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墓岌墓

大墓岌墓

大墓岌墓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东郊。1955年发掘。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长4.38米、宽1.74米、高0.86米,中间砌砖墙分为左右室,有棂窗相通,墓底人字形铺砖。墓室前端平砖砌祭台,用砖三横一竖砌封门。有黄、灰两色砖,正面印方格纹、叶形纹。随葬品有青釉碗、盘、杯、唾壶、盂和铁匕首等。

一周一墓——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

地理位置:商代大型墓葬,位于中国东部江西省的新干县

年代:约为公元前12 世纪

发掘年代:1989 年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鄱阳湖—赣江流域地区,丘陵起伏,水网密布,是片适宜于人类生存繁衍的肥壤沃土。数千年前,勤劳勇敢的商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息。这一地区的新干县(旧名新淦),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便已建县,已有2200 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繁荣鼎盛的古代文明。

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笼罩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1989 年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被取土修护赣江大堤的农民意外发现。后经专业人员科学发掘,是一处属于吴城青铜文化的商代中晚期大型墓葬。在近40 平方米的墓室中,出土的珍贵文物竟达1478 件,其中铜器475 件、玉器754 件、陶器139 件。

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数量之多、类别繁多、器形复杂、年代早晚跨度达数百年、造型之美、铸工之精,为我国南方地区所少见。

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5 类。

礼器种类最多,仅作为礼器的鼎就有方鼎、圆鼎、扁足鼎、鬲鼎4 类共38 件,器类齐全,铸造精工,纹样富丽,造型奇巧,在礼器中,扁足鼎尤为多见,鼎耳上都饰立虎,扁足作浮雕状的夔形,个别还有扁足作鱼形的,甚为奇特,在中原地方难以见到;

乐器有大铙等,大铙,是商代南方特有的器种,纹饰彼此不同,有的饰有云纹,有的饰有联珠纹,更有的饰勾连雷纹,这种饰纹实属难见。铙、镈等大型乐器都是同类器中时代最早的。

相对于礼器和乐器,兵器的特色就更多了。兵器有胄、钺、戈、戟、矛、长刀、短剑、镞等;而用器则包含杖首、炭箕、厨刀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工具和农具以及还有若干装饰用件。戈有方内、曲内两大类,其中曲内的,内作无角兽首形,显示利齿;长刀形状狭长,前端勾卷,背上有插入口内的片状环,颇似山西石楼等地的出土品;戟为浑铸,以直援的戈与长刀合为一体,与周初的勾戟类似而不同;矛的类型也较多,有的口部有伸出的系环;兵器中的短剑尤其值得重视。这种短剑的剑身下端平直,有短茎,比西南地区出土的早期柳叶形剑和周初的柳叶形剑更近于东周流行的剑形制。这种短剑的发现,有可能为东周剑的起源提供新的线索。

除此之外,大洋洲商墓中有一些象征统治者权威的器物,如象征兵刑权力的大钺。还有瓒,前部形如粗矮的觚,后有长柄,多为举行隆重的礼节时所用。有人据此推测,墓主应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大洋洲商墓的青铜器多成组成套,有的器种有若干件,例如夔形足的扁足鼎有大小不同30 多件。与鼎配合使用的匕,也有多件,重叠放置。有的器种有几种形制,如工具中有形状、尺寸都有差异的钻,有平刃、斜刃的刻刀。农具中的犁和臿,也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配置的成套器物,显然各有特殊的用途。

虎纹是这批青铜器装饰的一大特色,鼎耳上多饰一卧虎,兽面纹作虎头形,曲内戈弯曲的内部也多作虎头形,伏鸟双尾虎形神器,更是让人觉得虎是当地人们所信仰的神物。

虎的造型有写实性圆雕全形卧虎,有略加变形的圆雕虎形足,还有抽象的局部虎首。青铜虎最大者伏鸟双尾青铜虎,通长53.5 厘米,重6.2 千克,可谓虎之王者。虎立体圆铸,内空无底,四腿扑伏于地,抬头平视,背直脊凸,腹部略垂,双尾垂卷。其形象奇异神灵,双目圆凸,口张露齿,獠牙尖长,眉粗横行,两耳竖张,呈静伏蹲立欲纵之势。在其身上透露出了虎的威武、勇猛的神情,内中则藏匿着一种诡谲、仙逸的神气,虎的神性表现到极致。

大洋洲青铜器运用虎之形象集大成者为扁足圆鼎,不少扁足鼎的扁足均采用虎形,这些足的虎形基本相同,只是腹面纹饰稍有差别。虎耳虎足青铜鼎一改鼎足或圆柱或圆锥状的常形,采用了独特的扁足,表现为稍有变形的虎。耳上双虎形象写实,与虎足呼应。如此虎装饰的青铜鼎为江西所独有,虎成为商代江西土著青铜文化的标志,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认为可能这里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虎方”国。

根据出土器物具有的殷商文化及土著文化特征,专家认为,这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既受到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和浸润,具有明显的中原商文化因素;又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应为当地的土著居民所铸造。特别是青铜兵器和工具所表现的地域性尤为明显,证明鄱阳湖、赣江流域早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是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原地区较早发展起来的青铜冶铸技术尚未影响到此的时候,这里就产生了早期的冶金术,制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随着中原地区商代中、晚期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中原地区的先进铸铜技术也传入南方,而最先受其影响的是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则更多地保留自身的传统式样。

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的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远在3000 多年前,以吴城文化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江西堪称“长江中游古代青铜王国”,是青铜时代相对独立于中原殷商青铜文化之外的又一重要文化中心。这批在当地铸造的青铜器的发现,大大丰富了吴城青铜文化的内涵,为人们进一步探讨赣江流域吴城文化的分布、性质、面貌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以雄辩的事实证明江西商代先民已掌握了高度发达的铜矿开采技术、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新干商代青铜器群的发现,是继河南安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是我国南方考古的重大突破,被评为我国“七五”期间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研究揭开新的篇章,也为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研究揭示出众多的奥秘。

精品荟萃:

立鹿四足青铜甗

通高105 厘米

重78 .5 公斤

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商代最大的连体青铜器,也是商代唯一一件四足青铜甗,器物庞大,气魄雄伟。甑鬲连体,相接处有箅托一周。甑盘口,呈台阶状,圆唇宽沿,大方形立耳,植于盘口上,深斜腹。鬲分档较高,四足中空,足上部呈袋状,下为圆柱形,足底外鼓。双耳外侧环饰燕尾纹,耳上各立一幼鹿,口沿外侧饰斜角式目纹一周,甑腹上部饰四组上下界以连珠纹的环柱角兽面纹,以细棱作鼻,圆角方形乳钉凸目,展体,尾上卷,背脊上饰刀羽状纹,三组兽面纹之间以勾戟状凸扉棱为界,下腹部素面;鬲通体饰四组浮雕式牛角兽面纹。

卧虎耳青铜大方鼎

通高97 厘米

重49 公斤

形体高大,铸工精、纹饰美,同时期的大方鼎国内也只有几件。斜折沿、方唇,口沿之上立微外侈的圆拱形外槽式立耳,槽内有一道凸弦纹状加强筋,耳上各卧一虎,腹呈仰斗状,平底;柱足中空,与腹部相通,上粗下细,近足根处微鼓。鼎腹外壁除中间部位素面外,两侧边和下部饰排状乳钉纹,两侧边各饰一组省体兽面纹。

伏鸟双尾青铜虎

通长53 .5 厘米

通高25 .5 厘米

体宽13.0 厘米

重6 .2 公斤

形似虎尊而又腹底不连,立体圆铸,内空,张口,前露獠牙,凸目粗眉,双竖耳,面目狰狞,后垂双尾,尾巴上翘,背部伏一短尾小鸟,尖喙圆睛,昂首瞻顾。整个虎形躯体庞大,是青铜虎中体量最大者,可谓虎之王者。怒目狰狞,虎视眈眈,四足屈蹲,作半卧欲起式,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虎的威武形象。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内中则藏匿着诡谲、仙逸之神气,将虎的神性和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至。它是文物之奇珍,民族之瑰宝。

面人形青铜神器

通高53 厘米

面宽14.5 ×22.0 厘米

銎径4.5 ×5.0 厘米

管径6.0 厘米

作中空的扁平形双面人首形,中空扁体,两面对称。人首造型,面呈倒置等腰梯形,额宽,顶圆,边直,颌方。眼眶窝凹,双面均有内空的圆凸目,眼球突出,内开大孔。竖耳上尖,肥鼻,鼻梁修长,翼肥蒜状,两孔较小。嘴张齿露,中牙铲形,侧牙钩卷。上竖方管,顶上圆管插羽冠,下接圆銎,下部方銎安装木柄,旁安二耳,顶插双角。管銎相通。上管圆、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正合,暗寓着其贯通天地之功能。商代巫风盛炽。巫师的职责乃贯通天地,上天见神,使神降地。此头像前后两面完全对称,一幅神秘诡异、威严慑人的面容,其半人半神的形象与通行于人神之间的巫师身份相符。

神人兽面形玉饰

呈黄绿色,玉质莹润,琢磨光滑,作戴着平顶卷角高羽冠的神人兽面形象。正面中段琢出浅浮雕的神人兽面像,下额圆弧;整个兽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神人像,梭形眼,卷云眉,宽鼻梁,蒜头鼻;下半部分为兽面,长方形阔口,嘴角各露一对獠牙。

活环屈蹲侧身玉羽人

最富土著民族传统特色

通高11 .5 厘米

背脊厚1.4 厘米

三环通长4.6 厘米

叶腊石质,呈棕红色,色泽匀润,无瑕疵。通体作侧身蹲坐式。头顶高冠,冠作鸟形,鸟尾以掏雕法琢出3 个相连的链环。臣字目,粗横眉,半环耳。嘴巴呈高勾,并内卷成喙状,几与下颌相连。双臂拳曲于胸前,臂、肩高耸,采用减地法而呈浮雕状;双腿弯曲成蹲坐式。腰、背两侧有竖列鳞片纹,采用减地法而呈浮雕状,鳞片纹外侧雕有羽翼。玉人出土时涂有朱砂,可能是在某种礼仪场合使用的神器。

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凭借专用的掏雕工具将羽人后面多余的玉料掏出了形状,大小、粗细几乎同一,又灵活自如,没有丝毫缝隙的三个环环相扣的活链。套环与羽人系一整块璞料圆雕而成,工艺高超。活链不仅利于佩挂,而且小料巧作大器。它包涵羽化登仙,勾通神灵的思想。

兽面纹青铜胄

兽面纹青铜温鼎

商代通高27

口部长21.4

口部宽18

足高8 厘米

重4.5 千克

1989 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二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 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便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

兽面纹虎耳扁形虎足方鼎

商代通高39.5 厘米

口横28.7 厘米

口纵24.2 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

斜折沿,盘口,方唇,双环状立耳,耳上各卧一虎。长方形腹,直壁下收。圆柱足中空。口沿饰一周燕尾纹,腹壁四面满布纹饰:四周边均饰连珠纹,中饰兽面纹,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以凸扉棱为鼻,中层以细棱为鼻,下层低鼻。足饰外卷角兽面纹,高扉棱鼻,足下部有凸弦纹。整个器物纹饰华丽。此鼎先铸腹壁的四条镂空扉棱,再与鼎腹铸接。耳顶的虎形附件后铸,是鼎腹成形后铸接于鼎耳的。扉棱从接榫处浇注,鼎腹从足端倒立浇铸。扉棱对开分型,由2 块对称的泥范组成铸型。鼎腹沿四角分型,由4 块侧范、1 块底范和1 块腹芯组成铸型。腹芯自带鼎耳内芯,并与足内芯合为一体。鼎底部可见4 块铜芯撑,芯撑较大,以带花纹的旧铜片做成。整个器物铸工精致。

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

通高44.5厘米

重13.1千克

商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通高44.5 厘米,重13.1 千克。其鼎腹由三组兽面纹相连而成。兽面纹高扉棱鼻,乳丁突出,尾上卷。耳外侧二条展体龙纹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静卧状,四肢曲伏,尾垂端卷。该器虎头硕大,口嘴大张,三角利齿,双目浮凸,大耳耸出;扁足虎形,口嘴张开,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内侧四肢较为形象,背上和尾部变形,头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饰雷纹,尾布鳞片。

商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一改鼎足或圆柱、或圆锥状的常形,采用了独特的扁足,表现为稍有变形的虎。耳上双虎形象写实,与虎足呼应。该虎装饰的青铜鼎为江西所独有,虎成为商代江西土著青铜文化的标志,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认为该地区可能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虎方”国。

兽面纹羊首青铜罍

通高60.5 厘米

重35.5 千克

此罍铸工精致,气魄宏大,腹部高浮雕兽面纹,肩部四组兽面纹,间置高浮雕羊首,突出于肩外。羊首大角外卷,臣字突目,扉棱长鼻,螺旋状的凸鼻孔。腹部四组高浮雕兽面纹,曲折角、宽鼻棱、双圆目和分解肢体。青铜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用于重大的祭祀和宴飨场合。

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

通高28 厘米

口径7.3 厘米

器形别致,上圆颈,中方腹,下圈足。两侧肩钮连系扁平半环形提梁。腹立面横置长方形,截面正方,方形空槽穿通各面中央,水平面呈“十”形。全器满饰纹:口沿下共目夔纹;颈部二层兽面纹;肩部环柱角兽面纹;方腹以槽口为中,分为内外二层,槽口上下的内外四层皆以正中轴分布兽面纹,两侧的内外分布纵向四条共目夔纹。提梁表面层层鳞片,两端高浮凸兽首朝上,双角内卷,圆目特突,张口露出三角形齿,如衔咬宽扁提梁。一条“S ”形蟠蛇连系盖和钮,蛇头口咬一环,环中孔洞以插销(残失)与盖连结。蛇尾勾于提梁的环系。矮圈足镂出花纹。方卣不仅纹饰纤细精美,而且器形特别,功能新奇。盛酒之卣坐于热水之中,腹的槽孔扩大了冷酒与热水接触的面积,酒温提高加速。热水烫酒饮之舒适、酣畅。它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专用水热温酒器。

蝉纹玉琮

通高7 厘米

射高0.5 厘米

一端射径8.3 厘米, 射壁厚0.7-1 厘米

另一端射径8.1 厘米, 射壁厚0.8-1.1 厘米

磷铝石质, 质地不纯, 含有灰白色石英, 灰黄色, 有紫色和黄褐色斑点, 玻璃光泽, 不透明。外方内圆, 上小下大, 两端面平, 有不甚明显的短射。器体四角凸起形成对称的长方弧面, 弧面的上下饰有浮雕式蝉纹, 上下蝉尾相对。蝉为大头圆眼、翼宽尾窄的弧状, 琢工较粗, 有的眼睛几乎分辨不清。器身中间一个浅横凹槽将方弧面和整个琮体分为上下两节, 铊轮切割痕迹明显。中部横截面抹角微呈方形, 上下两端各饰阴线三周, 且都是最外一周较深, 另两周较浅。中间一个浅横凹槽和四角的横凹槽相平齐, 宽度相等, 在浅横凹槽的上下各饰阴线两周。孔壁打磨光滑, 器体抛光。

大洋洲共出土玉琮2 件。与良渚文化的玉琮相比, 大洋洲出土玉琮已明显趋于衰弱, 无论是出土数量, 还足制作工艺都发生了变化。在江西丰城、德安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 也有零星玉琮出土, 丰城市采集的一件多节式玉琮, 无论足造型, 还是简体兽面纹的构图, 都与扛苏寺墩、草鞋山等地良渚文化多节式玉琮相近。大洋洲玉琮, 是本地新石器时代玉琮传统的延续。

嵌红铜云纹青铜钺

高36.5 厘米

肩宽26.7 厘米

刃宽36.3 厘米

肩厚1 厘米

重11.4 千克

1989 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

身厚体重,是目前所见最重的青铜钺。镂出的大口上下各排列双行利齿,口周一圈鱼形几何纹。上边和两侧饰云纹,纹饰宽凹线中嵌满红铜(现大部腐蚀丧失)。在红铜衬托之下白亮的青铜纹饰十分漂亮、耀眼,增添了华美和贵重之感,营造出庄严、肃穆的仪仗氛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

其他器物欣赏

武大郎墓是不是景点 武大郎墓碑在哪里

1. 武大郎墓碑在哪里

武大郎的故乡在清河县武家那村。1992年冬,武氏族人挖掘武大郎墓,从其骸骨断定武大郎实际身高七尺,经科学推算,按现代人标准,武大郎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与《水浒传》中“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描写可谓差之千里,不仅令人错愕。

再看看武大郎墓碑是怎么写的:“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2. 武大郎墓碑在哪里写的

你没找到吧!武大的墓碑在入口往下走的地图就是了。找到了会出现个地太岁。

3. 当打开武大郎的墓

武大郎祖籍是山东(今河北)清河县。 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 明代,确实有武大郎、潘金莲以及西门庆这三人的传说。但历史上真实的三人,和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中的三人,却截然不同。 首先,武大郎非但不矮,还是个轩昂的七尺男儿。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

如今,一米八几的身高,是让人羡慕的。在几百年前的人们平均身高比现在矮一大截,可想而知,武大郎的身高在当时多么令人仰视了! 真实的武大郎,不会做烧饼,只是一位“唯有读书高”的读书人。他自幼聪敏,寒窗苦读多年,终于中了进士,当上县令。所以,武大郎不是卖烧饼小矮人,而是身材高大的官人。而且,他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清正廉明,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蒙冤的不仅有武大郎,还有潘金莲。 事实上,真实的潘金莲,是个好姑娘。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且对武大郎一心一意。早在武大郎还未中进士前,潘金莲就不顾家人反对,偷偷接济他。后来,武大郎金榜题名,这段良缘自然也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4. 武大郎墓碑在哪里啊

 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

  历史上的武大郎生活在明朝,而不是水浒传里的宋朝

  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现在武家那村还有武植的坟墓。他生的身材高大,相貌不俗。与《水浒传》中描写的形象完全两样。他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武松相依为命。但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大比之年,高中状元,任山东阳谷县令。武植的昔日同窗黄堂名落孙山后,不幸家中又着了大火。便去找武植去借钱。他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见不到了,因为武植一直忙于政务:兴修水利。让阳谷百姓赶上播种时节。黄堂以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一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等等。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

  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黄堂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人送来银钱,并帮着盖好了房子。本想一切准备妥当后再告诉黄堂,可是……。黄堂懊悔不已,急忙赶回阳谷县,把他一路所写所画的东西全部涂抹掉。谁知这些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水浒传》中,流 天下。所以,大家看到了现在的武大郎。

  武植的妻子潘氏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闺秀。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嫁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当七品县令)。经过施老先生的艺术加工,就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莲。

5. 武大郎墓地在哪里

  

1、武大郎的墓在河北省清河县城。  

2、武大郎,清河县人。从小父母双亡,含辛茹苦将兄弟武松抚养成人。以卖炊饼为业,娶妻潘氏金莲,原住清河县,后移居阳谷县紫河街。原型为清河县县令:不过后来有考古在墓中发现武松和武植相差几百岁,也就是说不是同一时期的人。

6. 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铭

根据现存的清河县武大郎墓志铭,武大郎本名叫武植,他出身贫寒,从小刻苦读书,在中年考中了进士,并且担任上阳谷县县令。他“身高七尺”,绝非小说中的“三寸丁谷树皮,”而在位期间,武植更是一位深得人心的好官。在此期间,武植更是迎娶了潘家庄上的潘氏,潘氏知书达理。这个潘氏,正是书中“潘金莲”的原型。武植夫妇生活美满,两人生下了4个儿女。

7. 河北武大郎墓在哪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他身高七尺,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是一位读书人。考上进士,后当上县令。他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清正廉明。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对武大郎一心一意。早在武大郎还未中进士前,潘金莲不顾家人反对接济他。武大郎金榜题名后,这段良缘终成正果。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的阳谷县县令武植,并不可能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病死的施耐庵所写的武大郎的原型。据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经在山东阳谷县做县令,他少年时候的盟兄弟王某家败破落,逃难到他那里,希望看在多年情谊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武县令平时就乐善好施,对这位落于窘迫的兄弟自然招呼倍至了。王某却不知道武大郎已经暗中为其在原籍盖房修屋,久不见武兄弟资助,便愤然离去。这一走不要紧,他却遂生邪念,忘恩负义,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县令恶意中伤污辱诋毁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过罪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武大郎的清官形象从此被毁于一旦

8. 武大郎墓碑在哪里建的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

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他身高七尺,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是一位读书人。考上进士,后当上县令。他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清正廉明。

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对武大郎一心一意。早在武大郎还未中进士前,潘金莲不顾家人反对接济他。武大郎金榜题名后,这段良缘终成正果。

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的阳谷县县令武植,并不可能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病死的施耐庵所写的武大郎的原型

据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经在山东阳谷县做县令,他少年时候的盟兄弟王某家败破落,逃难到他那里,希望看在多年情谊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武县令平时就乐善好施,对这位落于窘迫的兄弟自然招呼倍至了。

王某却不知道武大郎已经暗中为其在原籍盖房修屋,久不见武兄弟资助,便愤然离去。这一走不要紧,他却遂生邪念,忘恩负义,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县令恶意中伤污辱诋毁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过罪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武大郎的清官形象从此被毁于一旦

史载,武氏夫妻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

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9. 武大郎的墓找到了吗

武大郎祖籍是山东(今河北)清河县。

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

明代,确实有武大郎、潘金莲以及西门庆这三人的传说。但历史上真实的三人,和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中的三人,却截然不同。

首先,武大郎非但不矮,还是个轩昂的七尺男儿。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如今,一米八几的身高,是让人羡慕的。在几百年前的人们平均身高比现在矮一大截,可想而知,武大郎的身高在当时多么令人仰视了!

真实的武大郎,不会做烧饼,只是一位“唯有读书高”的读书人。他自幼聪敏,寒窗苦读多年,终于中了进士,当上县令。所以,武大郎不是卖烧饼小矮人,而是身材高大的官人。而且,他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清正廉明,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蒙冤的不仅有武大郎,还有潘金莲。事实上,真实的潘金莲,是个好姑娘。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且对武大郎一心一意。早在武大郎还未中进士前,潘金莲就不顾家人反对,偷偷接济他。后来,武大郎金榜题名,这段良缘自然也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10. 武大郎墓碑真实历史

潘金莲毒死武大郎是正月二十一半夜,正月二十二入殓。公历2月14日。

武大郎,清河县人。从小父母双亡,将兄弟武松抚养成人,心地善良,踏实勤劳,具备中国农民具备一些基本优点,但是缺陷也很明显,性格有一些懦弱。

他身无长技傍身,只能老老实实地卖炊饼度日,家境贫寒。但是凭借卖炊饼的钱买了一套房。后来无意间获娶美妻潘金莲,却由此招来横祸,以至命丧黄泉,被奸夫淫妇害死。

扩展资料: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

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其妻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

史载,武氏夫妻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

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丰台旅游大葆台西汉墓 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的墓葬结构是什么

1. 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的墓葬结构是什么

1、郪江汉墓

位于四川三台县城南45公里的郪江镇。

2、风篷岭汉墓

长沙望城县风篷岭汉墓的墓主为某代刘姓长沙王后的墓葬。

3、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位于中国江苏徐州市九里经济开发区境内的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

4、大云山汉墓

大云山汉墓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

5、狮子山汉墓

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

6、西汉齐王墓

西汉齐王墓地处临淄齐故城西南约13公里处的大武镇窝托村南侧,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7、铜雀山汉墓

铜雀山汉墓位于临沂市区东南银雀山。

8、北寨汉墓

北寨汉墓沂南县北寨汉代古画像石墓,俗称将军冢。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是目前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汉画像石墓。

9、汝阴侯墓

西汉汝阴侯墓又称双古堆汉墓。位于阜阳市区西南1公里阜阳飞机场西侧罗庄村内。

10、雷台汉墓

雷台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是1969年由当地农民在雷台老槐树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

11、老山汉墓

老山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驾校环型公路东南段路北山坡上,是公安部门在1999年底破获的一起盗掘古墓案中发现的。

12、大葆台西汉墓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位于北京城南约15公里的丰台区花乡郭公庄南,是一座建立在汉代王陵遗址上的博物馆,1982年12月对社会开放。

13、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

14、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处满城县陵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

15、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2.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

开放时间:夏上午8:00—12:00 下午2:30—18:00 冬8:00—12:00 2:00—17:30。

地址:北京城南约15公里的丰台区花乡郭公庄南。乘车路线:乘特7路(前门–世界公园)公交车至世界公园下车,往东南走800米;或乘744(现已改成969路)(北京东站–世界公园)直达门口;或乘937路(礼士路–大庄,也已改成840路)至世界公园南门下车,走800米即到;或乘世界公园旅游专线直达,或乘房山线直达。

3. 北京大葆台汉墓的平面图

中国西汉、新莽和东汉时期的墓葬。其考古工作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绝大部分是50年代以后进行的。汉墓分布很广,数量巨大,除西藏、台湾以外,全国各省区都有发现。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是两汉的都城和当时郡县所在地。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发掘的汉墓约在万座以上。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墓,其中属于诸侯王一级的有20多座,列侯一级的约80座。发掘的汉墓资料,对研究汉代的社会经济、物质文化和丧葬制度,有重值。  

汉墓除继承战国以后在墓上堆筑坟丘的作法外,贵族官僚墓还在坟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围墙以为茔域。东汉时期兴起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阙,阙前辟神道。神道两侧还列置人物和动物的立雕石像。

  从构筑分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木椁墓;用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一种是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崖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在许多大型砖室和石室墓中,还流行彩绘壁画为装饰,称壁画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种画像的,称画像石墓。在砖室墓中另嵌入一种模印画像的砖,称画像砖墓。

  诸侯王墓的构筑方法与一般汉墓大体相同,但更为复杂。竖穴土坑的,有多层棺椁,棺椁外设黄肠题凑,例如北京大葆台汉墓,长沙咸家湖汉墓。凿山为墓的,布置多侧室,多耳室、例如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有的还采用竖穴和凿洞相结合的做法,例如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北洞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的主体建筑是采用开凿山洞的方法,而府库仓厨等附属建筑则采用开凿竖穴石坑、再行砌建的方法,这与南越王墓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

  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通常只用木棺;木椁墓大都一棺一椁,诸侯王、列侯使用双层或多层棺椁。一般地说,西汉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木椁墓,单人葬;西汉后期出现石室墓、砖室墓、壁画墓,开始流行夫妻合葬。到了东汉,砖室墓普及全国各地,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和崖墓也在山东、四川等地广泛流行,并流行家族几代合葬。不论单葬合葬,死者都是仰身直肢葬式。

4. 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紫竹院公园、东城区南馆公园、西城区人定湖公园、丰台区南苑公园、长辛店公园、石景山区八角雕塑公园、宣武区宣武艺园、万寿公园、朝阳区团结湖公园、红领巾公园、日坛公园、丽都公园 免费开放的市区博物馆6个 北京麋鹿苑、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北京团城演武厅管理处、海淀博物馆。 菖蒲河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东侧 皇城根遗址公园-东城区沙滩 什刹海公园-西城区北海公园后门 顺成公园-复兴门 北滨河公园-西城区六铺炕 南礼士路公园-礼士路南口 明城墙遗址公园-崇文区北京站西侧 龙潭西湖公园-崇文区北京游乐园附近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区五路居

5. 大葆台西汉墓墓主人是谁

来源于明朝大宦官田义的坟墓,被后人称之为公爷坟。

宦官田义墓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80号,当地老百姓俗称“公公坟”。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它是北京地区继明十三陵定陵、大葆台西汉墓之后第三座供游人参观的地下墓室,同时也是全国首座对外开放的明清宦官墓园,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

田义号渭川,陕西华阴人,生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九岁入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阶正四品。他在任期间“周慎简重,练达老诚”,深受万历帝的信任,经常被委以军政重任,并给予蟒袍玉带等特殊礼遇。田义死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死后万历皇帝特赐他模式口茔地一处作为墓园,并派人谕祭。此后,有十几位太监羡慕他的人品和威望并追随他而葬在了他的墓侧,因此形成一个规模不算大,但内容丰富的太监墓群。

6. 北京大葆台汉墓怎么发现的

北京历史博物馆(1949年10月至1959年)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1912年筹建,时名“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10月正式开馆。

1929年8月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北平历史博 馆。1933年4月改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

1945年8月恢复中央博物院北平历史博物馆旧名。

1949年10月建国后改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1958年8月国家决定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年9月建成,1961年7月1日开放。1969年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改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8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恢复独立建制。200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合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

7. 北京丰台区墓地

张辅墓位于丰台区长辛店乡吕村南部。这里有明代将军张辅、张懋父子的墓地。距今有500年左右历史。原来墓地规模较大。现今仍保存有各种石雕,有石人、石羊、石狮、石虎和石马等,还有两座明代碑刻。这些石雕作品,具有典型的明代石雕艺术风格,是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8. 北京大葆台汉墓名词解释

大葆台西汉墓,为中国西汉晚期的两座大型木椁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乡。1号墓保存较好,是最早发现的结构清晰的黄肠题凑墓。此墓坟丘高8米,南北90米、东西50.7米;墓圹底部长23.2米,宽18米。墓道在南,与甬道相接的一段用木材构筑。地宫规模宏大,结构特殊,使用的是汉“天子之制”,即西汉皇帝御用的最高级葬具体系,史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