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北抗战碉堡

白马湖北抗战碉堡

白马湖北抗战碉堡属常德会战碉堡群,位于武陵区南坪乡白马湖村七组。

白马湖北抗战碉堡是1943年中日常德会战期间国军74军修建的城区周边防护部工亊之一,这里位于常德城区白马湖北侧,其南侧还有一座碉堡,是防护部从两侧突破57师于河洑山和黄土山等外国防护部据点主体的重要支撑据点。碉堡的主体为水泥碎石块浇筑而成,射孔向北,射孔的受弹向厚约70厘米,其顶部亦约70厘米左右,是采用二战中盟军所援助的详灰(水泥)和捣碎的碎石浇筑而成。

白马湖北抗战碉堡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抗联密营:白山黑水间的抗战堡垒

参考消息网9月14日报道(文/汪伟 罗奇 武江民)

辽宁本溪市龙道沟内,一个个一米多深的深坑遗址散落在丛林里。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部队战斗与生活过的地方。1931年9月18日夜,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即发表抗日宣言,很快派出杨靖宇、赵尚志等骨干深入东北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此后,白山黑水间,一处处密营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最难熬的是漫长寒冬

本溪山高林密、四通八达,是建造密营的不二之选。

近日,参考消息记者走进本溪市龙道沟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这种名叫“地窨子”的密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探出地面的部分高约半米,土石奠基,由圆木扎起,垒有三角屋顶,顶上覆有茅草。真正的空间在地下,1.5米深的地窖里设有炉火和土炕,战士们就在这里生活和休息。

“我爷爷当年见过杨靖宇。”王家崴子村的村民、59岁的刘仁珠说,“当年杨靖宇会寻找当地村子里有威望的人,为抗联部队传递消息。我爷爷就是其中之一。”

1935年,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东北抗联部队在龙道沟修建了十几处密营。龙道沟的山层层叠叠,葱茏的山草掩盖了密营的踪迹。

记者走进密营内部,屋里昏暗潮湿,仅有一扇探出地面的窗偶尔能散进来一束光。不到30平方米的屋子里,一个土炕、一盏油灯和一把矮凳就是全部家当。“听爷爷说,当时20多个战士就挤在这一张铺上,同吃同住。”刘仁珠说。

在日伪军军事进攻和封锁下,密营不断被破坏。抗联战士们只能以山菜、野果蘑菇,甚至草根、树皮来充饥,根本吃不到盐。最难熬的是寒冬,零下40摄氏度,一米多深的雪,一望无际的白。有些战士只有单衣穿,只能把鞋里的乌拉草塞了又塞,围坐在一起哼唱起抗联歌曲。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团结起,夺回我河山。”东北抗日联军著名的《露营之歌》至今仍在传唱。

位于辽宁省本溪市龙道沟的复原密营遗址(武江民 摄)

一把马刀见证鱼水情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座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在陈列馆序厅,雪白的墙面与巨大的黑色浮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11名抗联战士头戴毡帽、手持钢枪,身后是层层白雪、陡峭山崖。

“抗联部队进入本溪后,在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吸纳了很多民间抗日力量。”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说。

“你们终于来了!”1934年2月21日,自卫军将领李相山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长韩浩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九一八事变后,李相山组建民间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但部队缺乏领导和纪律,武装力量薄弱。1934年秋天,李相山正式带队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队伍也壮大了许多。他们都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密营里,同吃同睡,同甘苦共患难。

“那个时候,老百姓一听是打日本人的,就很高兴。老百姓和抗联战士的关系比亲人还亲。”本溪市王家崴子村76岁的王春武说。在抗联部队驻扎深山的两年,山周围几个村的百姓,共同保守着同一个秘密,无一人泄露。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一把长约1米、通体漆黑的马刀横陈在展览台上。“这是抗联战士与老百姓鱼水情的见证。”周浩说。

1935年夏,杨靖宇来到辽东外三堡地区,结识了当地大户蒋国恩,并住进了他家。有一次,日伪军抓住正在为抗联部队运送粮食的蒋国恩,对他严刑拷打,蒋国恩没说一个字。1938年初,转战吉林之际,杨靖宇将这把马刀送给蒋国恩。

“东北抗联部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队伍。”周浩说。

每周一节特殊“抗联课”

1938年前后,日本侵略军向本溪地区抗联部队发起新的大规模进攻。密营不断遭到破坏,群众联系被切断,抗联战士们只能风餐露宿,以草根树皮为食。

1938年秋,由于斗争形势日益严酷,抗联一军一师的部队陆续分批撤离本溪。那些密营里的篝火声、歌声,还有奋勇杀敌的枪声与呐喊声,都消失在山林里,但抗联精神已经在这片土地扎根。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今年,13岁的孙嘉翊站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里,以一名义务讲解员的身份朗诵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一封家书。

孙嘉翊就读的本溪县抗联中学,每周都有一节特殊的“抗联课”。课堂上,老师与同学们生动地讲述着抗联故事。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英雄的名字唤起对于艰苦岁月的记忆,英雄的基因也根植在同学们心中。

“我们把抗联历史引入课堂,就是为了让抗联精神根植于孩子心中。”抗联中学团委书记王浩说。

历史没有遗忘。那漫山遍野的抗日堡垒正在变成一个个红色教育基地,延续一代又一代的红色血脉。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在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自2007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海内外约600万人次参观。此外,本溪境内的抗联西征会议遗址、关门山、大石湖老边沟、龙道沟等抗联密营遗址也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追忆历史的生动教材。

湖北恩施,千年施州城(2)·施南府衙和连珠塔,湖北抗战大本营

清代的施南府衙位于老城西南,今公园路北,原为明代施州卫署,清雍正十三年升为施南府署。署衙坐北朝南,占地二十余亩,由头门、仪门、宅门、大堂、二堂、内署、班房、官厅、书房、花厅等组成,西侧建有经历署与监狱,共有大小房屋30多栋。府署前的大街叫府前街,乾隆年间在街东口建了鼓楼,遂改名鼓楼街,衙门后街在解放后改称和平街。

清代施南府属图,建筑在抗战时期被炸毁。

民国初年,施南地区被拥护孙中山的靖国军与拥护袁世凯的北洋军先后占领,史称南军与北军,施南府署成为南北军的办公驻地,董必武、章太炎等人都曾在这此居住办公。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沦陷,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迁至恩施,军政单位进驻府署办公,恩施随即成为战略重地。这引起日军注意,日军出动飞机对这片区域进行了轰炸,府署化为废墟。为了防备日军空袭,政府将西面高大的鼓楼拆除以减小目标,用拆下来的木料在原址盖了一座六角凉亭,起名中山亭,将府署废墟清除,改建为公园,起名中山公园,这就是公园街和六角亭地名的来历。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恩施老城。

府署被炸之后,政府机关疏散到土桥坝、金子坝、舞阳坝等多处,隐藏于各处民宅和祠堂之中,司令长官陈诚的住所就位于城东龙洞。1938至1945年间恩施成为湖北抗战中心,第六战区大本营,战区辖四省81县,五个集团军,兵力三十万。国民政府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和石牌保卫战,粉碎了日军大举进攻重庆的计划。

建于五十年代的恩施政府办公楼。

中国成立后,成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1952年在施南府署遗址公园上修建了三座仿欧式办公楼,分别为专员大楼、专署办公楼和县委办公楼。三座楼为砖、石、木结构,主楼乍一看非常像遵义会议那个小楼,待走近一看就更像了,建筑都是石墙木架,里面是木地板,中式灰瓦与欧式拱门,罗马式楼道与栏杆。其实鄂西与遵义相距不远,这种中西合璧式小楼非常适合当地气候和审美需求,属于那个年代的流行款。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这里一直是恩施政府机关驻地,1998年政府搬走后,旧址改为恩施市博物馆,现在外墙上还保留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标语如:政治工作第一、人的因素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非常有年代感。

恩施老城西城墙上,这里是一片老街区。

鳌脊山在恩施老城内东南,《恩施县志》记载:“鳌脊山旧名龟山,向建城隍庙于上,后改建文昌祠及奎星楼,移城隍庙于山下。”鳌脊山最初的建筑是城隍庙,位于山顶,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嘉庆时,恩施知县将城内鳌脊山顶的施南府城隍庙改为文昌祠,取独占鳌头之意。文昌祠坐西朝东,由山门、戏楼、大殿、酒楼、侧房、后房组成,昌祠西侧建了一座三层六角形阁楼,名为魁星楼,楼中设有木梯,登楼四望,城市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是一处赏景圣地。

鳌脊山顶的文昌祠,山门非常精巧。

文昌祠改建后,原本的施南府城隍庙被迁到西面山麓,扩建为三处院落,中间是城隍庙大殿,左侧是供奉嫘祖的西陵宫,右边是昭忠祠。嫘祖是黄帝之妻,相传发明了养蚕织布,这座西陵宫是当地丝绸业行会捐建的,可见恩施地区清代丝绸业的繁荣。忠烈祠里供奉着本地的忠烈人物,主祀广东三江协副将的恩施人陈连升,他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战死,魂归故里后受官民祭祀。三院都为一进三间坐东朝西格局,东面靠山,其他三面由院墙围拢,共用一个山门,自此鳌脊山形成了山上山下两处庙宇建筑群。清末民初,废旧学兴新学,山下很多寺院都改为新式学堂,1931年后,文昌阁改为民众教育馆,奎星楼设立文献委员会,结束了宗教活动。

恩施城隍庙,前面有德政杯和石狮子。

抗日战争初期,恩施县参议会设于文昌祠,县政府迁驻城隍庙,魁星楼拆除盖了宿舍,城隍庙东西两侧的西陵宫和昭忠祠改为办公用房,解放后又经过多次改造和维修。文昌祠现存三进院落,前为天井,中为卷厅,后为正殿,正门为牌坊式,出檐飞角,饰以人物、山水、花草,雕刻精美。城隍庙仅剩正殿三间,入口处竖着一方“太守文公德政碑”,这是光绪三十年当地百姓为施南知府文麟立的。碑后有一个残破的石狮子,应是当年庙门前的旧物,大殿前的空地现在用作停车场。近期恩施正在进行老城改造,鳌脊山这两处建筑群估计不久后就能恢复。

鳌脊山台阶。

我们在恩施最后寻访的一处遗迹五峰连珠塔

峰山位于清江东岸,因有五座山峰连绵起伏而得名,清江在这里由于山势阻隔,由南向东拐了一个九十度的直角弯。自北宋开始,山上就建有山神庙,封五峰山神为嘉惠侯,后来庙宇倾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山南第一峰顶建了一座连珠塔,取五峰连珠之意。虽然连珠塔距离古城的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但中间隔着清江河谷,实际走过去要绕很远的路。

五峰山连珠塔。

连珠塔高四十米,重檐七叠,基部用巨型条石砌成,呈八角形,每角刻掌托力士一个,姿态各异。塔身以大青砖砌成,因为气候潮湿多雨的原因,砖石和雕刻都显得黑漆漆的,有种历经风雨的沧桑感。塔门两侧的石刻对联为:“七级庄严人际风云瞻气象,五峰单秀天开图画助文明”,已经颇有些新风了。塔内有旋螺式悬梯连通七层,从第二层起每层设有两个小窗口,到顶层可将山城风光尽收眼底。

代县志里的官坡图。

塔前是一座四柱三间石牌坊,上面有代表佛教的卍字图案,石柱对联是:“秀挺五峰奎壁灿,灵钟六邑冕裳新”,横额“山辉川媚”,各处都写满了新字,可见恩施一直对于外部文明接受度较强。《五峰山建塔记》中说,建这座塔本就是要繁荣文化振兴文风,恩施自古就非常注视教育,城内外建有多处书院、县学,近代以来,各种新式学堂更如雨后春笋。如今城里的逸夫小学(恩施县高等小学)、恩施一中(施南府官立中学堂)都创办于清末,有一百多年历史

连珠塔山门。

连珠塔自建成后,一直是当地百姓最喜爱的游览胜地,山门右边的斋堂俗称官厅,是旧时官员们爬山时休息的地方,后来改成了一座小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恩施防空指挥部认为连珠塔目标大,会被日军轰炸机锁定为目标,打算拆掉。一时间全城轰动,百姓们推举社会知名人士请愿、召开座谈会,最后全民公议叫停了拆塔计划。现在连珠塔已经成为恩施的地标建筑,永镇清江畔。

连珠塔仰看。

近年来恩施老城也在改造,我转悠的这几天,老城里一直在修路,四处坑坑洼洼的,所幸老街区没有大拆大建。此前恩施主推的旅游方向以峡谷溶洞自然景观为主,兼有土司城、女儿城这类人造景点,真正的地方文化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下面的唐崖土司城虽作为湖北省仅有的四处世界遗产之一,依旧游客寥寥,而施南古城、鱼木寨以及乡下大量的吊脚楼村落知名度都极低。希望随着老城的改造,这座千年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能被更好的梳理和展现出来。

从问月亭望连珠塔,对面是五峰山。

上一篇:

湖北恩施,千年施州(1)·从沙渠县到施南府,历史上的鄂西重镇

石门:白洋湖支行的抗“疫”战士——“文sir”

通讯员 周成)“文行长,放下扫帚让我们来。”

不要紧,我来搞,你安心工作。”

疫情蔓延以来,每天,白洋湖支行总能看到文立忠行长打扫大厅的身影——扫地、拖地、喷洒酒精收拾填单台,这已经成了文行长的日常,以致我们亲切地叫他“文sir”。当知道单位易志鹏副行长家里亲属出现发热症状时,他立即让易行长回家隔离。从正月初至今他一直留守单位,在大厅分流维持秩序,劝导客户佩戴口罩。“你们把口罩戴好、多洗手,记得喷酒精,一定要小心。”成了他的口头禅,在安排大堂经理回家后,又主动担任大厅大堂经理职责。

与此同时,在今年存款形势严峻(各村部报账,政府经管办批量代发,对公存款下滑1300万,橘子生意惨淡,导致本地老板姓收入降低)的情况下,文行长主动做好“开门红”存款的推动工作,维护老客户,拉拢新客户,强调柜面优质文明服务以及电子银行、信贷业务推广。

截至目前,白洋湖支行定期存款较年初净增750万元,手机银行新增60余户,常德快贷新增授信用户30余户。在防控疫情的前线上,文sir带领我们一起审时度势,主动作为,积极打响“开门红”工作的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