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列入保护的单体建筑(遗址)共16处,其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13座,清代乡村教育家塾1座,族塾1座及族塾遗址1处。

中文名: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地理位置: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保护级别: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

编号:4-065-3-53

所处时代:明至民国

魅力乡村大湾镇古民居建筑群

大湾镇的古民居建筑群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保存完好的古宅有46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庙宇1座,有14座2002年7月17日被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经历悠悠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散发出迷人的风采,大屋、祠堂、庙宇设计独特,造型美观,气象辉煌壮丽,深具岭南特色。各座建筑巧饰石雕,楹联,匾额,锅耳等,雕梁画栋,龙脊飞檐,工艺十分精巧,惟妙惟肖。绘画、雕塑、建筑三种艺术因子共冶一炉,交相辉映。特别是那些斑驳的牌匾,无言袒露出这方水土曾蜂涌而出的各类人文景观。祺波大屋、峻峰李公祠、其昌大屋、李氏大宗祠、芳裕家塾、狮子名山(关帝庙)等数十座古建筑皆结构独特,造工精美,是展示岭南古代建筑艺术特色和粤西民族风格的艺术精品。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横经席,郁南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明、清时期开始生产,至清朝中期,郁南县草席已小有名气,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用木织机编织为床席,俗称横经席。

所以郁南人编织成的横经席,平滑幼细、夏凉冬温,厚软适度,结实耐用素有“腰骨‘赤’(痛),不离横经席”之说,其中以龙须草织成的为上品。

大湾镇生态环境优良,保持着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本地农业资源丰富,以旅游和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地道特色美食南江河鲜、特色锅鸭、传统手工鲮鱼腐、各式农家菜和一些风味小食钵仔糕、油炸粽、簕古鸡......

来源:0766网(原创)

福安这个地方坐落着一大片古民居建筑群,被称为福建最美乡村。

楼下村,位于著名的“闽东延安柏柱洋西南麓的福建福安市溪柄镇,被称为福建最美乡村。村中坐落着一大片古民居建筑群,共有32幢形制规整的大宅院,最早的建于清嘉庆十三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

走进楼下,一阵明清古风迎面而来,黛瓦黄墙,飞檐上翘,踱步在这古意的空间,时光瞬间也染上了诗意。

这些凝固的时光艺术在爱心人士的保护下,得以保存的如此完好,这些无损的艺术也更让我们可以深刻的走进当时的历史

走在楼下,古民居内,楹联、招画等随处可见。在最为庄重的前堂,牌匾、对联、书画均宣扬着传统的纲常伦理。

且古村的木雕特别多,特别雅致。这些木雕不光窗棂上有,许多旧家具上也多能看见。采用手工技艺和榫卯结构,惊叹于一块没有生气的木头,千刀万刻之下反倒显出诗意来。每个窗棂都如同一幅优美的立体画,线条粗细有致,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人物生活图景跃然窗上,好一幅巧夺天工的作品。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人物、山水均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梁柱、匾联、回廊、门窗等建筑上的雕刻,每一幅都在向人们叙述一个情节完整的典故。如“樵夫采薪”,“渔翁钓鱼”,“书生苦读”,“狄青比武”……每幅窗雕都在向我们诉说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道刻痕都向我们展示着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灵巧。

在这深厚的文化熏陶下,古村历经千年,仍保持着一份古朴,一份典雅,一份大度,一份从容。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楼下的狮峰禅寺,楼下村外的狮峰禅寺原建于唐景福元年,至明万历壬子年重修,是福安市最完整的建筑,顶部描龙画凤,栩栩如生,图案虽经年累月,但尚可依稀想见当年风采。

楼下村外的狮峰禅寺原建于唐景福元年,至明万历壬子年重修,是福安市最完整的建筑,顶部描龙画凤,栩栩如生,图案虽经年累月,但尚可依稀想见当年风采。

大殿属重檐歇山顶抬梁木构式,四周的窗梁板墙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外面两重檐下均有200余根驼峰式的椽条排列整齐地伸出,一如宋代的建筑格式。该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于唐景福元年(892)始建,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大雄宝殿现存建筑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再度重修,清嘉庆年间又重修了天王殿、般若殿。据传明代正德皇帝游此寺,赐匾“狮峰广化禅林”而得名。

寺院规模壮观,坐西向东,中轴对称,依山势由下而上分布各建筑有:外围入口牌楼、放生池、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般若堂、斋堂、圆通堂等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其中大雄宝殿保存最好,历史最为悠久,其建筑规制保持唐宋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狮峰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寺庙对于楼下人民来说是一个无价之宝,他不仅深厚的渊源与故事,还有多面的美好。

是夜,这个古老而充满故事的庙宇也会散发出他不一样的光彩,变得更加充满传说与迷幻。

这里的故事太多太多,其余关于楼下的故事,需要你自己去探寻。

天水胡氏古民居——全国罕见的明代民居古建筑宅院群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

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兴国寺、大像山、水帘洞石窟等其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载体。

胡氏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