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古庵

神山古庵

神山古庵 位于澄海市上华镇冠山管理区古胜景之神山西麓。又名石佛禅寺。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倚山而筑,与“神山妈祖宫”、“神山观音堂”连成一体,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体,总面积4100平方米,均为硬山顶。石佛禅寺。石佛为一高3米、宽2米的天然山石依山凿刻而成的半面浮雕观音立像,高1.5米。除此观音,神山古庵,神山古庵简介,神山古庵-汕头市澄海区神山古庵旅游指南

武当山南神道景区公司 武当山古神道

1. 武当山古神道

明朝的永乐皇帝在建政之初,北修故宫,南修武当,所以两者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建筑物。但是,故宫和武当山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从施工的角度来讲,故宫建在平原地带,武当山的地形则比较复杂;从建筑的风格来讲,故宫中轴线非常分明,严谨、规整,是在平地上铺开的建筑;武当山的建筑则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依山就势,顺其自然,体现出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其用途来讲,故宫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武当山则是朝廷祭祀真武大帝的殿堂。在古代,很多朝廷的官员和民间信士,都去武当山祈祷真武大帝,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武当”的寓意为“非真武大帝不足当之”,因此武当是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简称玄帝)的发迹圣地,许多善男信女都把武当山视为道山福地,神仙居所。武当山不但是一座道教名山,它也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和神秘故事的“神山”。武当山又名玄岳山、太和山,其地理环境优美清静,北临丹江口水库,南接神农架山区,西连秦岭,东迤大洪山,方圆400公里,号称“八百里武当”。

传说古时净乐国王太子真武15岁时就进武当修道,曾因意志不坚想下山归家,却路见一老妇在井边磨铁杵,就问她要磨什么?老妇说:“铁持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太子顿悟其道,立即返身入山修道,终于得道升天,成为道教的真武大帝。以后,武当山就成为道教名山,汉、晋、唐、宋、元、明备代均有著名道家上山修炼。明代道家张三丰在武当还创立了“武当拳术”,与少林武功齐名于世。武当山修建道观的历史非常久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道士们修炼的岩庙。到了唐朝又有了朝廷赐建的寺庙。宋元时期,武当山供奉真武大帝的庙观就越来越多。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成功地登基为帝,他认为是真武大帝保佑了他。于是,在被修故宫的同时,还开始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他派出工部侍郎郭瑾等人,使役30多万军民工匠,费时十二年之久,在武当山建成了9宫8观,72岩庙等33处大型建筑群。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还修成39座桥梁,12座亭台,形成了明代诗人洪翼圣所说的“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光,林岫回环画境中”的宏伟景象。此外,还铺砌了全山的石道,使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据说当年武当山最鼎盛时,道士曾达到2万之众。道观殿阁与山色风光浑然一体,使武当山成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之中,如此大规模地规划和建造雄伟的建筑群,除武当外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关于真武神像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曰明永乐皇帝朱棣之像。相传明初,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皇亲贵族有些不服,但又不敢明言,只好大家都信奉道教。朱棣得知之后,并与军师姚广孝生计,决定在武当山大兴土木,遣工部侍郎郭进、隆平候张信、驸马教尉沐昕,日役30万军民夫匠,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观庙宇,并在全国诏告画家,绘画武当山主神真武象。有高丽族姓姬的画家,把朱棣皇帝出浴之后披发跣足的英姿画为真武象。二曰元代画家吴兴赴(字道子)所画。

武当山的大门---玄岳门是一座高20米、宽13米的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牌坊,上有“治世玄岳”四字,气势非凡,威武庄严,整个建筑均用石凿榫卯而成,雕工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玄岳门到金顶的“神道”都用青石板铺成。

进玄岳门1公里处可 遇真宫。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此结庵居住过。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都想要召见他,但他却云游四方,避而不见,人们称他为“真仙”,故建成遇真宫,内塑有张三丰铜像,形象生动,飘逸如仙。离此不远的玉虚官,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在此扎营,所以又称老营宫。从现残留的局部建筑可见当时建筑规模也十分宏大。附近的元和观也残存一部分建筑。

武当山中剑河和九渡涧的来历,在道教经典中有记载,也有民间故事流传。据传说,当年真武还是净乐国太子时,进武当山修仙炼道,他母亲善胜皇后放心不下,就带兵丁追来,要强行将他拉回去。善胜皇后追上太子,抓住了他的袍服,太子挣脱不掉,就拔出玉皇大帝赐给他的七星剑,割断袍角,又在地上用剑一划,划出一条河流,隔开了他和母亲,这条河就叫“剑河”。河水汹涌澎湃,善胜皇后带着兵丁,曾九渡而不得过,因此这里又称“九渡涧”。

紫霄宫是武当山上保存最完整的宫观之一,也是武当山中最像北京故宫的建筑群。它是武当山现存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这里与北京故宫所不同的是,故宫的建筑所用的是红墙黄瓦,而武当山用的是红墙绿瓦,因为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黄瓦。武当山古建筑群在1994年12月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2. 武当山古神道路线图

喜欢爬山的人,推荐经南岩——七星树——朝天宫——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金顶(走明神道)的登山路。

这一登山道是通往金顶最经典的路线,也是风景最美、文化最丰富的一条路线。

但是全程线路较长,有起伏路段,坡急路陡。腿脚不便者不建议走这条路。

如果要走这条路线,建议上行时走这条路,下行不建议走这线线路,因为坡度较急,下行不便,有一定危险性。

这一段单程约2.8公里,中青年人,常速游览、拍照,上行需耗时约90-120分钟。

3. 武当山清代古神道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北至响水河旁石牌坊为80公里,南至盐池河佑圣观25公里,西至白浪黑龙庙50公里,东至界山寺35公里。在这些建筑线上,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题突出,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4. 武当山古神道历史

美丽的盐池河位于丹江口市西南部,地处道教圣地武当山南麓,东与白杨坪林业管理交界。

其区域面积196.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4265亩,山场面积24万亩,全镇最高海拔1495米,最低海拔275米,平均海拔885米。主要风景区如下:

(一)天桥沟瀑布

天桥沟瀑布位于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约9公里处,由镇政府出发经浪盐公路东行8公里至改板河公路桥处泊车,走山路约1公里便到。

天桥沟实则为一条山涧小溪,系小沟河一条支流。该溪流自改板河村由东向西缓缓流出,长约3公里,溪水自天桥处折而向北流经百米高的悬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这就是天桥沟瀑布。

(二)太平宫

太平宫距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8.5公里,它坐落在一个深山峡谷之中,四周群山起伏,山峦叠嶂,一条羊肠小道从太平宫下游蜿蜒而至太平宫口。

距宫口一公里之外便能听到太平宫的哗哗流水声。水声随着山转,引起阵阵回音。走进宫口,只见水流湍急,白雾缭绕中一块块耸立的怪石时隐时现。当透过白雾仔细一瞧,只见一个方圆百余平方米、深不见底的水潭正中央伸起一根十余米高的圆形石柱,石柱周围三个似蟾蜍般 怪石呈伞状依偎在石柱旁。山谷之水从数十米高的绝壁上倾泻而下,直入水潭,响声如雷,溅起两米多高水柱,形成千万个浪花溅起的水珠象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人的身上。置身其中,好似进入了人间仙境。此情此景令人流连忘返。

(三)盐龙山庄

盐龙山庄位于阴坪垭山口,距集镇1公里,该处依山傍水,碧波荡漾,景色迷人。山庄内有钓鱼池、有自然游泳池,有会议室,具有浓厚的农家乡土气息,是集旅游、娱乐、休闲与一体的理想场所。

盐龙池的来历

很很早早以前,此地一个山洞里盘据着一条盐龙,洞外有一个方圆十亩大的水池,水池半里之外有一条大河,这个水池是夜晚有水白日干,天亮以后池里就有一层白盐,当地百姓就此盐食用。后来祖师爷修仙(即真武大帝)路过此地时,膝下龟蛇二将在此地识得一盐龙,结为至交,后来祖师爷决定修建武当,便找到盐龙说:我在此地修炼,一山不容二主,你可迁走。至今此地河水还有咸味。因此得名盐龙池,故盐龙所在地名为盐池湾。古代在此镇两河口处设“盐官”专门司盐,盐池河处还有两座盐官坟。

(四)寄死窑

盐池河境内寄死窑有十几处,其中距离镇政府所在地最近的有两处,一处在盐池湾村叶家垭,距离集镇仅有一华里;另一处在大岭坡村两河口,距离集镇约6公里。寄死窑均位于较隐蔽险要的悬崖边或悬崖上,选择整块巨大的岩石雕凿而成。窑内均为长方体空间,宽约1米,长约2米,高约0.8米。窑内可躺2人,窑门窄小而隐蔽。

(五)老母洞

老母洞位于集镇14公里,传说曾是观音老母在此修炼过的地方。在一片刀切岩石下有一个只供1人侧身进去的“人”字形洞口,侧身进去后,只见四周都是陡峭的岩石,正中耸立起一个高约10米、直径约3米、上窄下宽的圆形石柱,石柱及四周岩石上面爬满了造形古怪的老牛藤及树根,遮天蔽日。洞内冬暖夏凉,尤其是在夏季寒气袭人,白雾缭绕,看上去实像天宫仙境一般。

(六)时珍山庄

时珍山庄位于盐池河镇朱坡垭林场,紧邻武当山天柱峰,离中观4公里,武当金顶碧瓦红砖香烟缭绕,一目了然。四面千亩杉林郁郁葱葱,象是一片绿色海洋。每逢春天来临,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杜鹃花竞妍开放,又是花的世界。到山庄内可以品药茶、洗药浴、喝药酒,吃农家风味饭菜,领略乡间风情,过山野村夫的生活。

(七)狮子凸

又名榔树凸,位于盐池河镇张家坡,此处有三棵百年大青树,其中两棵榔树、一棵榆树,三棵树都长在岩石峭壁上,肉眼看不到土壤。此外,足见“生命的力量”。据当地村民张文贵介绍,二百多年前,此处还有住房,现当时拴马系马缰所打的眼还清晰可见。

5. 武当山古神道多长

武当山上金顶有两条路,武当山的金顶1612.1米,从山门口到乌鸦岭坐车要一个小时左右,然后从乌鸦岭如果你爬的比较快的话一个小时,爬得慢的话爬半天也很正常。

爬武当山金顶有两条路线,一条从琼台中观开始,此路是新修的,稍陡些,要两个多小时。

另外一条从南岩开始爬,这条是最原始的爬山道路,这条路走过大约两小时可以上去,如果老人小孩可能时间稍长一些。

6. 武当山西神道

云隐山位于武当山后山,西神道全真观村。一个被翠柏围绕充满仙气的地方,从山底可以开车直接上小路直达这里,路上看着窗外悬崖绝壁多了份惊险刺激,更加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下车之后,仿若回到仙境,古朴的建筑,石头砌成的墙壁,土夯的厨房和老木头搭配,处处可见岁月和生活 痕迹,修旧如旧,恰到好处。这里真的称得上隐居山间,云雾缭绕,风景绝美,

7. 武当山古神道到金顶

如果不坐空中游览车,去武当山最好是从琼台向上爬,那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可以上金顶了。但是如果从另一边,也就是从南岩向上爬就很惨了,没三四个小时,你是爬不到金顶的,大部分是台阶,而且是向上的台阶,第一次去的我,不知道从琼台走,累得我,中间有几个小景点都没有去。

空中游览车也只有琼台有,实在受不了,我们下行是坐的缆车。中途遇到了很多从琼台那边过来的游客,不停打听还需要多久,那个累啊,真的想中途就放弃坐在山上不走了。

8. 武当山古神道图片

明神道坡度比较较陡急,但是古迹众多,景色也是最好。清神道坡度比较平缓,但是一路基本上没有什么看点,景色普通。两处神道的照片及景色可以参观我写的武当山攻略。

9. 武当山 南神道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 ,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

武当山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如房县盆地﹑郧县盆地等。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用植物有400多种﹐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 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奇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赞颂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武当山还保存有规模宏伟的道教建筑群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群分布在主峰以北﹐多集中在古东神道两侧。唐贞观年间建五龙祠于此﹐宋﹑元建筑增多。明永乐年间大兴土木﹐建成33个规模宏大的宫观建筑群﹑39道桥梁﹑12座亭台及山石砌成的“神道”﹐建筑总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2万多间宫观建筑绵延70公里。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有玄岳门﹑遇真宫﹑磨针井﹑复真观﹑元和观﹑紫霄宫﹑南岩天乙真庆宫石殿﹑太和宫﹑铜殿和金殿。建于天柱峰绝顶的金殿又称金顶﹐为四坡重檐歇山式宫殿﹐由铜铸鎏金构件铆榫拼焊而成﹐总重约90吨﹐是中国现有最大铜建筑物。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武当山成为著名的仙山福地如同全国其他名山一样,有赖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优势。武当山处于中国腹地,方圆四百里,高险幽深,飞云荡雾,磅礴处势若飞龙走天际;灵秀处美似玉女下凡来,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概述】

  武当山,位 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千米。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武术,又称“内家拳”,源远流长,玄妙飘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炼气凝神,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富有神韵的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当武术同享盛名。武当传说故事、民歌、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让我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

【丹江口武当山古神道】

  武当北神道——位于天柱峰东北的丹江口市武当山镇﹐所产龙头枴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艺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针井茶为传统名茶。襄渝铁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过。 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南神道——位于武当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镇,距武当山金顶(天柱峰)仅有5.7公里,是豫川陕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当后花园之美誉。这里群山如花,数峰如笋,大河如练,美景如画,民歌如潮。这里是八百里武当里一块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静之地,景 全长20公里,由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和直通金顶的武当大峡谷两大景区组成,以九道河为玉带,像珍珠般串连着吕家河民歌村、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和新四军遗址、二龙戏珠、斩龙崖、尼姑岩、桃花洞、兰花谷、狮子滩、鬼谷子涧、天书谷、黑金沟大峡谷、龙潭、转运台、金蟾朝圣等众多景点。茂密的原始森林、清纯的小河流水,古朴天成,深受游客青睐,在这里能得到身心的最大放松,真正体会到世外桃源所带来的乐趣。

  武当山西神道——经丹江口市六里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观分道开始登山,经过猴王庙、娃子坡、全真观遗址(有两株千年大银杏树)、长岭抵全龙观,计程15公里,现为四米宽水泥公路。再登黄土岭,到乱石窖,交古韩粮道,依次经财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庙,上黄土垭,再攀青龙背、吊钟台,经太和宫上金顶,计程10公里。因位于天柱峰西侧,史称西神道。沿途古木参天,风景如画,东有深沟大壑的雷涧(东沟河),有金鼎、眉棱两峰左右矗立,七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峰南北屏立。

  武当山东神道——从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到武当口村的15公里水泥路已硬化12.5公里,还有近2公里的路面有望在年内完成,届时,武当山第三条上山旅游线路将全面建成。天桥沟瀑布——位于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约9公里处,实则为一条山涧小溪,自改板河村由东向西缓缓流出,长约3公里,溪水自天桥处折而向北流经百米高的悬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

笔架山古驿道旁,再次发现一座神秘古山寨遗址

寻找泉港境内所有的古山寨遗址,乃志远平生之所愿。然泉港山寨多建于涂岭深山之巅,历经数百年的沧海桑田,至今大多数古寨已无任何踪迹可寻。但志远仍不甘心,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到各处山村与当地村民聊天中,尚可得知,从古至今在泉港境内,至少建有二十几座山寨,甚至更多。却因山迹全无,村民大多听闻老一辈人讲诉过古山寨的传说,并无亲临见过,所以能提供的信息实在有限。

在此之前,志远已经实地发掘出十余座的古山寨遗址,也写了数篇关于泉港古山寨的文章。可是,探寻泉港古山寨,常因无确实可靠的信息,导致志远经常翻越数座山头却无功而返,而每翻越一座山头,需劈荆斩棘,留意毒虫毒蛇和野兽出没等,往往弄得满身伤痕,确实需要莫大的精力、体力和勇气,才能寻获得到。

▲志远在实地考察泉港古山寨遗址

涂岭黄田村笔架山古驿道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北宋时,洛阳桥兴建前,此古道泉州洛江、马甲、双阳紫山、官溪等地的商贾南下北上经商、士子上京赴考的必经之道。因此,在古驿道两侧的险要位置,会建有一些官寨或村寨,用于防匪和自卫。

从黄田村顺着古驿道行进在笔架山的路上,经过一处山谷,是群山环抱下的蔡田自然村。蔡田村只有十几户人家近百口人,却建有一座非常醒目的基督教堂。志远有一次来到蔡田村,并有机会与蔡田基督教堂的牧师深入交流过,得知在蔡田村对面的过溪山上,以及笔架山相临的鸡笼尖上,均有山寨遗址。得到这个消息后,志远兴奋不已,曾数次来到蔡田村,想沿着古驿道,去发掘这些古山寨,可每次均因天气原因(雨后湿滑、夏日酷暑等)所放弃,实为可惜。

▲蔡田村基督教堂

▲蔡田村基督教堂

今日,志远从陈田水库出发,沿着笔架林场的机耕路,徒步了二十余里山路,再次来到蔡田村,并且如愿登顶过溪山,终于找到了位于山顶的古山寨遗址。

▲远眺过溪山寨

此寨立于海拔334 米的过溪山顶,寨因山得名“过溪山寨”。与往常一样,志远先对古山寨遗址进行全面的实地勘察。发现该寨呈椭圆形状,周长约80 米。寨墙倒塌较为严重,由于整座山寨被树林和杂草包围着,无法得知寨墙的具体残存情况,目测寨墙残高约0.5 米-1.5 米左右。该寨开有北门和南门两个寨门,均已损毁,但依稀可见寨门石柱和石阶,北门门洞宽约0.8 米,南门门洞宽约0.5 米,只能容纳一人通行。寨内是一块平缓的地,由人工种植了大量的速生林(桉树苗),发现有两三处的建筑墙基。寨内中央的一块突出的高点,猜测为瞭望台。

▲过溪山寨北门遗址

▲过溪山寨北门遗址

▲过溪山寨北侧寨墙

▲过溪山寨南门遗址

▲过溪山寨寨内“瞭望台”遗址

▲过溪山寨寨内种植大量的速生林

根据蔡田村民的介绍,以及志远实地勘察的情况来看,过溪山寨应为一座民用的护卫寨。据了解,明清时期的官马驿道,已改为从沿海的涂岭驿坂古驿道了,因此黄田村至笔架山的古驿道已经少有人走。而这里又地处深山老林之中,距此处十余里远也有一座吕罔寨,建于元末明初,是一座土匪寨。

▲吕罔寨北门遗址

据史书载,黄田村有十几个自然村,村民大多是明朝时期从洛江马甲、晋江等地迁移过来的。而过溪山寨又地处这十几个自然村的中部,且山寨规模较小,无法常态化住人,因此志远猜测,过溪山寨应该是黄田村附近十个自然村的村民所修建的护卫寨。寨内的两三处建筑墙基遗址,应该是当时村民用来储藏粮食所建的房间,以防备战乱或匪患时,村民进寨躲避时的生活口粮所需。

▲过溪山寨建筑墙基遗址

在过溪山寨下的笔架山腹地,在一条峡谷中,有一处规模宏大的瀑布,幽深秀丽,堪称一绝。远望瀑布从笔架山上倾泻而下,水声震天。近看则悬泉白瀑,飞漱林间。瀑布周围奇花异树,怪石嶙峋,美不胜收。瀑布分上下两级,上部有一小潭深不可测,其状如黑缸,故而当地人名之为“黑缸潭瀑布”。传说何氏九仙游历笔架山时,经常来此取水炼丹,烹茶煮酒。

这次能够找到志远念叨许久的过溪山寨,虽然过程艰辛了些,但也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的图片素材,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加上之前已知找到的十余座山寨,越来越多的泉港古山寨,在志远执着的古山寨探寻中,慢慢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希望借着志远的文字和镜头,唤起更多的人,来挖掘泉港古山寨的历史,来保护泉港古山寨的遗址。

不说不知道,焦山的庵住男人,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焦山这些古庵承载着古镇江的记忆!

本文由“张大华”老师授权,讲诉镇江文化故事,欢迎大家分享给朋友。

据《焦山志》记载,焦山有庵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创建的海云庵。除海云庵外,宋代焦山已经存在的庵有别峰庵、海门庵、自然庵、宝莲庵和观音阁。

明代和清末民初是焦山庵的鼎盛时期,山上山下最多时有18个庵。清代中期,焦山的庵有15家。郑板桥在焦山读书时说:“焦山静室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

抗日战争前,焦山有庵13家,俗称十三房。新中国成立前后,焦山有庵10家。

01

2015年9月24日,笔者走访了刘祥昆老先生。他1947年12岁时,投靠在自然庵当住持的伯伯,出家当了僧人,1958年园林接收寺院,他成为园林职工直到退休。

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出家、目前唯一健在的焦山老人。他向笔者介绍了1949年时焦山各庵情况和所在位置。

碧山庵,位于现在茗山纪念堂东围墙外、原照相馆前,后面是水晶庵;再往后是玉峰庵、海云庵、香林庵,这三个庵在1960年建立碑林时改为碑林;文昌阁、自然庵现在保存完好,自然庵现在是公园办公室和乾隆行宫;海若庵在现在枫杨树位置,已经不存;观音庵位于三诏洞上面,现在已经改为定慧寺塔院,供奉焦山近代以来的5位祖师;别峰庵现仍在开放。

茗山纪念堂围墙外曾有碧山庵

香林庵住持是境融;自然庵住持是宋静,即刘祥昆的伯伯,他还有一个徒弟刘岫凡;文昌阁住持是厚宽;观音庵住持是六恒,大家叫他大鹅头。

当时除自然庵3人、香林庵2人外,其他庵都只有一个人,定慧寺也只有10人左右。

清末民初,焦山的庵主要分布在定慧寺东西两侧,东到现在桂花园入口处、枫杨广场,西到华严阁,各庵各房鳞次栉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庭院小径古典幽雅,建筑布局各臻其妙,古树掩映,花木扶疏。

定慧寺外自然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漫长幽静的巷道街市,所以民间有“焦山脚下一条街”的说法。

这条街把定慧寺、各庵与位于现在枫杨广场一带的戴王村连在了一起。

游客来山,在登山临水之余,既可瞻礼定慧大寺之圣,也有徜徉各庵各庙之乐,还有品尝江鲜素食之美。江山胜景,山水风光,古寺群庵,庄严清幽,街市便利,集于焦山一地,“江中浮玉”不仅是一方修行圣地,还是一处人间仙境

玉峰庵、海云庵、香林庵已改建为碑林

很多庵已经消失,但“江中浮玉”今依旧可见

在1874年扩建焦山炮台以前,焦山的庵一直延续到现在焦山炮台的北面。1874年为扩建焦山炮台,政府征收了这片土地,拆除了作为乾隆行宫之一的竹楼,移建友竹庵、碧山庵、海门庵、云深庵,形成了清末民初的格局。

现在焦山碑林保存有记录这次移建过程的《移建玉峰庵记》和《移建海门庵记》两块碑。

一直以来,人们对郑板桥《题自然庵》诗中所说“焦山静室十五家”中庵的具体数字,大多理解为是写诗押韵的需要,并非实指。

笔者查了刘名芳撰《焦山志》,该志刊刻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是郑板桥在焦山读书生活的年代,书中记录的庵正好是15家。具体庵名是:别峰庵、云深庵、海峰庵、护法庵、玉峰庵、海门庵、海云庵、海西庵、水晶庵、东庵、自然庵、石壁庵、五圣庵、朝阳庵、友竹庵。

焦山的庵,与现在俗称的“尼姑庵”不是一回事,现在的“尼姑庵”是女众修行的场所,而焦山历史上的庵一直是男众修持的道场,没有过女众。

这种寺庵共存、共修建制,在明清时期达到极盛。焦山除了有闻名江南的定慧寺外,山上、山下还同时分布着十几座小庵,每庵只有几位僧人。寺庵在修行、生活上彼此独立,共同维护焦山这方修行净地。

历史上的焦山各庵都以文人雅士为接待对象,庵内僧人或以诗词书画见长,或以收藏鉴别闻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庵各房琴棋书画、花草园艺各显其能,它们是焦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出过许多著名僧人,在焦山摩崖石刻和焦山碑林有许多与这些名僧有关的碑刻。

以自然庵为例,清代道光时期的住持定峰是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僧人,各方文人都争相与他交往。

根据《天津条约》,镇江被确定为英国通商口岸,但当时的镇江城还在太平天国占领之下,1861年就来到镇江的英国领事要强占自然庵作为领事馆临时办公场所。

在地方当局默许下,英国领事进入自然庵要赶僧人、毁佛像,定峰上前阻止说:“在你们国家,可以强占住宅,随便把人赶出去吗?可以捣毁教堂里的耶稣像吗?”英国领事哑口无言,只好转变态度,订立租赁合同,定期付租金,并于镇江领事馆建成后搬走。1861年6月5日镇江海关设立,因当时镇江城还在太平天国占领下,便临时在焦山自然庵办公,直到1865年市区镇江海关关署建成后搬走。后来英国领事又多次想在焦山买地造别墅,定峰阻止说,焦山是皇帝行宫旧址,僧人只有看管职责,没有变卖权利,英国领事只好作罢。定峰的弟子鹤山与当时定慧寺的方丈芥航大和尚关系密切,共同维护焦山宗风,得到大家赞同。鹤山的再传弟子六静更是一代高僧,长江巡阅使彭玉麟、江苏巡抚端方都与他有深厚交往,都向他赠诗赠画。六静在焦山曾经建了文昌阁、东升楼、三官殿,修建了别峰庵、海神庵、吸江楼、松寥阁等名胜。

焦山摩崖石刻“鹤山”刻石

《移建海门庵记》碑刻

《移建玉峰庵记》碑刻

02

到清末民初,自然庵又出了一位名僧鹤洲,他以擅拓《瘗鹤铭》而享誉一时。《瘗鹤铭》经过江水千年侵蚀,早已笔画模糊。

鹤洲拓的《瘗鹤铭》“笔势圆劲,颇有精彩”,梁启超称之为“出水后第一精本”。现在书画拍卖市场上,还时常能见到盖有“焦山僧鹤洲手拓金石”朱印的拓本,但焦山却没有记载鹤洲生平事迹的确切资料。镇江书画界口口相传,他是自然庵僧人,当时文化名人陈庆年、梁启超、吴湖帆在笔记、题跋中也有与他相关的内容。现辑录如下:

《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廿五日(1899年10月29日):“戏集《鹤铭》字,酬金山僧及焦山拓碑僧鹤洲。”4天后又有“晨写对,集《鹤铭》字赠金山秋崖和尚及焦山拓碑僧鹤洲,并三峰僧宗仰”的记录。

秋崖和尚,法名密藏(1851-1910),字隐儒,兴化姚氏子,光绪十七年(1891年)升座为金山寺方丈,善书画,诗僧八指头陀曾为其《拈花图》题诗,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圆寂。同年十一月初一日,陈庆年《横山乡人日记》中有到山祭奠他的记录。僧宗仰(1865—1921)即乌目山僧黄宗仰,近代著名僧人,精于诗画,鼓吹革命。

梁启超在《鹤洲零拓本瘗鹤铭》跋中说:“凡碑版皆尊旧拓,独《瘗鹤铭》不然,水拓本当俟穷冬潮落,刮剔沙泥,偃卧仰拓,虽有良工,不易运技。今佳本在人间者,既若星凤矣。陈恪勤曳石出水后,翁覃溪得其初拓本。谓经人镵凿,神理全失,叹为神物之厄,反不如曩在水中,得完其璞。实则安有此,盖石本摩崖,凹凸不翦,布纸着墨,豪厘之忒,遂成巨缪,工之不臧,石奚病焉。寺僧鹤洲创用日本皮纸零拓法,其技之神,世多知之,彼尝为人言,每拓一本,必新有所心得,盖于坚顽漶漫中,玩其体势,若以无厚人有间,故积久而化神也。余以乙卯五月游焦山,获此本,实鹤洲最近拓成者,鹤洲年既七十有六矣,今方卧病,苟其不起,则此本即其最后所作。虽谓出水后第一精本焉可耳。”

网友双桂堂曾于拍卖场见到鹤洲手拓青铜器全形拓本一轴,有鹤洲朱印,一角有吴湖帆题记三行:“焦山僧,原名王玉龄,字鹤洲。清末民初镇江焦山僧人,善拓,享名一时。甲辰秋七月,吴湖帆题。”

部分《鹤洲零拓本瘗鹤铭》欣赏:

03

1951年,为解决各庵生存困难问题,在政府帮助下,茗山法师将10个庵统一归并到定慧寺,并成立“焦山游客招待处”,寺僧过统一集体生活,从此结束了焦山近千年来寺庵各自生活、修行的历史。

根据历代《焦山志》记载,焦山历史上存在过23个庵。

海西庵:旧名汉隐庵、海隐庵,在天王殿西、华严阁东。山下各庵西止于此,再右即为上山石阶。明代僧妙宁建,内有佛香阁、浮玉山房、月波台等建筑。庵内供奉“焦隐士像”,春秋两季僧人和地方官员在此祭祀,焦山各庵轮值管理,故名汉隐庵。清名僧借庵退居后曾住持该庵,曾任江苏巡抚的清代著名文人梁章钜曾为退居方丈借庵八十岁赠联:“山中鹤寿不知纪,世上诗声早似雷。”

嘉庆十二年(1807年),阮元、巨超、王豫将原在水晶庵的仰止轩移建于此。阮元将珍藏的5件杨继盛墨宝悉数赠给焦山收藏,并作《焦山仰止轩记》和《送杨忠愍公墨迹归焦山记》。同时,阮元委托镇江名士王豫在庵内佛香阁编纂《江苏诗征》,故佛香阁又称“诗征阁”。嘉庆十八年(1814年),正在担任漕运总督的阮元精选家藏善本书籍捐给焦山,在庵内设立焦山书藏,并作《焦山书藏记》,作诗题额。

阮元还将宋代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悬挂于藏书楼前。藏书楼在此基础上,广征江南私家藏书,不断充实完善,使焦山书藏成为江南著名藏书。为保障藏书楼正常运转,省、府两级所捐近百亩作为经费来源。焦山书藏在 1937年12月遭日军飞机炸毁。

观音阁:在山顶西南崖,垒石以建,旧名观音庵,创自宋代。明成化间僧妙福等重建。内有韦驮殿、夕阳楼,阁后有关帝庙、回光精舍,阁前有佳处亭。合计房屋30余间。1937年12月遭日军飞机炸毁。

护法庵:在观音崖下,内有地藏阁,明内监党存仁建,久废。

云深庵:在别峰庵下,旧名云声庵,明万历庚子庐陵王尔康建,后堂叫海棠屏。康熙己酉岁(1669年)圮江中,庵遂废。乾隆壬午(1762年)岁,移建海若庵之右,改今名。

别峰庵:在山顶东北,一名别山庵,创自北宋,明万历六年(1578年)余姚吕元重建,清乾隆间再建。取两山间别出之峰之意。庵门“天开图画”匾额为乾隆间熊青岳相国书。佛印禅师发现这里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所参访的海门国海云和尚居住的地方,他有诗:“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清代郑板桥在此读书作画,一年后考中进士,实现人生重大转折,并留下许多逸事。今天别峰庵仍为一方形四合院,有郑板桥读书处,门扉有郑板桥当年题写的联语:“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玉峰庵:旧在定慧寺右,后改建山东麓,海门庵右。后因建东麓炮台而移建到现在位置。内有御碑亭、槐荫精舍、梅花书屋等建筑。1960年作为碑林用房。现御碑亭、槐荫精舍完好。

友竹庵:在玉峰庵右。现为碑林。

碧山庵:旧为朝阳庵,在友竹庵右,明正统间僧宏远建,乾隆间重建,改名碧山别墅,后改今名。1937年12月,被侵华日军焚毁。

海门庵:在山东北隅,创自北宋,明成化间僧宗成重建。佛印禅师有诗:“九派长江会海门,海门开口等闲吞。汪洋万顷吾庵外,一任鱼虾作水浑。”到清代,在旁建有竹楼。乾隆帝从第三次南巡开始,每次都登临海门庵,在此写诗4首,现在焦山碑林保存有其中2首诗的碑刻。

文星阁:在山东南隅,嘉庆元年(1796年)建,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八日毁。

文殊阁:旧名五圣庵,阁东有文昌阁、东升楼、三官殿。曾毁于太平天国。光绪五年(1879年),吴兴相桐孙在三官殿旧址建屋五楹,易名梦焦仙馆。后长江巡阅使彭玉麟捐建文昌阁。

海云庵:在文殊阁东,宋初创建。庵内有宝墨轩、水陆阁。水陆阁藏有水陆画像153轴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传为唐吴道子所画。清代卢见曾在编《焦山志》时看到这些画像,认为五十三参图是宋元人笔墨,而水陆画像应为明代人所作。

石壁庵:在海云庵右,内藏有《金刚经》石刻。

宝莲庵:在石壁庵右,创自北宋佛印了元,明正统间宏衍重修。佛印了元有诗:“巍阁思维大海时,宝莲花座妙难齐。凌波自有天龙护,不比凡葩在污泥。”

香林庵:旧在宝莲阁右,今移建阁前石壁庵右。内有宝莲阁、江声阁、牡丹台。

自然庵:旧在半山观音崖右,创于北宋,了元有诗:“垒石为庵本自然,此庵成就在先天。庵中人与天同老,不似蓬莱有坏年。”高鉴题有“天然图画”匾额。明弘治间移建山下文殊阁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郑板桥书联:“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并有《题焦山自然庵墨竹》诗:“焦山静室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云霞。”庵内有佛楼、北极阁、黄叶楼、梅花楼、画禅山房、观澜阁等建筑,并布置有池、榭、亭、假山、竹径,是焦山园林艺术的代表建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根据《天津条约》,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因太平天国与清军战事尚未结束,故英国领事馆占用其为临时办公场所。英人得寸进尺,要捣毁佛像,庵主定峰不畏强暴,与之力争,仅允许暂时租用数间使用。定峰传人鹤山、六静、鹤洲皆擅诗画,并以精拓《瘗鹤铭》闻名,士大夫均乐与之交,庵藏文物字画甚丰。20世纪90年代,自然庵西部被改造为乾隆行宫。2016年镇江市委将这部分宗教房产整体发还定慧寺管理,作为焦山佛学院用房。

松寥阁:在自然庵西,明万历间释明湛建,用李白“石壁望松寥”之意。陈鹏年有对联:“千年鹤钵依然立,万丈龙宫夺得来”,“月色如画,江流有声”。清代书法名家撰联:“龛收江海气,碑出鱼龙渊。”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英国人为主的镇江海关在这里临时办公。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火毁,第二年两江总督端方重建,并题“佳处留庵”额。1937年12月,遭侵华日军焚毁。

东庵:即祖觉庵,在松寥阁西,明正统间僧觉初建,后改书院。乾隆壬午重建。

朝阳庵:明正统间僧宏远建,在友竹庵右,清同治间改为碧山别墅。

水晶庵:在天王殿东,旧为一笑、双桂二轩,明成化乙巳僧妙福重建,今改建。明天启间,在庵后建有纪念杨继盛的仰止轩。清嘉庆间,漕运总督阮元将珍藏的5件杨继盛墨迹送给焦山,清恒方丈将仰止轩移至海西庵重建。清顺治间,僧德定重修。内有大殿、晓月堂、月波楼、听月楼、晚春轩、印心三屋等建筑。1937年12月,遭侵华日军焚毁。清代陈鹏年曾为水晶庵撰写两联:“入室果同水晶域,开门正对石公山”“山月不随江水去,天风时送海涛来”。

圜悟庵:旧名接待庵,在石公山(今象山),又叫焦山塔院。宋隆兴初建,元大德丁酉重建。清代以后俗名叫避风馆。

海峰庵:旧在明应殿后,明弘治乙酉释录瑛建。

海若庵:旧名海神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两淮盐政高恒建。清王文治改成今名并题额。清代著名文人沈德潜联语:“境以沧江旷,山因真隐高。”郑板桥题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焦山别峰庵

庵里的“郑板桥”塑像

玉峰庵的御碑亭

玉峰庵的槐荫精舍

天王殿西、华严阁东的海西庵现已不存

现为焦山办公室的自然庵

枫杨树下为海若庵旧址

改成塔院的观音庵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焦山古庵历经千年沧桑,

是焦山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象征。

过年期间(2月4日至2月19日)焦山风景区还准备了一系列春节活动:民俗表演、红丝带活动、猪年主题卡通游览区、来焦山行宫领福气。传统年味,热闹非凡,快来和文旅君一起感受一下吧!

微信制作|云旦罗布

监制校对|满满 DULH

文字整理|小李探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