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溪三山国王庙

枫溪三山国王庙

枫溪三山国王庙位于枫溪区洲园宫前市场,时代为明-清。

2011年,枫溪三山国王庙被公布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香港三山国王庙的传奇

坐车经过香港观塘道,一抹红色从石屎森林中绽放出来,旁边还有一个塔状物体。查了下地图,竟然是潮汕人奉尊的三山国王庙。一座潮汕人的庙宇出现在九龙牛池湾的坪石邨,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意外。香港的潮汕人虽然多,三山国王庙则只有七座,牛池湾这座却和潮汕人关系不大。这座庙宇虽不出名,却是一部浓缩的香港历史,“参与”过香港很多历史事件。

牛池湾三山国王庙

历史作用

一、移民缩影

三山国王庙指的是揭阳三座大山,算得上是是潮汕人的一个本土信仰,也被潮汕人带到世界各地。潮汕人到达香港的时间大概是乾隆48年(1783年)左右,长洲的《光绪廿九年北帝庙重修记》就有“故于乾隆四十八年,惠潮二郡公举林郁为正总理,倡建庙宇。”的记载。但是牛池湾三山国王庙除了主神来自潮汕和潮汕人的关系不大。

1819年的《新安县志》已有牛池湾村的记载,属官富司管辖村庄,推断在乾隆年间形成,距今200多年。最早迁入牛池湾的是来自广东惠阳客家人,分别姓杜、刘、杨、冯和曾,他们以耕种维生。

九龙牛池湾的三山国王庙,始建时间没有确切的记录,一般认为建于嘉庆年间,约1800年左右,而建筑者则是来自惠阳的客家人。约十八世纪他们在牛池湾乡建庙,庙内只供奉其中一位国王,据说是「三王爷」。据乡民所述,当时庙前尚为海湾,一日有人拾得神像,认为是三山国王,于是由当时的坪石邨及河沥背村村民合资兴建,而庙宇的地址当时已是海旁。所以这座庙宇也属于我们常说的流水神,这也是为何一座祭祀山神的庙宇会出现在海边的原因。

三山国王庙的出现,说明至少在清嘉庆时期,潮汕的三山国王信仰已经为惠阳一带的各家人接受,并且已经扩散到附近的小渔村——香港,这个可以看成当时民间人员流动的一个缩影和证据。

二、信仰载体

国王庙属三间两进建筑,具体初建的年份已不可考,但正殿副梁有“宣统辛亥年孟春月建造吉旦”刻字,可知现在的规模,乃于1910至1911年期间建成。殿内有历年重修碑记多块(丙戌1946年、丙申1956年、庚戌1970年、壬申1992年、壬午2002年),足可证百年来香火鼎盛。

副梁

寺庙前石额上刻“三山国王”四字,门旁对联则写着:“迹着潮州,凛凛威风扶宋主;灵昭坪石,巍巍庙貌镇山河。”

对联

庙内居中三山国王殿,有神像一尊,乡民皆以此代表三位国王神位。右方供奉玄坛,左方则为太岁。

三位

右偏殿曾设书塾,后来改名龙池小学,1960年代初结束。

民国重修碑

可以看出,三山国王庙是当时当地民间聚会和多神信仰的载体。书塾的存在,证明当时居民对教育的重视,也说明三山国王庙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优良传统。

参与国家大事

这座庙的历史不但悠久还担当过一次重要群体事件的总部。庙左偏殿为三山国王值理会办事处,曾是东九龙十三条村落聚会之所,现今由牛池湾乡单独管理。

红朝鼎革,大量大陆难民涌入香港,在多个山头兴建木屋和铁皮屋。港英政府拨出黄大仙庙后面山区为竹园徙置区,即现时竹园北邨、竹园南邨及黄大仙上邨一带。

竹园北邨

港府于1957年手清拆此乡,计划将乡民迁入邻近新建的徙置区。按照政府原来的计划,当地救命机会布获人和裴村。此事引发包括竹园乡在内的东九龙地区十三条乡村联合成立“九龙十三乡联合支持竹园村民会”,其聚会地点就是三山国王庙。

拆迁中的竹园

联合村民会对抗政府的征地行动,得到香港各大社团支持。但第一轮清拆仍如期于同年六月底展开,受影响的乡民近五百人。事件甚至惊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层,中国外交部分别于同年7月24日及9月10日连续发出两次照会强烈谴责英国政府,责成英国政府停止清拆行动及作出赔偿,。事件最终以英国政府下令港英政府给予受影响人士妥善安置和合理补偿作结。可以说三山国王庙其实是香港一个被遗忘的红色遗迹,一个将来的爱国教育基地就此诞生。。

外交部公告

屋邨记忆

庙后有一大平石,此石为风水石,国王庙因此建于此石前。坪石邨的位置本是原居民村落,叫“坪石邨”,相传因有此平滑的大石,故此地称“平石”,辗转后作“坪石”。

在1960年代以前,坪石为香港新九龙的十三个规模较大的乡村—九龙十三乡之一。位于平山,原是坪石村及白屋仔村寮屋区。1968年,屋宇建设委员会宣布兴建坪石邨,并于1970年至1971年建成,由港督戴麟趾爵士揭幕。“九龙皇帝”曾灶财曾在该邨部分灯柱和电箱留有墨迹,民政事务局辖下部门已在该墨迹套上胶片保护。叶准(叶问宗师长子)也在坪石邨居住。现在的坪石邨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热点。

坐井观天”的坪石邨

都市传说里的三山国王庙

坪石邨(Ping Shek Estate),是香港的一个公共屋邨,于1970年代落成,截至2018年6月30日,住户数目合共4,500户。历史悠久,所以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都市传说。

坪石得名的大石头

其中一个传说是当年兴建地铁,地鐡公司钻穿鬼门关,于是此后坪石邨连续发生三十来起自然堕体事件引发居民恐慌。最后地铁公司修建了三山国王庙封住了鬼门关,了解此事。不过地铁彩虹站建成于1979年,距离三山国王庙上一次重修已经九年,至于下一次重修又要等到十三年后的1992年,所以传说属于无稽之谈。

传说里的香港记忆

香港楼多,跳楼自然方便,但就人口比例而言,香港的自杀率一直低于日本韩国,更低于美国与澳洲。不过坪石邨一度成为几连跳高发区有是事实,参考1995年到2014年的记录,坪石邨共发生过十起自由落体事件。在样高的集中度自然很容易引发联想。

自由落体记录

当然这种高发其实和鬼门关什么的神秘主义事件无关。恰如克林顿所言:“傻瓜,这是经济问题!”2017年《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失业者的自杀率为1.15%,而拥有工作者自杀率为0.54%;家庭年收入在2万美元以下的人自杀率为1.67%,来自年收入高于2万美元的家庭的人自杀率为0.83%。[1]

香港的公共屋邨不是谁都可以住的,必须收入够低才可以。坪石邨作为第一个公共屋邨,应该说汇集了香港当时收入最低的一个群体。把最可能自杀的人群聚在一个地方,自然会形成自杀高发区。同时,自杀还有示范作用,最后导致几连跳也就不足为奇了。

九大凶宅排名

另外,坪石邨网红照片虽然好玩,当长期居住在这么一个类似囚笼的环境里,心理难免压抑,这个可能也是导致坪石邨自杀高发的原因。实际上坐落在坪石邨边的三山国王庙可能曾经为很多企跳者提供过心灵慰藉,让他们打消轻生的念头,所以在什么全港几大最多凶宅屋苑里,坪石邨根本排不上号。感谢三山国王庙衬托,坪石邨最终除恶名。

飞不出去的世界

参考资料:

各种网络传言。

[1]《美国自杀率高涨凸显社会顽疾》2018-06-21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6/21/c_129897791.htm

陕西岐山县:周太王庙(今周三王庙)

陕西岐山县:周太王庙(今周三王庙)

陕西岐山县:周三王庙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得到民众的爱戴。薰育和戎狄进攻周族,想要夺取财物,亶父就给了他们。后又来攻,要取得周族的土地和人口。民众非常愤怒,想要抵抗。古公说道:“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为民众谋利。如今戎狄来攻,是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归我还是归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要为我而战,要杀死很多人的父子,通过这种办法让我当国君,我不忍心做。”于是亶父带着家人和亲随离开了豳,渡过漆水和沮水,经过梁山,到岐山之下安顿了下来。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携弱,复归古公到岐下。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于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房舍,让人们分别居住,并设置五官,各司其责。人民安居乐业,都歌颂周太王的功德。孟子曾经赞扬太王专爱他的妃子太姜、不娶其它妻妾,故而“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周太王祠(又称周太王庙,今称周三王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在周太王陵(即古公亶父陵)南300米。据《岐山县志》载:“岐阳周太王陵隋唐时犹存”、“ 创建无考。”从明正统年间行访者郭仲南《重修太王庙记》中,可窥见太王陵庙的一些情况。

民国时期拍摄的周三王庙

(刊登在古焕坤总编、古小彬执行总编《中华古氏宗祠图志》一书)

古小彬(左)、古培才(右)于1997年冒雪前往岐山县考察周太王庙时留影

古小彬(左)、古培才(右)于1997年冒雪前往岐山县考察周太王庙时留影(四川成都古志波陪同并摄影

现存正殿隋唐时名曰“周太王祠”,祠内原有山门、献殿、祭台及正殿等,祠院碑石林立,松柏参天

在金崇庆元年(1212年),敷武校尉杨德滋重修了太王祠。但由于此地处在南北通衢的要道,争战频仍,太王庙便毁于兵灾战火。加之随后关中出现的史有记载的年馑荒灾,兵毁坍塌的太王祠一片废墟,已无人能识,没有人知道这片废墟原来的功用,民间俗传为周赧王庙及陵。

直到明朝正统年间,有位行访文人郭仲南在探访岐周遗址时,在残垣败迹中发现了一方石碣,揩拭干净,辨识文字,方知此庙此陵为周太王庙和陵。郭仲南于是顿生感叹慨然,动意发起维修倡议。嘱咐了时任知县王泽。在正统乙丑年(1445年)孟春月周太王庙重建而成,郭仲南作《重修太王庙记》。

企业家古培才(左)、教育家古为今(中)与古小彬(右)1998年 留影

企业家古培才(左)、教育家古为今(中)与古小彬(右)1998年在周太王庙前留影【当时尚未修缮】(王彦拍摄)

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时任岐山知县韩庭芳重修周太王祠时,增附王季、文王塑像,尔后名曰“周三王庙”。清朝同治初年,因回民暴动而毁,同治11年(1872年)重建。庙内有献殿5间,悬山顶,有斗拱,规模宏大,“文革”中被毁。正殿5间仍在,硬山五脊顶,进深三间,前檐有回廊,门额上“绵绵瓜瓞”四个大字至今保存完好。它出自《诗经·大雅·绵》首句,意为周人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据传,集权社会时期,凡在岐山县作知事的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岐阳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岐山县志》记载的民国年间岐山举人薛成兑《谒周三王庙》《谒周太王陵》诗就是明证。

据村中老人回忆:上世纪中期三王庙(太王庙)里尚有历代石碑几十通,后在“文革”中因修水库砌涵洞几乎用完了庙里的石碑,只剩下了两块残破的石碑剩了下来,一块为嘉庆十九年“重修周三王庙记”,另外一块残碑则字迹模糊,无法辨识。

清朝嘉庆十九年重修碑记(古小彬拍摄)

修缮后的周三王庙(原周太王祠,古昊拍摄)

2015年8月,古氏文化促进会策划的广东江西广西三省“古氏寻根问祖行”来到岐山县时拍摄的周三王庙(古战林摄影)

岐山县京当镇吴镇长、京当镇文化站张宏良站长,与前来寻根谒祖的古氏宗亲留影(古战林摄影)

2000年,古小彬编著的《周都寻根》,列为周文化系列丛书出版

2000年,古小彬编著的《周都寻根》,列为周文化系列丛书出版

周三王庙广场

------------------------------------------

三晋国宝盂县北下庄泰山庙

晋国

盂县北下庄泰山庙

坡头泰山庙于山西省盂县北下庄乡坡头村,始建年代不详,据文物部门记载,元至正七年(公元1357年)重建。明天顺、清康熙、民国六年都曾进行过修缮。

泰山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山门殿面阔三间,悬山顶,前出廊。斗拱粗大古朴,似为宋元风格,柱础清瘦高耸,应是清代重修所制。

说到泰山庙,就要先说说泰山神祗,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是最著名的二位。

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黄飞虎战死于渑池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东岳大帝本来只是在泰山受祭扫,由于历帝王推崇封禅,全国各地建造泰山庙礼敬东岳大帝亦蔚然成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神诞,庙观中祭祀,祝祷的活动十分隆重,其香火之旺盛,遍于全国各地。

泰山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位于月台之上,并有石栏围绕。山门殿为悬山,而正殿为硬山,这种正殿规制低于山门殿的情况比较少见,可见山门殿应是后来修建。

山门殿和两侧钟鼓楼都破败不堪,但是残存的木雕砖雕都华贵大方,当年之风采可见一斑。

正殿斗栱四铺作单下昴,梁架结构为前搭牵对三椽栿通檐用三柱。斗拱古朴大方,有唐风,彩绘已漫漠不清。砖雕细腻优美,为瑞兽、吉祥花草等图案。

正殿和后殿墙壁上有大面积壁画,但是已损坏严重,所描述的主题已很难辨认。大部分壁画看人物服饰应是作于明代,也有部分壁画人物神态呆板,技法迟滞,似是出于清朝

坡头泰山庙满目疮痍,残砖断瓦,但是真实的记录了历史对这座庙宇的影响,也是非常珍贵,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逐渐修缮中。

-----

-----

来源:全媒三晋直通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