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黄氏宗祠

虎溪黄氏宗祠

虎溪黄氏宗祠,古建筑,位于湖南省蓝山县。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虎溪黄氏宗祠

地理位置:湖南省蓝山县

保护级别: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宗祠为什么会叫黄氏大宗祠

加一个大字 一般是区别于一村或一地之祠 想来应该都会是几村或几地的

甚至有可能是几县乃至一省内的一支或多支同源同姓家族所共有的 宗祠

何氏宗祠是怎样建造的?

何氏宗祠位于浙江省武义郭下村,占地 10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祠堂 分为头门、正厅和后厅三进。头门(前厅)三大 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正厅五大间及东西回廊, 厢房左右各三间;后厅五间与左右回廊及东西 厢房各三间。正厅前的天井中建有宇台(俗称 戏台)一座,戏台正面宽58米,侧面宽62 米,面积36平方米。祠堂门廊大门边一对直径 90厘米的抱鼓石(俗称户对)连同石雕底座共 高176米。门口上方一块白色匾额上书“源泓派浩”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明朝崇祯癸未年( 1643年)明 朝世袭靖南王、浙江抚台耿精忠题赠的。两扇大门各绘彩色 门神像,大门两边木刻对联是:“入堂思起敬,绳武乐明伦。” 门口上方墙上凸雕楷书“何氏宗祠”四个庄重大字。

绩溪旅游景点胡氏宗祠「绩溪旅游景点胡氏宗祠图片」

安徽宣城唯一的5A级景区,迄今1600多年历史,很多人却不知道这里

提起安徽,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黄山,除此之外就是那一座座镶嵌在山间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徽的婺源绩溪、黄山等地坐落着数量众多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往往都位于山川风光优美的地方,且融合了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建筑结构之精妙成为如今游人热衷游历的地方。

安徽最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要属800多年 历史 的宏村,也是安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不过由于 旅游 开发过度,破坏了原本属于这些建筑的古色古香。安徽的古村落我也曾去过不少,其中位于绩溪县龙川村给的印象要更为深刻,这里不仅游客较少,古民居建筑群也保存得比较完好。

龙川村,位于安徽宣城市绩溪县城东约11公里处,从绩溪县乘坐6路公交车可直达龙川村,龙川村虽然没有宏村的名气,但这里如今也是一处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且是安徽宣城唯一的5A景区。

龙川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在当地有“八分山水一分田”的说法,农耕业在这里并不发达,但也让这座山村多了些“世外桃源”的灵秀之气,如果从空中俯瞰龙川村,会发现这是一座造型如船只的村落,在安徽有许多的“船形村”,龙川村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帆风顺”、“扬帆起航”之意。

龙川村 历史 非常的悠久,其 历史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318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 历史 ,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落。在咸康三年时,时任散骑常侍衔的胡焱游历华阳镇时发现了这里,见此处山水清丽、风光秀美,于是决定在此定居,胡氏家族由此诞生,直至今日的龙川村也主要以胡姓为主。

至明代时期为龙川村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时的村内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且名人辈出,先后曾在这座偏僻的山村中走出了10多位进士,为周边著名的“进士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任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和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胡宗宪。置身村落之中,随处可见的名人故居,也是龙川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龙川村中有一条“水街”,水街长约500米,水街两侧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 历史 建筑,且皆为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在水街上还拥有一条长廊,这在安徽众多古村落中是少见的,长廊通幽,故意盎然。

在水街上印象比较深刻的要属这个亭子,为“如心亭”,如果不是导游介绍可能就把这里当成了一座普通的长廊建筑而走过去了。如心亭的如心两字有“收发如心,进退自如”的意思,亭子内部看似简陋却蕴含了徽派建筑的精妙之处,中间开有一处天井,为了防止下雨天雨水聚集流淌而专门设置了两根砖质水笕筒,这样雨水就可以顺着管道流淌到下水道。

龙川村中坐落着多座牌坊,其中最著名的是这座“奕世尚书坊”,据史料记载,奕世尚书坊始建于明嘉靖4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 历史 ,由于牌坊年数已久险些倒塌,当地为保护这座牌坊而架设了铁柱及围栏保护了起来。

整个牌坊高10米,为坊顶为歇山式,由四柱三门五楼式结构组成,牌坊用材为花岗石和茶园石,四根立柱的南北两侧各设有抱鼓石护靠,其造型格外的巧妙,堪称古牌坊中的精品之作。

在牌坊上刻有“恩荣”、“大司马”、“奕世尚书”的字样,彰显了这座牌坊的地位。细看这座牌坊,上面的镂空石雕格外让人惊艳,尤其是那镂空石雕的花瓶、龙凤图案,其造型之精妙、工艺之精湛及美轮美奂的造型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堪称徽派石雕之最。

整个龙川村内拥有众多的景点,除了奕世尚书坊外,最值得一去的就是“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25年,至今已有近500年 历史 ,有“江南第一祠”、“木雕艺术博物馆”、“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是龙川村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从外观看胡氏宗祠,就足可以感受到其壮观气派,整个胡氏宗祠为前后三进,其中前进的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及一根根粗大的石柱、月梁这座门楼看起来格外的大气。

走进胡氏宗祠,其敞亮的天井及宽敞的正厅映入眼帘,站在正厅抬头望去,14根1.66米粗的银杏圆柱和12根冬瓜梁组成的屋架展现了这座建筑群的地位,加之建筑内部众多造型精美的木雕、石雕,完全对得起其“木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当然,龙川村还有许多值得游玩的地方,尤其是村落外靠近群山边的木石结合的拱桥,其景色似乎已与四周的绿水青山相融合,这番景象用“世外桃源”来形容我觉得并不为过。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或听说过安徽绩溪的“龙川村”?对这里有什么印象?你认为安徽最值得去的古村落是哪里?欢迎留言评论。

绩溪龙川景区怎么样?

绩溪龙川,国家5A级景区,是一座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整个村落呈船形,周围山水秀丽、人文荟萃,有大量徽文化遗存景观,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

绩溪龙川景区位于皖南宣城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该村是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的祖居之地,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传至“锦”字辈已有48世。

龙川村被称为最美丽的乡村之一!为古徽州文化的代表,是由胡姓聚族而居形成的船形古村落,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龙川村境内有多处胡姓祠堂,该村胡姓历史名人众多,如唐代胡宓,宋代胡舜陟,明代胡富、胡宗宪,清代胡开文、胡雪岩,是胡姓聚族而居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龙川自古为文风昌盛、人才荟萃之地,村中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明代时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曾有10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

村内现有“龙川胡氏宗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宪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这里有千回百转的古廊桥,有千娇百媚的水街、有三江汇流的园林水口

龙川村境内有多处胡姓祠堂,为古徽州文化的代表。被称为“徽州第一家”的胡宗宪尚书府,便座落龙川村中央

众多徽文化遗存在这徽风古韵里、意境田园中得到有序传承。

龙川村特别是坑口自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村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胡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远近闻名的胡宗宪尚书府也坐落在该村的上村与下村之间。

此外,龙川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村落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东流,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独具特色。

该村古建筑木雕、石雕技艺精湛,造型自然、美观,体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

坑口村东的龙须山因盛产造纸原料龙须草而得名,山中多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山岭陡峭,古道崎岖,飞瀑流泉,上有龙台悬岩、石门洞天、仙人石屋、云崖石梯,西峰山腰有龙峰禅院、古樵庵,西麓有山间庵、宗宪墓、胡富墓等遗址,是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宗教旅游的绝好去处。

龙川景区游览路线推荐:

仁和园→水街→奕世尚书坊→都宪坊→ 胡宗宪少保府 →胡氏宗祠→上官桥→灵山庵→龙川驿道

更多关于绩溪龙川景区怎么样?,进入:查看 更多内容

安徽胡氏祠堂在哪里

胡姓为安徽省尤其是皖南地区的大姓,胡氏名人辈出,安徽省境内分布的胡氏宗祠也是比较多的,最有名的几个有黟县西递敬爱堂,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黟县宏潭六甲祠等。

上图1、2为西递敬爱堂,下图为龙川胡氏宗祠。皖南的地区的胡氏宗祠无论从建筑、文化、人伦、民俗等角度都是绝世瑰宝。

广东省黄姓宗祠旅游景点「广州黄氏宗祠是什么地方」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广东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黄氏祠堂

江边黄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

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

结构:

江边黄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式设计,内置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

黄氏宗祠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带有明显中原建筑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筑的特征。祠内保留有明江西抚州左堂黄学伊题书的“起凤”正门牌匾、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清光绪皇帝嘉奖黄龙韬的木刻圣旨残件,还保留有一批精细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头门斗拱式牌楼,属于当时较高规格的建筑。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全国黄氏总宗祠聚集在广东省。

黄姓,远古称黄氏,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金华黄氏有一支,在五代时期,由黄玘、黄赡父子迁到江西修水,在修水县形成双井黄氏,双井黄氏在北宋时期出了个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和孝子黄庭坚;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武宗至大3年(1310)以贡士任宜章教谕,任满后卜居于白沙乡龟爻。族人分布白沙数十里之锁石村、泗湾、黄家湾等处,杂居于郴县、临澧嘉禾各县。至1949年,已传32代,居宜章者约2400人。1935年十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梅溪黄氏 始迁祖子琼公,字朝琚,因助文天祥起义,勤王兵败,自江西沇江始迁郴州北湖塘,旋迁宜章县白沙乡梅溪。族人分布于梅溪纵横十余里及蓝山新田、宁远、桂东衡阳沅江、湘潭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男女丁口26000余人。宗祠设梅溪。族谱始修于明正统13年(1448),1932年九修。

宜章中塘黄氏 明成化时自福建莆田县徙宜章中塘。

宜章五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五甲。

宜章八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八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 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青塘的黄氏宗祠

青塘黄氏宗祠是为纪念青塘黄氏开基始祖永兴公而建造的。永兴公,讳润。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出生在一户军人家中,排行长(共五兄弟),其父黄有能公(军名王志努),是番禺县杨氏都第十三图两潭堡(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两下村)人,从军,于洪武廿七年从广州左卫派遣至碣石卫,协助都司花茂督造卫城,后调任大安屯军总旗,及至年迈返乡,军务由长子世袭。居住大安屯(今陆军环珠寨),又移居旧屋(大安山仔顶)。彼时,明朝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屯田制逐步弱化以至消亡,永兴公顺势应变,在黄民山乌石陇买置产业,于天顺年间(1458—1464年)率子孙移居青塘。初住兵寨,接着在兵岗搭寮(现为老祖祠堂)。

至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惠州海丰县坊廓都九图,户首黄承业(正式由军户变为民户,由王姓转为黄姓)。

五百多年来,繁衍了二十几代,除居住在青塘本地的一万多人外,居住在海丰汕尾等十几个乡村的长房裔孙就有二万多人,目前,青塘黄氏后裔移居省内外,海内外有近十万人。

黄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初为斗篷式结构,厢房兼住人家,至乾隆二年(1737年),整个家族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出于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需要,时任族长嵩玉公,召集各房房长伯聘公、尚卿公,以及若珍公、德圣公、伯锦公、友玉公、兴万公等族干宗长,在原址重建始祖祠堂。始祖祠堂香火一直很旺,但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1958年),神龛被拆,祠堂一直被小学当作科室使用。1979年,旅港同胞发起,成立修缮宗祠理事会,开始集资,付兴宁觅师择日,并于当年开工,将祠堂进行了全面修复,同时重置神龛,于1980年完工入火,全村进行了隆重的庆祝,四乡六里的黄姓宗亲及友好邻邦都前来祝贺。今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新祠堂是修建于2011年,并于当年12月2日(即农历十一月初八)举行史上最隆重的重光庆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