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山彭家祠

寨山彭家祠

寨山彭家祠建于清代中叶。据称300多年前,一位彭姓盐商迁居到此并扎根繁衍。其子孙后代为防御土匪滋扰,历经20多年艰辛夯土垒筑,建起该古堡;300年后的今天,彭家祠虽然已成为当地知名景区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景点之一,但所幸仍保留着初始时期的建筑风貌,以及谜一样的传说典故,风采依旧,气势逼人。1995年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寨山彭家祠,寨山彭家祠简介,寨山彭家祠-清远市英德市寨山彭家祠旅游指南[组图]

山西旅游:平遥-王家大院-绵山-大寨-晋祠

不知道您从哪里出发,姑且算太原吧。

是这样,您选择的几个景点其实不在一条线上,晋祠在太原市晋源区,王家大院在晋中市灵石县,绵山在晋中市介休市,大寨在阳泉市昔阳县。

d1.早上从太原市区包车去晋祠,往返应该不超过120元,在晋祠不要买门票,找个导游让他带您进去,顺便讲解一下,花的钱还没有门票贵。中午返回市区,下午从建南汽车站坐车去平遥,大概三点就到了,平遥古城是套票,六十块钱三十个景点,但主要得看看日升昌票号和古城墙,还有县衙,文庙也不可不去,平遥的文庙很灵,给孩子祈祈福。六点钟差不多就逛完了,古城里小饭馆不少,干净实惠,吃点平遥牛肉和酱肘,再来碗亲疙瘩。酒足饭饱,出城,找个二星小宾馆睡觉。

d2.早上去车站,有专门去绵山的旅行团,跟他们说好了,玩完了在介休下车,在绵山半天,中午下山后,坐去灵石的车,灵石有专门的车跑王家大院,坐那个,在门口跟别人拼个导游,在里面转三个小时,六点钟出来,去灵石县城找个小宾馆(灵石不是旅游城市,消费相对低一点)吃饭睡觉。

d3.早晨起来,去汽车站,坐车回太原,到太原后坐车去昔阳,在昔阳用午饭。坐车去大寨乡,逛逛虎头山,看看博物馆,两小时足矣。四点半,坐车回太原。

因为您的描述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您的出发地和预算,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删掉一些景点,所以线路只能如此。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但是不要苛求省钱,毕竟女人和孩子旅游毕竟不方便,尽量选一些远离汽车站和火车站的宾馆,这样安全些。

看你怎么来,自驾车的话好说,不是自驾车的话建议你参团,跟太原当地旅行社的散客拼团走,因为你自己去的话交通住宿等问题解决起来会比较麻烦

行程线路可参考以下:

大寨――晋祠――平遥――绵山――王家

大寨离石家庄不远,当然离太原和五台山也比较近,晋祠在太原市的郊区,距市中心25公里左右,市区有专门去那的公交车,门票70元/人,小孩1.2以下免票,1.4以下或者有学生证的半票,参观时间最多2小时【其他景区也执行此政策】太原到平遥的距离是120公里,路程2小时左右,自驾车的话也就1个半或者1个多小时,古城实行一票通制度,门票120元/人,自己玩的话最多一天时间差不多就够了,看主要景点也就半天的时间,平遥离绵山有80公里左右,自驾车40分钟,绵山门票改制110元/人,绵山的参观时间相对会长一点,放一天时间应该够了,绵山离王家最近,也就20分钟的路程,王家大院在灵石县的静升镇门票66元/人,参观最多1个小时左右,住宿可以选择住在太原或者平遥,绵山的住宿相对较贵,灵石安排住宿不怎么样

D1 晋祠(这里有2小时足够了)、下午参观平遥古城 晚间住平遥

D2 由平遥出发至王家大院,下午游览绵山,晚间可以回家(不知道你的家是什么地方的)也可以住绵山。

D3 乔家大院 回家

一条线下来就好了嘛:晋祠―王家大院―平遥―绵山 那个大寨没听过

这几个地方很快就完了,我游的时候就三天,全看了。

晋祠、王家大院一天,晚上住晋中;平遥一天,下午赶往介休,晚上住介休;第二天一早上绵山,下午下来,回家。

求西安到王家大院、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自驾游的路线和费用。

西安到乔家大院的路线:

1.进入凤城八路,行驶1.6公里;进入环岛,进入未央路,行驶1.8公里;请直行,进入包茂高速,行驶20米;靠右前方行驶,进入吕小寨立交桥,行驶310米;靠右前方行驶,进入西安 城高速,行驶10.2公里;

2.靠右前方行驶,进入谢王立交桥,行驶590米;靠左前方行驶,进入京昆高速,行驶284.7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从京昆高速到京昆高速,行驶360米靠左前方行驶,进入京昆高速,行驶223.2公里;靠右前方行驶,从京昆高速到S320,行驶900米;右转,进入S320,行驶850米;左转,进入京昆线,行驶11.7公里;左转,从京昆线到二长线,行驶3.4公里;左转,进入二长线,行驶870米

左转,从二长线到乔家大院,行驶10米.

1、王家和乔家都在祁县,所以从西安来的火车或汽车应该是先经过平遥。因此,你应该先在平遥玩,在平遥大概可以待1,2天,现在的平遥有夜景,所以可以先在平遥游玩,然后再去祁县的王家和乔家。

2、坐火车到平遥,然后从平遥火车站再到平遥古镇还有点距离,你第一天就直接住在古镇里吧,夜景不错你可以直接逛逛。

3、早饭之后就去王家大院,王家大院门票60,有学生票,有没有老年票我还不回到。你可以提前让客栈老板帮忙安排人一起拼车或者人多自己包车去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差不多距离平遥古镇也有个1小时左右的路程。

4、乔家大院,铁梨花什么的片子都是在王家大院取得景相对来说比乔家大院大,乔家大院我从太原做大巴来得路上路过,感觉也不是很近,如果想去你可以考虑也包车。

1、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艺术典范,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2、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3、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破冰行动》中的塔寨祠堂,实为中山茶东陈氏宗祠,比广州陈家祠还悠久

如果问2019年哪一部电视剧火,相信大家都会想到《破冰行动》,部后来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的作品网络播放超20亿,这部电视剧无论从从画面质量和烧脑程度来说,堪称禁毒版狼人杀。剧中的李维民、李飞、林宗辉、林耀东、赵嘉良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故事的发生地塔寨村更是深入人心。

《破冰行动》是根据社会真实事情改编而成,2013年广东公安厅联合3000多名警力对“亚洲第一毒村”博社村开展“雷霆扫毒”行动,成果卓越,一度轰动全国。而塔寨村的原型应该就是博社村,但是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地却并不在博社村,而是在中山的茶东村、孙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公园岐江公园等地,尤其是其中频频出镜的林氏宗祠,实际上就是茶东村的陈氏宗祠

在潮玩中山的活动中,渝帆有幸与南方卫视《潮流假期》的摄制组一起来到了这个塔寨村的拍摄地——茶东村,并且获得了当地村委的热情接待,他们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茶东村的历史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破冰行动》中的“塔寨村”取景茶东村,位于广东中山市中山县南朗镇,是大龙街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000人。在《破冰行动》播出前,茶东村虽然是一座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古村落,但却养在深闺、鲜为人知,甚至连很多中山本地人都不太了解。

《破冰行动》收视爆棚之后,茶东村也开始进入全国人民的视线,很多人从外地慕名前来探访,才发现这个茶东村虽然并不是塔寨村,但村中古迹遍布,不仅有400多年历史的陈氏宗祠,还有“东来圩”遗址、关帝庙及清代时期建立的茶东公园等名胜古迹,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村里历史最悠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破冰行动》中的林氏宗祠,也就是现实中的陈氏宗祠,据村委工作人员介绍,村里以陈姓为主,有《陈氏族谱》记载:茶东陈氏始祖玄保,名尚志,号贞六里。元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从闽南迁徙至文顺乡香山 (为时香山尚未开县,属东莞文顺乡)茶园之东定居(茶园之东也就是茶东村这个名字的来历)。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庙”。在明中期始建陈氏大宗祠。

后来到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当时有海盗进村抢掠,明朝所建的大宗祠被烧毁。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当地生活的陈氏村民才又筹全重建了陈氏宗祠,之后陆续在其侧先后建成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筠溪陈公祠等宗祠。经雍正、乾隆、嘉庆年多次修建,现为道光年间修复后的祠院。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艺术。该宗祠与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等连成一片,连片三座,均为硬山式龙船脊砖木结构,成为一个大型陈氏宗祠群。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片陈氏宗祠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风格统一为锅耳防风墙,皆为三进三间布局,置有雨廊、偏厢、天井等构筑,而门楼为四柱三间戏台式单檐建筑艺术。前座花岗岩石台基的护栏上,砌有博古纹阳刻花岗石雕栏板、隐八仙等石刻浮雕础板等构建,其做工极为精细,算是清朝岭南建筑的代表。

整座陈氏宗祠皆是传统穿斗木雕叠涩式混合架构,穿斗抬梁木雕精妙绝伦,多为历史典故和龙头镂雕。二进的楼抬护栏有阳刻双龙戏珠花岗岩石石雕和花岗岩石狮子望柱。二进正梁上悬挂有“星聚堂”木匾一块。在该宗祠旁有两间分别为贡三陈公祠、净侯陈公祠的宗祠,均为二进二间,各为350平方米左右,与陈氏宗祠连成一片,组成规模宏大的陈氏大宗祠群。

陈氏宗祠的前面有一块大院坝,但院坝的前面没有了月池,不知是不是后来被填了。整个宗祠分为四个部分,其中里仁祖家祠与陈氏宗祠修建的时间差不多,所以进深相仿,而后面续修的贡三陈公祠以及净溪陈公祠一个比一个小,呈阶梯状,说明后来修的不能超过以前的祖祠。四座祠堂连座排开,气势恢宏。要知道,宗祠的规模大小,奢华或是简陋,能折射出一个家族在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地位等信息。四个祠堂连成一片,在岭南现存的宗祠中是比较少见的。

漫步于茶东村中,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出《破冰行动》中的场景,一条条并不宽阔的小巷子在剧中成犯罪分子四处逃窜的地方,墙壁由于年久也早已布满了苔藓,显得比较破败。不过,这些老建筑依然保留着精美的石雕、木雕、灰塑,这些都是这座古村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骄傲。

陈姓是广东的大姓,在广州有一个著名的陈家祠(如上图),也是国全重点文物名护单位,据了解广东是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全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14.7%,占广东省总人口的10.52%。按史料记载,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此后,陈姓在中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南宋期间,因金兵南侵,中原姓氏大批迁入广东。开始在广东繁衍,现在广东分布有很多陈氏宗祠,而位于广州的陈家祠和中山的陈氏宗祠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相比之下,茶东村的陈氏宗祠其实比广州的陈家祠历史更为悠久一些。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据村委工作人员介绍,近百年来,茶东陈氏的后人有很多在港澳或海外打拼,现在全村200多户人家,几乎每户家里都有侨胞关系。每年春节或清明,陈氏祠堂成了外出同胞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也是连接侨胞与故土的纽带。一炷清香、一个叩首,一句乡音、一瞥凝望,皆寄托了他们绵长的乡情,即是对根的认可,也是对故土的眷念。

摄影日记丨汉王山上彭家寨,特色之路在何方

汉王山上彭家寨,特色之路在何方

--- 一位在旺苍挂职副县长的浙江扶贫干部日记之二

图文:腾新生

人生总有太多的偶然,偶然之中,却隐含着许多的必然。如若不是援川,哪会离乡数千里。如若不来旺苍,那会感受到,米仓大峡谷的雄伟奇险,千年米仓道的沧桑古今。如若不走进旺苍,哪会感受到,过去红四方面军的峥嵘岁月,流淌着红色基因的老区人民。如若不来旺苍,哪会感受到,这里厚重的文化,淳朴的乡民……

一次次的下村,总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更有对当地干部群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千方百计消除贫困,为过上好日子,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所感动。许多时候,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下午,去双汇镇桥安村,调研产业帮扶之路。

见识蜀道行路难

2:00从县城出发,沿旺宁公路往北,约35分钟左右,到达双汇镇。因汉王山险峻陡峭,三山夹两河,在此交汇,故得名双汇,镇政府设在狭窄的两河交汇处。

桥安村村委会距离场镇仅1公里。有7个自然村,沿汉王山陡坡分散居住,各自然村交通不便。最远的彭家湾自然村,距离村委会有10公里。全村有178户573人,其中贫困户45户147人,计划2019年退出贫困村。

镇党委书记赵勇在上山的路口等我们。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即是“领导,换个车子”。因为山路陡峭,他借了一辆前后驱动的越野车,替换了我们这辆难以上山的车子,尽管也是前驱动的越野车。赵书记亲自驾车,一路上山。

赵书记介绍,这是过水路面,是桥安村唯一通往外界的路!因无钱修桥,每遇大雨,形成过水路面,所有人员无法出入。村民要求架桥的呼声十分强烈,可初步测算,最低投资要上千万元。多年来只能干着急。好在河对面,通往各自然村的路修好了,只要不下暴雨的日子,村民的出行基本方便。

一路盘山公路,道路狭窄,平均3.5米宽,两车交汇十分困难。坡度陡峭,大部分在20度以上,局部地方30度左右。个别路况非常差,太陡,车头向上翘起来,挡住前行十几米的视线。我坐在副驾驶室,竟然看不到前面的路况,心里十分害怕。此刻,想的最多的是行车安全,不断叮嘱书记慢点开!赵书记说,川北山村还有许多比这里更难行的路。他驾轻就熟,知道那是陡坡,那里是转弯,不断安慰,请我们放心!

汉王山上彭家寨——此地宛若神仙居

从山脚500多米起步,渐行渐近,至一千二百多米。云雾缭绕,远峰近山,忽隐忽现,如在仙境中穿行。不知不觉中,彭家湾自然村,映入眼前!第一感觉,神似江南最后的香格里拉——浙江省仙居县公盂村。

这里,村寨前后,留下几万棵,数十米高的名贵中药材——百年杜仲树。

这里的川寨,隐逸于山林深处,古朴而自然,别有一番味道。建筑依缓坡而建,全部为木结构的房屋。有别于其他的川北民居,每一幢民居四面构筑的木板,即是遮风挡雨的围墙。楼下小半层多为猪牛舍,楼上为生活起居的房间。多少年来,农民为节约空间、节省成本,方便喂养,早习惯了人畜混居的生活。

静立寨前,环顾四周,悬崖峭壁,云笼雾罩,群峰并峙,形如盛开的莲花。莲花之间,彭家川寨的一树一山一村寨,宛若神仙之宅。

惊遇千年古茶树

这里的山民,不知何年何月起,或许是为避战乱,或许是躲避灾难,迁徙此处。开山开地,种茶、种药材、种五谷杂粮,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随处可见数百亩几乎废弃的茶园,巧的是,我们在村西北侧,发现一株千年古茶树。这株茶树树冠、高度在4米左右,树杆粗壮有力,胸径约30公分。

心想, 难道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汉王贡茶的发源地。因为,这里就是汉王山,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

汉王山历史文化悠久。明代史学家曹学俭在《蜀中名胜记》一书中写道:“山环九十九,峰如剑戟之排列,昔汉祖驻跸于此,有汉王寨。”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称其为“县东名山。”载云:“汉王避敌,临河无舟有鹿自山而下,汉王因乘之渡河入山,故山名汉王山,渡名鹿渡。”关于汉王山的传说,在川北一带流传的有多种版本。一说汉高祖刘邦曾被项羽分封为蜀王,屯兵于此山,留下许多传奇故事。一说东汉时张鲁据守汉中三十余年,曾多次在此山中传授“汉王道”,故称“汉王山”。还有一说是距今2300多年前,古巴国派驻蜀北的汉王,在百丈关战败丢盔弃甲,与妻子决别,指山葬妻,骑仙鹿渡河,逃至深山,结草为庐,早种晚收。这几种版本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只有留待历史学家们去考证。

古茶树旁,一株同样大小的枯桑,惊讶的发现,长出一枝浓郁的新枝!

村口数十米处,又见百年的枇杷树。树干十几米,胸径约三十多公分,长的郁郁葱葱。

访谈了一位淳朴的山寨人,他独自一人,干着农活,竟然忘了吃中饭。下午四点半,还刚刚吃中饭!老人告诉我们,妻已离世,两个孩子均已经成家,并在外打工。一年孩子们很少回家,一个人习惯于这里的生活,山寨难舍。看看他的生活,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想想有些心酸。

木柱上,悬挂着几个玉米棒,饱满而发亮,将作为来年的种子!

老人生活极其清苦,多见杂物,几无象样的家俱。一台九十年代老旧的电视机,一张破旧的木桌,一盏不到十瓦的节能灯。灯泡用塑料袋包着,与木楼板下一样,有一层厚厚的烟尘。昏暗的灯光下,多次拍照,都不清晰。言谈间,一只黄色的猫,眯着眼睛,悠闲自在地蹲在墙角处,那是老人唯一温暖的陪伴!

这是刚刚烧过中饭的火炉!

这是不到十瓦的节能灯!

一个“福”字的窗花,寄托着当年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今,小山村没有一处新居。所有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打工,留下十几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似乎有些寂寞。

特色之路在何方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支撑。

此行彭家湾,我边走边思考 ,川北山区有上千个大山里的小村。他们靠什么去乡村振兴,靠什么让他们分享现代社会的生活成果。任重而道远,说实在的太难了。

但是,彭家川寨的特色是特别明显的。如果好好谋划,立足百年杜仲,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立足古茶树资源,大力发展高山有机黄茶,做响千年汉王贡茶品牌。立足周边鹿渡温泉、汉王山旅游优势,发展高山避暑康养旅游。千年彭家湾一定要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茶叶、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农旅融合之路,方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只要上下同欲,心怀梦想,坚持久久为功,那么脱贫攻坚可期,长远发展可期,乡村振兴可期!

返程路上,思考浙江帮扶何所能,一是安排适当的资金,支持发展300亩黄茶产业。二是助建一个1000平方的茶加工,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万企帮万村”,让神仙居旅游集团去结对帮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祝愿彭家川寨、千年茶村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腾新生,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副县长,浙江--旺苍东西部扶贫协作任旺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负责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