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埭纪氏大宗祠

官埭纪氏大宗祠

官埭纪氏大宗祠位于龙湖区龙祥街道洋滨社区北门街口,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14年10月10日,官埭纪氏大宗祠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官埭纪氏大宗祠,官埭纪氏大宗祠简介,官埭纪氏大宗祠-汕头市龙湖区官埭纪氏大宗祠旅游指南

稔田镇官田村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正门

李氏大宗祠前堂

李氏大宗祠内景

李氏大宗祠后院

李氏大宗祠一角

稔田镇官田村李氏大宗祠。据宗祠的管理人员李长增介绍,宗祠是祭祀、供奉李氏客家始祖李火德的,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它占地面积5600余平方米,共有大厅3栋,客厅26间,住房104间,大小计130间,属古典式祠堂;其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周围青砖砌墙,成“回”字形。

走进宗祠内,只见其正面设有五进大门,正中大门为灰青条石砌成的牌坊式门楼,牌坊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的石板,上刻有道光皇帝恩赐的“恩荣”二字,其下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旁石柱上刻着“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门卜上则刻着“登祠思祖德,入庙念宗功”的对联。另四进大门,东西两边各二进,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两厢对称,一字排开,甚为壮观。宗祠管理人员林小敏说,三堂周围墙垣用厚大火砖砌实坚固,墙基起脚用大石窖深三尺,前坪宽展,坪外有池,池上有墙。整座宗祠呈“蜘蛛结网”结构,被称为“龙真局整,水绕山环,顺局紧严,无以逾此”。

李氏大宗祠今年5月刚被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如果说古代上杭享誉中外的名人,无疑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李氏入闽始祖,也称李氏闽粤大始祖——李火德。根据史料记载,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时值客家先民大举南迁,李珠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由于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乱,李珠动员儿子们外迁,并写下“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远幸泽,举祖流芳”的纸条交给儿子们。李火德和哥哥李木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兴爰止之思”,兄弟俩遂在丰朗定居下来。不久,李木德继续外迁,李火德则开始了他的独立人生。

据不完全统计,李火德的后裔分布在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海外13个国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孙繁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因此李火德一支影响巨大,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兄弟。他在被其后裔尊称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闽粤大始祖”、“李氏入闽始祖”的同时,知名度早已享誉全世界。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纪念李火德公,他的嗣孙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兴建了规模宏伟的“李氏大宗祠”——惇叙堂,熔宫殿建筑客家民居为一炉,“蜘蛛结网”形的结构象征着裔孙以祖地为中心衍派四面八方。宗祠建成后,其立即成为李姓族人尊祖敬宗及收族之圣地。宗祠内,李火德神位前烛光盈盈,香烟袅袅,终年不断。“现在每年春分来上杭官田李氏大宗祠祭祖的李氏后人达上万人,但凡李氏后裔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李火德。”李长增说。

李火德现象在上杭客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他和很多客家先民一样,先是在宁化石壁作短暂停留后,沿着开阔地带继续南迁,到达汀江黄金地段上杭开基繁衍;其次,上杭在这些客家先民看来,既是大本营也是中转站,他们在上杭开基后,大部分人没有再整体迁移,而是留下支系,其余一部分人则继续迁移到广东江西、闽南各地;最后,随着这些客家先民的后裔快速繁衍播迁,他们被后代尊为客家始祖,上杭就成为了祖居地。

上杭客家地区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中转站,它一手牵起了宁化石壁的历史渊源,一手承载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重任。无论如何,我们的先人是伟大的。这些深居山村、远离中原的客家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勤劳,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看到那些依然耸立在高楼大厦间的一座座宗祠时,我们仍旧怦然心动,为我们的祖先自豪,为我们的历史陶醉。

据调查,现在上杭县城建设路以东,也就是老城区范围内有温家祠、李家祠、张家祠、丁家祠、王家祠、唐家祠、雷家祠、廖家祠、蓝家祠、郭家祠等至少二十几个姓氏的祠堂。客家先民为了纪念开基始祖和各代太公都会在开基地建筑宗祠,这是不变的传统。“这么多祠堂聚集在一个地方,说明这里曾经鼎盛一时,是历史上客家族群的一个重要的聚居地、集散地和中转站,是上杭作为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的主要标志。”李长德说,客家民系是十分注重自身的繁衍发展的,所以每到一处都强调家族内分散居住,一人发一支系,也许正是长期动荡不安的环境给了客家先民这样一个保存血缘关系的方式。

每个民系都有自己认同的“家乡”,即我们所讲的“祖居地”。每个族姓、每个支系认定了哪里的“祖居地”,实际上就是认定了属于哪一个民系。华北人的祖居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客家人的祖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所以,除了客家人建造的宗祠外,族谱也被作为认祖归宗的十分重要的方式。

在上杭县委报道组组长林斯乾的带领下,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参观了上杭客家族谱馆。“族谱就像人出生时的脐带,是一个人血脉渊源的证物。”林斯乾说,上杭客家族谱馆累计已收藏闽、粤、赣客家地区客家族谱及相关文书契约、祖图等珍贵资料,共有117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李氏入闽始祖、台湾李氏始祖”李火德一脉家谱、“鄞江始祖”张化孙、闽粤赣台廖氏始祖廖花、闽粤赣台丘氏始祖丘三五郎一脉族谱。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对于一个漂泊的民系来说,故乡永远在远方。客家,这支中华汉民族的特殊民系。她的先民,原是中华灿烂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天灾和战乱的驱迫,他们从唐宋时期开始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地区聚居,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只有建造的宗祠和记录下来的族谱,才能让播迁他处的客家乡亲有谱可考,从而有根可寻,有祠可拜,有墓可祭。

来源:网络

名师风水动态:官洲陈氏大宗祠

丁酉年三月,应汕头吴总的邀请,赴广州生物岛做办公选址和风水规划。广州生物岛原名官洲,是珠江中的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屿,位于珠江主航道(官洲河)与次航道(仑头海)交汇处,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形如蝌蚪,东与长洲岛隔江相望,西临瀛洲生态公园,南靠小谷围岛(大学城),北依琶洲地区。与小谷围岛一样,是典型的江河冲积岛屿,岛上有三座低矮的小丘陵,顶多也只有几十米的高度。或由于以前交通极为不便,故有“广州的海南岛”之戏称。岛上只有一条村,叫做官洲村。

我们开车经仑头隧道进入生物岛。实地考察广州生物岛国际公寓,完成了选址与规划工作。在返回时顺路参观了官洲陈氏大宗祠。该祠堂位于生物岛南侧,星岛环南路。

我们从星岛环南路入村,走进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眼前是一片颓垣败瓦,见此景象有点令人唏嘘。高高的芒草、低矮的杂树、蓠蓠野草和残垣之中,竖立着一座只有丈把高而残破的门楼,“桂林里”三个字依旧清晰可见,字的两边各有一幅灰雕画,但或因年代久远,显得有点模糊。门楼楼基采用红砂岩,青砖砌成墙体,楼顶沙碌筒瓦,典型的岭南乡村门楼的格局。沿着门楼向里望去,密密麻麻的杂草覆盖着残砖烂瓦,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条幽深宁静的小巷,隐约之间似乎仍弥漫着淳朴的古村遗风,也说不定这里就曾经承载着官洲村那几百年沧海桑田的历史。拐过一弯口继续前行,不远处竟然有一户人家,我们经过时,犬吠声声,在周围颓败的荒野之中,给人一种萧索的感觉。这条村落基本上已经废弃,要进入即需要从江边才可以到达陈氏大宗祠处。

陈氏大宗祠据说建于清代,原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陈氏大宗祠是官洲村的中心,也是村民祭祖的地方。宗祠坐乾向巽兼亥巳,四进二天井,两廊两舍,面宽26.2米,进深42米,高1.4米。祠堂雕梁画栋、飞檐斗供、青砖灰瓦,是典型的岭南建筑,大门两旁依旧张贴着不少原村里的通知、告示等,以及堆放着一些家具杂物,门前即仍栽种着一些如豆角、水瓜之类的农作物,而门口的砖石缝隙长满杂草。从其保留尚算完整的木雕砖雕壁画来看,那些精致的工艺体现出这祠堂曾经富丽堂皇,风光无限,但现在已是一派残旧景象。沿祠堂门前那条长满杂草的石板路前行,在祠堂的右后侧,有一座叫“华帝古庙”的建筑,其残败程度比祠堂更甚。古庙座西向东,庙前是一个颇大的广场,广场的前面是一片泱泱池塘,周边同样种着一些农作物;大门两边是两棵高大挺拔的马尾松,左右两侧分别有“义里”门楼和“居仁”门楼,两侧门楼都堆积着一些残破的竹杆、梯子等杂物,屋顶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马尾松叶,并长着青青的杂草;正门门楣石刻“华帝古庙”,两侧有石刻对联,对联内容已有些模糊不清。从“居仁”门楼走入去,是一条石砌小巷,里面还住着一户人家,而“义里”门楼后面即是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想必这里当年是香火鼎盛之地,望着这几乎已荒废的古庙和祠堂,总令人萌生一丝感慨。随着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化工程,很多历史留下的东西,无法保存,将会永远消失。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遗憾!

㊣郭济怀丁酉年三月 整理於四海栖隐斋

——————————————————————————

江西传承-杨曾嫡传-濂溪理学-永吉真传

咨询邮箱|1454961068@qq.com 服务微信|1454961068

敬请关注我们的国学风水择日微信公众号:fengshui3418

本文章均系郭济怀原创,欢迎欣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内容仅代表本人学术观点,谢绝一概争辩与攻讦。

文中涉及隐私的内容均做相应处理,与事实略有不符。

文章内容所配图片部份来之网络,与文章不一定有关。

热爱拥护我们的国家,遵守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航拍客家第一祠:福建上杭县官田村李氏大宗祠!

客家第一祠

来源:视觉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