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我梁公祠

济我梁公祠

在怀城镇高凤村高凤小学旁有一座祠堂——“济我梁公祠”,她象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怀集县城,整座建筑艺术精美,是怀集县至今保存完好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古建筑。

怀集原本古建筑颇多,只因破四旧思想影响而使大批古祠庙古楼堂毁于一时,特别是县城几乎绝迹,独遗下怀城文昌阁和济我梁公祠保存完好地见证历史。文革初期“济我梁公祠”被用作生产大队的粮食仓库,以确保交公粮和集体储粮之需,因此“济我梁公祠”保存了下来。

“济我梁公祠”建于清光绪17年(公元1819年),次年竣工,是众嗣孙为纪念玄祖梁公乐善好施之美德,以期后人之效仿而建的宗祠,至今已有185年的历史。传说梁玄公为人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广行善事,为当地修桥筑路,功德无量,当地百姓尊称他为“济我梁公”,以后便演成了字号。济我梁公由于修德养性享寿一百零八岁,朝庭闻其德寿兼至,赠以“鹤龄旌表”四个斗大楷书,以彰其美德。

“济我梁公祠”为三进四廊古式砖瓦建筑,建筑面积535平方米。祠内有10条约8米高的通顶花岗石柱,花篮式柱础支撑主梁,二进正中有八扇高4.5米的木刻雕花屏风门。每进内墙四周顶部均绘有精美壁画及诗词,大门正中上壁绘有姜太公八十岁遇文王的渭水遇贤图,更是寓意深远。一进顶脊由佛山陶塑组件构成,大型花鸟图案栩栩如生,两旁有砖砌灰雕吉祥图案,妙趣横生。二进顶脊有双麒麟和花鸟吉祥陶塑组件,色彩鲜艳夺目,华丽高贵,是不可多得的彩陶塑精品。别外,每进前后瓦口荫屏均为木透雕花鸟吉祥图案,极其精美。整幢建筑选址恰当,建筑讲究,装饰精美,是研究清代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

此外,在“济我梁公祠”左侧有一幢中西合璧建造的学堂,属民国初年建筑,融汇了中西文化精华,与“济我梁公祠”一起相互辉映,叹为奇观。

我的祖先——黄氏峭山公!峭公祠!祖先墓园!

黄氏大家族

我的祖先——黄峭山公

黄氏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和上古黄国。其中潢川黄国后裔繁荣昌盛,在今天数千万黄氏后人中,大多数自称是这个黄国的后裔,我所在的这一支也不例外。潢川地处淮河上游,物产丰富,人口迅速膨胀,后来西迁至汉中平原,形成了著名的江夏黄氏大家族。江夏黄氏起源于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为楚相的春申君黄歇,闻名于被汉章帝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大孝子黄香。香公后裔极为兴盛,不断向大江南北扩散。在魏晋至五代时期的第二次民族大迁徙浪潮中,大批江夏黄氏子孙向东南方迁徙,其中一支经由光州固始古黄国辗转南下,最后进入福建邵武境内,形成了著名的邵武黄氏大家族。黄裳,就是邵武黄氏早期的始迁祖。而黄峭山,则被后人尊为邵武黄氏的大显祖。

峭山公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名不见经传,事不载史志,但在千千万万黄姓家族中,其知名度绝不低于黄歇、黄香、黄庭坚诸辈,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峭山公,他娶了三个妻子,分别是上官氏、吴氏、郑氏,每位妻子各生七子,共有二十一子。

上官氏生的儿子是:和、梅、荀、盖、楚、龟、洋,

吴氏生的儿子是:政、化、瞿、卢、福、林、塘,

郑氏生的儿子是:发、潭、井、城、延、永、层。

峭山公有一百个孙子,十三个孙女,三百三十四个曾孙,一百一十六个曾孙女,可谓人丁兴旺,家族繁荣。

诗云: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前香,

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黄氏峭公祠

黄氏峭公祠大门前

祠内大殿

神龛

广场照壁

祖先墓园

墓道牌坊一

墓道牌坊二

公墓

锡公墓墓碑

峭公墓全景

峭公墓前远景

峭公墓墓碑

峭公墓旧貌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思源井

上官氏夫人墓

上官氏夫人墓墓碑

吴氏夫人墓

吴氏夫人墓墓碑

郑氏夫人墓

郑氏夫人墓墓碑

峭公【遣子诗】

黄峭二十一子迁徙分布

黄和,峭山长子,字维栋,名肇基。生於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辛亥正月十七日卯时,排行第一。官奉训大夫,居和平下城堡,后徙迁龙归为始祖,卒于天圣丁卯年十月初三日亥时,葬水口象形。夫人张氏生于乾礻右 年庚戍五月初十日已时,卒时间未考,葬南庄。生子一,震(大衍),继妣丁氏,生子四,文贵、文茂、文彬、文锦,广东阿婆,福建平和新修黄氏宗谱记载:再妣何氏、曹氏生子七;显达(恩贡生)志玄,宏基(刑部官),有恭、三友(县丞)、奇方、思明

黄梅,峭山次子,字维相,生於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癸丑八月初二日寅时,排行第二。居泰宁县梅口,后迁江西,妣汪氏,生于唐乾宁三年丙辰六月二十日辰时,生子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念十。河婆、平和宗谱记载:后娶周氏、蔡氏,生子四:文六郎(应恒)、文七郎(明范)、文八郎(诚初)、文九郎。(后裔多居福建泉州)。

黄荀,峭山三子,字维桥,生於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丙辰七月初三日丑时,排行第三,居泰宁长兴上高堡上荀,宋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三十七名,官至大司徒。妣李氏生於光化三年庚申四月二十四日子时,生子三,庚一、庚二、庚三,河婆谱载:又娶吴氏,生子四,允帮(千一郎,官知府)、仁卿(千二郎,左府职)、兆达(千三郎,府学)、至琮(千四郎)。

黄盖,峭山四子,字维林,名祺,又名金标。生於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壬戊六月二十七日亥时,排行第五,居邵武四十一都盖竹。后迁南丰府,又迁河南开封府祥府县,官江表虎臣挂印大将军,妣白氏,生卒未详,葬中村大屋背。继妣胡氏,葬白云庵印匣山。副妣熊氏与胡氏同葬。严氏,生于梁太祖乾化二年壬申正月二十八日子时,共生子九:立祖、建祖、承祖、受祖、益祖、宣祖(居中标)、仁祖、厚祖、德祖(居横坑),河婆谱记述:再妣张氏生子:凤林、祥林。

黄楚,峭山五子,字维松,生於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己已十一月初一日午时,排行第八,居建宁县楚溪上堡上黄坊,迁陈留县,又迁湖广沙府善花县。妣韩氏,生于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四子:丙一,名惟庆;丙二,名元标,官知县;丙三,名怀玉;丙四,名起顺。河婆谱记述:再娶方氏、李氏、郑氏,生子未祥。

黄龟,峭山六子,字维材,生於后梁太祖,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九月十五日卯时,排行第十一,居将乐县上龟洋,妣郑氏,生于贞明二年丙子八月十九日辰时,生子二,长兰、庚一,河婆谱载:继妣邹氏、秦氏,生子三:崇芳、熙重、有俞。

黄洋,峭山七子,字维坊,生於后梁太祖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丙子七月十七日午时,排行第十三,居沙溪黄洋严前。妣刘氏,生于贞明五年己卯三月二十六日已时,共生子三,千一(昭)、千四(其盛)、千六(庭轩)。河婆谱载:继娶唐氏、倪氏、卓氏,生子:千二(与)、千三(敏)、千五(肇明)。

黄政,峭山八子,字维柱,名有恒,生于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辛未二月二十九日辰时,排行第九,居禾坪竹粟下,宋太平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一百七十一名,官司空。妣张氏,生于贞明四年戊寅六月初一日亥时,卒於宋雍熙四年,与夫同葬大鼠岗枫树下,妣张氏,生子一:何泰,何泰生三子:宵、丰、和贵。河婆谱载:继娶邹氏、罗氏、余氏、范氏,共生廿子,系岳、尚训、名世、朝元、中鼎、建璋、玄修、作霖、应乔(武举)、思敬(河南御史)、云波、承宗、子陵(知县)、鹏化、匡福(湖广布政司)、植梧、献明、明藻、清元、孕先(恩贡)。

黄化,峭山九子,字维杭,生於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正月十一日午时,排行第十,居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官至广州刺史,卒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辛卯二月十六日未时,妣尤氏,生于贞明元年乙亥三月初三日丑时,生三子,万四郎(字迪,名潜盛、讳道),万五郎,名礻右华,万六郎(名逵,字孝杰),闽粤两省化公传派极盛。

黄衢,峭山十子,字维梓,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乙亥三月廿一日卯时,排行第十二,居泰宁县永兴上下衢,妣汪氏,生于贞明六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子时,生子七,长十一、次廿一、三卅一,四秉著,五师魁,六明熙,七朝凯。

黄卢,峭山十一子,官维枢,名伟绩,生於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已卯七月初九日子时,排行十五,居泰宁卢田安吉坊。妣上官氏,生于龙德二年壬午九月十九日酉时,继妣宁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五月初六日卯时,生子六:宣卿(十七郎)、正卿(十八郎)、祥卿(十九郎)、廷卿(二十郎),道卿(名道),世卿(名世)。

黄福,峭山十二子,字维柯,生於后梁末帝龙德元年(公元921年)辛已八月十五午时,排行十六,居福州闽清县细村。妣万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乙酉九月三十日寅时,生子七:庆五、次六、三七、圣道、如皋、文卿。

黄林,峭山十三子,字维枝,生於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癸末二月初二酉时,排行第十八,居泰宁县梅林堡高公桥,后迁朱口,妣朱氏,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八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成生、见生、广生。河婆谱记载:继妣曾氏、肖氏,生子三:广行、廷彩、应蛟。

黄塘,峭山十四子,字维祯,名旭升,生於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乙酉十月二十八日丑时,排行第十九。居建宁县开山堡石塘,官至灵武参军。夫人郑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子时,生五子,戊一、辛一、壬一、大一、小一,河婆谱记载:继妣谢氏、胡氏,生子三:万一(汝厚)、万二(定省)、万三(复福)。

黄发,峭山十五子,字维梁,号发祥,生於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庚申四月三十日申时,排行第四,居禾坪坎头,官湖南县尉,妣上官氏,生于天礻右 二年乙丑九月初二日亥时,夫妇合葬小鼠岗。生子二:恂、茂。河婆谱载:继妣何氏、朱氏,生子四:征吉(官任镇抚)、景观(武举)、用常、善藏。

黄潭,峭山十六子,字维权,生於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癸亥九月二十三日卯时,排行六。居将乐县黄潭乡潭头,后迁江西吉安府永水县。官兵部尚书,夫人韩氏,生于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庚午二月初二日子时,生四子:佑、倬、叔、俊。河婆谱载:继妣刘氏、张氏,生子四:雅宁、师训、如王、圣烈。

黄城,峭山十七子,字维桃,名巨川,号十七郎,生於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丁卯四月初一日己时,排行七,居新城石塘,江西赣州瑞金石城堡,后迁平溪,再迁黎川三都圩,官中书舍人,卒於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已卯月,葬三都,妣朱氏,生於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辛末正月初三卯时,生子五,长朝桂、次念祖、三绍祖、四兴祖、五敏祖。河婆谱载:继妣张氏、涂氏,共生六子:克祖、绍祖、朝桂、念祖、兴祖、敏祖(后裔有分居江西南丰、宁都县)。三位妣氏均葬三都圩金斗窠。

黄延,峭山十八子,字维根,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戊寅九月十一日戍时,排行十四,居延平津口。妣王氏,生於后唐庄宗元年(公元923年)癸末十二月二十九日亥时,生子四:玉汝、玉标、三鲲公、四蛟公,河婆谱载:继妣陈氏,生子四,青宵、东瑜、城荫、金祥。

黄允,峭山十九子,字维柏,生於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壬午十月二十七日戍时,排行十七,居建宁县允盛堡毛坊。妣龚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九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长元凤(元四)、次汝定、三汝安。河婆谱载:继妣吴氏,生子五,元勋衮全、德辉、安雅、宾兴。

黄井,峭山二十子,讳国臣,字维杨,又字君宠,号子城。生於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戊子四月二十四日辰时,排行二十,居江西南丰龙井双井头(现今付坊乡)。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官朝烈大夫,太平兴国四年擢刑部尚书,钦赐铁简上赞云:“命世奇才,山头重望,忠贤烈日,威飞秋霸。”夫人李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申时,生子五:大成、大全、大同、大忠、大用。河婆谱载:副妣载氏、朱氏、丁氏,生子八:历尧、万舜、贲毓、职权、成刚、奎聚、成廉、成恕。公妣墓葬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石门后弯(南丰董家店朱家坊石门后山峦上)。

黄层,峭山二十一子,字维杉,生於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庚寅十一月十八日酉时,排行二十一,居延平黄层口,妣魏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巳十一月十九日申时,生子二,裕功(十五郎)、裕万(十六郎)。河婆谱载:继妣陈氏、倪氏,生子七:士远、达智、达仁、达勇、祖吉、士珊、宪矩。

老开封|开封宗公祠(普济寺)

宗公祠简介

宗公祠位于开封市西门大街北侧,为纪念北宋名将宗泽而建(一说为纪念宋国公冯胜而建,称宋公祠)。对于该祠,清代《祥符县志》中多有记载。现存为清代建筑,有拜殿、大殿及厢房等。拜殿为卷棚歇山式,大殿及厢房为硬山式。其中拜殿与大殿屋面勾连搭而成,使整座院落形成了富有变化的屋面形式。宗公祠建筑翼角高耸,檐部施有单翘三踩斗拱,整体风格灵巧秀丽,建筑结构形式颇具古意,反映了河南地方建筑"袭古"的风格。特别珍贵的是建筑构件上尚保留有珍贵的古代河南地方彩绘,这些都使得宗公祠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清初顺治年间《祥符县志》“宗公祠”条目记载:“二月十六,八月十六日祭在县治西北祀宋东京留守宗泽、赠观文殿学士,谥忠简。嘉靖三十八年都御史章焕建。万历九年督学衷公贞吉议祀有记。明末河水没。”衷贞吉系江西南昌人,明嘉靖年间进士。万历年间任河南督学、后升任巡抚。他撰写的《宗公祠记》对宗泽的历史功绩及建祠缘起有详细的记载。

乾隆帝年间的《祥符县志》中也有宗公祠的记载:“宗公祠在城西北,祀宋东京留守”。这些文献至少可以说明开封确曾有过宗公祠。系明代所建,位置在城西北隅,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市城建委的一位老同志回忆说:“他曾看见过一份老开封城图,这个地方标的是宗公祠。”再根据老百姓“宋公祠内祀宗泽”的众多传说,我们似乎可以认定,此处应该是宗公祠,至少应是明代所建宗公祠的遗址。

宗泽简介

拒当和议使

宗泽(1059年~1128年)宋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字汝霖,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进士,历任馆陶尉及龙游、赵城、掖县、登州等地地方官。他为官清正、严于职守、胆识过人,以“国尔忘家”著称于世。深为皇子赵桓所赏识。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攻汴,徽宗惧,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钦宗即位后急召宗泽进京,任命他为和议使,赴金营议和。宗泽面陈宋钦宗:“和议使容易使敌人认为我专为求和而来,请改为计议使。”钦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改授他为计议使。临行前,宗泽与同僚曰:“金人气盛,议和时一定会提出苛刻的条件,我此去宁愿一死,决不使国家蒙受损失。”后来,这些话传入钦宗耳中,钦宗怕宗泽触怒金人,坏了他求和的大事,临时又撤了宗泽的计议使,改派其为河北磁州知州。

宗泽奋力抗金

宗泽在磁州招募义勇、缮城治械,金兵久攻不克,乃绕道南下,再次围攻东京(开封),宋钦宗被迫屈服。派亲王(康王)赵构赴金营,名为求和,实为人质。赵构途经磁州,宗泽细陈利害,力阻其行,赵构从其议,遂留磁州,后返回河南相州汪伯彦处。宋钦宗取消了派赵构为人质的决定,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一说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以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命令他们回师勤王。赵构与汪伯彦由相州起兵,绕道东去山东巨野;宗泽率部单独向东京(开封)进发。行至濮阳南,与金兵遭遇,孤军奋战,连续十三战皆捷,金兵丧胆,宗军威名大振。再行至滑县,金人蓄意报复,集重兵将宗部包围,宗泽身先士卒,率领全军将士最终突出重围,抵达黄河北岸。正待他南下驰援京都时,前方忽传来了东京陷落,徽钦二帝被掳北去的消息,宗泽乃下令就地扎营,观察待命,再图恢复

东京留守

金兵攻陷京都后,拘徽钦二帝于金营之中,扶持傀儡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并于次年四月初一班师北撤。掳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宗室、贵戚以及官吏、内侍、宫女、技艺工匠、倡优等3000余人北去。金人撤走后,伪楚帝张邦昌没了靠山,加上遭到汴京广大人民和爱国官员们的抵制和反对,无奈之下,只得将御玺交还赵构。康王赵构乃于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极,即宋高宗。

宗泽得知康王赵构登极后,即前往参见,经主战派李纲等人的推荐,宗泽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尹(建炎元年六月十日),建炎元年八月五日改授延康殿学士,京城留守兼开封府尹。

是时也,兵燹之后的京都汴京遭到严重破坏,城墙残破不堪,金兵又常在黄河北岸活动。加上社会秩序混乱,盗贼四起,汴京百姓人心惶惶,很不安定。宗泽被任命为开封府尹来到汴京后,首先下令严惩盗贼、奸商,安定人心。并立即着手加紧修复城池,储备粮草,扩充兵员,并在开封城周围修筑了24座堡垒,联络各地义军,加强防守力量。当时河北有支义军,为首者王善,拥有70万人马,意欲攻占开封,宗泽匹马单枪往见王善,晓以大义,王善深为感动,当即表示愿意听从宗泽指挥,共图抗金大业。一时间各地义军杨进、李贵、杨再兴、王大郎等纷纷来归,并与河北八字军取得联系,相互策应,选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东京再次成为抗金之中心。

建炎二年(1128年)春,金人从西袭来,已至中牟白沙镇。宗泽派精兵绕至敌后,与白沙守将夹击金兵取得大胜。宗泽日夜操劳,不敢稍怠。在此期间,宗泽先后向宋高宗上书20余次,请他还都汴京,收复失地,均被权奸黄潜善、汪伯彦所阻,高宗不但不肯返回开封,有从商丘南迁扬州。宗泽目睹此情,内忧外患,背发疽疮。临终前对家事只字未提,只低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渡河而死于开封府尹兼京都留守任上。高宗闻讯后,遗赠观文殿学士,谥忠简。

宗泽死后不久,开封重新落入金军之手。金将宗翰由汴率军南下,直逼扬州。高宗赵构再次南下,奔镇江、过常州苏州,最终逃到杭州(临安),抗金事业再度陷入低潮。

宗泽及其子宗颖在东京留守期间的种种活动,深得京城父老之爱戴。其部分后裔至今仍在杞县宗店乡一带生活。

宗公祠/宋公祠

既然是宗公祠,为什么现在又有人叫它“宋公祠”呢?当然事出有因。

清光绪《祥符县志》载:“宋国公冯胜祠在新昌坊,祀明朝功臣冯胜。成化十一年建。有功于汴故祀之。明末河水没”从这份记载与前述宗公祠记载一并看:宗公祠、宋公祠均建在开封西北隅,二祠均于明末毁于河患,埋于地下。而文献上对二者均无详细的地标,使我们今天很难断定其确切位置。二祠所不同的是冯胜生年晚于宗泽,但在开封立祠却在宗泽之前。宋公祠建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较宗公祠早80余年。现在城隍庙后街这块地方,究竟是宗公祠,或是宋公祠遗址,很难断定。

从这个祠堂现存的大殿及东廊房看,系清代建筑格式。根据光绪年间《祥符县志》关于宋公祠明末没于河水,未见有重修字样的记载,可以明确认定的一点,就是截至光绪之前,开封并未重建宋公祠。而开封建庙立祠最盛时期在乾、嘉至道光同治之间。到了光绪年间以及其后,国家积弱、民生凋蔽,开封已经很少再建庙了。如果这里确是冯胜的宋公祠,光绪年代修的《祥符县志》是不会不作记录的。由此可见。这个祠堂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是冯胜的祠堂,这可能只是一场误会,或者是被人横生枝节的一段插曲而已。

宗公祠口碑

口碑,虽不能说完全正确,但有时候却可补正史之不足,牵出某些历史的真相来。为此我访问了农工民主党开封市委原秘书长赵培书先生。解放初期他任教于城后一小,校址就在这个祠堂(解放以前这里是河南省立开封第九小学,(老百姓俗称老九小)解放初期正门大殿、二殿及两侧廊房都是教室,后大殿是全校教师办公备课的地方。朱门格窗,彩栋飞檐,大殿后是体操场,一切规则有序,洁净整齐,还保持得相当完好。当时有人曾询问一位区文化馆的老传达(按年龄计算应是前清代遗老了)他说:“这个祠堂祀的是北宋末代开封留守,叫什么名字记不清楚了。”记不清名字不要紧,记住是北宗末年的开封留守就足够了,他必是宗泽,而不是冯胜。

“宋公祠里祀宗泽”的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前几天报社记者访问的那位在附近居住了几十年的李先生,仍然是这种说法。至于纪念宗泽的祠堂为什么叫宋公祠,却没有多少人理会。日前我去那里转了小半天,问了好几个人,对此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只有一位老先生说:“宗泽是宋朝将军和留守,自然是宋公祠了。”这种回答当然不对,但却可能是普通百姓最朴素的认识和心理反应。当我问他们知不知道冯胜,这里有可能是明代宋国公冯胜的祠堂时,竟没有一个人知道冯胜。实际上就连我这个念过几年书的笔者,对冯胜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恢复宗公祠

据市文物管理局一位同志介绍,他们正积极努力进行产权协调,争取早日修缮宋公祠,为开封增加新的景观。我建议应顺应民意,恢复“宗公祠”原名,结束“宋公祠里祀宗泽”的尴尬局面,宗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抗金名臣宗泽而建的供后人瞻仰的一所保存较完好的院落,全国仅此一家而更显得弥足珍贵,欣闻市政府拿出专款进行修缮,这样就形成了南有岳飞庙,北有宗泽祠,使古城现存有关北宋东京历史文化遗存更加丰富,既增加旅游景观,又新增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岂不更好!谁知现在却改头换面成了普济寺,可叹!普济寺、广济寺全国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我们的宗公祠唯此一家!可惜之极!我们在对待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上、维系古城生命的文化传承上不要急功近利!眼光要放远一些、深邃一些!让我们的古都历史文化气息更浓一些!

现在普济寺图片

图片来源于渺居室主及刘海勇老师

不得转载

济宁南池公园的王母阁和少陵祠

王母阁和少陵祠的开放,丰富了南池公园的景观。

王母阁是道教建筑,里边供的除了道教神仙外,还有一堆宝葫芦之类的法器。

少陵祠(杜甫纪念馆)与太白楼(李白纪念馆)相距两千米,老哥俩也算是又见面了。

19岁的杜甫来到临沂游历,这是他第一次来山东。33岁的杜甫在济宁李白告别,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山东。

19岁到33岁之间,是他这辈子最好的日子。他在山东写了很多豪迈的诗,比如泰安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济宁写的“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之前同学说:“感觉杜甫后期的诗不如早期的诗好,没有那种气势了,显得太悲情。”

我说:“这个锅不能甩给杜甫,为什么他早期的诗有气势?因为他家族一群当官的,他年轻的时候不愁生计。可是后半辈子就没这种好日子了,他中年的时候,家里穷到把儿子给活活饿死的程度,晚年他又得了糖尿病,一天不如一天。他要是还能有年轻时的心态,那才是邪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