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战场

永州古战场

永州古战场位于江永县千家峒峒口穿岩山顶。在那里,能让我们感受到700年前那场浴血奋战的激烈。穿岩山上,放眼狼牙犬齿,延绵数里。在山崖之间,石墙把千家峒峒口围得固若金汤。从整体上看,砌墙的石头,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一看便知,是千家峒的瑶胞在道州官兵来围剿的千钧一发之际匆匆修筑起来的。这就是保护千户瑶胞生命安危的首要屏障。千家峒四面均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山下峒口只容一人而过,只要守住了峒口和峒口上这道关卡,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是天然设计万般巧,鬼斧神工无不奇。最奇的是眼前平地上这块凸立的石头,我们称它为“誓师石”,也叫“巨掌石”。它像一只向天起誓的大手掌。你看:五指并列向上,手背向外,手心向内,手上的青筋肉块高高隆起,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元朝大德九年十二姓瑶胞阻止官兵入侵时,瑶胞曾在这里举手向天起誓:十二姓瑶人精诚团结,捍卫家园.这块巨掌石,就像瑶胞们顽石一样的身躯、大山一样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世世代代鼓舞着后人。

江永旅游-千家峒瑶族古战场

古战场位于千家峒峒口穿岩山顶。在那里,能让我们感受到700年前那场浴血奋战的激烈。穿岩山上,放眼狼牙犬齿,延绵数里。在山崖之间,石墙把千家峒峒口围得固若金汤。从整体上看,砌墙的石头,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看便知,是千家峒的瑶胞在道州官兵来围剿的千钧一发之际匆匆修筑起来的。这就是保护千户瑶胞生命安危的首要屏障。千家峒四面均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山下峒口只容一人而过,只要守住了峒口和峒口上这道关卡,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是天然设计万般巧,鬼斧神工无不奇。最奇的是眼前平地上这块凸立的石头,我们称它为“誓师石”,也叫“巨掌石”。它像一只向天起誓的大手掌。你看:五指并列向上,手背向外,手心向内,手上的青筋肉块高高隆起,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朝大德九年十二姓瑶胞阻止官兵入侵时,瑶胞曾在这里举手向天起誓:十二姓瑶人精诚团结,捍卫家园.这块巨掌石,就像瑶胞们顽石一样的身躯、大山一样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世世代代鼓舞着后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自媒体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场为爱而战的历史遗址-松州古城

松州古城现在也叫松潘古城,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松潘县,是前往九寨沟的必经之地。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起过,在那里有很多藏民,非常喜欢家乡传统的工艺品,而无意间走进这里,却发现了这个小城别样的美丽。

这是个历史名城,曾经被称作"川西门户",历史记载中古松州的地位是这样描述:“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从汉唐开始,这里都设有关尉,屯有重兵,成为边关要地。

而如今,这座经历了千年历史的古城,却成为我国现存城樯中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或许是因为地域偏僻,遭受的破坏较小;也有可能是人们对于古城的热爱,保护完整,至少所见到的松州古城还风姿犹在。

而据说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为爱情而战的故事,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史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

而在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记载总是那么朦胧而又清晰,不管怎样,若非这场战争也不会成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一段姻缘,而历史可能也将会重新书写,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所以,才可见这里曾经有过多么重要的地位。

而唐代剑南节度使李德裕塑像矗立与城墙边上,似乎在此依旧守护这这座古城,用极为霸气、雄壮的气势像人们展示着过往历史上那段惊心动魄的一幕。

松州城墙全长6.2公里,是用糯米、古城墙一角桐油、石灰混合熬制的灰浆粘砌。是上万军士民夫日夜不休才铸成,而传说当时的盛况中,这万人是这样分工的,三分之一的人烧砖、三分之一的人修筑,三分之一的人采金以补修城费用,工程之盛大可见一斑。

斗转星移,如今的松州古城,却已经成为凭吊古战场的一大名胜。从城门口驻守的士兵塑像不难发现,士兵的着装依旧是防唐时代的装饰。

走进古城内,青色的城墙围绕着古城;巷多屋矮是其特点,东、西、南、北四条主街道分布四方,是传统的古城布局;两边商铺、茶楼、藤椅满目,各种杂货也丰富多彩,比较多见的比如一些动物皮毛和藏饰品,据店主介绍,这里有出售的狼皮、藏獒皮制的衣服,虽然手摸十分暖和,但想到这两种我最喜欢的动物,还是心里有诸多感叹。

站在城楼上,城门外的苍山顶,一抹白色若隐若现,而阳光所照射的地方,更显得苍茫而浩瀚,再回头看古城中人来人往,似乎在晃眼间,人世沧桑巨变只在一刹那间发生一样。

古城内居住着藏、羌、回、汉各族居民,共同长久的生活在一起,也形成了独特、悠久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这里的不少广场上,若能静听一曲藏歌,跳一曲锅庄,更会有种说不出来的疑问,自己到底身在何处呢?

也许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爱情源于此,而他们在千年以后却无法想象,这座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古城,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游览和观光的地方,所有关于历史上的作用早已如同他们一般消失于苍茫大地之间,留下的只有那份动人的怀念。

文章及照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勿改动,商业用途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网络作家,自媒体人,旅游专栏作家,资深的旅行家,网络NJ,用文字、声音诠释这个世界!坚持原创,坚持原生态旅行,微博搜索:刚行路上。

松州古城游览攻略:

松潘古城楼门票30元。网上预订价格更低,内部交通松潘县城不大,步行即可,其他也可以乘坐三轮车之类的,费用很低。前往周边景区参考报价:至黄龙九寨沟200元,牟尼沟150—200元。在川主寺还有许多车子揽客拼车去九寨沟或黄龙,每人只要50元,一般凑足人数出发。

“九环公路”西线、“213国道”、“松平公路”在这里形成“十”字交叉路口,九黄机场即坐落于此。这里有许多宾馆、客栈和交通班车站点,以及大量的餐馆、小食店和出售民族特色纪念品的店铺,红军长征纪念碑也坐落在这里。时间允许的话,住宿一晚,第二天再前往周边会比较轻松,虽然路面很好,但是弯道太多,自驾或乘车都要注意。

广西全州县古战场蓑衣渡,现在啥样?

我喜欢到有历史的地方走一走。蓑衣渡也算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当年,由于清统治集团对民众的压榨太甚,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由于最初起义军代表了不甘受压榨的广大农民利益,很快壮大起来。有人说,太平军北上时的全州战役,如果不是由于蓑衣渡大战的失利,很可能会夺取清朝的天下,就当时形势来分析,是非常有这种可能的。可惜领导层夺了清朝半个天下后,却滋生享乐思想,这也是他们后来走向败局的重要原因。

清王朝当然是贬低太平军太平天国的,但后来的政府,也有肯定的一面。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不久正式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 ,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前不久的一天傍晚,因为工作的缘故来到蓑衣渡,再次走访这个古渡。

这个古渡,曾经有个非常繁华的时候,至今还保留着非常宽敞但有些残缺的青石板路。但如今往江湘畔走,却是杂草丛生。甚至会因担心毒蛇而让你不敢往江畔行走。

今天通往湘江畔蓑衣渡渡口的路,杂草甚高。可能由于村民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没有必要去码头了,也没有人去河里游泳了。

2018年时,通湘江蓑衣渡古码头这条路还没有荒废。

走过不太长的杂草路,便到了古渡口了。涨洪水时巨大洪水的冲击力,将青石冲得溜光。站在这儿,可以看得到上游全州城北新区的高楼大厦。

沿岸山青水秀,还有小溪汇入湘江。

古码头往下看,泉水叮咚,也有小溪汇入湘江。还有一只废弃的船只。由于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这里的渡船都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2018年时还有可以过江的船只

顺水而去再远望,可见土地堂,那是清军布置重炮的地方。而清军钉木桩拦太平军的地方,一些史书记载是在湘江北去忽然东转湾的水塘湾。但现在也有人说,在上游一些的尹家水文站。虽然有书是那样记载,但分析一下,感觉这种说法也有道理。水塘湾就在土地堂山下,感觉重炮不好轰击船队,而在尹家今水文站的地方,却正好在清军的重炮射击之下。也有人说,上下两个地方都有木桩拦船。真实情况,可能又需要考证了。

北望,远处拦住湘江的山便是土地堂,尹家水文站离土地堂约一公里左右。这一带都是战场。但真正的蓑衣渡却不是战斗激烈的地方。

黄昏时在蓑衣渡看湘江西岸。

不过,蓑衣渡是东王杨秀清架浮接应陆路失利太平军东渡湘江的地方。当年太平军驻扎蓑衣渡,由于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他们没有为难村民,但南王冯云山在蓑衣渡泻母山中炮身亡,却不愿让百姓见到葬身处,把村民叫离了村庄。

在湘江西岸看山,村民说冯云山就是在这里中炮身亡的。这是冯云山在全州的第二次中炮。

有人说,母山下近江处有一岩洞,有人怀疑那里有太平军埋藏的东西。过去应该有人去探宝了。

那天站在六梅塘江畔看泻母山时,有人告诉我,那岩洞现在已经塌了。天旱水少时,或许能走到岩洞口,但那儿树木多,估计走到那儿不容易。

到今天,没人知道冯云山的葬身地。但说起冯云山之死,附近村民几乎众口一致说他在泻母山中炮死的。至于全州县政府1985年3月20日为冯云山立纪念碑的地方,并非是冯云山之墓所在地。

2018年时的纪念碑现状

南王冯云山的纪念碑, 在一条从湘江抽水的水渠旁,如今淹没在荒草丛中。

南王冯云山的纪念碑为杂草环抱。

拔开杂草才能见到 南王冯云山的纪念碑。

蓑衣渡风光挺好的,随着全州新城的扩展,新城已经离这儿不远了。说不定,未来这里也是全州城的一个新的旅游点哩。希望能保护这里的生态,能呈现当年太平军鏖战的场面!

蒋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