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关王氏祠堂

洪家关王氏祠堂

王氏祠堂

地址: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

时代:清

洛宁县大明村关氏祠堂碑记与家谱序

关氏创建祠堂碑序

闻之伊川嘗修六礼,大畧家有庙有主。(耳每)翁云:君子将營宫室,必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是知尊祖敬宗,先儒所極為郑重,以開示後人者也。我关氏自解南遷以来寄居於兹,歷元明至今数百餘年,未曾建廟修祠,以備祭典之所是可悼也。已迨至咸豐十年三月間,适有裔孙长道辄慨然兴念,同长青,长城,长天,天行等计议,復约会族人各捐名門社下田貲,同心协力共勷其事,卜地经始择吉赴工,又率合族奮力相助,不数旬,而廟宇告竣墙壁焕新,非敢云足以妥。先靈也不过曰,俾後世子子孙孙以勿忘所,自云。

总理:长道

经理:长诗、长天、天行、天俊、长和、长寿、天佑、天性、长城、天保。

东门

益俊堂:进钱四十三千四百文

昌俊堂:进钱四十六千二百四十文

嗣徽堂:进钱八十八千壹百七十文,入地二亩七分九厘八毛,價钱三十千零二百文,坐落村南嶺中,长五十六杆九尺,东横阔三杆五尺,西横阔二杆三尺

正银七分五厘六毛,每年出小麦稞三斗。

南门

绵远堂:进钱二十六千五百文,又进钱一拾五千整,每年稞息小麦三斗,进於社首费用。

买祠堂地基一段,化钱三十一千二百文。坐落村东,东北俱至卖主,西至杨宗孟,南至大路,中长阔八杆。南北横各三杆五尺。

同治十三年,买牛渠村坡地一段,价钱廿一千二百文,征银四分。

大清同治九年岁次庚午季春下浣谷旦立

新篡家谱序

窃思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国有史,而历代之始终分明;家有谱,而祖孙之源流不紊。予关姓祖居洛西永邑之大门楼村,锥户不满五十,派分为三支,然谱系无存。元明以前,讳字悉泯,长次莫辨,惟呼为东南北三门而已,予东门之苗裔也。每念世当昇平,一族聚处,犹致慨先人之名讳,遗忘次序茫然。倘遇变乱,奔走四方,世远年湮,又谁知某为某之祖宗,某为某之子孙,甚而异族乱宗,同姓为婚,皆不可以预,必谱之。宜叙固不急哉,今特即予一门近代之先人名讳所及知者叙为谱系,第其长幼,支派著名出处源流,庶几微考有据,不至即昧於前,复迷於后,而子子孙孙或亦各知所宗也。且优愿后嗣尚礼,予而世世誌之,则祖宗可以历久而不泯,支派可以永远而清晰也夫。

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六世孙敬斋浴泣撰

痛切者其情谆挚,看其词廖廖数语,写出传家煌煌大典,真绵世之宝籙也。

邑庠生任尚志谨识

道光二十年,东门七世孙邑庠生梦麟重录

咸丰五年腊月二十四,东门八世孙长青二次重录

咸丰十一年,南门九世孙天行敬叙

再序

事有创之于前者,宜有继之於后。无前者之创,后人无所据;无后人之继,前志无以承。我关氏世系已载旧谱,是创之於前矣,若不继之后,是祖宗析薪,而子孙不克负荷,前人之志无以成矣。族人天斗、尧克、臣克、克章、忠、克印、富生、孝宗、宝银、振明、念、克贤、振江、振坤、振一等忆前序,愿后嗣尚礼,予意而世世誌久之,一言於是慨然,只感集众商议,欲再叙家谱,以成先人之遗志。俾予为序,予系东门六世祖讳敬之裔孙,本鄙陋不文,何克应兹重托乎,第不过直叙其事,以待后人耳。窃谓家谱为传,家之大典,绵世之锦囊,前人之所有者,固当珍藏以亦后人,前人之所无者,又更当於补以备参考。我氏传闻自解南迁碑记即载,而家谱则无派分,三支家谱明注而昭穆莫辨,且即属同宗,而谱不统一,无伤情之嫌,今特於祖宗之前,请示昭穆,为南东北三门把先代所遗谱记合为一编,並重叙其八世以来之未叙世代,而补叙之。上承先人之遗志,而下昭子孙之模范,其庶几不紊焉欤。

再序备考(附理想理由暨辨法)

关氏世代传闻迁自晋解,经过朝代不知几许多矣,然观祖茔之大约十余亩,其族户似甚繁,家遭明季李闯之乱,洛宁几无人烟,我氏亦多流难死之,其所存者,只南东北三门,究不辩其孰长孰幼。今叹三门合编盲於列叙,众以南门辈晚,疑似长门,然不敢以疑似而遂定之,特集族人於祖宗堂前,沐手焚香,敬致说词,请示长幼,然后拈阄以定之,竟符合众议,遂以此定之。故谨附录,以备参考。

东门十一世裔孙名澍

南门十二世裔孙名孝心

中华民国廿十五年元月初九日重叙

关氏再叙家谱序

我关氏从夏朝以后,传至汉末三分时,共为三十七世,从汉至今,已继六十多世。据先人家谱相传,以及宋祠碑文记载,均从晋解迁至我大明村,历经数百余年,究竟多少年至今,皆无人能定之。我氏之谱虽经先人多次重叙,所存者只至民国三十五年(即公元一九三六年),据国有史,家有谱的原理,从三六年再叙至今,已经五十余载矣。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年代里,我关氏同其他各氏族一样,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人民公社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大的政治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所以对我氏家谱未能再叙。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元一九七七年),实行了责任制,国泰民安,时逢盛世,我氏族长六水,以及中立、孝友、保才、点召,纪庭,平温等人,经协商召集全族人等,决定将我氏家谱重新再叙,以流传后世。

这次叙家谱,对前人所叙之谱,经过反复推敲,因年深久远,再加当时文字语言皆属老体。本打算对以前家谱重新修定,后经族人商议,一致以为这样不能保持历史原状,因此对以前的家谱将继续保存之,不得失传。这次再叙,我们以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因此我们在这次再叙中,均用现代文字语言格式,对过去妇女在出嫁后,未用名字,用其氏代替,这是封建残余,理应废除。此次再叙,均用姓名(不包括未详人员),对已故先人名字,均用讳字。为了注明现状,我们至叙至现有人员,对年幼未配以及刚生未名的人等,待后人再叙之。后世人等若能体恤我辈心意,使我氏子子孙孙传流不息,各知其宗,我们愿望已达。而祖宗世系,可以永垂不朽也。

东门十三世裔孙奉柯,于公元一九八五年农历腊月初七日浴手敬叙

后续

我氏家谱在十年动乱其间(一九六六——一九七六),一切先人所留之物,几乎毁之尽绝,唯有家谱两册及轴誌一张得以幸存,秘密藏之。另有南门十二世孙孝心,曾任本区教育委员,从事教育数十年,堪称我氏族近代文学之魁首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惜年高体弱,将我氏南门家谱重新再叙,为我后人等立为典范,希我氏子子孙孙继先人之遗志,创先人未竟之业绩,将我氏之谱世世代代传留于世,现将南门十二世孙孝心抄家谱后之跋,附之于后:

前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雷厉风行,一切旧制度,旧风俗,旧习惯,一扫而空,各家所有旧神主,家谱之类都须损毁焚化。予一时把所藏家谱神主都交出,付之灰烬,至今念及,不禁流涕。因思先人几百年保存传留之遗物,传家之大典付之一炬,不胜痛惜,昼夜不安,惶恐万状,几经筹思,及于东门族人家留得家谱一册,密携而归。而暗抄录,但予久离笔砚,文具全无。而且两目昏昏,十指战慄,及不能执笔。转思值此大战前夕,瞬息万变时,不写予悔之晚矣。故寻秃笔,觅纸张困难,虽困难而不顾也。今乃于庚戍年农历春节,雪天僻静处,忍风寒,避嫌疑,不使人知,密抄此卷写迹,不计工拙,行列又多歪斜,求纪实也。后世子孙若体予意,而世世叙之列,予之愿望已达,而祖宗世系,可以永垂不朽矣,为序。

公元一九七O年二月

南门十二世裔孙孝心浴手敬叙

东门十三世裔孙奉柯二次重录

参加编写人员:

东门十二世孙:点召、继庭

南门十五世裔孙鸿起

公元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初七日

叙家谱后记

公元一九八五年春节,是个值得纪念和庆贺的日子。值得纪念的是我氏家谱在失叙五十多年的情况下,经我氏族长六水、中立等人的精心组织,历时一月有余,再叙成功。在叙家谱期间,他们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安排,各方奔走,同时得到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因此值得后世人等的永久纪念。

大年初一,我氏外迁人员以及各门各户的主要人员,上至白发飘然的老人,下至不满三尺的顽童,济济一堂。首先,向我氏的先祖云长公、以及历代先人的英灵行大礼。尔后,免辈向长辈行礼,行礼后,鞭炮齐鸣,充分显示我氏族人空前团结,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最后进行座谈。在座谈中,大家一致怀念我氏北门十二世孙念信等人,原因是在动乱的年月中,先人所留的一切事物几乎灭绝,我氏的家庙几乎被毁。在那时,念信等人力排众议,才使我氏家庙得从保存完整,是我氏子子孙孙值得永远的怀念和庆贺。

大年初六,尚坞关姓委派正身、更海二位族人,邀请我氏人员赴洛阳李屯向同姓人等以叙宗脉,我氏族人经协商选派东门十二世孙纪庭、孝友,北门十三世孙奉岐,会同尚坞留栓、吉照、孝宗三人同赴洛阳。他们于次日出发,黄昏时分抵达李屯,当晚受到了李屯同宗人孝顺、孝山、秋科等人的盛情接待。闲谈之中,问起我氏的来源,得知尚坞与李屯为同宗一脉,而我氏为另一支脉。李屯关姓为关老夫子守灵而来,我氏究竟因何原因迁至我大明村至今,仍是一个疑团。

从李屯的家谱看,我姓始于夏,有长祖关灵鹏,官拜谏议大夫。东汉未三分时,至云长公共为三十七世人,因在近三千多年的历史中,物换星移,江山社稷历尽沧桑,我氏家谱早已失落,无从考查。从云长公传至今六十多代,这六十多代经李屯,山东等多地查访,特别是李屯关春堂亲临山西老夫子出生地,实地考察后,将其系统整理保存至今,从老夫子起到我氏东门一世祖艾川,艾平至为五十一代孙。

从宗祠碑文记载:我氏从元迁至我大明村,寄居于此,历经数百余年,未曾建庙修祠。由此推断,元至明中经三百八十余年。据现有家谱记载,艾川,艾平兄弟二人为明末人,究竟明末何时人,没有确切的年号,从明末至今,已经三百五十余年,人口发展为十五代人,由此发展速度推断,元至明应发展为十六至十七代人,十五加十六共三十一代。关老夫子传至奉字为六十四代,六十四减三十一为三十三代。由此证明,我氏应属关老夫子三十三代裔孙时,迁至大明村的。

以上情况,简要地记录了赴洛阳李屯的经过,以及我们当世人的推理,正确与否,仅供后人参考。另有东门十二世孙继庭抄得《洛阳图谱序》全文,北门奉岐抄得《洛阳李屯家谱》原文,因与我氏家谱无关,因此不必重录。这些资料证明李屯、尚坞是关老夫子长子关兴的后代,而我氏可能是次子关索的后代。

东门十三世裔孙奉柯

公元一九八六年农历二月三日再次敬叙

张红歌,微信名家和万事兴,QQ昵称崤山洛水,洛宁县河底人,70后,农民工,在外上班之余,爱好读书,听歌,喜欢文学,中医,农业方面书藉。偶尔会在网上写点儿心情。

三槐村王氏宗祠 琅琊王精神家园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在华夏大地,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祠堂,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三槐村王氏宗祠,正是琅琊王崇宗祀祖的联结点、敦睦族谊的精神家园。

三槐村王氏宗祠,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岳西县青天乡三槐村王祠组,坐北朝南,建于嘉庆庚申(1800)年,乙丑(1805)年竣工。三进两院落,包括门厅、中厅、神堂、厢房、耳室,建筑占地面积540平方米。一进“门厅”,四柱三门牌楼式,飞檐翘角,斗拱出檐,门楣横书“王氏宗祠”,苍劲有力,齐门之上雕花草、人物、鸟兽,栩栩如生;二进“中厅”,屏门额枋悬“瓜瓞绵长”贺匾,寓意子孙昌盛、兴旺发达,横梁挂“忠义堂”牌匾;三进“神堂”,格门镂空雕花卉、暗八仙图,惟妙惟肖。

三槐王氏宗祠,高大的马头墙威武庄严,雄伟的门楼雕工十分精美细致,内墙上镶嵌的多处形态各异的花鸟和戏曲人物木雕,细腻生动,大气典雅,古朴自然,在岳西堪称一绝,是皖西南建筑“三雕”中的上乘之作。

中华王氏,华夏最古老族姓之一。我派琅琊王肇端于周太子晋,发脉于新安苦竹港璧公。始祖姬晋贵为东周灵王太子,年方十五而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太子晋48世孙璧公,字大献,加封检校兵部尚书兼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

中华王氏,伴随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繁衍、壮大。旷世伟业,因王氏的建树而更加巍然鼎立;浩浩青史,因王氏的祖德而更加灿烂辉煌。仰望王祠内高悬的“忠义堂”三个大字,当年的金戈铁马场面历历在目。明隆庆三年(1569年),我派国祯公、国祥公兄弟二人率子侄及家丁抗击倭寇,生擒贼首,全歼倭寇于羊角尖。国祥公战死受旌表,国祯公授参将职衔。徜徉在王氏宗祠里,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赤卫队、红二十八军在此活动的轨迹,清晰可见。抚摸着王祠饱经风霜的砖块,每一块都在诉说着“言宜慢,心宜善”六字家规箴言,字字振聋发聩,句句震撼心灵。

三槐村王氏宗祠融合了血缘、亲缘、情缘的醇厚甘冽,浓缩了建筑、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文化自信”的今天,三槐村王氏宗祠,必将发挥“以德育人”的功能,变身为培育时代道德风尚的“新殿堂”;必将以底蕴丰厚的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托起王氏家族的新一轮希望。

万金头邓氏宗祠——独具雕汇精华的湖南邓氏家族古祠堂

公平万金头村老屋大多是清朝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有一定的规模,有的保存的还算好,但有的房子已经开始败落,残砖破瓦。现把部分照片发上来,希望这个古村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不要让先人留下的祖业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现在很多人都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看那些古建筑,看完后啧啧赞叹那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如何之厚,耒阳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好地方。其实,在我眼里,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只是有的被一些历史的罪人给毁掉了,一些经过风霜的洗礼依然岿然在后人的社会里。建筑就是一张很好的历史名片,徽派建筑的代表---宏村是最好不过的例子了。我们现在的人热衷于把一栋栋的老房子推掉,然后在它上面让一层层的高楼拔地而起。与其这样,我们那还不如把这里的房子好好整修保护起来,算是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将来也一定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位于耒阳公平镇黄糯冲村1组,建于清代,座西朝东,砖木结构。当我们来到虽已破旧的邓氏宗祠,看到门首双狮嬉球石雕和龙木雕等,无不为其精湛的雕汇技艺所惊叹,让作者感悟到老一辈匠人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和传统文化,闪耀着深重悠远文明的灿烂光芒。

邓氏宗祠布局为二进二厢,小青瓦、三山风火墙、硬山顶,进深24米,通阔14米,面积336平方米,由门房、天井、左右厢房、祖堂组成。门房面阔三间,前有檐廊,檐柱为圆形,下置架子鼓状柱础,雀替为龙形浮雕图案,廊左右开侧门。主大门为石质门框,门首雕刻双狮嬉球图案,门额墨绘“邓氏宗祠”,入内见宽大天井,左右为厢房,隔有回廊相通,最后为祖堂,堂厅内立6根金柱,后设神龛,供奉邓氏祖先牌位。四柱携有两联,首联:勋铭漢鼎吾祖考,惟孝惟忠;派衍雲峰我子孙,寝昌寝炽。副联:六百祀宝玉分封汤孙,远矣崇明德;亿万年公候夏始汉鼎,悠然裕後昆。

△风雨侵蚀的邓氏宗祠

据村内老人介绍,该宗祠最早由18户邓氏族人筹资建设,清道光年间曾修茸一次,最后一次修缮为民国三十二年。

邓氏宗祠外景

△邓氏宗祠正门门头

△供奉邓氏祖先神龛

△正厅宽大的天井

△左右厢房檐廊

△回廊相通

精美的木雕

△正门檐下的木刻浮雕

△瑞狮和蝙蝠木雕

△仙鹿含莲芝蝙蝠木雕

△栩栩如生的人物木雕

△鱼跃龙门

△祥龙腾云

△精美的窗格雕花

雕刻的虎头

△门栓艺术

△老式宅门

△颇具特色的宅门拉环

△双狮脚窗罩装饰艺术

精美的石雕艺术

△火焰式压脊石雕

△屋顶边脊上的动物石雕

△门首上的石狮

△正门门枕石刻艺术

△雕花的檐柱石础

集具雕刻精华的祠堂

遭遇破败让人叹息

一座祠堂,一片古建筑,在湘南之地一一静默着。每座祠堂里都存放着一个家族独有的不为人知的往事和兴衰沉浮的秘密,同时也经历着百年风雨侵蚀的苍桑。

万金头邓氏老屋

解放前任攸县县长的耒阳人

建造的古豪宅即将消失

耒阳公平圩镇境内古建筑众多,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关于民俗、民情的故事传说丰富多彩。4月15日,我们探访了公平圩镇黄糯冲村邓氏宗祠后,第二站来到了离宗祠不远的、解放前曾任过攸县县长的邓述壁的万金头邓氏老屋。听村里人讲述老屋的故事,看老屋曾经的显贵痕迹,对老屋古建筑的破损表示惋惜。

万金头邓氏老屋位于耒阳市公平圩镇黄糯冲村,俗名:横冲头,该宅建于清代晚期,座东朝西,砖木结构,三进两厢,小青瓦、五山烽火墙,悬山顶,进深34米,通阔13米,建筑面积442平方米,屋高两层,由门房、左右厢房、天井、祖堂组成。

采访当场村民

即将消失的万金头邓氏老屋

万金头邓氏老屋的建造者是邓述壁(1884-1945),当地老百姓尊称:圭愚先生。先生由湖南大学法政科毕业,曾任耒陽上堡市区武长,后升郴州香花岭区警察所长,零陵道县公安科长,湖南全省水上巡逻队长,攸县县长等职务,从仕二十余载,因其工作敬业负责,湖南省府传令多次嘉奖,获得零陵各界群众制锦称颂也。

俯瞰万金头邓氏老屋

万金头邓氏老屋第一进为门房,面阔三间,正面门房墙体檐下出彩出龛,左右各设5龛,龛内饰有花鸟等图案,并墨绘“福海寿山春浩荡、瑶林琪树日光华”等寿联及诗词。正门木质门框,门额有墨绘字迹,但已模糊不清,檐下卷棚,饰有雕花挡板,室内有雕花屏门相隔。

第二进为正厅,间隔天井,青石天井呈长方形,天井、两厢窄小,左右厢房有耳门方便出入,门额有装饰性檐枋,枋夹缝板雕有人物、吉瓶瑞花等,图案花俏繁琐,雕工精细灵动。最后一进为祖堂,略高于天井,处于正中间的位置,祖堂设木质镂空雕花神龛,供奉祖先牌位,颇为庄重肃穆。

▽非常大气的邓氏老屋▽

走进邓氏老屋,时光仿佛穿越百年

太平邓氏宗祠

太平邓氏宗祠位于广东从化市太平镇神岗邓村。

海珠邓氏宗祠

海珠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路二龙街。

长坡邓氏宗祠

长坡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茂名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委会木马村

清城邓氏宗祠

清城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清远清城区石角镇马头石虬迳村。

高要邓氏宗祠

高要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肇庆高要市南岸街道办事处新江一村。

水城邓氏宗祠

水城邓氏宗祠位于贵州六盘水水城县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乡者卡村。

苏州邓氏宗祠

苏州邓氏宗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大柳枝巷18号。

江西邓氏宗祠

江西邓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南昌南昌县抚生西路与桃花东路交叉口西

150米。

香港邓氏宗祠

香港邓氏宗祠位于香港屏山

太平邓氏宗祠

厦村邓氏宗祠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厦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