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坪朱屋

围坪朱屋

围坪朱屋位于梅江区城北镇干光村西门桥围坪,年代为清,属于古建筑。2015年2月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围坪朱屋为第三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围坪朱屋,围坪朱屋简介,围坪朱屋-梅州市梅江区围坪朱屋旅游指南

梅州围屋景点 梅州大围屋

1. 梅州大围屋

围屋人家

2011年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出品电视剧

《围屋人家》由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广东客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影视制作中心联合打造,以客家民俗、民居、典故、旅游、饮食、人物、时事等为题材,对故事进行全新演绎,以情景小喜剧的形式拍摄制作,反映客家风情、弘扬客家文化,融风土人情、时事政治、娱乐评论为一体。剧作风格力求高雅、幽默,让观众观赏娱乐之余,更多的了解客家文化、社会现象。

于2011年6月1日在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开播。

2. 梅州围龙屋

梅州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垍頭條萊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梅州有较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长潭风光、五指奇峰、合水湖山、神光映照、阴那雄姿、泮坑飞瀑、梅江秀色、三河盛景、益躺群岛、丰溪林海、汤坑温泉、雁南飞茶田等,各具特色,如诗如画,绚丽多彩。围龙屋、走马楼、五风楼、土围楼等客家居民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巧妙,值得一游,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元魁塔、狮塔鼓楼、“父子进士”石雕牌坊、梅州学宫、华侨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梅州视察时,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美诗句。

游览梅州,你还可以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于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3. 梅州的围屋

广东的以围龙屋为代表主要分部在梅州,河源。惠州,深圳一带也有少量现存的。福建以龙岩的土楼为代表。江西赣州的以方型,半园型,八卦型为多,整个赣州客家围屋现存还有六百多座。赣州又以龙南的最多,被评为‘’客家围屋之乡‘’。龙南以关西新围,燕冀围,乌石围。栗园围的八卦围为代表!

4. 梅州围屋景点在哪

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 为悬挑外廊结构。

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5. 梅州最大围龙屋

广东省梅州市 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

年代:始建于明朝初年,至今有641年历史。

地址: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

规模:占地3.5万平方米,六横六围结构。

价值:为梅州市乃至广东迄今发现的最大围龙屋,在国内也很罕见。

在该县水寨镇坝美村惊喜地发现一幢名为王监公祠的庞大古围龙屋,经现场测量,这幢始建于641年前现为六横六围结构的围龙屋直径长126米,深(含门口半月形池塘)278米,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于早先发现的梅县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丙村仁厚温公祠的3倍。

据中国客家博物馆有关专家考证,这幢庞大的古围龙屋为梅州市乃至我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围龙屋。消息一经传出,这座过去一直深藏在楼宇和竹林之中的庞大古围龙屋一下子成了众多专家学者和猎奇人士的访古寻幽之地。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这幢庞大的古围龙屋为标准的客家围龙屋架构,基本保存完整,门前的半月形大池塘与围龙屋刚好合成一个巨大的圆。围龙屋包括上七下九、上中下三栋大厅、左右各“六横六围”,现在保存较完好的有“五横五围”,第六围稍有缺失。

围屋祖祠大厅为石柱梁架结构,悬山瓦顶,灰沙夯墙,完好保留着鲜明的明代建筑特色。整座围龙屋有6条天街,第六层围龙屋前的天街长达近500米,村民漫步从头走到尾几乎要二三十分钟。而祖祠后的花头(围起来的空地)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围龙屋正门的晒谷坪也有1000多平方米。围龙屋正门两旁的两口古井保留完好水质甘甜,村民至今仍在使用。目前这座庞大的围龙屋里只留下20户村民居住。

解构王监公祠

坝美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周耀宗告诉记者,王监公祠是周家七世开基祖屋,始建于明朝初年(1368年),距今已641年,现存房间有386间。其中,正屋上七下九有32间。青龙片保存尤其完整,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近3.5万平方米,光门前的半月形大池塘便有14亩。

6. 广东梅州围屋,景点图片介绍

谢谢提问。

首先梅州围屋是客家特色的代表建筑物,四周围成一个圆形的建筑物,古代为了防御而设计成圆形,到目前为止属于历史文物。

而且这种建筑物是属于一个大家族的而不是属于个人的,其次客家围屋的建筑面积非常大,加上前面的鱼塘会超过一万平米,再加上其为历史建筑物,是不能买卖的。

就像我们家族的围屋,始建于明朝,拥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大家都已经搬离了围屋,但是每当祭祀或过年过节是所有村名都会自动聚集在这里,红白喜事大家也会在这里办。

所以客家围屋是历史文物,属于整个家族,不能买卖。

7. 梅州围屋图片

龙南客家围屋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研究明清时期赣南及整个客家民系社会历史极其宝贵的载体。客家围屋的设计风格。建筑美学以及围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绘画对联词句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因此,围屋又是客家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是研究传承中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关西围和杨村燕翼围是龙南乃至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两座围屋与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广东梅州的围拢屋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8. 广东梅州围屋

梅州看客家围屋济济楼, 座落于新梅县城行政建设区梅花山下的济济楼(属程江镇车上村辖),是一座建筑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客家民居府第,广东省梅县客家文化博览中心。该位置距火车站约7公里,可以打车前往。

9. 梅州市区最大的客家围屋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对的,外来的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客家人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原籍优良的居住传统,又融合了当地新的生活气息,这使得他们有了由守反攻的资本。

围屋 客家人的堡垒

赣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个县市区,面积大约有3.9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90万。赣南客家民居年代久远,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现存的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围屋是赣南客家名居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

围屋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

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样的角楼。赣南的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这种构建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来的“燕侣比翼”

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战火。家道殷实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位于黄塘高围的亲戚家,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围屋的构想。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在之后的27年间,燕翼围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竣工后的围屋呈方形,四层高15米,长42米,宽32米。建筑总面积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间。围屋的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有5 8个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两口暗井(平时以土埋之),一为水井,另一为粮库井。因为高大易守,可闭关自守一年不出围,而有“高守围”之称。公元1849,当时的府台大人周玉衡应邀来围屋做客,看到围屋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字“燕翼围”取“举案齐眉,燕侣比翼”之意。围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称呼。

比出来的关西围

关西围是赣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它的开基祖是徐名均,俗称徐老四。因为姐姐嫁入燕翼围而有机会常常去那里做客。看到雄伟的燕翼围,争强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屋。

他天资聪慧,在姐夫的资助下,木材生意日渐兴隆。而后来偶然得到的一块免税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归附在他的“西昌”门下,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围屋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九米,厚两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整体结构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间。

照壁的后面是围主徐老四修的戏院。传说每次开戏,他的大夫人诰赠五品宜人的赖氏便沉醉其中,此时徐老四边从西门溜出,与他的另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资料显示,客家人构筑的围屋,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围屋里的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在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的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客家人由于是迁徙才寻觅到安家的处所,所以勤奋、勇敢、智慧、与环境做斗争,是他们的品质。经过无数岁月的积淀,他们终于开创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发挥着惊人的创造力。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TIPS:

客家先民的6个“移民”时期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1.秦始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 后两批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2.东晋时期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3.唐末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4.宋南渡时期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5.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6.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10. 梅州大埔围屋

三河“八一”起义纪念碑、大东花萼楼围屋、湖寮泰安楼围屋、枫朗西岩山度假村(茶场)、西河张弼士故居、湖寮西湖公园、虎山公园、登山公园百侯蔡仙人大峡谷。大东千亩梯田。大埔九寨沟(甜竹)

厦门围屋景点 福建漳州围屋

1. 福建漳州围屋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

1.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2.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3.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 饶平县、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区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内。

2. 围屋在福建哪个地方

龙南客家围屋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研究明清时期赣南及整个客家民系社会历史极其宝贵的载体。客家围屋的设计风格。建筑美学以及围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绘画对联词句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因此,围屋又是客家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是研究传承中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关西围和杨村燕翼围是龙南乃至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两座围屋与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广东梅州的围拢屋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福建龙岩围屋

有的,但规模没有像著名的房室土楼与南靖土楼一样出名。

在珊瑚乡下珊瑚村有“田心里围屋”就是客家民居的典型,属于土楼的一种。下都乡砂睦村有“渊泉居”,中都镇瑞香村有“大夫第”、“怀德堂”,中都镇兴坊村有“慕和堂”、“中和堂”,总体来说规模较小,方形较多。

4. 围屋 福建

不是同一种建筑。客家围屋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土楼实质上只是一种客家围屋

5. 福建大围屋

独栋合院,从名字就知道是独立封闭院子,各个地方其内部布局可能不一样。在北京有四合院,在福建有圆形围屋,在西北和北方有四合墩院。不过大部分地方以四合院为主住,像福建和西北的那种较为特殊。

圆形围屋和四合院的功能差不多,唯独墩院的功能会强大一些,可以防风,聚水,挡阳光等,他四周的围墙高过房屋。

6. 漳州南靖围屋

客家围楼的分布区域有:

分布区域: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尤其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和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 等几个乡镇,分布区域广阔。

介绍:客家围屋,又叫做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著名客家围屋:

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南华土楼

4.建筑风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具有多种形状,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可见客家围楼的体积之大。

5.

7. 漳州围屋在哪里

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梅州市大埔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在中国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赣南围屋攻略 赣南的客家围屋

1. 赣南的客家围屋

龙南客家围屋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研究明清时期赣南及整个客家民系社会历史极其宝贵的载体。客家围屋的设计风格。建筑美学以及围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绘画对联词句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因此,围屋又是客家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是研究传承中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关西围和杨村燕翼围是龙南乃至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两座围屋与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广东梅州的围拢屋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还是圆形

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俗称大楼,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内房屋分3进,共深29米,后进为3层高楼。它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正方形或矩形为平方布局的客家围屋,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永定客家土楼作为古老建筑系列之一,设计理念中贯穿的正是的"八卦学说"。

永定县境内现存23000多座土楼,其中有代表性的2800多座,占福建土楼的70%,建于清朝以前的有8000多座。

它产生于公元8世纪(唐朝)以前,公元13世纪(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公元14世纪(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

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馥馨楼,建于公元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

2002年"永定客家土楼之旅"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旅游品牌和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2007年永定客家土楼之旅入围"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称号;2008年初,永定客家土楼被评为"福建省十大名片"之一。

2008年7月7日,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力和典型代表的福建土楼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大多是什么

1 小武当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市龙南县境内,规划总面积30.8平方公里,由武当和关西两个片区组成,包括武当峰、玉笔峰、棋棠山、关西围4个景区和燕翼围、太平桥、乌石围、蔡屋古榕4个独立景点。小武当风景名胜区以丹霞峰林地貌景观和赣南客家围屋文化景观为主要风景资源特色

2   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森林公园、江西省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县城南郊。距南昌467千米,距赣州77千米,距广州507千米。阳岭古称观音山

3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章江、贡江及赣江交汇处赣州市章贡区的河套老城区,是国家4A级景区,街区总占地面积3.22平方公里,主街长度345米,整个街区占地面积143亩,包括五个历史文化街区(郁孤台、姚衙前、灶儿巷、南市街和慈姑岭)和一个传统风貌街区(新赣南路)

4   石城通天寨位于距离石城县城7公里的大畲村,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中景点以各种形似人或物的山石为主。游览通天寨途径有二,一是沿南门拾阶而上,上山路比较难走,但返程不累;二是从北门步梯而下,较为轻松,返程须另辟蹊径

4.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与闽西的土楼

赣南围屋多以方形平面为主,四角多饲以碉楼用以防御。建筑外立面多采用土砖、青砖。

闽西所以圆形平面土楼为主,中间为祠堂,外部一圈或多圈围屋。

粤北的围屋多为围龙屋,由方形厅堂和近似半圆形的围屋组合,防御性偏低。

5. 赣南的客家围屋是什么

中国龙南一直被誉为“世界围屋之都”。

龙南县拥有围屋376座,占赣南现存客家围 屋的70%以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之最。在众多围屋中,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研究客家民系社会史和文化史极其宝贵的物证。以龙南客家围屋为主体的赣南围屋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6. 赣南的客家围屋是哪里

首先选址,客家人通常要选背山面水的地方,负阴抱阳(坐北朝南)。从地理上讲,在季风特征明显的南方,如此格局既可以挡住北方冷冽的寒风,又可以在炎热的夏季,迎接温煦湿润的东南风。

其次,就整栋民居而言,半月池与围龙屋构成椭圆形,寓意“天圆”,方形的堂屋构成“地方”。“花胎”于高山处,属阳,“月池”为水塘,属阴。天圆地方,阴阳调和,体现了客家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客家人相信,有山便有水,有水便有财。从地理学角度看,这一说法并非完全迷信。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月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调节小气候,还兼有养鱼、灌溉、防火、防旱等功能,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还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7.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与闽西的土楼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分别是:

1.客家民居宏伟壮观,布局均匀,牢固,呈圆形。

2.傣家竹楼:绿色之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出自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

一、客家名居是世界民居的奇葩,是因为客家民居很有特色,显现出一种土家人自卫方式,所以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1、客家民居土楼围成的圆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2、客家民居的房屋是“营垒式”的,“营垒”就是军营和它四周的围墙。

3、客家民居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别,平常见到的房子,是一排排并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状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样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这个形状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得很清楚。

二、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是另一种杆栏式住宅。

其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

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拓展资料

客家民居是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客家民居有三种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楼。客家民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南方建筑里面占有重要地位,苏家围、四角楼是客家民居中精彩的代表之作。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8. 赣南的客家围屋在哪里

赣州市。

简称“虔”,别称虔城、赣南,江西省辖地级市,是江西省的南大门。赣州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章江、贡江在赣 州合流为赣江。

截至2020年6月,全市总面积39379.64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3.6%,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辖3个区、1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赣州市常住人口为897.0014万人。2020年,赣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5.2亿元。

赣州是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迹,尤其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有“江南宋城”之誉;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仍有600余幢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赣州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已形成了“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品牌。

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Ⅱ型大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赣州钨与稀土资源丰富,是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赣州是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赣州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都市区。2021年,国务院支持赣州振兴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