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镜湾摩崖石刻画

宝镜湾摩崖石刻画

介 绍 位于高栏岛宝镜湾,于1989年10月被发现,共4处6幅,散布于海湾所在的山腰、山麓200米范围内,其中最大的一幅长5米、高3米。岩画阴刻于大块平整的石面上,图案密集而复杂,形状有船、波浪、龙蛇、舞蹈人等,经专家考证,是距今二三千年前青铜时代的产物,是南越先民生活的写照。在岩画附近的沙丘和山冈上采集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和石器,证明很早便有人类在此活动。此岩画为广东仅见,与中国北方、西南岩画风格迥异,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研、旅游价值。1989年被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珠海

摩崖石刻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艺术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化桂林》| 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让珍宝石刻展现文化魅力

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

中国古代,人们通过石刻记载历史桂林石刻,始于东晋,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根据统计,桂林现存自隋朝至民国的摩崖石刻近2000件、近200万字。这些石刻跨越时光,千百年来向世人再现着桂林当时的民俗风貌,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订正了文献记载的谬误,具有重要的历史、工艺和文化价值。可以说,桂林石刻是中华魁宝,是文化桂林最具特色的遗存之一。

2016年,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入选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使得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得以成熟和完善,让众多的桂林石刻珍宝绽放了文化魅力!

韦可祥,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师承杨寅生、胡湘武。自1997年起到桂海碑林博物馆开始就一直从事石刻传拓工作,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总结,继承和发展了具有石灰岩石质摩崖石刻的传拓技艺。

提起自己的技艺,韦可祥充满了自豪感。韦可祥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出处就是他的师父杨寅生和胡湘武在拓碑过程中发现的。

韦可祥表示,师父们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发现意义非同凡响,进一步证明了早在800多年前桂林山水的美就已经被世人大为赞赏。传拓技艺对于永久性保存石刻上的文字和图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师父们对石刻瑰宝的发掘和保护深深地影响了韦可祥。

在实践中,韦可祥不断的摸索适用于桂林石刻的传拓技艺。在传拓的七个步骤中针对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沉着细致,完成每一副拓片作品。

拓本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记录。在拓片的档案登记表上,捶拓人、捶拓时间、石刻的内文等均要有详细记录。

传拓的时候,根据器物的不同和着色的不同,其技法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传拓技法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拓本,例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乌黑发亮的乌金拓,以朱砂上墨的朱拓、色彩丰富的彩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等。

桂海碑林博物馆,是桂林市从事石刻保护、研究、陈列、宣传的专题博物馆,坐落于桂林石刻最集中、史称“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龙隐岩。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曾燕娟向我们介绍了博物馆对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传承工作付出的努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刻或磨蚀、或损毁,拓片作为珍贵的文物可供人考辨和佐证历史。虽然当今高科技手段已进入到文物保护和信息读取等领域,但通过手工传拓采集拓片,仍然是完整地保存石刻历史信息不可替代的方式。据专业人士预计,对桂林石刻全面的拓片完成要到2020年左右。我们期待更多的石刻珍宝和拓片惊艳面世,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的发扬光大让桂林文化绽放异彩光芒!

编辑:小谷

『括风瓯韵』·​ 青田塔山湾摩崖石刻

名称:塔山摩崖石刻

地址青田县腊口镇石塔村塔山湾

年代:民国二十三年(1934)

塔山湾摩崖石刻位于青田县腊口镇石塔村塔山湾330国道岩壁处,古时,此地山巅建有一塔,1954年毁,村以此塔得名。

塔山湾摩崖石刻内容为“塔山灣 民國廿三年鑿成公路督工專員丘遠雄麗水各路工程主任黃慶慈志”。“塔山湾”三字楷书阳刻,落款阴刻,面积约3平方米。记录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时任丽水县长的丘远雄及工程主任黄庆慈修建青温公路的业绩。

史料记载,丘远雄,广东人,民国21年至26年(1932~1937年)任丽水县长,曾兼任处属(指旧处州府所属各县)公路督察专员、处属公路筹款委员会副主任,为建造丽水至缙云、丽水至青田、丽水至云和公路筹集资金和调集人员作了很大努力,为修筑丽水县城至三岩寺、丽水县城至南明山脚公路,业绩卓著,曾有“公路县长”之称。

来源:丽水档案

-end-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