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岩石刻

朝阳岩石刻

朝阳岩位于永州市零陵城区大西门对面,潇水河西岸之临江峭壁,是永州八景之一,这里泉水激石、红霞映阁、鸟鸣雾林、风景旖旎,素有“朝阳旭日”之称。

唐永泰二年(765)道州刺史元结诣都计兵,途经永州,维舟岩下,喜其山水秀丽,崖石奇绝,因其岩口东向,取名朝阳岩,并撰《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飧于石壁。柳宗元贬居永州后,常到此游览,著有《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朝阳风光,从此闻名。

柳宗元在永州10年间,常来游岩赏景,赋诗述怀。写有《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渔翁》及《江雪》等诗。现岩口石壁上还有他的《渔翁》诗摹刻:“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夜傍西岩宿"的"西岩"即指"朝阳岩"。黄庭坚、何绍基等均有诗文留于此地。

朝阳岩洞口石壁上有宋嘉祐年间的张子谅所题刻“朝阳岩”三个大字,岩洞左右壁互抱,形成天然的拱形,壁上自唐以来,文人题刻甚多。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明代地貌学家徐霞客,清代诗人兼书法家何绍基,都在这里留下了游迹和著述。

朝阳岩很富诗情画意,她真正地称得上是“诗岩”。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写诗赞她。唐朝的诗人元结泊舟岩下,挥笔赞其胜景:“朝阳岩下湘水深,朝阳洞口寒泉清。零陵城郭夹湘岸,岩洞幽奇当郡城。荒芜自古人不见,零陵独有先贤传。水石为娱安可羡,长歌一曲留相劝。”宋朝黄庭坚更是赞道:“拂石弄潺湲,俄顷生白云,似欲驾我仙。”把朝阳岩的石、崖、涧、泉之幽奇、幽远刻画得栩栩如生。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的《路过永州游西岩作》诗却别有情调:“洞泉冷冷似清磬,危倚石栏恰可听。一滴终须归大海,几人到此悟平生。”诗中包含了多少人生哲理。

有景才有诗。朝阳岩胜景是诗魂,古今佳吟绝唱咏成了朝阳诗岩。

2013年5月,朝阳岩石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

南阳大地浅山丘陵区存在大量的远古岩石文(岩画),是智慧的先人遗存的信息密码。近年来,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对南阳岩石文遗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判、认真解读,已撰写八篇岩石文试读文章,并从2020年1月起陆续在南阳晚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刊发、转发。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天文学专家孙小淳,带领专家团队于2020年11月、12月,先后两次对南阳岩石文(岩画)中的 “圆盘状星象图”深入考察研究,经过实地观察和测量后认定:该类遗迹应为古代天文星象图,尤其是谢庄岩画遗迹中的天文学内容丰富,是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其年代虽尚难确定,但初步推测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学术意义重大……

孙小淳团队的认定对南阳岩石文(岩画)的研究有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们对目前发现的类似孙小淳团队认定的天文台、日晷类岩石文进行了分类,发现这类“圆盘状星象图”50多处。

一、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大致分布

目前,梳理出的“圆盘状星象图”主要分布在卧龙区的谢庄、潦河坡、安皋,鸭河工区的杨寨、孟山、高嘴坡,南召县石门方城县清河、古庄店、小史店、杨楼,唐河县的祁仪、马振抚、湖阳等地,包括驻马店市的泌阳县春水镇周边。

这些“圆盘状星象图”均磨刻在较大的岩石上。一般直径2.6米左右,最大直径5米多,每个区域的这类“星象图”之间,相距约10公里,周边还分布有其他形态的岩石文。

二、南阳为何遗存大量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

南阳之所以遗存大量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笔者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南召关庄星象图·满天星

首先,南阳是远古神话的集中发源地。如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夸父追日神话等。

盘古开天辟地。南阳桐柏县与驻马店泌阳县(历史上曾归南阳管辖)两县交界陈庄乡境内有盘古山,传说此山就是远古创世大神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

《三五历纪》“未有天地之始,混沌如鸡子”“清轻者为天,浊重者为地。中和气者为人。”

天地山河虽非人力所创,但这个传说故事体现人类通过劳动改变万物改变现状的自强不息精神——盘古带领先民从混沌鸿蒙走向文明的肇始期,逐渐去掉一些动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多一些关心帮助部落人群的人文思想。

夸父追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士生信,信生夸父……应龙己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耕父神与丰山。《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蝯,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冷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唐河板仓疑似日晷

文中的耕父神是原始农业时期,民众对能观天授时, 并掌握耕种收割技能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后世代代当作神灵敬拜。结合丰山南约3公里的黄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几位大王拥有玉钺,分析推断南阳作为炎帝部落的首都或王城是很有可能的,耕父神可能就是神农部落首领炎帝。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从上述文献记载里可以看到——

夸父是与黄帝、蚩尤同时代的人物,夸父部落加入蚩尤九黎部落联盟,共同反对黄帝部落。涿鹿之战,夸父被黄帝手下大将应龙所杀。

弃其杖,化为邓林。邓州的林扒镇,古时称邓林镇,史书记载,邓林就应在今邓州市境内。

邓字造字之初是双手捧五谷敬天之意。邓州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北方的粟黍和南方的稻都能在此种植丰收,是五谷丰登、四季分明、适宜农业种植的地方。邓林不是树林,是古人认为的极少能种植多种农作物并取得丰收的福地。

这些神话传说说明一个问题:南阳在远古就是一个文明相对昌盛之地。

二是,南阳是炎帝、黄帝早期会盟之地。《史记黄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司马迁对传说黄帝踪迹进行实地考察,非常慎重写《黄帝本纪》作为首篇。历史逐渐证明,《史记》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易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从遗址考古上看,仰韶文化,南到邓州、淅川南部的河南省与湖北省的交界处。屈家岭文化北到黄河南岸,南阳分布甚多,与仰韶文化层交织叠压。

方城一里坡圆盘

推测神农部落后期的首领烈山氏姜榆罔炎帝时期,由于气候变化,蚩尤部落的侵扰,被迫向北侵犯黄帝部落,爆发了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的大规模战争,战争发生地就应在南阳。最终两大首领结盟。据张建国、蓝成云等文化学者研究,炎帝与黄帝结盟地,就在南阳市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山上

第三是考古发现。南召小空山遗址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场所,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南召小空山遗址、淅川茂堂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南阳理工学院孙保瑞教授收藏有数千件打制石器, 尤其在南召小空山遗址周围捡到的阿舍利石斧,是旧石器的标志性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南阳人类文明已走在同时代的前列。

太子岗遗址黄山遗址、小张庄遗址都有8000年前裴里岗文化层;黄山遗址发掘出7000年前的独玉加工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玉作坊;八里桥和仓房遗址有仰韶文化层和屈家岭文化层多层相互叠压分布,说明中原的仰韶文化与南方的屈家岭文化两大不同文化部落在南阳发生交流融合。

6500年前遗址,如淅川仓房和邓州东八里桥遗址都出土有陶器、独山玉器。

4000年前的人类遗址遍布南阳。黄山遗址、八里桥遗址等,已发掘的史前遗址文化层清晰,深度有6米之多。从8000年前裴里岗文化、仰韶早中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到4000年左右二里头夏文化连绵不断。

第四个原因是南阳古代封国林立。尧的儿子丹朱被封在淅川的丹水,四岳之一的吕氏封吕国,仲康之子封于邓地,夏时少康王的次子曲列封于方城八里桥的缯国……

从以上简单罗列可以看出,从50万年前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原史,南阳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宜居地。

第五个原因是,南阳的地理枢纽位置。南阳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开阔、直达荆襄,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四季分明,藏风纳气,是古人天文观测的理想地和原始农业适宜地。

南阳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远古时期,人类随气候环境的变化而迁徙,气候变暖往北部迁,气候变冷向南迁徙,南阳盆地就成了南北部落迁徙的必经地、宜居地。北方粟黍和南方的稻均能在南阳种植,南阳是盆地同时又有丘陵和大量的浅山区,这样的地理地貌也让这里成为部落族群栖息的最佳场所,也成为东西部落迁徙的理想之地。大量岩石文在这里出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南阳岩石文(岩画)记录了什么

南阳岩石文是远古文明的一部天书,目前试读的仅是冰山一角,但已取得一批可喜成果。

生殖崇拜研究。南阳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先民在岩石上雕琢的生殖崇拜图腾。这些男根女阴是先民祈求多生子女、部落兴旺的图腾。

在南召县石门乡等地发现远古蚕形图腾,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蚕文化崇拜的蚕图腾,是先民的蚕神,同时也揭示出一个可能:南阳是人类华夏民族最早养蚕、抽丝并制成丝织品之地。

发现远古文字。目前,已从南阳岩石文中解读出50多个字, “人”“天”“文”“玄”等20多个甲骨文都在岩石文中找到对应的字。所以我们说,岩石文是甲骨文的根,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研究甲骨文的活基地,从岩石文到泥陶文到甲骨文,文字的形态、寓意、刻写方式都可能承续起来。

南阳岩石文的研究,对甲骨文的研究、释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现石刻的太极图、太极龙。研究认为太极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石刻龙。

在南召县石门乡发现中国最早的“王宫”。“王宫”周围设有政治区、教育区、玉骨器加工区、天文历算区等不同的功能区,是王的政治中心,也是王分封仪式地,合符之地。

发现一批具有天文观测功能的星象图、岩画天文台、日晷。岩画天文台、日晷上,不仅雕刻有星象图,还具有祭祀等功能。

至今,南阳岩石文已得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先秦史学会等专家、学者认可。

四、对柳树沟“星象盘”的试读

鸭河工区柳树沟星象盘(拓片)

柳树沟“星象盘”是目前发现的众多“星象盘”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这里从其所处地貌、星象功能等角度进行一个试读。

试读的“星象盘”位于鸭河工区柳树沟斜坡岩石上。它与周边最高的一块岩石(蒸馍石)相距约50米,岩石因独立突起,上部似球形,当地群众称其为蒸馍石,其上刻有多个凹穴,一旁有类似“日”“月”的打磨凹穴。试读的“星象盘”东约50米又有一直径2.8米的圆盘, 圆盘正中间有一直径15厘米的圆形打磨孔,深20厘米,上圆下方,应为日晷。

试读的“星象盘”直径2.6米,依斜坡地形打磨掉30至40厘米的岩石,圆盘边缘低于周边5至15厘米,目前看虽不平整但刻磨光滑。靠近圆盘外壁周围刻有四组凹穴图案,分布于东北、东方、西南、西北四个方位。左下方还有双排六连穴两组,左上方有双排五连穴一组和双排十一连的凹穴一组,圆盘南部有两条刻线相距41厘米,打磨的平行线横贯东西端壁, 一条向西延伸, 其间有大小不等散在凹穴。大盘以外上部右侧有一组双排七连凹穴,右侧中部刻数量不等凹穴,左侧亦有散在凹穴,圆盘中间亦有其他分散凹穴。大盘下部有数组凹陷图案,突出有三组,自左向右排列。

星象盘的外壁,推测是象征黄道,即太阳运行的轨道,它是古人最易发现最明显且不可回避的天体运行轨迹。

鸭河工区柳树沟日晷盘

四个方位近外壁的四组凹穴代表四象,四象是在黄道附近与太阳一起运行的四组恒星天体,后人称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每象有七宿共二十八宿,是古人观天象得到完善时空观,能够较准确定时节、定方位,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古人开始对星象的观测,应是依太阳月亮、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商参昴星、二十八宿等次序,上古原始农耕初期观天者只能对天上最明亮如心宿2,昴星、北极星、北斗七星等星观测,该图星象已有数个亮星,说明观测水平已大幅提高。

左上一组五联穴、左下有二组六联凹穴,是中原岩石文最常见的图形。星象盘应系记录特殊重要事件,如天盘是记录某一年的夏至或冬至的天象图,或多部落共推的新王上位时,部落认为吉祥的天象图。李建恒认为,双排六连穴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图式历法,每个凹穴代表一个节气点。

中间两条类似平行线的浅沟横贯大圆盘,应是代表天上的银河。

中心的凹穴虽不是圆的正中心,但它与盘外正南的刻画纵线在一条直线上,是该盘的正南正北向,应代表北极星。

汉代的二十八宿图的中间也是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北极星与黄道中心形成一个中轴,率北斗七星并带动二十八宿及其他众星,周而复始运转的状态。

天文历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上古时代王权的合理合法性的最重要基础。上古部落从渔猎、采集走向从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社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古人对时间的确立最重要可能也是唯一途径只能从天上寻找。农耕文明只能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产生,像黄河长江流域,播种的时间最长只有10天左右,种早、种晚都面临减产或绝收。所以,古人面对苍茫天际观日月星辰斗转星移,发现一些天体的运行规律,以此指导部落民众播种、收获。

鸭河工区柳树沟蒸馍石

《太乙金镜式经》:“昔煫人氏仰视斗极而定方名,东西南北也。”煫人氏依靠观测北斗星辨东南西北,并制立历法,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观天定历走进人类的生活。煫人氏也是钻木取火发明者,不仅是当时部落的大首领,也被后人尊为三皇之一。

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中原地区的古人常年都可以观测到其活动轨迹,斗柄运行轨迹可以对应方位及四时,但一年的天数只是大概,方位和四时不准确,必须引入其他恒星作为观察对象,二十八宿中亮度最高、最便于观察的是大火星(心星2)。对它的观测所制定的历法,也就是历史上的大火历。随着农业发展,人们对时间的准确度要求更高,为了更准确观测天象,就需引入测量星座的稳定坐标系统,最易想到的最方便的就是以地平面作为坐标系,以每次日出或者日没入地平面的周期为依据而制定历法,观测每天太阳刚要升出时恰好位于地平面之上刚刚出现的恒星,并观测每天太阳落入地平面后在同一方向跟随太阳落入地平面的恒星,利用地平面为坐标系观测日出、日没位于黄道附近的恒星活动规律。因日出或日落在地平面以下,仍有晨光或余晖,对恒星的亮度要求很高,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中最亮的恒星,对大火星的观测,从而认识苍龙系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通过参星的观测进而对白虎象系的奎、娄、胃、昴、毕、参、觜七宿的规律认识,逐渐掌握四象二十八宿的规律。

双排六连穴道

上古时代王权重要的基础是观天授时,教化百姓,观天制定立法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或直系血缘儿孙手中。

《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大,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尧典不长,但大部分叙述尧派大臣到四方观天授时,说明观天是当时帝王最重要的事情。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文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尧说:舜,天文历法你一定要亲自操作实践,把测日影的表控制在手中,掌握中正治理天下。

星象盘东50米的圆盘,直径2.8米,圆盘中间高,周边低,盘壁的边缘最低,其上有成对六联凹穴和四联凹穴,中心的大凹穴,直径15厘米,深达20厘米,上圆下方,这个盘是测日影的日晷。在远古时代,测量日影是一项严肃、神秘、神圣的工作,是由部落首领或王亲自掌控,要么与自己有直系血缘的贵族成员去掌控。它的程序步骤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日晷中间所立木杆上面还要刻上文字符号以示王权。结合唐河县祁仪镇板仓村小山的大盘中心大凹穴周边有四个小凹穴,两两对称分布东西南北,若对称两两连线呈垂直状,试读四个凹穴,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的重要节点,日晷中心凹穴也是上圆下方,测日是通过白天测日影来实现的。

蒸馍石上有成对和散在的凹穴,在北侧石壁上,有类似日月刻画符号,推测其上凹穴也是刻画的星象图。蒸馍石与日晷、星象盘共同构成以星象盘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白天测日影,晚上在蒸馍石上观星辰,把特殊时间的天象刻到星象盘上,定期由王召集各部落祭祀上天,并对臣民授时和教化。

五、对岩石文年代的推断

岩石文(岩画)的年代确认,是国际上一个公认难题。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其上记录的事件背景年代,间接地推测出大致的年代。

笔者在2011年曾经提出,中原岩书岩画与黄帝炎帝蚩尤三个5000年左右的人文始祖有关。

当时由于气候变热,雨水多,非常潮湿,荆棘茂盛,无田可种,蚩尤部落打败炎帝,炎帝被迫北上侵占黄帝部落的南疆——南阳,并在南阳建立“王都”,观象授时,记载重大事件的岩石文就应在那个时代出现。后,蚩尤部落强力崛起, 并最终成为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对炎帝挤压,炎帝无奈, 一次次向北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最终与黄帝部落结盟。蚩尤在涿鹿之战被杀后,原来的部落联盟自动解散。后,颛顼帝把天象观测权收归颛顼帝一人,或其直系血缘的儿孙去执行。南阳的观象台,记录天象的大盘,可能是那个时期的文化成果。

六、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的特点及其文明探源价值

南阳发现的远古“星象图”具有以下特点。

时间悠久。目前史学界在洛阳嵩山发现有西周早期观星台;山西陶寺遗址发现的天文观测台最早为尧帝时期。南阳发现的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

数量大分布广。目前发现的“圆盘状星象图”已有50多处,散布于方城、鸭河工区、南召、卧龙区、唐河等地。

独立成体系。对柳树沟“圆盘状星象图”体系分析,有日晷功能、天文功能、祭祠功能,自成体系。

“星象图”周围刻画图案不是简单的日月人等符号,而是立象以尽意,其意可解,能表达先民的意思。

星象图在南阳大量出现,说明远古时代的南阳应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推测为远古时期“王城”所在,结合前文分析,极有可能是炎帝或黄帝部落的中心。

观天授时是古代王权最主要的活动,南阳出现这么多“星象图”足以说明南阳是华夏文明的源起地,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重要价值。正如学部委员宋镇豪题“中国南阳,文明先声”“南阳原史,文明之光”。

(来源:南阳日报)

孤寂而又震撼的南朝石刻!被时间打磨的历史感!——丹阳南朝石刻单车探寻记

有句俗话说得好,出来混的都要还的。自从2015年看了吾心向佛的丹阳石刻的作业,喝酒时就和佛爷约了,有机会一起骑一次丹阳石刻,这不2017年了,再不完成,就又变成“积极相约,一约三年”了。这样会被有些人笑话呢。我们酒话也是算数的,一定要还的。这样有了我们这次石刻骑寻。不过还是好事多磨,我还是延续了发活动必有雨的魔咒,9月24日的活动被雨延期到10月22日,好在22日天气给力我们准时出发了。

丹阳的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被公认为全国文物之瑰宝,其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石刻艺术是南北朝多元文化辉煌时期的一枝奇葩。北朝气魄大,刻“人”恢弘有度;南朝妙灵动,雕“兽”栩栩如生。“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丹阳系南北朝时南齐、南梁两朝帝王萧氏桑梓地,依身后归葬故里的习俗,这片不大的土地上至今仍留存着南朝帝陵石刻11处26件,散落在陵口胡桥、荆林、前艾、建山等乡镇境内,悠悠历逾1500载。

早晨六点,我准时赶到了第一集合点,伟哥、佛爷、藤爷他们都到了,一共12个人,老规矩拍照后出发。

到了渡口与三姑娘、休闲骑士汇合,五块钱一人一车汽渡费准备上汽渡。这时藤爷接到电话说顺研车友留点空间在赶往渡口的路上,她和佛爷留在渡口等他,大部队继续前进。好吧,他们公路党擅长飞,我们先跑。过了江,在酒哥的带领下,我们单车十二骑直奔丹阳,这次出来的一队人速度都不慢,一路25+的速度在前进。骑了约一个小时,淼哥中了本次活动的头奖。

全队正好补胎休息等向佛他们,我们胎还没补好,只见三骑编队一溜烟的赶来汇合了。补胎结束,全队满员出发,一路继续25+前进,很快到了陵口大桥,下了桥我接了个电话,只看大队越来越远,我加速追骑到了32码也没追上大队,好在不远,也没岔路,顺利找到顺利找到第一站——陵口石刻。

陵口石刻为1对石兽,雄踞陵口镇东500米萧梁河东西两岸。

东为天禄,双角,身长4米,残高3.6米,颈高2米,体围3.9米;

西为麒麟,独角,身长3.95米,残高2.9米,颈高1.7米,体围3.6米,其琢工最为精细,通体饰纹极为华美,两翼造型极为精巧。

两兽均为公兽。石兽精雕细刻,纹饰华美,是现存南朝石刻中最大的1对。萧梁河原名萧港,齐梁陵墓多在此河道两岸。齐梁时,王子公卿谒陵,自都城建康秦淮河沿破岗渎东下,过二十四埭,人南兰陵萧港至各陵,石兽守护在萧港入口处,成为陵墓区入口的标记。1956年因京杭运河拓宽,南临运河的麒麟,沿萧梁河岸平行北移450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1977年疏浚萧梁河时,麒麟又西迁70米。稍微休息后,拍照开始下一探寻。

这一路既有公路,也有乡道,更要穿过很多田间的小道。

我们寻访的第二站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

此处靠近一小鱼塘,坐落在荆林乡三城巷东北500米处。萧鸾(公元452-498年),父萧道生,母江氏。南齐建武元年(494年),萧鸾继废帝海陵王为帝,时年43岁,在位5年,永泰元年(498年)卒,谥明帝,葬兴安陵。年号建武,永泰。现陵已平。陵前现存石兽一对,两兽间隔一小沟。北兽仅残存部分前躯。

南兽为公麒麟,独角已残,身长3.02米,残高2.7米,颈高1.35米,体围2.78米;兽身雄健,颈项短肥,头上昂,4小翼组成一大翼,形状别致,装饰味浓厚。1957年南兽麒麟扶正人座。1985年1月,北兽残躯向东北方向平行移动12.5米,加固入座。

继续向北约60米就到了我们寻访的第三站,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

此石刻坐落在荆林乡三城巷东北、齐明帝兴安陵与梁武帝修陵石刻之间。萧顺之为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梁武帝萧珩之父。在齐朝历官待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封临湘县侯,赠镇北将军。生前未作皇帝,梁天监元年(502年)被追尊为文皇帝,庙号太祖。与妻张皇后合葬之陵寝名建陵。陵前神道进口依次列有石兽、方型石础、石柱和石龟各1对,计8件,是南朝诸陵中遗存石刻最多的一处。

石兽南为麒麟,北为天禄,两兽相距16米。麒麟独角已残缺,四足尽失,身长3.05米,残高2米,颈高1.25米,体围2.7米,天禄双角及4足已无,身长3.1米,残高2.3米,颈高1.5米,体围2.76米。两兽均为为公兽,挺胸昂首,动势对称。1957年扶正入座。

方形石础边缘有“T”形榫眼,础上结构无存,难以辩明石刻原来的形制。石柱分上、中、下3部分。下为双螭座,方石四周浮雕文饰已模糊不清。

方石上雕有一对环绕相对的螭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4足,修尾。中为柱身,柱表饰凹槽纹和束竹纹,柱身上部有一矩形石额,刻有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石柱置于神道两侧,石额相对,刻文一为正书顺读,一为反书逆读(就是赫赫有名的反左文)。看下图对比。

柱顶原有覆莲状顶盖,盖上立1小兽,现俱坠落在地。石额现藏文化馆内。现今南柱自上而下裂为2,北柱已倾。龟趺之丰碑现已无,仅存趺座。趺座形如巨龟,雕刻简朴有力,形象逼真。

1982年发现趺座四周铺设有宽约70厘米人字型的砖面走道,高出原平地19厘米,两排竖砌砖块收边。石柱柱础四周也发现有宽38.8厘米的类似走道。

我们寻访的第四站,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该石刻坐落在荆林乡三城巷刘家庄附近,南距梁文帝建陵石刻约360米。萧衍(公元464-549年),父萧顺之,母张尚柔。迫使齐和帝禅位于己,时年39岁,在位48年(公元502-549年)。是南朝梁的创立者,太清三年(549年)被侯景幽囚而死,与德后郗氏合葬陵寝名修陵。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陵前仅存一公天禄,位于神道北侧,南向。身长3.1米,高2.8米,颈高1.45米,体围2.23米;双角顺颅顶后伏,中部起节;双翼,前为阴刻涡纹,后续浮雕翎羽。兽体骨劲肉丰,4足粗壮,足5抓,右前足有1小兽,唯物非凡。1957年扶正入座。

我们寻访的第五站,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

坐落在荆林乡三城巷刘家庄附近,南距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约60米。萧纲(公元503-551),父萧衍,母丁令光。为侯景所立,时年47岁,在位3年(公元549-551年)。于梁大宝二年(551年)被侯景所杀。梁承圣元年(552年),与简皇后合葬陵寝名庄陵,年号大宝。陵前有萧港,直通陵口。陵前存1天禄,北向,仅有前躯,体形硕大,身高3.16米,左前足5爪上张,足下所连石板残部厚26厘米。天禄举颈昂首,纹饰与齐明帝兴安陵石刻大体相同。1985年1月扶正入座。

令人震撼的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文/周存玉

丹阳我去过几次,除去知道丹阳是“中国眼镜之乡”外,就是丹阳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其它好像就只有“封缸老酒”能让我难以忘怀了。没想到这里还有南朝的帝王陵墓,竟然有多处!这真的要感谢吕存兄了,吕存兄不愧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士,临分别时也没忘记带我看看丹阳的陵墓石刻,这一看倒是让我吃惊不小。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史学家门也把南朝与东吴、东晋这两个南方政权并称为六朝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治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并称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时局动荡,多个政权交替,争战不断,也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期。同时,整个六朝时期也是一个经济文化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极为重要的时代。

中国的南朝陵墓石刻,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这些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被统称为:六朝石刻。这些石刻全部在 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南京21处(其中宁区10处),句容1处, 丹阳11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

周存玉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左)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境内萧梁河沿岸。从陵口至水经山南北长度大约16公里。丹阳南朝陵墓的位置及其石刻,自唐以来的《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书籍多有记载。石刻造型优美生动,刻工精细逼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南朝雕刻艺术的突出成就。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齐梁帝王死后大多旧葬丹阳。他们的陵墓多选择在背依山冈,面临开阔平地的地方。现丹阳境内有齐高帝、梁武帝等十多处陵墓,墓前石兽20多只,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500多年历史,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现已发现的主要地点有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八地十处,这十处陵墓主要是南朝时的齐、梁两代的帝王、帝后陵墓,其中有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陈村、烂石垅、水经山村已经无从考证而失名的陵墓。这些陵墓的前都有神道石刻,石刻的造型十分生动,气魄雄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石刻

坐落在丹阳市胡家桥北二里狮子湾的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坐南向北,陵前现存石刻二件,东为天禄,保存完好,身长2.95米,高2.75米,体围2.75米,颈高1.40米,昂首挺胸,张口垂身,腾超如跃,头上有双角,现今已残断,颔下卷须垂于胸际;有翼,翼面前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为长翅;身上长毛卷曲如流苏,尾长曳地;足有四爪,左足前攫一小兽。;西兽倾倒于土中,头已不存,其余部分保存完整,身长2.90米,体围2.40米,通高2.42米,颈高1.38米。石兽的整体造型精巧,气势雄伟,栩栩如生。

萧承之出生于公元383卒于447年,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将领,历任扬武将军、威烈将军、右卫将军、太子屯骑校尉,龙骧将军、右军将军,封晋兴县五等男,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萧承之并没做过皇帝,因为其儿子萧道成建立南朝齐国,称为齐高帝,萧道成追谥自己的父亲萧顺之为宣帝,依据帝王陵规格埋葬在此地。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位于丹阳市荆林乡的三城巷,共有四对八件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坐西向东,陵前神道进口依次陈列有石兽、方形石础、神道石柱、石龟趺座各一对。石兽为天禄、麒麟,两兽昂首突胸,造型雄伟,两翼微翘,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兽脊作通贯首尾连珠状装饰。神道柱作瓦楞纹,柱上的石额上有文字“太祖文皇帝之神道”,隶书。柱础上圆下方,是一对环状的螭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四足、修尾。石龟趺座二,龟趺状如巨龟,后人解释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喜文好负重的龙的长子的形象,现在丰碑已失,仅存趺座,雕刻简朴有力。

建陵的墓主人萧顺之也没做过皇帝,公元502年,萧衍为帝之后,追尊其父萧顺之为文皇帝,庙号太祖,陵曰:“建陵”。陵前设置天禄、麒麟一对。天禄身长3.10米,腰围2.76米,麒麟身长3.05米,腰围2.70米。有神道石柱二根,两石柱上端有神道石额两块,石额上刻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个大字,左右相向,左为正文顺读,右为反文逆读。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坐落在丹阳前艾乡田家自然村附近。萧赜卒于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谥武皇帝,九月丙寅葬于景安陵。陵现已平。陵前现存石兽1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均为公兽。1956年,两兽均保持原向后方后移东1.5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主人萧赜是萧承之的孙子,肖道成的儿子。齐立国之前,萧赜随其父萧道成东征西讨,颇立战功。景安陵神道东侧天禄,身长3.15米,高2.l米,其雕刻非常飘逸,兽身窈窕修长,长颈细腰,堪称有龙之英武,凤之隽秀;稍短的四足向外斜撑,显示出特有的稳重。此外,头部、颈部、背部、翼部的装饰繁富,增添了华贵之气。雕刻技法则多用圆刀法,并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和线雕等。雕刻技法方面,多用圆刀法,并注意到圆雕、浮雕和线雕的综合运用,确为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作。头部、颈部、背部、翼部的装饰繁富,又增添了华贵之气。景安陵天禄的后脑勺,有双角的是天禄。可惜残缺了。

南朝时期,较之于秦汉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为丰富细腻。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也是各民族血统大融合、民族间文化相交融的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使得南北朝艺术在汉朝深沉宏大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广泛的吸收外来的营养,在外来的技法和样式的影响下,南朝的艺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人们在注重内在精神活动的同时,对外在美的追求也与日俱增。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在构思意境上便充分展现了这一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是当时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种灵瑞神兽。它一方面继承汉代传统,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融合了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从而形成统一的造型。

从南朝陵墓神道石兽造型特征来看,很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狮子。一律张牙露齿,昂首挺胸,一足前迈,长尾及地,腹测装饰双翼。其中皇帝陵前石兽均有角,作张口吼叫状,下颠有须;王侯墓前石兽均无角,长舌垂胸。这些石兽仅有长尾,垂地后向内收旋,巧妙地填补了后两足交互迈动形成的空间,与四足共同构成兽身的支撑点,从视觉上给人增添了稳定感和曲线美。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石兽腹部两侧装饰的那一对鸟翼。这是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与狮子的最大不同点,也是这些石兽的“传神之笔”。在这一多种动物融合的特殊造型中不仅使我们联想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文化内涵。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比前者要晚1300年左右,构思如出一辙,也是利用素有“百兽之王”之称的狮子造型体现威加海内的力量,利用腹部两侧装饰的鸟翼体现迅捷的速度,从而达到既体现帝王尊严又具有震慑黎民百姓的目的,形象、直观地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南朝陵墓神道石柱、石碑的构思意境也独具匠心。神道石柱集圆雕小辟邪、衔珠双螭,浮雕莲瓣纹、交龙纹、绳辫纹、隐陷直到棱纹,线刻龙凤纹、花草纹以及书法铭文于一身。神道石碑融圆雕角跌,浮雕交龙。朱雀、神怪、白虎,线刻龙凤花草以及书法铭文于一体,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这一时期的“秀骨清像”绘画风格在神道石柱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从其造型特征上,人们可以领略到南朝艺术柔美细腻的风格。

南朝石兽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强调动物的威严的神态及雄大的体积来夸张的,以更宏大的魄力和气势来表现猛兽的雄强威武的特征,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能很成功雕塑出这一杰作的同时也说明了南朝石刻所以形成自己的样式风格,在创作思想上是相当成熟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理论指导,并且在创作中也有着具体的比例尺度规范,只有具体的比例尺度才能保证一定艺术思想的贯彻实现,这些具体的比例尺度规范规范正是形成南朝独特的样式风格的基础。南朝的陵墓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页,它的雄浑与当年文人的飘逸形成矛盾的统一,为后人所称颂不已。它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不朽的魅力成就了一个雕塑史上的传奇,更因此集中体现了江南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实力与潜力。可以说,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不仅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对于研究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本文作者周存玉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左)

作者简介:周存玉,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