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家宅

陈芳家宅

陈芳家宅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办梅溪村,包括陈芳故居、石牌坊群和陈氏墓园。

中文名:陈芳家宅

外文名:Garrel Dr House

建于:清代晚期

占地面积:5742 m²

印象象山 | 陈家老宅忆瑞英

房屋,可以留住历史,可以激发人们对往事的想象。名居,或因其房主的显赫,或因其工艺的出彩,因此其历史的内涵可以更为深厚,其想象的空间可以更为丰富。

在这里,我们用图文来保存名居老宅的记忆,既表达对屋主人和建筑者的敬意,也表达对历代保护者的敬意。

陈家老宅忆瑞英

“只要一提起昌国这个地名,我的心里,就会油然升起一股不可名状的怀念之情,那里,留下我的欢乐和幸福,也留下我的心酸和苦难。”1988年,石浦昌国陈家老宅一位名叫龚瑞英的儿媳妇在古稀之年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寒梅》,读来令人流泪不止。看完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再去昌国看看陈家老宅,更能体会到主人公一生的酸甜苦辣。

这是一幢仿苏州园林样式建造的老宅院,有三个月洞门,里面百花齐放,是昌国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老宅院。90多年前,陈家公子在外上大学,暑假回到家,穿过家中一个个月洞门,走过两家相隔的小花园,来到隔壁龚家的酒坊,看望龚家大小姐瑞英。瑞英小姐坐在绣房窗前,羞答答不敢多言。陈家前来提亲,龚家欣然应允,瑞英也暗暗高兴,她不是贪图陈家有钱有势,她是真心喜欢陈家公子,喜欢他的知书达理,喜欢他的温柔多情。阳光明媚,鸟儿欢叫,龚家请来木工师傅,请来铜匠,请来裁缝师傅,精工细作,筹备丰厚的嫁妆。瑞英躲在房内绣花,用五彩丝线,绣出花鸟人物,也绣进自己的千缕情思。

大喜的日子来了,瑞英做了新嫁娘,新式婚礼在昌国小学礼堂举行,她穿上漂亮的新式婚纱,陈家公子穿着西装,满面春风。新郎、新娘相对鞠躬,喜结连理。陈家的房子很考究,来到陈家,就是来到了一个大花园,庭院东、西两向有月洞门,花窗内有小庭院及两排厢房。听夫君说,陈家宅院是祖上按苏州园林式样请名匠建造的。院子里有四个大花坛,栽着月季玫瑰菊花、紫荆花,院内的空气带有甜甜的花粉香。院子里静悄悄的,走到花坛旁边,瑞英都要放慢脚步,轻轻讲话,怕惊动了正在吐蕊的花儿。庭院四周围合,南北相向是两排两层楼砖木结构房子,东、西两面有单披廊,与南、北主房前后连通,瑞英经常在二楼倚栏眺望院内景色。

嫁到陈家,瑞英敬公婆,疼小姑,爱夫君,她与帮嫂一起,将庭院及屋内物件整理得干净整洁,将平常的日子装点得生动而有情致。婚后第二年,瑞英生下儿子,正是抗战时期,陈家老爷希望天下太平,故将孩子取名为“安世”。夫君抱着安世,亲了又亲,说:“我的儿子,香香的。”瑞英望着床上雕刻着的八只小狮子,默默祝福儿子长得像小狮子般活泼健壮,她要培养儿子像她的夫君一样读大学,做大事。

夫君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上海工作。虽然夫妻分居两地,但彼此书信不断,恩爱有加。后来因工作调动,夫君去了东北。不曾想,在那个战事频繁的年代,这一别,就让瑞英望断秋水,难见夫君面。盼望着,盼望着,盼望天下太平,苦苦盼望着夫君的消息。

一边是思君的痛苦煎熬,另一边是被批斗的肉体创伤,“地主婆子”瑞英被押往县府大牢。这是迥异于陈家宅院的另一种生活,铁门冷冰冰,牢里阴森森,混杂着各种臭气,潮湿的地上铺着发霉的稻草。夜不能寐,瑞英在牢中思念音讯杳无的夫君,牵挂年幼的儿子。宣判大会上,隐约听到“龚瑞英押到昌国批斗”,瑞英强打精神上路。丹城到昌国要翻十多座山,她的手被箩绳绑住,一步一挪艰难地回家去。

哥哥在上海打听到消息,告诉她:“人在香港,有病,无钱回家。”瑞英得知夫君生病的消息,忧心如焚,将家中所有谷子全部变卖,托人带钱到香港给夫君治病。家中断粮了,一日三餐改为两餐,只能吃麸皮。瑞英把细的麸皮给婆婆吃,粗的留给自己吃。上山砍柴,荆棘将曾经用来绣花的双手划满了血口子,沉重的柴担,磨破柔弱的肩膀,满是血泡的肩膀无法挑柴,她只能把柴放在背上,一捆捆背回家。

家里再苦,瑞英也舍不得卖家具,这是他们结婚时的东西,很有纪念意义,保存这些家具,一旦夫君回家来,仍能见到过去的模样。为了度日,瑞英帮人磨粉拿加工费,夜深了,她还在一手添米,一手推磨。这样的苦日子,不知何时是个尽头。经过亲戚介绍,瑞英当上了小学老师,面对一群天真纯洁的学生,瑞英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可好景不长,终因有海外关系而失业。弯弯的夜月,凄清地挂在昌国邵家祠堂的屋檐上,瑞英又被关押起来了,她很想哭泣,可是眼泪已经流干了。长夜漫漫,思潮起伏,夫君依然没有消息。

终于盼到了自由,远在美国的夫君来信了,还寄来了钱,公社领导对她说:“通信、寄钱都自由,但政治上不能乱讲。”有了夫君的接济,瑞英的生活开始好起来了。中美建交后,瑞英应邀去参加县里的华侨会议。晚年,瑞英离开了陈家宅院,移居杭州

在杭州寓所,白发苍苍的瑞英反复读着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昌国的陈家宅院,永远留在她的梦中。

(郑丽敏/文)

周末社科讲堂丨一宅存世、一书流芳,一代才女陈端生

上城自古文脉悠长,历史底蕴深厚,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都与上城有着不解之缘。“周末社科讲堂”推出的上城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将带你走进他们,在时光的烙印中重温经典。

上城区河坊街556号,有一座清朝古建筑式青砖高墙,写着“勾山樵舍”四字,院子里有一座小山,人称“勾山”。这座小院亦是著名弹词作家陈端生的诞生之地。本期社科讲堂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代才女陈端生的传奇人生。

陈端生故居

生于世家门,肆染墨香文

乾隆十六年(1751年)陈端生出生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勾山樵舍,字春田,是清代弹词女作家、诗人。陈家世代书香,祖父陈兆仑是雍正年间的进士,著有《紫竹山房文集》,父亲陈玉敦中过举人,曾在云南山东等地任职。母亲汪氏出身浙江秀水(今嘉兴)望族,是曾任云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极富才华。陈家是官宦文人,思想开明,陈端生祖父主张女子理应多读书,这样有利于开启灵性,可明辨是非,对于治家教子都有极大的益处,且可使女子变得“温柔敦厚”。因此,陈端生和妹妹陈长生都以文学才情见长。

陈端生画像

陈端生自小在家庭的熏染下,加之本人又聪颖好学,从小就擅长诗文,文采斐然。母亲汪氏来自云南,她传给陈端生姐妹的教育理念开明,江南的世风又给陈端生较为宽松的环境,使得陈端生的思想观念能够比较自由超脱,对封建礼教社会的认知就少有传统的约束,加之才情不让须眉,造就了陈端生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大胆说出对封建传统叛逆的观念。陈寅恪先生在他的《论〈再生缘〉》中说:“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日及其后百余年间,俱足惊世骇俗,自为一般人所非议。”

宦游历南北,书中寄鸿鹄

陈端生无兄弟,作为家中长女,时长跟随祖父及父母外出游历,开拓了眼界。当时,官宦人家都喜欢听弹词,对《比生花》、《玉川缘》极为喜爱,陈端生也不例外,她对《玉川缘》甚为推崇。陈端生十八岁时在母亲的支持下,决心续写《玉川缘》,她在《再生缘》开篇便著明:接续《玉川缘》,即名为《再生缘》。两年间,陈端生完成十六卷,共60余万字,在故事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很多陈端生自己的思想映射。

《再生缘》的文体严格遵守七言排律,字句平仄一丝不苟,在整篇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描述栩栩如生。内容布局上,通篇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结构精密,系统分明,让人阅读后就不忍放手,恨不得一口气看完。郭沫若将《再生缘》与《红楼梦》并称为“南缘北梦”,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

陈端生《再生缘》

《再生缘》的故事发生在元代昆明,故事主要讲述官宦小姐孟丽君的故事。孟丽君才貌俱佳,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与国丈刘捷之子刘奎璧同时欲求娶孟丽君,皇甫少华雀屏中选,刘奎璧心有不甘,遂百般构陷孟、皇甫两家。皇帝将孟丽君改嫁刘家,她首先想到的是死,但又想到自己平生所学,不应该就这么放弃。于是孟丽君她女扮男妆,离家逃走,并且改名郦君玉奔赴科考,三元及第。在为官过程中,孟丽君的眼界日渐开阔,阅历逐步丰富,位及兵部尚书。最后在酒醉后孟丽君暴露身份,口吐鲜血。皇上得知后,欲逼其入宫为妃,孟丽君在怒气交加中,进退两难。《再生缘》故事曲折悲情,对当时男尊女卑的礼教积满了怨愤之情。

命运多变故,尽尝辛酸味

陈端生在写完《再生缘》十六卷的时候,她的母亲因病去世了。陈端生在诗中写到:

自从憔悴堂楦后,遂使芸缃彩华捐。

母亲的陪伴与支持,是陈端生写《再生缘》动力,她十分依赖母亲,母亲和妹妹也是她的第一知音。陈端生曾说:

芸窗纸笔知多贵,秘室词章得久遗。

不愿付刊经俗眼,惟将存稿见闺仪。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也曾评说:“陈端生之所以奋力写作,与母亲的大力支持与辅导是分不开的,母亲的去世,使陈端生不但少了一位良师,又失去了知音读者,这对她的打击是很大的,可能是心情极度悲痛,暂时搁笔停止了创作。”

勾山樵舍遗址题书

母亲去世第二年,陈端生随家人返回杭州老家。这一年,她敬仰的祖父也去世了。家中的不幸与变故,使陈端生心情悲痛,没有再接着写作。之后三年,陈端生嫁与祖父好友之子为妻。婚后,他们夫妻之间相处情投意合,幸福美满。陈端生在幸福婚姻中曾云:

幸赖翁妇怜弱质, 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声沸, 刻竹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 明珠早向掌中悬。

婚姻开始几年是幸福的,她沉浸在幸福生活中没有再动笔,婚后一年生一女,后数年产一子,然而厄运很快就降临她的头上。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顺天乡试中发生了少见的科场舞弊案,陈端生的丈夫亦被牵连其中,乾隆下诏重罚案犯,她的丈夫被押解到新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面过。

丈夫发配新疆的这段时间,陈端生独自带着一对儿女,并且持家理事,其中心酸自不必言说。母亲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后,在亲戚们的劝说下,陈端生终于重新开始续写《再生缘》。可是在刚写完第十七卷的时候,她又经历了父亲病故、爱女的不幸夭折,在诸多的痛楚、悲凄,和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下,陈端生一病不起。清嘉庆元年冬(公元1796年),一场大雪覆盖了西湖,西湖的一切似乎猛然间沉寂如死,一个江南才女,在病痛折磨中,带着她的才华与灵性,留下一部未完的《再生缘》,撒手人寰。

1961年,郭沫若先生曾特意来探寻“勾山樵舍”并赋诗:“莺归余柳浪,雁过胜松风。樵舍勾山在,伊人不可逢。”陈端生一生短暂而悲愤,但又因一书而精彩无比,她既有女子的温柔与情怀,亦有不让须眉的才情与志向。陈端生的那种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精神,敢于抨击封建思想的勇气,即便在现今社会,也可以说是女子的典范。

●打造“云读联盟”!南宋雅韵间,上城开启全民阅读的红色书香“云之旅”!

参考资料:陈寅恪《论再生缘》、陈端生《再生缘》、陈端生“百度百科”、郭沫若“再谈《再生缘》作者陈端生”

图片来源: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郭沫若《再生缘》修订版图书封面

200年老宅出过武魁、进士!西昌启动陈家大院文保修缮

点击“凉山日报”关注我哦

西昌市

有一座200多年历史古建筑

——陈家大院

在这里,

曾出过一个文进士、

一个武魁将军

2000年,

陈家大院被列为西昌文物保护单位。

一门两院,文武双全,

东院“将军第”,

西院“进士第”,

陈家大院曾是

当地显赫的“名门望族”。

大院建成以来,

陈家后人一直在居住,

是西昌规模最大的传统院落式民居。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陈家大院部分建筑或垮塌或被拆除,最终保留下来一部分。

▲陈家大院。

陈氏后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一直保护着古宅,还曾凑钱保护维修过。曾有人愿意用一辆小车换老宅一扇精美木雕花窗,被他们断然拒绝。“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我们有义务保护好,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今年2月4日,西昌市正式启动对陈家大院的修缮。2月17日,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中,整个大院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抢救性修复。预计在半年后,这座历经200年风雨的老宅将焕然“重生”。

现场

200多年历史古宅启动修复

10余代人在此居住

据了解,西昌在汉朝时期称邛都,是川滇线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位于川兴镇的高山堡,是西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庄之一,陈家大院就坐落在这里。

2月17日,望着正在修缮的陈家大院,74岁的陈氏后人陈德康老人有些感慨:“我在大院里住了70多年,对这里很有感情。现在看到大院得到修复,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我心里很高兴,这样能留住历史乡愁。”

红星新闻记者看到,大院主要由两个对称的四合院和前后两个庭院构成,建筑古朴典雅。大门处撑着木柱的石墩上,雕刻着古代吉祥物麒麟的图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走进大门,穿过小天井,再上3个石阶,走过中门,便是视野更为开阔的大天井。

房屋内部均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正房一楼一底,比两侧的厢房要高大得多。四合院内,楼阁和厢房有几十扇花窗,图案各异,雕工精美,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给人很强的视觉享受。不过,老宅的门、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陈家大院的厢房。

陈德康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陈家大院曾经很辉煌,在西昌当地也很有名气。“我们这个大院,曾出过一个文进士、一个武魁将军。”陈德康等陈氏后人介绍,这座古宅有200多年历史,已经有10余代人在大院里生活或居住。

历史

东院“将军第”西院“进士第”

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陈家大院建于清朝乾隆时期,距今已有200余年,是西昌川兴镇高山堡古村里显赫的“名门望族”“进士第宅”。一门两院,文武双全,东院“将军第”,西院“进士第”,为清代武魁陈其纲及其弟恩进士(贡生)陈其纪的宅邸。

资料显示,陈氏家族在高山堡的时间不算最久,但其灿烂的家史,却在当地首屈一指。

陈氏先祖陈文,是福建福州府清县人,于明朝作为一名武官,被派往边陲邛都驻守防御,年老退役后,定居高山堡。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即陈学诗一代共有两子,长子叫陈其纲,次子叫陈其纪,前者是武魁,后者是进士。陈学诗擅长经营,为一方富豪。

以后数年,陈氏家族仍然人才辈出,例如咸丰时期出现了陈时亨将军。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陈家后代曾搬出去住。陈家大院被当作公共食堂和养老院用。”陈德康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后来因为许多历史原因,陈家大院部分建筑或垮塌或被拆除,最终保留下来的就只有目前的部分。“曾经最辉煌的时候,陈家大院总占地20亩左右,住有200多人。”目前,陈氏后人有上百人,村里有几十人,“每年7月,我们都回到这里祭祖,每年也会在这里团年,最多的时候要坐10多桌人。”

大院建成以来,陈家后人一直在居住,是西昌规模最大的传统院落式民居。

2000年,陈家大院被正式公布为西昌市文物保护单位。曾有专家发表论文称,陈家大院是西昌古建筑文化的瑰宝。大院主要由两个对称的四合院和前后两个庭院构成,建筑古朴典雅,环境依山傍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对该地区民间建筑和民族文化水平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

▲陈氏进士民宅为西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

有人愿用一辆小车换一扇花窗

被后人们断然拒绝

“由于陈家后代都已分散到各地,加上经济能力有限,无力将陈家大院完整修缮。”多名陈氏后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此前,他们一直担心大院坍塌消失。尽管如此,陈氏后人也在尽力修复大院。

陈氏后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前年,他们陈氏后人凑钱,请来工人对老宅进行了维修,“这次维修持续了半年多。由于财力有限,也只能进行小修小补。我们也希望政府出资修复,恢复它曾经的辉煌,让陈氏后人永远记住陈家大院,也让世人记住这段历史。”

陈德康妻子张玉介绍,这么多年来,陈氏后人一直尽力保护着大院。曾有人愿意用一辆小车换老宅一扇精美木雕花窗,被他们断然拒绝。“以前,还有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大院的石碑、花窗等,但都被我们制止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我们有义务保护好,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陈家后人站在陈家大院内。

▲陈家大院内的碑文。

张玉介绍,去年以来,高山堡启动了拆迁安置工作,目前当地很多民居已经拆除,但是陈家大院得以保留,并在今年进行修缮工作。“由于政府要对陈家大院进行修缮,他们住在里面的二三十户人已经搬出大院,政府给了相应的安置和赔偿。”

红星新闻记者在修缮现场看到,老宅庭前院后都做了保护措施,揭下来的青瓦、椽木、雕窗被一一标号记录,保存起来,留待后用。

▲正在修缮的陈家大院。

进展

今年2月修缮工作正式启动

半年后老宅将焕然“重生”

红星新闻记者从西昌市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西昌市一直在开展对陈家大院的保护管理工作。

春节过后,西昌市川兴镇高山堡乡村振兴文旅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打围施工。该项目距离西昌中心城区约7公里,项目以陈家大院文物保护性修缮为基底,以创新驱动引领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整合川兴镇优势文旅资源,为川兴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构筑新地标,打造西昌最美“东大门”。

据考证,高山堡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多姓聚居的古老村落。“苏巫陈、尹周罗、傅伍郑”9姓人,亲如弟兄,聚族而居。高山堡9姓人始祖,原籍多为江南福州府或苏州府,在明朝初年“以武力定天下”“广疆宇”,开发滇蜀政策背景下,他们从军来到建昌(古时西昌)。高山堡原有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木架构土坯小青瓦房屋,房屋密集,自成四合院落。

负责陈家大院文物修缮工程项目的现场负责人谌立春介绍:“2月4日,陈家大院修缮正式启动。在启动修缮之前,项目建设方以及建筑设计方、文管所工作人员等,对大院进行了详细的文物踏勘,把大院底子摸清了,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材料、雕窗工艺、墙体砌筑材料等。根据大院的历史风貌进行修缮方案设计,并按照设计图纸进场施工,力争一砖一瓦都做到原汁原味。”

据悉,该项目估算总投资约6.8亿元,包括陈家大院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现有的古村落、戏台、文昌宫、碉楼、东侧生态田园景观打造,市政道路、水系建设以及文旅产业开发,包含温泉民宿、度假客栈、特色商业街区、地下停车场、温泉冷泉体验区、陈家大院社区活动中心、康养居住等。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86.80亩,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用地面积27639.65平方米,北区陈家大院整治工程总用地面积30226.12平方米。

▲高山堡乡村振兴文旅项目效果图全景,陈家大院位于左侧。

根据修缮设计方案,陈家大院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抢救性修复。房屋整体结构和材质都会保持原来的模样,一些破损的窗户、门柱、房梁等,也会按照曾经的历史资料图片进行还原。

▲陈家大院修复效果图。

据了解,该项目分两期进行,今年9月30日前,将完成陈家大院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届时,这座历经200多年风雨沧桑的清代老宅将焕然“重生”。

内容来源│红星新闻

主编:蒋映春

编辑:沙莉

内容推荐

正在公示!凉山西昌入选国家级制种大县 垃圾分类来了!西昌投入4000万元,年底完成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更新 四川2021年科创成绩单出炉,凉山这家单位获评先进

【凉山日报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