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祖祠

覃氏祖祠

覃氏袓祠,就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家族祠堂。

说到覃氏祖祠,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土家覃氏的起源,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元末明初时期,土家族人覃添顺和覃添秀等五兄弟,在石门、澧州、常德一带多次帮助朱元璋部打败元军和陈友谅部。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合并湘鄂西诸土司改为添平千户所,并敕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覃添顺弟弟覃添秀一脉后裔,于永贞楼旧址重建覃添秀祠堂,后合为如今的覃氏祖祠。

1989年1月,覃氏祖祠被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被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在文革期间覃氏祖祠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在镇政府、乡村组干部带领和重视下,多年来对覃氏袓祠进行维修和保护,现已基本恢复原貌,也让我们能有幸一睹土家覃氏往昔风采。

覃氏祖祠延续了典型的湘西北土家建筑风格:20余米高的硬山顶建筑,全楼采用砖木搭建,青瓦白墙,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风水极佳。

可以说,覃氏祖祠不仅是综合了祭祖、议事、宗法、教育、娱乐等家族行为的功能场所,更是一座典型的的湘西北土家风格建筑:石构件和木构件上的雕刻彩绘构图优美,雕工细腻,反映出了当代能工巧匠的高超工艺水品,是湖南民间建筑中木雕、石刻艺术的珍品。

大门正面为四柱三楼牌坊式门罩,最上一层为双凤争“日”浅浮雕,中间层采用深浮雕手法,上刻“覃氏祖祠”四个大字;底层门檐上饰有徐达宣旨、八人朝佛、双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清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祠堂大门用青石制作,其抱鼓石正反面分别饰有上古神兽麒麟、菩花图案。迈过青石门槛,不经意抬头,发现门楣上又刻有红黑太极八卦图,寓意尊顺天道、崇尚和谐。

覃氏袓祠分为三进:第一进为厅堂、第二进为中堂议事厅、第三进是拜堂。

首先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随我参观第一进:这里两侧设有厢房,从厢房两侧登木楼梯到第二层为0,其棚栏为“卍”字几何图案。在古代,“卍”(念wàn)字寓意着万寿无疆,延年益寿,体现了孝为先、礼为重的传统道德。

接下来的第二进,为中堂议事厅。次间大部分建筑已毁,仅存基础石及部分梁架,后为天井,材质为大青石,规矩端庄。中堂又是决定宗族重大事务、举办族人冠婚礼丧礼、族人矛盾纠纷裁决、修编宗谱、私塾义学的重要场所。

第三进为拜堂,左右两侧设耳房,拜台上供奉覃友仁、覃添顺、覃添秀、堂上宗祖昭穆英吴、孔子5个牌位。

祖祠作为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家族精神的传承,所以,在参观完覃氏祖祠精美的建筑细节之后,我想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土家覃氏传承已久的“武德”家风。

前面已经说到,因覃添顺、覃添秀兄弟因为抗元有功,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合并湘鄂西诸土司改为添平千户所,敕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覃添秀为副千户长。

土家覃氏的“武德”二字,就来源于此。

“武德”,顾名思义,首-毅、敢于担当。这两个字不仅仅是用以形容覃氏先祖覃添顺、覃添秀两兄弟的伟大战绩,更是体现在后世子孙一辈又一辈的精神传承之上——近代的抗法民族英雄、“雄边玉帅”覃远琎,就是武德家风的优秀继承人之一。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九年,覃远琎奉旨挂帅阅边,督办中越边防。同治十三年,法军入侵我 ,覃远琎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结成犄角之势,共同抵抗法国侵略者。同年四月,覃远琎因为父亲去世,解任归里。作为正三品的官员,却无任何财物可带,官船空空,只能用一对石雕狮子镇船。到了光绪十五年,覃远琎服孝期满,再次奉旨阅边,年近古稀的他依旧亲自巡视边防,训练将士,治军不懈。桂、越两境疆域交错,年迈的覃远琎更是率军沿着边境线,修复了三关百隘七十二哨卡及各塘防,重建募府兵制,一时之间,广西边关如同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覃远琎也因此而获得了“雄边玉帅”的美称。后来,覃远琎的后人将那对镇船的石狮子捐赠给了石门文庙博物馆,现展览于文庙正门,作为覃远琎为官清廉的历史见证。

“武德”二字,勇武与德行不分家,至今土家族老一辈人传唱下来的歌谣里,都还有“积德有德先,耕田有谷卖”、“树要根好,人要心好”、“山上石多难寻玉,世上人多君子稀”、“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娇儿不孝,娇狗上灶”等等内容,就是用来教育族人后代要积德行善、知祖庆余。

土家覃氏比任何姓氏族群都重视道德教育。当时皇帝诏令:凡是世袭各土官必用汉言汉语,家中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官位。于是为普及汉学文化,方便覃氏土官子弟能够就近上学,1514年,覃氏族内创建有竺书院,其历史比石门县第一所官办学院——秀峰书院还要早254年。足见土家覃氏对于后代教育的重视程度。

除了读书识字,添平土司还十分重视仁孝、敬老等道德培养,所有土家覃氏后人,都牢记祖训,遵循“武德”家风。

这里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在所街乡柳家台村,有位百岁老人覃官念,十几年前患白内障,眼睛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家人想送老人去医院治疗,但老人家总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值得花钱去治,拒绝去医院。老人的大儿媳妇张远绿听村里人说有种中药能治白内障,她欣喜不已,满山遍野去寻找这种山草中药,不知道草药长什么样,就一种一种的试,采摘回来再问懂的人,最后终于让她找到了这种草药,赶紧揉碎给老人蒙巾敷上。第二天,老人竟然真的奇迹般可以看见东西了。如今,覃官念老人不仅眼睛能看见了,更是逢人便夸儿媳妇孝顺。这种土家覃氏历代传承下来的尊老敬老爱老的精神,正是覃氏“武德”家风的重要体现。

作者:覃丽君

太原晋祠是唐氏祖祠,还是张氏祖祠?

内容提要:可见,台骀因功绩彪炳史册,后人为其在晋源立有祠堂。但其实,台骀不是张姓的得性始祖,张公挥才是张姓始祖,台骀是其孙,而张姓的祖祠在河北清河,张公挥的坟茔在河南濮阳,这还是比较复杂的。但即使如此,晋祠台骀庙的建造也是在唐叔虞祠之先,更何况唐地在翼城县,祖祠怎么跑到了晋阳,这实在需要考量?沧海桑田,南北朝的纷乱,人们只可从三家分晋的历史指缝中约摸推算唐晋的缘渊关系,迨至宋元明清更是以讹传讹,终不至晋地来源。至到建国后一系列的考古发现,才揭开了历史谜团……

晋祠

近日,中华唐氏在晋祠祭祖,甚是热闹;

但也有张氏前来晋祠台骀庙祭祖,

晋祠到底是唐氏还是张氏宗祠呢?

唐氏来源

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

桐叶封弟的故事

晋国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当初,周武王与叔虞母亲交会时,母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台骀

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晋祠台骀神庙

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庙在太原县尹城里”,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可见,台骀因功绩彪炳史册,后人为其在晋源立有祠堂。但其实,台骀不是张姓的得性始祖,张公挥才是张姓始祖,台骀是其孙,而张姓的祖祠在河北清河,张公挥的坟茔在河南濮阳,这还是比较复杂的。但即使如此,晋祠台骀庙的建造也是在唐叔虞祠之先,更何况唐地在翼城县,祖祠怎么跑到了晋阳,这实在需要考量?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问题是,燮父继位后把唐地从晋南的翼城县迁到了太原的晋源区吗?

事实是什么呢?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雕塑百余尊、碑碣四百余座,千年古树二十余棵,文物精品之多,实属罕见。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建于宋代,殿堂内有43尊彩绘泥塑像,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外,其余都是宋代原塑。

燮父改唐为晋的故事

唐叔虞在位30年左右之后即于公元前1015年左右病逝,其子姬燮父继位,改国号唐为晋,是为晋侯。

燮父为什么要改唐为晋,其依据是什么?自东汉以来,大都认为因唐国境内有晋水而改称晋国,这种说法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左传·昭公元年》在记载“叔虞封唐”时有这样的记载:“迁实沈于大夏,主参”,“以处大原”。“大夏”之意,东汉经学家服虔在《春秋左氏传解谊》中解释为“指汾、浍之间,即山西翼城之区”。“大原”按《左传》原文之意“指汾水,洮水(即涞水)流域的广阔原野之意”。而班固却认为大夏和大原指太原,并以此为依据,将此与“叔虞封唐”紧密联系起来,将叔虞封地具体化“太原晋阳县,故《诗》唐国,晋水所出,东入汾。”并借《史记·晋世家》“唐叔子燮,是为晋侯”之句,认为燮父既称晋侯,而且连国号亦改为晋,必然境内有晋山或晋水。无巧不成书,古晋阳之南恰有晋水一流。然而班固忘记晋阳城的营建时间在春秋末年即公元前500年左右,而非西周初年,在《汉志》中写道:“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凭空给唐、晋增添了一条晋水。

东汉经学家郑玄作《诗谱》,由于有了《汉志》,不但认晋阳为晋国的初都,同时又给这个所谓的“晋都”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诗谱》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为《汉志》中的“晋水”确定了方向。所谓南有晋水,则晋都在其北了,日后倘有人企图另找晋都,那么它不仅应有晋水,而且必须在晋阳之南。

自东汉以来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杜预、郦道元、顾祖禹等也都赞成晋阳说。尤其到唐代,因李唐发迹于太原,当时许多文人都乐意把太原描绘成一个龙兴之地,致使晋都在太原,还是在翼城争论了一千余年。由此可知,“晋阳”、“晋水”说是从东汉到清初一千五、六百年间像滚雪球一样形成的。

其实,不要说西周初年,就是到春秋(前722—前481)中期。太原一带还是戎狄活动的地方,社会发展还处在渔猎畜牧阶段。到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的太子申生以下军灭霍国以后,晋国势力主要向南发展,还未越过今山西介休,直到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荀吴(中行穆子)败山戌无终(山戌国名,时在太原市东,后为晋国所併,迁至今河北省涞源县一带)及群狄于太原。可见当时晋国还没有到那里建国的可能。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即春秋末期,晋国的正卿赵鞅使其家臣尹铎(南梁镇西尹村人)修建晋阳城(见《国语·晋语九》),晋阳城于晋国建国五百四十余年之后才建成。可见,晋都在“晋阳说”是不可能的事。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骑马负书,远涉山水,从江昆山到山西来,长期居住在曲沃,亲自观察山川形势,采访民间的佚事传闻。他认为晋国是从翼城一带扩展开去的,没有远迁七百里由晋阳到曲沃,然后再迁翼城的可能,而翼城一带的遗迹又远较晋阳可信。所以他在《日知录》一文中指出:“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緍之灭,并在于翼。”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更有力的证明了晋国的都城在翼城而不在晋阳。由此可知,“晋阳说”是一些历史文人受班固的误导一手制造的伪晋都。既然“晋阳说”不存在,则“南有晋水”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燮父在位于周成王之末和周康王之世,史称“成康之治”正是西周王朝之鼎盛时期。燮父改国号唐为晋,不只是他一个诸侯自己说了就算数的,一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周王,又实行着等级森严的周礼制度,岂能容许下属一个诸侯随意改变国号!所以燮父改国号必须要得到周王室的认可才行。那么燮父又是以何为依据改唐为晋呢?现在好多文史学家都认为燮父改唐为晋,当别有原因,作为周王室允许下属诸侯改国号,当然要对周王室有政治意义,这便只能联想到叔虞当年晋献嘉禾,获得周成王和周公的赞扬,认为燮父取“晋”字的本意,改唐为晋。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唐叔虞分封到唐国以后,由于其具有非凡的才能,德行美好,武艺高强,治国有方。于是天降大福于叔虞,出现了“异母同颖”的祥瑞征兆,即生长于两个母体的禾苗,却长出了同一个穗。于是叔虞将这株“嘉禾”晋献给周成王,成王便命叔虞将“嘉禾”送给正在东土作战的周公姬旦。周成王作《馈禾》,周公作《嘉禾》,赋诗撰文相唱和。“嘉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即西周刚刚灭殷商取得政权,“三监”(即菅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和武庚(殷纣王之子)叛乱,周公东征胜负未卜的时候,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与当时“以德配天”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寓意天下归周。可以想见,当周公东征胜负未卜,叔虞晋献“嘉禾”,成王便作《馈禾》之篇,并命叔虞将“嘉禾”及《馈禾》之篇馈赠给周公,这对周公率军作战是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极大地坚定了东征将士的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心。于是周公“嘉天子命,作《嘉禾》”,以报成王。正是这株“嘉禾”的晋献,使周公在三年时间内很快平定了叛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稳定。所以这株“嘉禾”给予了西周王室和贵族心理上很大的慰藉。在叔虞的子孙们看来,先祖向周王晋献“嘉禾”,并得到了周王的歌颂和嘉奖。这当然是一桩不朽的盛事和国家莫大的荣耀,值得后世永远纪念。况“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有前进和上进的意思。所以燮父正是出于纪念其父叔虞向周成王进献“嘉禾”的荣宠,继位后称晋侯,并将国号由唐改晋。周康王出于叔父叔虞当年晋献“嘉禾”在平息武庚、“三监”作乱的周公东征中所作的贡献,很快准许了燮父改唐为晋和称晋侯之举。

燮父继位后,继承父业,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受到周康王的嘉奖。正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对右尹子革曰:“昔我先王熊繹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意为楚灵王对右尹(官职名)子革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繹(楚国始封君)和齐国君吕伋、卫国君王孙牟、晋国君燮父、鲁国君禽父一齐事奉周康王,四国都被颁赠珍宝之器,唯独我国无有。”可见燮父作为晋国君主,成为周康王的股肱之臣,并被赐予玉珍之宝。为之后的“文侯勤王”、“献公拓疆”、“文公称霸”奠定了坚实基础,致使晋国这一国号一直沿用了600余年。直到晋烈公十九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侯仍然保留翼城、绛县、曲沃、侯马之地,晋国号仍然使用,直到晋静公二年(前376年)三家灭晋,晋国消亡。

​泰国符氏祖祠代表团拜访佛山南海五大符氏宗祠

泰国符氏祖祠代表团

拜访佛山南海五大符氏宗祠

广西博白符力文报道,

深秋时节,秋风送爽!富饶驰名的广东佛山显得格外的美丽!佛山南海的云山祖后裔的符氏宗亲们一片欢腾。

2019年11月1日-3日,泰国符氏祖祠宗亲代表团拜访佛山云山祖宗亲会。香港湛江雷州肇庆,广西博白,广西贵港等地的符氏宗亲也受邀请共同参加本次联谊活动!11月1日,泰国祖祠代表团由符明副理事长带队早上从曼谷出发,下午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佛山云山祖宗亲会耀万宗长亲自带队机场接机,下午四点半受邀请的各地符氏宗亲一起相聚佛山南海丹灶沙滘村符氏宗祠共同欢迎远道而来的泰国符氏亲人。整个沙滘村庄一片热闹,欢乐,喜庆的场面。热情好客的沙滘符家人早早地备好了茶点水果招待远方的亲人。各地的符氏宗亲相拥而坐一起互相交流学习,随后全体宗亲一起进入沙滘宗祠上香拜祖。沙滘宗祠古香古色,宗祠里悬挂着各地宗亲会赠送的牌匾,收藏了符家各大书法家的真迹,富有中国书法文化的氛围。

晚上,在沙滘村自建的大厨房,热情好客的沙滘符家人用最美味羊肉佳肴招待我们,全体符氏家人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举杯相庆,共唱符氏祝酒歌!好客的沙滘符氏兄弟姐妹,轮流为我们敬酒。最感人的是沙滘符家的大嫂大婶们也组队给我们敬酒,这种热情的氛围让在场的符氏宗亲深受感动。

11月2日,活动的第二天上午泰国宗亲和各地宗亲一起参观了佛山康有为纪念馆,认识一下佛山的历史名人中国历史。11点泰国符氏祖祠宗亲团与各地符氏宗亲团一起拜访丹灶镇的大涡符氏宗祠,大涡宗祠的符家亲人也早早备好茶点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无论我们符家人走到哪里都是浓浓的血脉亲情,大涡宗祠最具特色保持着传统的历史,宗祠里挂着两艘大涡符氏曾经参赛的符家龙舟。这是大涡符氏的龙舟文化瑰宝。中午,全体宗亲相聚我们符家游泳横渡琼州海峡第一人符楚荣宗亲的饭馆共进午餐!大家纷纷与我们的符家游泳明星合影。大涡符氏亲人用别具特色的桑拿鸡,桑拿鱼热情招待我们,符氏祝酒歌再次唱响符家宴。下午,泰国祖祠代表团与各地宗亲一起参观黄飞鸿纪念馆,登西樵山,拜访西樵符氏宗亲。

由于我们博白符氏青年代表大部分宗亲在3号都有事情未能继续陪泰国祖祠宗亲和各地宗亲活动。我们于11月2号的下午在志坚哥,华亨叔,九叔的带领下提前拜访了大沥的雅瑶符氏宗祠,里水的沙涌符氏宗祠和里水的邦彩符氏宗祠。

泰国符氏祖祠代表团与各地的符氏代表团将于11月3日继续拜访大沥雅瑶符氏宗祠,里水沙涌符氏宗祠,里水邦彩符氏宗祠。将于11月4日返回泰国。此次联谊活动是很成功,很有意义的一次联谊会。

我们佛山符氏五大宗祠个个各具特色,雅瑶宗祠最具古老历史,充满历史的韵味,大堂悬挂着各地宗亲会赠送的牌匾,墙上还挂着重建宗祠捐资的搪瓷画像光荣榜。这是佛山符氏最古老的宗祠。德高望重的香港浩光宗长出生于大沥雅瑶。

沙涌符氏宗祠也是重建于九十年代,面积最为宽敞,环境最佳,宗祠门口宽阔,旁边就是沙涌文化公园,显得沙涌宗祠更加壮丽雄伟!2018年春祭还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宗亲一起祭祖,举办了三百桌的符氏祭祖宴会。

邦彩符氏宗祠得名于符氏邦彩公,重修于2017年底,耗资120万元,这是本村符氏宗亲捐款,云山祖各分支支持重建的新宗祠,整个宗祠新颖气派,青砖青琉璃瓦,更具现代气息,符氏族训高高挂在大堂,符氏文化书刊也有陈列收藏。我们博白青年宗亲队热爱符氏宗族,热心符家联谊活动,得到了当地宗亲宗长的好评。也受到了当地符家人的热情招待。

此次联谊活动很成功也很隆重。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广西博白符氏宗亲会抽不到时间组织团队参加。广西贵港符氏宗亲有高铁出行便利,也组织了10人参加此次联谊活动。在收到佛山云山祖宗亲会领导的邀请后,我们广西博白热爱家族的符氏青年们立即在博白符氏宗亲群里组团12人参加泰国祖祠与佛山符氏的联谊活动。我们的团队刚好分别来自博白东平镇,顿谷镇,沙河镇三个符氏居住的乡镇。我们自筹两千多元经费,为佛山南海五大宗祠表达一点初次拜访的心意:为五个宗祠捐献各500元的香油钱。博白部分热爱符氏宗族的宗亲知道我们要参加泰国和佛山符氏联谊活动也在微信群里纷纷为佛山宗祠捐款香油钱。我们博白符氏好棒!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符氏宗亲的好评与热情接待!感谢泰国祖祠与佛山南海符氏给我们这次相聚的机会!符氏一家亲爱,血脉相连一家人,希望各地符氏也能更多举办一些宗亲联谊活动,多多联谊,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符氏美好的新未来!

附上博白符氏青年宗亲代表团名单

1.符力文-黄塘元岭

2.符征林-黄塘大村

3.符征广-黄塘大岭排

4.符利旺-黄塘高步地

5.符武生-黄塘长塘

6.符广平-东平绿竹

7.符秋婷-黄塘大岭排

8.符洲-沙河低山

9.符征干-沙河对门岭

10.符俊斌-沙河对门岭

11.符征锦-沙河对门岭

12.符伟-沙河低山

共12人。

泰国符氏祖祠

泰国符氏祖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