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屯兵遗址

文天祥屯兵遗址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永丰抗元兵败后,率部由福建汀州转至循州(今梅县、兴宁、五华一带),后驻扎在南岭八个月,留下很多故事。永安县志首志撰编叶春及,在编撰永安县志时遍访各地,搜罗事迹,将文天祥故事、遗迹载入永安县志:“永安有南岭,南岭有文信国(文天祥封信国公)、邹处置(邹凤,被任命为江东西处置副使)之迹,文天祥屯兵遗址,文天祥屯兵遗址简介,文天祥屯兵遗址-河源市紫金县文天祥屯兵遗址旅游指南

金沟屯镇云盘山天仙殿遗址出土文物,快来看看都有哪些?

勾机修道,铲车运料

云盘山天仙殿重建施工现场图

天仙殿遗址出土的文物

铜钱

瓷器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能用的青砖石条继续用,不能用的替换下来包括岀土的一些文物保护起来供大家以后观赏。

施工需要的材料

施工过程中,陆续收到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和实物:付文雅1000元 、师桂兰100元 、 闫英男100元 、杨树航200元、 丁启辉500元、汤立珍500元 、沈小平200元 、张翠兰600元 、李凤国10000元和一套宝鼎 、李凤苍捐一套香炉。

工人雨天施工

工人居住的帐篷和伙食

施工进展情况

朔州文史天天读 ▎朔州古人类石器文化遗址

朔州境内发现多处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存,驰名全国的有两处,一是峙峪遗址,位于朔城区西北15公里的峙峪村附近,距今约2.8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被考古界命名为“峙峪人”。除发现大量小型石器和一块人类枕骨外,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野马化石。从出土的石器分析,“峙峪人”已会灵活运用间接打击法技术制造石器,比“北京人”和“许家窑人”进步了许多。其中发掘出的一枚石镞,证明当时人类已发明了弓箭。二是鹅毛口遗址,位于怀仁县的西北鹅毛口村附近,距今约1万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为一处大型石器制造场。遗址地表裸露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各种石器残片,包括歪尾石片、石斧、石锄等,另外还有三小块陶片。和“峙峪人”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性,突出了原始农业的地位。鹅毛口与内蒙古的大窑、广东西樵山,合称中国古代史前三大石器制造场。

链接一:人类最早的箭镞

峙峪遗址发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确凿地证明了中国先民在距今约2.8万年前已经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不仅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巨大进步,也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弓箭的广泛使用,不仅扩大了食物范围,改善了食物结构,而且加快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链接二:峙峪骨雕

峙峪遗址出土了数百件具有刻画痕迹的兽骨片,其中一件是有复杂图案的骨雕。这件骨雕长8厘米,宽3.1厘米。图案左右上下对称,共有两组,一组是一只普氏小羚羊躺在草地上,略弓着身子,后面是从两侧追来的手执带柄工具的猎人。另一组是一只已经落入罗网的鸵鸟遭到猎人的三面包围。这件骨雕刻画痕迹清晰,图案意境完整,是“峙峪人”生产活动的真实反映,也是我们研究原始艺术的重要实物。

书 名

索书号

馆藏地点

《朔州文化名片

K29/144

地方文献阅览室

(四楼)

《三晋史话·朔州卷》

K29/26

《朔州通史·卷一》

K29/10

历史上的朔州》

K29/65

本期供稿:张志弘

本期编辑:火星

文保志愿者眼中的苏家屯历史遗址

日俄沙河会战碑辽宁沈阳苏家屯区 沙河铺乡魏家楼子村东烟龙山(又名万宝山)南北两个山头上分别立着两座墓碑。南山尖塔形的为日军墓碑,即所谓的"奉天会战日军第四军战绩碑",建于1912年;北山上的十字架形石碑为俄军墓碑,建于1911年至1912年。 日俄沙河会战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奉天会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1904年月10月16日,日军第四军野津司令所属第十团队大久保支队等部,从蛇山子(陈相屯乡)、于家洼子(沙河铺乡)向沙河南岸万宝山进攻。万宝山是沙河的制高点。此前,俄军在各个战场连续失利,旅顺俄军已陷于困境,沙俄政府非常渴望扭转战局。沙俄从远东、中亚甚至欧洲抽调大批部队开往前线,以沙河为屏障,将部队在河的北岸一字排开,先守后攻。 俄军的这次出击,由于准备不足,士气不振,在伤亡四万多人之后败退回沙河北岸。双方在沙河边进行了长达一冬春的“拉锯战”。 1905年2月下旬,日军侧翼迂回进攻奉天(今沈阳),正面的日军第四军第六师团集结于万宝山附近。27日开始向万宝山俄军发动猛攻。经过七昼夜的激战,击败俄军,占领了万宝山。日军第四军四十一联队长鹈泽大佐和二十九名军官及八百一十二名士兵战死。

队长陈赫给大家介绍讲解

日本第四军战绩碑

文保界桩被毁

第二站东河烽火台、明代哨所

烽火台原来是有外墙砖的,后来都被老百姓拆走了,现在只留下一些残砖

前往山上的明代哨所

现在的山上是火情观察所

哨所四望

村子内到处都能看到古井和老石件

中午吃饭的地方

下午去了陈相屯塔山山城

塔山山城址位于沈阳苏家屯区陈相屯以东的塔山上,高据山顶,南临北沙河,形势相当险要。山城四周城墙用土沿山脊筑成,周长约1000余米,东低西高,呈簸箕形。城东南设有城门,现为一豁口,也是城内涧水外泄的出口。历经千余年,土筑城壁遗迹至今尚存,保存较好的一段为东南角,残存高1米、基础宽约3米,由山城的最下面到城的最高处约50米。城址内到处可见红褐色和灰色绳纹、布纹砖瓦及莲纹瓦当,是典型的高句丽遗物。

明代曾在城内建安宁寺,久已不存。现仅留下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及民国十八年的3块石碑。城址后山顶上原有六角七层砖塔一座,早年已倒毁,故此才有塔山之名。

塔山山城对开展地方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城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