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峰

天马峰

天马峰,《南岳志》称屏障峰,因形似南岳北向之屏风。也叫峡峙峰,是湘潭县花石、茶恩寺与衡山岭坡三镇交界之天马山主峰,距湘潭市区70余公里,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李殉作《南岳七十二峰歌》曰:“白石为屏障”。清文人李杞柳亦作《南岳七十二峰歌》曰:“屏嶂永参石禀旁”。而清雍正文人易贞吾则作《南岳七十二峰赋》曰:“屏嶂有仙鹤报晓”。屏嶂峰所在的天马山,形似骏马,所以县人称天马山。相传有一天,朝廷派官兵来捕杀一位敢于-朝廷、为民请命的“小天子”。玉皇闻奏,忙派天马下凡搭救。谁知,天马来迟,“小天子”已被官兵杀害。玉皇大怒,于是把天马贬放在这里。据清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载:“天马山,在城西百四十里,或以为祝融之一峰也。”而民间则形容说,“头在南岳,尾在湘潭”,“马吃衡山草,屙屎肥湘潭”,“南岳山是姐,天马山是妹,琵琶山是长不赢的驼子背”。

天马峰共有姊妹峰18座,主峰海拔421.5米,似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上有“老虎崖”,是一奇形石洞,晴蒸岚黛,阴含风气,如土囊之口。说是古时有猛虎出没,所以叫“老虎崖”。明末清初文学家、美术家、书法家王岱游此,诗兴勃发,吟《渡花石登天马峰》诗曰:“半夜岩风雪满舲,一横烟障隔如屏。寒深塞断荒鸡语,云重峰余天马青。路入幽岩梅早发,地当名岳气多灵。闻钟不敢攒眉去,为有溪头惠远亭。”峰西半山腰与峰巅之间有李仙祠。据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载:“李仙,不知为何代人也,但自明以来,祀为山主。”祠建于明代,重修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十一年(1905年)。祠门横额刻有:“天马名山”,两旁联曰:“天心复见;马首盛瞻。”祠内存有石刻《重修李仙祠碑记》,因年久风化,字迹难辨。清江西玉山知县唐世徵游此,感慨系之,吟诗《天马峰谒李仙祠》(七律)曰:“七十二峰君当几?百余里外一峰青,寒云界断桑麻路,乱石都如鸾鹤形。自幼劫灰曾不到,此间草木亦多灵,长馋定许为侬荷,遥盼抢溟悲短翎。”此峰盛产青石板,纹路细腻,质地坚韧,琢磨可鉴,能与汉白玉媲美。据光绪《湘潭县志•山水》与1948年《湘潭文献》第23期载:“天马山,昔年石工采攻青石,积岁成岩。”现在青石大多用作建筑装饰材料,或加工成石人、石马、石狮、石虎等工艺美术制品,石制品还有石砚和磨刀石,学生用石板,畅销国内各地。“观音坐莲”石像,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山腰以下,茂林修竹,一片青葱,历来是县境竹木产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