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在赤坑镇交赞村,原是当地谢姓居民祖祠“肖梅谢公祠”。三进三开间,深29.67米,宽11.36米,面积37平方米,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瓦脊上彩塑装饰吉祥图案。左右两侧外为走廊与附属侧房,门口为广场。

厚植红色根脉,探寻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

主办:莆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承办:东南网莆田站

【东南网TV】惠民人社·工伤保险在身边:工伤保险进企业

守护革命遗址,追忆先烈事迹。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中共莆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共青团莆田市委、莆田市通联站、东南网莆田站共同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再走长征路之争当革命遗址守护人”系列宣传活动,用双脚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用镜头和笔触描绘新中国70年的壮美画卷,激励全国人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东南网莆田融媒体中心出品)

自2019年9月16日起至10月1日期间(每周一、三、五),《争当革命遗址守护人》纪录短片(第一季)通过不同革命遗址守护人的视角,向网友陆续展示陈国柱故居仙游革命烈士陵园哲理钟楼等七个革命遗址背后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和红色记忆。本期由黄怡萍为大家讲述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的故事。也欢迎广大网友加入“革命遗址守护人”的队伍,共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旧址风光

东南网莆田9月27讯(本网记者 杨超斌 李剑军)大洋乡地处莆田、仙游永泰福清交界处,是闽中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闽中支队的火种在这深山密林中点燃,鲜艳的红旗也飘扬在这崇山峻岭之间。

闽中司令部全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闽中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的一部分,也是全省建制比较完善的一支武装队伍,有正规编制约6000人枪。

△闽中司令部五角亭

走近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闽中司令部五角亭。亭中展示了福建省委原书记陈光毅于1991年为闽中司令部旧址题写的碑文。

通过旧址的月洞门,一座朴实的雕像跃然眼前。雕像展示了一位身背布袋,手拿旧式武器,脚上穿着简陋草鞋的游击队员。通过雕像凝视前方的神情,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小米加步枪的艰苦斗争岁月。正是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决战到底的信念,才成就了我们现在的大好河山、美好生活。

走进闽中司令部陈列馆,三个展厅分别介绍了1926年至1934年闽中革命历史,1934年创建闽中游击区至1945年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闽中革命斗争史以及1945年至1949年解放时期闽中革命斗争的情况。

在展厅内,一个立体的大洋地形沙盘尤为夺人眼球。由于涵江大洋西临仙游,北靠永泰,东近福清,南向新县。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沙盘展示了当时闽中政治和军事的指挥中心——闽中司令部机关;被服加工厂——善扬宫;兵工厂——贵峰岩;印刷厂——万安寺;粮仓旧址——水头宫;疗养所——带雾寺;悬钟岭战斗遗址等。这些革命遗址,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引起神思,不禁缅怀,永远牢记无私无畏的革命先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

革命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有许多家庭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整个闽中,游击队员有三万多人,在经过3年游击战争,8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牺牲了两万三千多人,仅仅剩下七千人。1988年12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批示确认闽中游击区为南方8省15块游击区之一。

遗址旁的一口古井被当地村民亲切的称为“红军井”,其背后蕴涵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49年7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9侦察营抵达大洋与闽中游击队胜利会师。突然来了这么多解放军,井里的水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于是解放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老百姓齐心协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这口井挖深挖宽,这口井见证了当年解放军和群众之间的深情厚谊。

△"走向胜利"石雕

沿着古老的石阶,漫步走向屹立于小山坡上的“走向胜利”石雕。解放前夕,大洋这片红色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

1949年7月27日,国民党福建当局在得悉闽中司令部与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在大洋会师的消息后,立即以省保安6团为主力,纠集3000多人,从四个方向饿虎扑羊般扑向大洋,妄图一口吃掉闽中支队和解放军先遣部队。从兵力上讲先遣部队侦察连加上司令部游击队员,总兵力不足500人,可谓敌强我弱,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阴谋,司令部广泛发动群众,决心打一场依靠群众的大洋人民保卫战。经过了三天三夜的大战,由于解放大军的步步进逼和游击队的频频袭扰,进犯大洋的敌人终于在8月1日早晨匆匆撤往福清。大洋军民终于用反“清剿”斗争的胜利,迎来了南下的人民解放军。

据悉,当年参加过大洋保卫战,时任解放军先遣部队侦察连连长的李尚盈回忆,在大洋保卫战中,除了参加战斗的解放军部队外,游击队也持各种旧式武器,担任警戒,配合作战;妇女们组织后勤队为前线服务;儿童团在游击队的领导下全部动员起来,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套路条,严防敌探进出。可以说,大洋保卫战的胜利,凝聚了大洋人民的心血和汗水,集中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德庆红色印记 | 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二团团部旧址——清任书室

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二团团部旧址——清任书室,位于德庆县凤村镇大村村。绥贺支队二团在清任书室召开了多个重要军事会议,指挥过多场战斗。清任书室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军事要地,为德庆县地方党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二团团部旧址位于广东省德庆县凤村镇大村村。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及二团建立后,为开辟游击新区,二团团长刘超明带领部队挺进凤村九龙盆地。在攻打下氹窟、洞坑坪、匝村顽敌后,即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大村寨的清任书室为二团团部驻地。

△德庆县凤村镇大村村的清任书室

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第二团主力开进凤村九龙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后,支队第二团领导机关即设在大村的清任书室,时间长达一年之久。绥贺支队二团在清任书室召开了多个重要军事会议,指挥过多个战斗。

△经修缮后的清任书室

1948年7月,绥贺支队司令陈胜、政委叶向荣在清任书室内召开武工队长会议,研究攻打国民党双郭自卫队战事。会后,武工队偷袭了双郭自卫队,歼国民党自卫队员30多人,缴获长短枪30多支。同月下旬,在清任书室门前广场召开数千人的群众大会。会上,陈胜、叶向荣作了讲话。国民党德庆当局对九龙游击根据地的日益扩大感到不安,派出县自卫总队“围剿”九龙武工队。二团暂时撤出九龙,接着夜袭国民党县自卫总队,毙敌3名,伤敌8名,缴获步枪11支、机枪1批。

△粤桂湘边纵队老战士合影

从左至右:陈胜、李海、叶向荣、梁嘉、林锋、黎雄

1949年8月15日,绥贺支队二团在清任书室门前召开群众大会,对外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第二团”番号,并宣布二团团部设在清任书室。 8月30日,绥贺支队二团在清任书室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研究攻打凤象乡公所。 9月1日晚,绥贺支队二团集中队伍170多人,在团长刘超明率领下,攻打凤村圩的国民党三乡部队,活捉了国民党三乡联防队队长罗剑波及其部下30多人,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40多支,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气焰,为解放德庆奠定了基础。清任书室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军事要地,为地方党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战士的手稿记录资料

清任书室,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坐西向东,为砖、木、石结构,长13.65米,宽37.21米,建筑面积447.75平方米,有四房两厅四走廊两个天井,基本陈列主题为绥贺支队二团领导人。

清任书室革命建筑物(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二团团部旧址)于1988年2月被德庆县委公布为德庆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8月被德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德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在清任书室为学生讲解革命历史

(图源:德庆县凤村镇中心小学)

- THE END -

来源:德庆县融媒体中心

记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讲解员徐孝旺

身穿洗得泛白的灰军装,腰间别着一副扩音器,72岁的退休教师徐孝旺每天早上8点钟,都准时来到位于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的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准备接待前来的参观者,为大家义务讲解。寒来暑往,他已满怀激情地讲解上千场次,让4万人次游客了解了发生在这里的那段历史

徐孝旺所在的孙村镇中分村,曾是谭震林将军指挥“繁昌保卫战”的司令部驻地。 “这段厚重的历史不能忘,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丢。”50年前,还是小学教师的徐孝旺就自费搜集整理当年抗日将士资料,采集民间记述,收藏抗日遗物,努力让红色革命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退休后,徐孝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份红色文化事业上。建设纪念园、收集文物、征集抗战物品、四处调研史料,这些事都需要资金投入,他省吃俭用,把自己的退休工资都贴了进去。最艰难时,他花光了所有积蓄,借了很多债,最后靠子女赞助两万多元才得以渡过难关。最终,抗战纪念园成功建成,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得以恢复重建。为还原抗战将士的战斗和生活原貌,徐孝旺还劝勉村民保留当年留下的青砖小瓦老民居。

纪念园建成以来,徐孝旺成了长年的义工。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在他饱含深情、催人泪下的解说下,一次又一次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广大群众深受革命传统教育。徐孝旺的义举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可。2013年,他当选“中国助人为乐好人”。2016年,他被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