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庵遗址

万福庵遗址

位于企石镇江边村北的万福庵遗址

万福庵遗址位于企石镇江边村北的一处低矮台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较早阶段的贝丘遗址。广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60年首次发现,因该处原有一座人称“万福庵”的古老寺庙,将其称为“万福庵遗址”。遗址的中心区面积约12000平方米,年代距今约5000~6000年。自1961年至2001年,先后进行了四次调查和清理工作,出土和采集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并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该遗址的遗物以施赭红色彩的圈足盘和绳纹夹砂陶最具特征。万福庵遗址是东莞目前发现最早有先民生活过的地方,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所见年代较早的贝丘遗址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遗址的详细地理位置

遗址位于企石镇江边村北,位置在东经114°03′,北纬23°05′。遗址所在地是一座标高30.1米的岗丘(土名隔岭)坡地和与之相对稍矮的舌形矮岗,南面有一列高度不等地形起伏的岗地与之断续相连,北侧地势开阔平坦,东面是东江河南岸冲积平原上的江边村。

二、遗址以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

1960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万福庵坡地和庵前矮岗进行首次考古调查,发现因村民大量挖掘贝壳烧灰,坡地的西北露出一条长约20米的断面,并对其中4米作了清理,地层堆积情况是:第一层是黄褐色表土,不含贝壳,厚0.3~0.4米,出土有近代陶瓷瓦片:第二层为黄灰色土贝壳层,厚0.8米,贝壳含量约为70%,出土石器、骨器、绳纹夹砂陶和彩陶,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第三层红色粘沙土即为生土。

1987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会同东莞市博物馆对万福庵遗址进行复查。在“庵前”矮岗中段东侧清理了一处断面,地层堆积情况是:第一层为不含贝壳的灰黑色表土,厚0.6~0.7米,包含清代及现代的砖瓦、瓷片;第二层为比较粘实的黄褐色含贝壳土(贝壳主要是生息于淡水和咸淡水交汇处的小型河蚬),厚0.2~0.5米,出土遗物有细绳纹夹砂陶釜和彩陶圈足盘残件;此外,在傍边未作清理的断面上还见有被此层迭压着的墓葬;第二层之下即是生土。

1995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合作实施“珠江三角洲史前遗址调查”研究项目,对万福庵遗址再次进行调查。在庵前矮岗偏北段一处房屋地基下掘的槽壁上,观察到一段地层剖面:约0.4米的表土之下,有一层厚0.2米左右的夹土贝层,贝壳皆为河蚬,该层之下即为生土。采集遗物与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调查所得基本相同。

2001年7月17日至8月10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东莞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万福庵遗址采用地面踏查、钻探和探坑试掘进行又一次调查;工作范围集中在以往认定的中心区。地面踏查工作遍及整个万福庵和舌形矮岗,除空地外,对民居内的场院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钻探探测工作南起学校操场,北至黄锦田住宅内的场院,共布探孔20个;试掘工作,由于房舍密集,只能在原为万福庵坡地的小学操场和矮岗南段原村晒谷场的空地上布方试掘,共布10×2米、2×10米探坑各一个,3×2.5米、2.6×4米探坑各一个。踏查未采集到彩陶、绳纹夹砂陶一类早期文化遗物,钻探、试掘采集的遗物仍以彩陶圈足盘与夹砂陶器为主,与以往所见资料并无二致。

万福庵遗是文化层堆积比较单薄而且时代单一,以泥质彩陶和细绳纹夹砂陶为突出特征的史前文化遗存。绝对年代距今5000~6000年。

遗址于1960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由于上世纪80年代当地建设发展迅速,万福庵遗址地形发生很大变化,文物分布较多的矮岗与万福庵岗丘北坡已经连成一片。遗址中心区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60~100米,面积约12000平方米。通过1960年、1987年、1995年和2001年四次调查,从试掘情况断定,含彩陶的第一期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江边小学的操场。该遗址出土的彩陶残片多为泥质黄褐陶,上施赭红色彩,且一般染有白色陶衣,施勾连纹、条带纹,亦有少量夹砂陶。

2001年对万福庵遗址调查时,第二期文化遗存发现了一座墓葬,承托墓主的板瓦,随葬的陶罐、青花瓷碗均为明代所常见,亦属当时流行的习俗,当属明代遗存。从此墓之位置表明,当时这里作为埋葬之地,村居仍在此地的东面。

调查发现,万福庵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是以施酱色釉器物和青花瓷器为特点,器物显示当属清代。从地层情况看,是居住址所遗留之物,由此可见,此时此地已成为村落居民点。

万福庵遗址是东莞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也是珠江三角洲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对研究古代社会的演进,岭南文明起源、文化交流以及民俗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1、保护管理的历史

2001年,企石镇文化站与江边村委会签订了保护协议;

2003年,企石镇人民政府发布了保护万福庵遗址的通告。

2、遗址保护现状

“万福庵”寺庙在解放初期前曾一度作为学校使用,该庙于20世纪60年代被彻底毁坏,现在的江边小学是80年代在“万福庵”旧址及其周围陆续兴建起来的。此后,村舍、道路及教工综合楼、学校运动场逐年扩展,地形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万福庵遗址中心区的矮岗、万福庵岗丘北坡已连成一片。

3、保护规划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依据,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前提,维护遗址的现状,绝对控制建筑,防止地下文物受到破坏的原则,将遗址划定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企石镇人民政府已公布万福庵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企府[2003]86号)。

出土的文物

保护范围25145.14平方米,为不规则的舌状地型:以江边小学为中心区。前段由江边小学左围墙起,向北沿旧“渡船头路”至黄锦田住宅围墙外为连线,接黄成旺宅南墙角外,经江边锯木厂巷道出万福路边,至黄伟傍后墙角连接江边小学右围墙。后段是江边小学的全部和整座隔岭(地名)山,由镇政府直接控制管理。

建设控制地带约50000平方米,显不规则的中宽、前后稍窄长形地型。南起隔岭山脚边,北至江边村新公路傍,南北长约400米;东由江边小学围墙外延约28米起,至“利奇”厂东围墙角外及沿万福路顺延80米,东西宽90~190米范围内,不得增建任何人工景物。

请点击

“阅读原文”

福建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 让古遗址焕发新生命

央广网三明5月15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福建三明万寿岩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的遗址。20多年前,它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活动的历史提前了18.5万年,被考古界誉为“南方周口店”。这一珍贵的史前遗址,一度因经济建设之需,面临着被摧毁的命运。

20年来,当地政府积极践行“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促进保护”这一理念,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全力打造成福建省省乃至全国学术交流基地、文化旅游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古遗址焕发新生命。

从三明市区往西走30公里,田野如画的岩前盆地北部,耸立着一座像仙桃形状的山峰,这就是万寿岩。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负责人朱凯说,在万寿岩山体四周陡峭的岩壁上与岩脚处,可以看到多处溶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就埋藏在其中。

朱凯:下面山洞叫船帆洞,它的年代就是20万年、10万年、5万到3万年,跨旧石器时代早晚末三个阶段,这个就是叫石铺地面,它这个年代是距今4万年,这就是古人类在山洞里边生活居住的时候,为了改变他自己的居住环境,铺就的,可以说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也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建筑实物例证,建筑的雏形,就是这块石铺地面,别看它是一片石头,它的级别跟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是一个级别的,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比较罕见。

朱凯感叹,如果不是20多年前那次考古发现,今天的万寿岩早已被夷为平地。万寿岩是福建省著名的熔剂石灰岩矿,三明钢铁厂上世纪70年代末就取得了万寿岩的石灰岩矿开采权。1989年,眼看着家门前的山要被夷为平地,岩前村村民向上级申请保护。

岩前村民王远林:本来这个岩是地壳变化形成的,那你这个打掉就没有了,群众很想保啊,想保不懂什么方法,就想办法呼吁上面,写呼吁书,跑到市里有关单位都去跑。

岩前的采矿项目一旦停工,将给三明钢铁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0万元,每年预计损失产值近亿元。对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00亿元的三明市而言,不论对地方经济,还是对企业都是严重的打击。

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二者之间如何抉择?为了妥善处理好这一难题,三明市先后召开20多次协调会,最终组成联合考古队,限期一个月对万寿岩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确定洞穴的价值。就在1999年的10月中旬,考古队陆续发现了2000多件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以及120平方米的古人类石铺地面遗址。

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余生富:我们认定它就是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但是我们说了不算,所以说我们请了中科院权威的专家来现场指导,包括我们送出土的标本石器到北京的贾兰坡(院士)家里,请他帮我们鉴定,最后中科院给我们出具了一个非常有权威的鉴定意见,认为万寿岩遗址是一个重要的发现,特别是贾兰坡在鉴定书上还签了字,认为这个遗址很重要,必须保护。这个发现来说引起了我们考古界的一个震动。

2000年5月,三明市将万寿岩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短短一年内,遗址实现了从市保到省保、国保单位的三级跳。2003年至2010年先后完成了第一至三期保护工程,2013年初,三明市提出建设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3年12月万寿岩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余生富:我们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把保护文物的成果惠及民众,保护下来能怎么样让老百姓认识到你(遗址)保护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用,或者有利,我们就结合遗址公园的想法,把公园的形式和文物保护的成果结合起, 这是我们文物保护的一种探索。

2017年,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负责人朱凯:好操作,因为有法可依,还减轻我们的压力,简单的我们都可以进行现场处置。再比如说我们各司其责,出了什么问题,那一块问题,我可以直接与各方面去协调,包括它对我们馆也制了一个明确规定,少走弯路。(保护与开发利用)像坐直升机一样,可以说是直线上升,可以说快速发展。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去年6月2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如今,走进这里,湖光山色,绿草如茵,碧水、青山、溶洞、田园、古文化在这里交融相汇,一个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以考古特色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展示当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仅去年,万寿岩遗址累计接待游客、研学团体近8万人次。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老师余晓薇:每年学校的班级实践活动,其中一个活动肯定是万寿岩,在家门口就能优先了解古人类文化,这对于我们学生文化启蒙教育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三明市列东中学初三学生郭亦俣:万寿岩我已经参观第三次了,每次来都不一样,特别是万寿岩遗址公园建成后,我觉得这里让我学到很多东西,让我对考古也产生了兴趣。(记者洪波、张子亚、林露、陈静、颜婷婷)

远古的秘密!福建万寿岩遗址:聆听18万年的回声

18.5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约4万年前,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在这里完成。

这些“远古的秘密”曾长久封存于福建三明一座寿桃形孤峰——万寿岩中,20多年前却差一点灰飞烟灭。

幸运的是,三明万寿岩遇到了负责任的文物工作者、有担当的领导干部,更引起了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的高度重视。于是,这个宝贵的人类家园被从炸药包和挖掘机的威胁中抢救下来,从而有了今日的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走近万寿岩,聆听18.5万年前传来的远古回声,探寻20年来其保护发展历程,人们收获的不仅是古洞传奇,更有如何沟通历史与未来、协调经济发展与文脉接续的深刻启迪。

4月9日拍摄的万寿岩遗址外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

炸药包下“挖宝”

从三明市区驱车约30公里,就到了岩前镇岩前村。空旷的平地之上,万寿岩昂然挺立,船帆洞灵峰洞龙井洞等洞穴藏身其中。

1999年,福建省博物馆文博研究人员陈子文来到万寿岩时,带着一项关键任务:他和当地考古人员必须在一个月内给出结论——万寿岩是否值得保存下来?

当时,争论已到白热化阶段。万寿岩蕴藏丰富石灰石资源,福建省属重点企业三明钢铁厂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山体上采矿。见矿山开采严重影响万寿岩景观,1998年起,当地村民不断向有关部门呼吁保护万寿岩山体及洞穴古迹。

一方是投巨资买断开采权的企业,一方是坚称“山里有宝”的村民。“矛盾最尖锐时,村里老人干脆坐在埋了炸药的开采点上。”时任岩前村党支部书记王源河说。

“政府必须尽快把问题搞清楚:万寿岩是不是文物?是文物就要保护,不是文物就应该尊重企业的开采权。”时任三明市副市长严凤英回忆。

在周围山体持续的爆破开采声中,陈子文他们开始了紧张的“限期破案”工作。

终于,考古人员在万寿岩发现了200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船帆洞挖掘出距今约4万年、面积达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古人类可能是为应对洞中潮湿环境的这个发明创造,堪称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这样的人工石铺地面,非洲发现过一处,我们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二处,是国内首次发现。”时任福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说。

万寿岩遗址的发现,把福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18.5万年前。万寿岩因此被称为“闽人之源”。遗址中出土的石制品,也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证据。

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就万寿岩遗址保护作出重要批示: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也是国内罕见的重要史前遗存,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

习近平在批示中强调,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因为这一批示,三明钢铁厂立即停止了在万寿岩的采矿爆破,福建省文化部门展开了对遗址区域进一步的发掘、考证和保护工作。2001年,万寿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如今,每次看到万寿岩伟岸的身躯屹立在天地之间,郑国珍和陈子文禁不住感慨万千。“经济建设与遗址保护的矛盾尖锐,在这关键时刻,批示一锤定音,对万寿岩遗址的保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陈子文说。

事实一再证明,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冲击波与启示录

20年前,当考古队来到万寿岩时,黎立璋是三钢下属分厂厂长,和工人一起到现场查看过。他记得,当时有工人开玩笑说,早知道放几炮炸掉算了。但公司领导说,矿石有价,文物无价。

“经估算,停止在万寿岩爆破开采,整体影响公司长期效益20亿元以上。”如今是三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黎立璋说。

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认为,那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像现在这么强。保护厦门鼓浪屿这样漂亮的“万国建筑博物馆”,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而万寿岩这样的遗址,在一些人眼里“无非就是古人居住的一个山洞”,因此,当年紧急批示保护万寿岩的重要决定,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创性实践。

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说,审视万寿岩遗址保存下来的过程,受到的最深刻教育是,要用历史观念和群众眼光看待发展。“当下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做出抉择的时刻,如何保护、研究和利用好万寿岩,对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会带来启迪。”

当地群众的生活和观念也因万寿岩遗址的保护而悄然改变。

一些村民参加了遗址挖掘保护工作,文保意识更强了;更多村民从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发展模式”。“以前万寿岩周围破破烂烂、尘土满天,现在老百姓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任岩前镇党委书记王小坚说。

让历史一代代传下去

站在万寿岩遗址前,现为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会理事长的郑国珍总会想到这样一段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万寿岩遗址的年代,距今18.5万年至3万年。在考古专家看来,这一远古人类家园极为少有、弥足珍贵,应继续加强科研,并加以活化利用。

郑国珍想象:“我们可以在万寿岩建一个古代天文台,感受18.5万年前的星空,还可以在遗址周围复原3.5万年前的动植物,感受人和万物的共生关系。”

2019年,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导览手册上写道:“恢复生态,保护文物,延续文脉……使碧水、青山溶洞森林田园、古文化融会贯通,是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目标。”

三明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小彦介绍,三明森林覆盖率78.73%,是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享有“中国绿都”等美誉。伴随着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如今,‘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已成为三明市民共享生态福利的写照。”他说。

目前,三明以万寿岩为主要空间载体,借力优质的山林环境,编制实施《万寿岩文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努力把考古文化资源与挖掘当地文化结合起来,把遗址保护与岩前镇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岩前镇党委书记蔡明泉说,镇里不断加大文旅招商引资力度,人气越来越旺。百姓也从农家乐、休闲采摘、特色民宿等项目中受益,有了更多致富门路。

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陈丽珍表示,力争5年内把万寿岩打造成南方特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古人类研学旅行基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9年12月,万寿岩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在三明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前来参与学术交流和考察。“很多外国专家对万寿岩遗址的保护高度肯定。”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馆长余生富说,未来要让万寿岩被国内外更多人所熟知。

“小时候,万寿岩是我们玩耍的神秘去处。离家后,万寿岩是我们挂在嘴边的乡愁。”在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里,岩前镇“90后”女孩张琳告诉记者,希望为古老的万寿岩注入更多青春气息,让历史文化一代代传下去。(新华社福州5月19日电)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编辑:刘惠嘉

审核:江晓媛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