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博物馆

客家民俗博物馆

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东源县仙塘镇,距市区12公里,依托一座古老的“府第式”民居--锁头独角楼而设立。仙塘镇附近有古民居建筑30多座,选作客家民俗博物馆的这座民居建于明末清初。客家民俗博物馆内陈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都配有文字照片资料,陈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笼等实物。这座客家,客家民俗博物馆,客家民俗博物馆简介,客家民俗博物馆-河源市东源县客家民俗博物馆旅游指南

四川有座巨富豪宅,被誉为“客家民俗博物馆”,规模不输乔家大院

说起乔家大院,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它曾是清朝乾隆年间知名商人乔致庸家的府邸,因为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再加上影视作品的加工,所以乔家大院也一度成为了我国最知名的豪宅。然而,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有非常多像乔致庸一样成功的商人,很多人家的府邸也丝毫不逊色于乔家大院,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四川一座巨富豪宅,他还享有“客家民俗博物馆”之誉。

这座巨富豪宅,就是丁氏庄园,可能很多朋友还是第一次听到着这个名字,它坐落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南面轿顶山下,因为这里的主人曾姓丁,所以村内的百姓也把这里称为了“丁家大院”、“丁家花园”等等。

丁氏庄园是一座占地规模达6800平方米的豪宅,它是由清末民初时期当地首富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主持修建的一处豪华庄园,其中建筑面积就达到了3800平方米,境内建筑不仅奢华无比,还具有防卫功能,因此在民国时期号称“川北第一庄”。

说起这丁家四兄弟,可真的是不简单,在清朝年间,丁家的祖先本是一介民夫,经过了多年的积攒,才开始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们利用攒下来的钱购买土地,也就我们所说的地主,随着财富的逐渐积累,丁家的家境也逐步的富裕了起来。

当时的丁家,光是田地就多大达2500多亩,同时还有山林7000多亩,常年佃户500多家,年雇长、短工40多人,丫环、保姆、佣人齐全,年平均收租谷1300多担,收佃钱1000多吊,除此之外还有煮酒、制糖作坊和织布庄,并在马鞍场设钱庄,一度成为了当地的首富。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那个战乱的年代,丁氏兄弟为了家族安全,于是就用祖宗传下来的万贯家财修建了这座豪华的庄园。走进丁氏庄园,首先会看到的就是一个十分阔气的门楼,进入其内部就会发现院内的气息与城门的气势截然不同,宛如一座隐居山林之间的古城一般。在房间内,还藏有大量清朝遗留下来的生活器具,因此也被誉为“客家民俗博物馆”。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不妨就来此感受一下丁氏大院独特的魅力吧!

武汉将建造世界最高双子塔,对标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总高470米

中国有座被江隔成“两半”的城市,一半像纽约,另一半却像巴黎

四川的“豪宅”,堪称“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馆”,主人曾是当地首富

提到四川豪宅,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刘氏庄园了。其实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豪宅,其名气虽然没有前者那么大,但是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设计风格而言,该豪宅并不比刘氏庄园差。其有着“川北第一庄”的称号,被许多专家纷纷称赞,甚至可以说是客家民居的代表,这处豪宅便是位于四川仪陇县丁氏庄园了。

据说当时丁氏庄园的主人是当地的首富,其起家的时候利用了多种手段进行财产的收取。不仅雇佣一些廉价劳动力,而且还进行土地出租,更重要的是主人还向别人借高利贷,这样的敛财方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正因如此,为了家人以及财产的安全,丁氏便斥巨资打造了这座“巨富豪宅”。由于坚固的建筑以及当地人的保护,里面的各种物件现在仍然保存完好,堪称“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馆”。

走进这座宅子,首先便会惊叹于其独具匠心的布局和精致的用料。从布局上看,整个庄园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排列方式,四周都是一些碉楼,内部依次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这样的布局显示出了强烈的封建等级格局,很符合我国当时的状况。

从用料上看,各种用料也是极尽奢华,黏土是最上等的红色黏土,石料则是优质的石料。据说在建筑城墙时,极其严谨,每修建一板高便会检测合格与否,合格方可继续进行修建。

正是因为在修建时极其用心,以及材料选择时的精挑细选,达到了极其坚固的目的。据传在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时候,很多现代建筑都面临崩塌风险。而该庄园在当时却岿然不动,可见其建筑工艺之精湛。

在现代,这座宅子具有极大的旅游意义,首先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本身,另外则是别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来此旅游的人都赞不绝口。

这里的建筑物都是有一种浓浓的江南风格的,无论是一些建筑技术还是雕刻工艺都令人难以忘怀。

在当时没有现代各种科技的情况下,能够凭借双手建筑出这样宏伟的建筑,可见古人之智慧。也正因如此,在这座宅子走红之后很多人将其称作“南充明珠”。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亲自去看看吧。

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三级博物馆

根据12月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的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中“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三级博物馆。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是2011年自治区文物局批准成立的全区第一家以蒙古族民俗为主题的县级国有博物馆。

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以游牧民俗为主题,是浓缩游牧民族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一部“百科全书”,现馆藏文物5312件(套),珍贵文物171件(套),展品主要有生活用品、服饰用品、以及各种宗教法器等,向社会各界宣传民族文化和民俗用品的科学内涵,使其参观了解蒙古族先人的生产生活史,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还开展各种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关注文化和自然遗产、宣传非遗知识,倡导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服务社会,以民族团结党建联合体的成立为契机,积极促进人民群众加入到弘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本次活动由“感知民族团结、观赏文化才艺、游览民俗文物”三步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文物保护、非遗保护意识,传承文化瑰宝,守护自然之家,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我旗文化遗产与民族团结工作。

近年来,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与“传承文化延续未来”的方针紧密结合每年组织开展30余次“爱党爱国及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教育活动”,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博物馆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术研究与科学研究逐步深入,临时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社会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大幅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为全面、充分反映近年来全国博物馆事业进步成果,健全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中国博物馆协会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评估工作。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从3月初开始,组织全馆力量,系统总结近年来的工作业绩,严格按照《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和《评分细则》,进行客观准确自评,形成支持性文件162个,经过网络申报和线下申报,报请自治区文物局审核。

经过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博物馆行业专家评定、公示和现场审核,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和现场复核。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顺利通过审核和复核,经国家文物局备案,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本次晋级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取得一项重要成就,对加快我旗文博行业发展,创建巴林文化旅游品牌,保护非遗弘扬传统文化等,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今后,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将不断完善馆内设施,在藏品管理、科学研究、保护非遗、宣教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社会职能,为文博行业发展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