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祖石南母寺

庙祖石南母寺

庙祖石南母寺地处紫金县崇山峻岭之中的九树镇海拔800多米的庙祖山中。该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自然景观绚丽多彩。通往该寺的小径由一块块黝黑的岩石砌成,共有432级石阶。石阶两旁树木虎踞龙盘,奇花异草相映成趣。庙祖山自然生态景色毓秀神奇。庙堂雕檐画角,古色古香,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庙祖石南母寺始建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832年的历史。寺内供奉有观音菩萨莲花宝座一尊。《金山铁水》记载,此寺1932年重修,1966年被毁,后由乡民和港澳同胞自愿捐款,于1989年重建,现有一座占地面积为80多平方米的香房和一座庙堂宝殿。正殿侧有石钟、石鼓,殿旁左侧石洞内有一种黄土,古人称之为“金黄散”,传说能治百病,常有乡民取土回家备用。

三亚南山寺,走进祖国最南端的寺庙

南山,在中国传统的观念认知中,有着超脱世俗的仙气,我们常说“寿比南山”,还有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南山,可能是实实在在的一座山,也可能是虚指,表达一种悠然的意境。不过在三亚南海边上,确实有一座南山。 南山脚下的南山寺,是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批准兴建的最大的佛教道场。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大德亲自为南山寺选址,并亲题“南山寺”,“海天丛林”等墨宝。

这些年,禅修的话题越来越热,仿佛从以前的遥不可期到现在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祖国最南端的寺庙禅修,意义非凡。早上刚过五点,周围还是一片暗寂,只有不远处海边的波浪拍打着礁石,南山寺的金堂内,橘黄色的灯光异常醒目,伴随着有节奏的诵经声,这是南山寺内每天进行的早课。

金堂,也就是寺庙的大雄宝殿,是南山寺最大的一座大殿,供奉着以空间为主的横三世佛,即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左边药师佛,右边阿弥陀佛。这是一个庄重肃静的场所,僧人按照既定的程序诵经礼佛,有信仰的游客也可以参加进来。南山寺的禅修之旅,早在日出之前就开始了。如果是参加禅修课程,还真是不轻松。

待到早课结束,天边已经露出了亮光。南山寺靠近海边是一个观景平台,白天游客们都喜欢在那里拍照,那里有湛蓝清澈的海水,高大的椰子树,杂乱的礁石和拍打着岸边的浪花,具有独特的南国韵味。其实这个平台也是看日出的好地方。

如果不是住在景区里,这样的景象难得一见。太阳从南海观音的方向升起,金黄色的光线铺洒在海面上,随着波浪起伏不定。

南山寺是一座仿盛唐风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沿着山势修建,层叠起伏,建筑风格对称规整,是南山佛教文化苑的核心。

寺院的钟楼上登高望远,越过密集的椰子树,正好可以看见108米高的南海观音。

来到南山寺的游客并不算多,大部分时间这座寺院是清静的,游客的脚步也是静悄悄的,到了这样神圣庄严的场合,每个人都自觉的起了恭敬之心。

海风吹来,吹动了香炉边角上的铃铛,吹散了香炉中袅袅的青烟,铃声悦耳动听。

眼前的南海,宁静而悠远。南海自古就是佛教圣地,观音菩萨发下誓愿,“愿常居南海”,护佑着这一方土地。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受阻,登陆南山,得观音加持,第六次东渡成功

从高处远望,寺院与山海融为一体,南海无限广阔,正如佛家的胸怀。

--------------------------------

新浪微博:river_2014大河

微信公众号:river2014_tour

--------------------------------

声明:

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river2014大河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

中国历座寺庙之江南第一石佛大佛寺

浙江新昌县城西南2.5公里处、风景幽奇的南明山(古称“石城山”)上,坐落着一座禅寺:大佛寺。顾名思义,大佛寺中有号称江南第一石佛的“弥勒佛像”。

堪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中大佛雕像相媲美的弥勒大佛像,开凿于南北朝齐梁年间(486——516年),历经30多年才完工。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佛头高4.87米,耳长2.7米,两膝相距10.6米。这尊佛像整体气势宏伟,庄严超凡;其面容端庄慈祥,鼻梁高耸,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他身着袈裟,中胸袒露,衣服的褶皱自然流畅。

可见,当时的工匠不仅技艺非凡,而且象亲眼所见一般,将弥勒佛的形像刻画的栩栩如生。当人们仰视大佛时,不但毫无比例失调之感,而且无论从哪一角度仰视,均有与佛目光相接之感,这是因为工匠巧妙的用凿成的深穴来代替眼珠所致。

最早来到南明山上修行的和尚是东晋的僧人昙光。他在东晋永和(345——356年)初年,云游至此,遂决意在此山洞中修行,并建造了寺院,称为“隐岳寺”。南齐永明年间(483——493年),僧人僧护来此修行,开始雕刻佛像。

此后,在僧人僧淑、僧祜的努力下,最终完成了石弥勒佛坐像的雕刻。南朝梁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为之作了两千二百字的《梁建安王造石城石佛像碑记》,赞誉这座石弥勒像是“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会昌五年(845年),隐岳寺建瑞像阁三层。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寺院被焚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赐钱八千万,恢复建造了弥勒宝阁三层及殿宇300间,赐寺名为“瑞像寺”。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寺名更为“宝相寺”。

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毗户阁,改寺名为“毗户阁”。明朝末年,寺院再次遇劫,殿堂均被焚毁,只剩下十丈金身的石弥勒佛像。清朝末年,重建五层高阁,重装大佛及罗汉像。1925年,寺名更改为“大佛寺”。

如今的大佛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经楼、隐鹤楼等,还有千佛院、智者法塔等建筑,此外还有朱子题字、隐岳洞、无量桥、放生池、龟化石、回音殿、古银杏、解开岩、七寸头、月峡等名胜。

“千佛院”又称“千佛岩”,在大佛寺西北一里外,是一个天然溶洞。内有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开凿的1040尊佛像,是中国早期南方石窟艺术的珍宝,造像更具有华夏文化的特点。

“解开岩”是一块中裂如锯开的磬石。传说是两位神仙化成孩童,用茅草锯开岩石,用以鼓励僧俗要持之以恒的雕凿佛像。

董何明:建立献殿记/重修文公祠娲皇圣母庙南洞庙补修石堰碑记

(23)建立献殿

【原文】

元夕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者,即俗所讲烟火也。更乐一乡因立烟火社,非徒睹龙灯,观鹤焰,原以妥神灵也。我大东巷每岁上元节届十五,灯火交辉,锣鼓并响角觗场中,宛然笛愉宫调踏歌声里,时或曲按霓裳。咸赖主家轮流置备,以供烟火之敬。故往往搭棚,苦于烦费。今合巷公议,建立献殿三楹于东阁外。后靠圣殿,前对神丘。左镇北岸,右环东池。此诚血脉聚会团结处也。爰建献殿于此,庶乎暂费一时,而久省百世。每岁备烟火者,不苦于搭棚,而愈以妥神灵也。夫因序其事,以志之。

庚子科恩赐举人董其成撰附生江培滋书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

【译文】

唐代的政治家兼文学家,著名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自此以后这首五律的开首两句,也就成为吟咏元夕盛况的千古名句,影响深远。而,其中的“火树银花”就是我们俗称的焰火。我更乐乡素有在元宵节期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置办焰火的传统,故而专门成立有焰火社。这些并非仅仅是人们在节日里,观摩和赏玩绚丽各异的灯笼与流光溢彩的焰火,而是源自一种古老的安定神灵的祭祀盛典。

我大东巷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期间,处处张灯结彩,阵阵鼓乐齐鸣。沉醉于欢快的传统表演场中的人们,伴随着悠扬的笛笙旋律,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美妙的曲调犹似宋元时的九宫十八调,又像盛唐的霓裳舞曲。这些祭祀仪礼和娱乐活动的安排,全部依靠轮执主家承办,竭尽主家置备焰火的一片敬畏之心。所以往往要临时搭棚,这样不但辛苦,而且也造成浪费。因此,经过全巷公议,决定在东阁外建立献殿。于是一座三开间的殿宇赫然而立,鸟革翚飞,势踞形胜。后靠巍巍圣殿,前襟茫茫神丘。左镇森森北岸,右拥静静东池。这里确实是一处血脉相融,凝聚人心的好地方啊!毋庸置疑,决定在这里建立献殿,虽然一次性投资的花费大,但是从此结束了年年都要投资花费的弊端。从此每年承办焰火的轮执主家,再也不用发愁辛苦搭棚了。而更重要的是安定神灵的祭祀礼仪与活动,也有了一个安全的永久场所。故而作文以志。

(24)重修文公祠娲皇圣母庙南洞庙补修石堰碑记

【原文】

昔更乐旧有香首四人,经管池塘、庙宇、春祈秋报等事。历世皆然,永为旧规。道光二十九年村遭不测,耆社以散,香首未立,延迟数年。庙宇倒塌者居多,神像毁坏者益甚,村人目睹心伤,意欲邀人经理。因於咸丰七年,乡约傅玉成、赵多福并绅士,耆社与村众等同议。余四人充膺香首,以办祭祀。奈废缺已久,振兴尤难,欲兴工而难举,欲息肩而难辞。故又敦请维首李长春、江荣海、张正乾、赵际昌等,遍阅诸庙。惟南洞龙泉圣母庙,神山文公祠与娲皇圣母庙,其工为最急。故於七年六月间,将南洞庙兴工修补。维首李长春等日夜经营,不惮烦劳,未满一月将庙修讫,聊蔽风雨。不料又遇岁旱欠收,工难连举。延至九年七月间,将文公祠重修,娲皇圣母庙补修。花费钱文无处办,又于各巷维首二人,沿户收钱以完此工。故序其事,以志之。

邑庠文生江鸣绵撰侄耀南沐手敬书

咸丰九年十二月吉日立

【译文】

自古以来我更乐乡就设有香首四人。负责经营管理境内的池塘、庙宇及春祈秋报的祭祀等项事宜。历代沿袭,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道光二十九年时,全村遭受一次意外的非常事件。直接导致老社解散,新老香首的换届也无法进行,这种情势一直持续了好几年。所以庙宇倒塌颓败的很多,而神像毁坏脱落的程度更加严重。村民无不目睹心伤,故而纷纷议论,欲请能人出山主持局面。

于是,咸丰七年乡约傅玉成、赵多福等乡绅,老社与村民共同磋商、推举。我等四人当选,出任香首。正当筹办举行祭祀时,怎奈荒废已久,积重难返,中兴尤难,身处两难境地。如果动工障碍重重,而实难付诸实施;如果歇工息肩退避,又不容自我请辞。故而敦请维首李长春、江荣海、张正乾、赵际昌等先生巡视各庙,编制出各庙毁损程度一览表。其中南洞的龙泉圣母庙,神山的韩文公祠与娲皇圣母庙等三处最为紧急。因此於同年六月间,首先将南洞庙开工修补。维首李长春日夜操持,不辞劳苦,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庙成工就了。总算是能遮风挡雨。然而想不到今年又逢天旱,收成不好,其余工程也就很难连续进行了。只好将修建工程拖延到二年后,即咸丰九年的七月间,才将韩文公祠重修,娲皇圣母庙补修。但是这些工程费用,却仍无着落。不得已只好请各巷的正副维首二人,分解摊派到户头,并亲自上门收钱,才得以完成这项工作。故而作序叙其事,以资纪念。

董何明 :笔名可月、曹重。更乐东巷人。长期致力于企业管理和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撰写专业技术管理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数十篇,分别在《文汇报》、《中国船舶报》、《河北企业》等报刊和省、部级专业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发表。其中获中国船舶总公司、河北省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同时,在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小小说、诗词、评论、杂文等数万字。先后出版了《企业配套改革探索》、《国企规章制度》、《董家圪节记忆》、《故墟长歌》等书。

启事

《故墟长歌》尚有部分存书,预购者请与本平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