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天后圣母庙

樟林天后圣母庙

樟林乡的天后圣母庙,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庙宇。庙宇建于大清乾隆五十五年。

中文名:樟林天后圣母庙

地理位置:潮汕地区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7:00-18:00

门票价格:无

占地面积:5000 m²

著名景点:碑刻、望海楼

孙琨:走龙——文水则天圣母庙

文水南徐村有纪念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则天圣母庙。史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下诏,各地在历代帝王肇迹之处修庙宇。文水县奉诏为前代帝王武则天建庙塑像,并尊为“则天圣母”。

现则天古庙有殿宇三十余间,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其中以圣母殿为最古老,始建于唐,金代( 1145年)重建,面阔、进深均三间,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沿袭唐风,开宋之先,殿内神龛为宋金原构件,制作精细华美。神龛上方悬塑一条走龙,头小颈细,前腿腾空,后腿用力向后蹬去,同时回头向后探望,一种不甘示弱,奋力欲飞的精神呼之欲出。武则天的塑像头戴凤冠,身穿霞帔,面目慈祥,怎么也使人想不到这是一位在男尊女卑社会中登上统治者的最高位置,号令天下的女皇帝。同时又是上承开明睿智的李世民贞观之治,下启风流倜傥的李隆基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统治者。武则天称帝为真龙天子,为何在纪念皇帝即真龙天子的庙宇要塑一条在地上行走的真龙呢。

中国古代八卦推演,乾为天,坤为地,母为坤,武则天贵为真龙天子,但是一位女性,因此一条行走于地面的龙,代表了武则天的身份和象征。而庙的位置在八卦中的乾位,恰如其分的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表示。村中有个传说,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这位不知名的地方官,在当时绝对是一位官场中的佼佼者。奉旨建庙,既要表现出女皇的威严和尊崇,又不能逾矩。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与地方士人多少次推究,终想出一条地面行走的“走龙”。既表示了这是真龙天子之祀庙,又不招致政敌和多事者的攻击。而那位不知名的乡村工匠,以简洁干练的构图,非常大气的表现出了设计者的意图。

大殿两侧的楹联: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家乡人用的唐诗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借誉武则天艳压后宫,下联出自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写四方朝贡的帝王气象。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武则天从唐太宗才人到唐高宗皇后,从大唐的受宠妃嫔到大周的开国君主,历史华章中有多少宫闱间的枯骨冤魂,又有多少朝堂上的血雨腥风,终于成就了一代女王。武则天的一生,就像这条走龙,小心翼翼的行走在处处有暗箭的荆棘小道上,不时的回头,谨慎的注视着这险恶的环境,而内心对权利的追求,对美好目标的渴望,使四肢充满力量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武则天在掌握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他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保证了拔擢贤才渠道的通畅。她广开言路,注意纳谏。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占了重要地位。她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群臣上书言事。武则天称“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称帝以后,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武则天不让须眉,叱咤风云,但毕竟是处在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男权社会不可能长期容忍一个叛逆者存在。最后的归宿仍是去掉帝位,还政于唐。如同乾陵前的无字碑一样,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趟过血雨腥风,终于腾云驾雾,几番翻江倒海,十余载主宰天下,历史在自己手中重写,到头来,仍是一条行走于地面的“走龙”。

汪岩 | 杨家沟紫荆山九天圣母庙碑记

杨家沟紫荆山九天圣母庙碑记

杨家沟者,城关腹地,襟带君山于侧,俯瞰南峪于前。山势如龙,蜿蜒不断;水姿似带,聚气藏风;山朝水聚于酾珠之地,建庙修德于龙脊之颠。

天圣母者,九天玄女也。佐三清,高居九天之上;师黄帝,执掌天机之法。着彩服,经管造化生育;乘彩凤,专扶应命英雄;驾祥云,为线香业祖师。

杨家沟紫荆山九天圣母庙,北魏太武立庙,万历咸丰重修。方圆十丈,圣教常垂于信众;面阔三间,慈恩覃敷于黔黎。山门青砖拱券,外有悬壁劈立,山泽纵横;主殿抱厦飞檐,内座玄妙玉女,太一元君。千年古柏青龙髯,神姿炫耀于宁远;虬身宛转云光黏,灵感沐泽乎黎庶。庙内原存大明法钟,毁于文革之乱;殿前现有功德华鲸,铸于乙酉之年;贵官长者,目睹旧庙倾圮,志切营修;信士仁人,致力鸠工庀材,募化诚虔。新建存古貌,天意惠吉,栉风沐雨,灵光荫注于十方;重修展新颜,人心向善,效圣希贤,恩泽敷锡于万民。善闻圣母有灵,拨云降福,数载无暴雨之肆,经年无泥流之灾;袪病禳福,使其箕裘永续。化被乡邦,方得昭代比隆。

呜呼噫嘻,乡民得世代之教化,幸哉!合千百人之善心;乐矣!圣母有灵,黎众敬而向善,善而得贵、得福、得智;故方圆十里,乡风淳朴,人才辈出也。敬奉而书,用勒诸石,庶几圣母灵绩弥著,今人福泽昌隆,后代自勉为善也。

丙申孟夏吉日,石泉斋主人汪岩奉撰,弘甫居士赵春圃恭书,韩书祥勒石,杨军林敬立。

作者介绍

汪岩,男,汉族,生于1982年,甘肃武山人。业余爱好写作,尤善律诗。现为天水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诗词协会会员。散文、诗歌、小说发表于《甘肃诗词》、《中国闪小说》、《太山词刊》、《巴彦淖尔诗词》、《天水日报》、《天水晚报》、《石友》、《春芽儿童文学》、《甘肃新农村报道》等报刊杂志。作品曾在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永远的晋绥”全国诗联大奖赛、2015年“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放歌苏州城”全国诗歌征文、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美丽中国?第二届全国旅游诗词大赛等多项全国性文学赛事中获奖。与吉晓武、龙占福、丁维刚共同创办了纯文学刊物《几分钟诗刊》。

心在江湖

xinzaijianghu666

QQ664103863

力推原创

长按二维码关注

北社大禹庙里有块碑很怪,不说本庙的事,却讲起了赛社和九天圣母

大禹庙外景

北社大禹庙大殿是元代遗构,尽管没有碑刻和题记支撑,从其建筑形式及结构特点上可以推断出它的元代身份,不影响它成为国保。

确定一个古建筑的年代,除看它的建筑构件要素是哪个年代的特征之外,如果有文献、碑刻记载或某建筑构件上有题记那就更好了。

比如平顺县王曲村的天台庵,大殿本体没有留下建造年代的文字题记,院子里有一块石碑,碑文也漫漶不清,无法看到石碑的年代。时山西省古建筑大家柴泽俊先生依据天台庵建筑结构形制推断认定为唐代建筑,一直被当作唐代木构建筑宣传了几十年,位列中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

2014年底,天台庵开始大修,在大殿的梁架上发现了“大唐天成”题记。与唐代相关的“天成”年号能找到两个,一是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使用过“天成”年号,但安家的国号是大燕,是反唐的,应该不会出现大唐天成的题记;另一个天成年号出现就不属于唐代了,那是五代时期的后唐,公元926年至930年,是公认的唐代灭亡二十年之后的事了。

因为一个题记的存在,天台庵最终应该认定为五代时期木结构古建筑,尽管官方讳莫如深,不愿多谈。

空中俯瞰大禹庙(网络图片)

平顺县北社村的大禹庙历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有几块碑碣可以作证。但是都没有说明大禹庙创建于何时,也只能以大殿的建筑结构形制推断为元代遗构。

在大禹庙内共有碑碣共五块,其中四块与大禹庙重修有关,分别是:

明正统元年(1436)勒石的《重修大禹庙碑记》,碑青石质,碑高68、宽45厘米。碑文楷体,全文14行,满行25字,约300字。碑文记述重修大禹庙原因及经过。但是碑风化严重,文字漫漶不清。

清嘉庆八年(1803)勒石的《重修大禹庙碑记》,碑青石质,圆首,方趺。碑高157、宽60厘米。额题“万古流芳”,首题“重修大禹庙碑记”。碑文楷书,全文15行,满行57字,约630字。碑文记述重修大禹庙的原因及经过。

清道光四年(1824)勒石的《重修大禹庙碑叙》,碑青石质,圆首,高136、宽60厘米,额题篆书“重修碑镌”,首题“重修大禹庙碑叙”,碑文楷体,全文18行,满行44字,约600字。记载大禹庙重修事宜。

清同治三年(1864)勒石的《补修庙记》,青石质,碣高45、宽60厘米,碣文楷书体,全文18行,满行17字,约250字。碑文记载重修大禹庙的原因及经过。

在大禹庙大殿的东山墙外侧(也许记忆有误,碑的位置不准确)还有一块碑却非常奇怪,立在大禹庙里却说的是别的庙宇的事。

赛社碑

这块碑讲的是赛社与九天圣母的事,关于赛社与九天圣母,在平顺县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之上有一座九天圣母庙,该庙才是赛社与九天圣母真正有关的地方。

此碑开头即明确写为《赛社碑序》,“尝思九天圣母之神□,不知仿于何人始于何时也”。碑文完了?没有!继续写碑文啊,但是我写不下去了,因为以下碑文的字我不认识不记得不清楚了。

其实这块碑我也就只是看了一个开头,并未往下深度阅读,我只是非常奇怪,在大禹庙里怎么出现了九天圣母的碑呢?征得文管员同意,我用手机拍下了大禹庙内唯一的一张图片,就是这块碑。在进入大禹庙时,文管员一再强调,在庙内不能拍照,希望这张照片不会给他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平顺县卷及续卷

不往下阅读碑文,一是我懒,二是我掌握有秘密武器,信心满满。我收藏有一套平顺县政协编纂《三晋石刻大全》之《平顺县卷》的正本及续,一套两册,平顺县的绝大部分碑刻已被收录。回去看书要比在这里趴在碑上一句一句抄录,省时多了。

有些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回到家里,急急忙忙找出《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平顺县卷》及《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平顺县卷(续)》,8开精装厚厚两大册,翻来覆去,只找到了大禹庙内关于重修的四块碑碣内容,始终找不到关于“赛社与九天圣母”的这块碑,原来真被遗漏了。

赛社与九天圣母的传说故事和北社村并不是毫无关系,而是关系很大,北社村的得名由来就和赛社与九天圣母有关。

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十年九旱,土地皲裂,灾情深重,民不聊生。一日,九天圣母路经这里,见此情景于心不忍,扮作农妇向当地人借了两头耕牛。一夜之间,普降甘霖。第二天,人们发现全村的土地都被深翻过一遍,在村北的一块开阔地里发现了两幅独辕犁和两头大汗淋漓的耕牛。从此,这里年年丰收,直到如今都是平顺县的主要产粮区。

北社村四景车宣传画

人们为了感谢九天圣母,建设了九天圣母庙,把发现独辕犁的那块开阔地叫作圆神地,并仿造独辕犁制作了独辕四景车,每年都在圆神地举办四景车大赛会来欢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赛会由九天圣母庙周边的东峪沟及北社等多个村组成5个大社,轮流主持。东峪沟十八庄为一社,沟外七个村结为四大社,北社独村为一社,西社与河东结为一社,南社与顶留结为一社,下社与常家结为一社,是为五社八村。现在的北社、南社、西社、下社之村名就来自于九天圣母庙大赛会结社。

在每次大赛会上,“独辕四景车”是最具吸引力的核心。新近恢复修造的四景车就保存在大禹庙正对面北社村的民俗展览馆内,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少却了大赛会时人山人海的喧闹,你可以静静地享用这只属于你的时间和四景车。

只是那块记录赛社与九天圣母的碑,我是错过了,情深缘浅,奈何。

四景车表演(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