈士精神传承不息

关注

成武县城西北1公里处,有一处著名文化遗址“文亭山”,在此基础上又修建了成武县烈士陵园。陵园以仿古式建筑为主,园内安葬着144位有名烈士和170位无名烈士的忠骨,在纪念大厅里还镌刻着1068位革命烈士英名。

既是文化遗址 也是英雄安魂处

走进成武县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陵园门楣上由著名书法家包偹五先生题写的“成武县烈士陵园”。整座陵园由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广场、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集中墓园组成。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环境幽雅、庄严肃穆。目前园内安葬着144位有名烈士和170位无名烈士的忠骨,在纪念大厅里镌刻着1068位革命烈士英名。

“文亭山遗址,是菏泽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两周时期郜国的贵族墓地。据史料记载,郜国是西周时期文王十一子郜叔的封地,至东周时期被宋国所灭,存国400余年。现暴露于地面的部分由墓地南部的文亭山和北部的斗鸡台两个堌堆组成,南北249米,东西190米,高7米,面积约47310平方米,余者皆在文亭湖水面之下。”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墓葬区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古人在此生活,直至商周时期,是一处典型的堌堆型古聚落遗址;两周时期,成为郜国贵族墓地;战国至汉代亦为墓地,著名的汉代“竹邑侯相张寿碑”就出土于此。1948年开始,在此埋葬革命烈士遗骸,1964年正式成为“成武县烈士陵园”。

1989年,这里被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心”,1998年被菏泽市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菏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菏泽市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14年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市级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饮水思源 不忘来路

“烈士事迹展厅”为山上九间烈士纪念堂改建而成,长24米宽10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式建筑,雕梁画栋,红墙琉璃瓦。纪念堂前为山顶小广场,2005年对这里进行了改建。“‘烈士事迹展厅’里保存着全县烈士的档案、烈士遗物和《成武县革命烈士英明录》等文献资料。”工作人员说。

纪念堂门楣上书有“烈士纪念堂”“浩气长存”“英灵如在”,黑底白字,十分壮观,工作人员说:“1987年、2004年烈士事迹展厅经过了两次翻修扩建,同堂前的‘观武亭’‘会文亭’两个风景亭已浑然一体,构成了山顶的主体建筑。”

展厅内配有120个图版画面,展示了成武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运用游击战、地道战,打击敌人,保家卫国,支援鲁西南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配合刘邓大军渡黄河等宏大的历史场面。同时还陈展着十位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烈士及他们的英雄事迹,烈士事迹生动,图画形象逼真,展现了英烈们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人以心灵的震憾。

建墓立碑 英雄安眠

一直向北走就能看到烈士墓区,里面包括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碑群和烈士纪念广场三部分。其中“烈士纪念碑”最为壮观,它是1948年成武县第三区人民为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李伯阳等烈士在三区驻地苟村集建立的,碑身高3米,宽0.83米,碑额书有“英灵千秋”,正面直书“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以“悼念李伯阳诸烈士”为题的碑文,落款为“中国共产党成武县委员会”。此碑曾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碑首雕刻部分被砸毁,1969年被移入烈士陵园。

“2011年实施了‘慰烈工程’,对烈士墓区进行了全面整修改造,本着‘节约资源、生态环保、和谐统一’的原则,对骨灰寄存在烈士陵园内有名烈士,进行了统一建墓立碑,新建烈士集中安葬墓园一处,建有名烈士墓144座,无名烈士墓碑两座,以供人们瞻仰缅怀。”工作人员介绍,成武两千名革命烈士虽长眠于地下,但他们的英名将永垂青史,英雄业绩与山河同在,崇高精神与日月齐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烈士西归 精神长存

近年来,成武县烈士陵园以烈士纪念设施为载体,举办各种红色讲坛、专题巡展、“对比反思教育”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烈士精神,缅怀先烈业绩,激发爱国热情,服务城市发展,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作用,以烈士动人的事迹来激励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勇往直前,社会效果显著。

每年前来瞻仰的人数都在万人次以上,特别是清明、“七一”等重要节日,前来陵园参观的团体、学校和个人络绎不绝。在这里缅怀先烈,寄托哀思,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缅怀革命先烈的社会各界人士20余万人次。现在这里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工作人员说:“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展示、宣传历史和革命资源,不断增强烈士陵园的文化品位,将陵园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功能布局完善,思想内涵深刻,艺术品位较高,环境优美的文化公园,使之成为以‘纪念缅怀、集中教育、传承文明’为中心,集瞻仰、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园林化、公园式、多功能的新型烈士褒扬阵地。”

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在和平安宁的时代,总有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烈士的英勇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们的烈士精神永垂不朽,永远激励后人奋发图强,锐意进取。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周佳 王硕 付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