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寿牌坊

贞寿牌坊

昔日,封建统治者,为了愚昧妇女,严格要求妇女坚守贞节,力尽妇人之孝道。在封建社会里的许多年青妇女,一旦丈夫死去,便作寡居,不思再嫁,以博取坚守贞节,尽守妇道之孝芳名。当时,这样尽孝守节的年青寡妇为数不少,社会上为稳住这些寡妇的芳心不思再嫁,便树立了一座“节孝流芳”的石碑坊以为寡妇树碑立传。这样做法,虽属愚昧,但却可使不少年青寡妇得以安慰而求心理上的平衡。

贞寿牌坊座落于德庆县官圩镇江村,距今170多年历史,见证了江伍氏身见七代的殊荣。现为德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岭村有一座距今近180年历史的“贞寿之门”牌坊

了解花都从这里开始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载“康熙四十二年覆准老民年登百岁者照例给与建坊银并给升平人瑞匾额老妇寿至百岁建坊悬额与命妇同……耆寿至百岁,由督抚题请旌表者,寿民给与‘升平人瑞’,寿妇给与‘贞寿之门’。兄弟同臻百岁者,给与‘熙朝双瑞”’,夫妇同登百岁者,给与‘期颐偕老’诸字样。”

也就是说,在清朝,能活到一百岁的老人,将会得到朝廷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的方式表扬。在炭步镇华岭村华岭山下的水塘边,就有一座为旌表骆郑氏而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贞寿之门”牌坊

牌坊坐东朝西,为三间四柱冲天式。花岗岩结构。宽6.4米。四柱均为方身圆角,边长35厘米,柱顶坐石狮。明间柱高7.3米,正间宽3米。石额正面刻“贞寿之门”,背面刻“百岁流芳”,上置“圣旨”牌,背面刻“恩荣”两字,周围配有龙纹石刻图案。两次间各宽1.7米,柱高7米,上均有石额。石额正面刻着广东巡抚怡良为骆郑氏建立“贞寿之门”牌坊的批文,与为骆郑氏建坊子孙的名衔。背面左右分别镌刻“桂馥”、“兰馨”。四柱脚均有抱鼓,中间两抱鼓高1.6米,两侧抱鼓高1.4米,均刻有凸花图案。

牌坊铭文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怡良,案验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准礼部咨,题覆广东花县寿妇骆郑氏现年一百一岁,请旌一疏,于道光十九年三月初八题,初九日奉旨:“郑氏著加恩赏给上用缎一匹,银十两,余依议。钦此。”钦遵。抄出到部。相应抄录原题行文该抚遵照办理。等因。到本部院。准此,合就檄行备案,仰司扎府,即便转饬花县,遵照例支坊价银两,给寿妇骆郑氏本家祗领,自行建坊,并给与钦定“贞寿之门”旌表字录可也。

寿母骆郑氏乃敕赠儒林郎伟彰公之继配也。

敕封儒林郎候选藩经厅布政使司理问长男宗扬、例封登仕佐郎次男辉扬、例封登仕佐郎四男声扬、五男进扬、六男浩扬、候选县分司七男廷扬;孙:例授儒林郎候选布政使司经厅光榕、职员光润、职员光洪、光炳、光杰、增生光霖、光仪、职员光裕、光绶、光祐、光纯;曾孙:维彬、维标、维根、维梁、维桢、维枢、维树、维榛、维樵、维桐。敬谨仝建。

“贞寿之门”牌坊铭文中的寿母骆郑氏,据民国《花县志.卷九》载,她是骆有显的继室,骆维彬曾祖母,华岭人,高寿103岁。她曾孙子骆维彬,同治六年署湖北东湖知县。

从铭文得知,牌坊建造为朝廷拨款自行建造,“贞寿之门”为皇帝赐的字录,当时101岁的骆郑氏还得到皇帝的奖赏的一匹上等绸缎,银十两。而且,骆郑氏的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健在的子孙曾孙有27人之多。另,据骆氏族谱记载,她的曾孙骆维桢他为人好善,捐资供养村中节孝妇女11名,两次考取佾生,以经古进第一名痒生,以廪生捐贡生,选用训导(未仕)。

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岁,在疾疗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实属不易,还获得朝廷的表扬,世间少之又少,确是一件十分荣耀的大事。据民国《花县志.卷十二》记载,花县共有四座百岁牌坊。一在华岭村骆有显之妻郑骆氏建;一在上古岭村光绪五年候耀光之妻梁氏建;一在田心庄光绪二十九年欧阳善聪之妻刘氏建;一在茶塘村光绪三十二年汤铭振建。

由此可见,这座距今将近180年历史的“贞寿之门”牌坊,不仅是华岭村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骆氏子孙的殊荣,更是华岭人尊老敬老的历史见证。

免责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

首届“华狄杯”征文大赛正在火热投稿中,中小学生加油哟!详情请点击:

【征文】小伙伴们,首届“华狄杯”征文大赛开锣啦 ,奖金+奖杯+证书

编辑:小狼

或长按指纹加关注

皖南贞节牌坊景点内容 皖南贞洁牌坊

1. 皖南贞洁牌坊

  查济古民居旅游景点:30.00元/人.张  备注:  1、主要参观景点有星五公民宅、宝公祠、德公厅屋、洪公祠、二甲祠、 王兆兰、查均成、王根新等民居及周边的古桥、古塔。  2、学生、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15.00元/人.张  3、残疾人、儿童免票  查济村位于皖南泾县城西60公里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查济村位于皖南泾县城西60公里处。 该村的村民十有八九是查姓人氏。在唐朝初年查姓人氏到这美丽诱人的地方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明末清初这里查姓人氏最多时有7万多人,依山傍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绵延数公里。查村查姓的概况,由此可见一斑。  据查济明清古建保护协会的查克定说“为什么叫查济呢?这是因为我们姓查,同时我们祖先呢?那个时候封在查地,就在济阳县,所以,现在我们后人,各取一个字,取名查济。” 关于它的特色,有诗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据说古代的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十八座。村外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门,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岑溪、 许溪、石溪三条小河穿村而过。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是陈旧破碎的景象,农妇在溪水中洗衣,狗在巷中慢走,昔日的繁华变成了今日平静的农居生活。  如今的查济更像一个熟睡的老人,在其苍桑的眉宇间透露出昔日的繁盛。查济是个规模很大的村庄,可是似乎在建村时不曾整体规划过,因此整个村子的布局略显得有些零散。在我看来这个村子像个迷宫一样,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又像这里已经走过了。但查济的巷子又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  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这里的大部分房子还住人,我们像串门般随意进入居民家中转悠,主人早已习惯,自管自忙活着,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对我们以特别的关注,这令我们更感自在些。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 字形天井,窗又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  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那令人骄傲的飞檐木雕、柱础石雕与高大的门头砖雕,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 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 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并非是古代查济人没有财力或不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查济文风极盛。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朴典雅。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那么查济人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 “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108座庙、108座祠堂。  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

2. 安徽的贞节牌坊

《一个错误》是由钟镇涛原唱的。

《一个错误》是琼瑶填词的一首单曲,也是电视剧《两个永恒之烟锁重楼》的片尾曲。

《烟锁重楼》是由陈俊良执导,钟镇涛、刘雪华等主演的民国爱情电视剧,与《新月格格》为“两个永恒”系列。

该剧讲述了民国初年,在以贞节牌坊出名的安徽省白沙镇,夏梦寒和江雨杭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相爱的故事。

3. 安徽贞节牌坊村

明朝时期,各地出现的烈女非常之多,为了自己的贞节,可以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据《明史》记载,明朝的烈女比前代都高。这就和明朝的制度有关,首先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理学,对女人的行为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纲常伦理有法律的规定,一旦违背就会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样对表现好的妇女,会设立牌坊,进行表彰,这就大概是明朝盛行贞节牌坊的原因吧。

4. 全国贞洁牌坊

贞洁牌坊制式为四柱三间,重檐古式牌坊,构件全部由花岗岩制作。上端立有一铁叉子,象征着“寿”字。左、右两栋高5米,宽1.7米,地基宽2.42米。中栋高5米,总宽6.2米,正面上方刻48个字,四角 四个望天狗和铁马,重檐八角,挂有风铃,檐下嵌有“御旨”刻石。横额和四柱上均有阴刻文字。中间二柱上刻写一副对联。背面刻有120字赞扬张氏丧夫后,细心照顾公婆,抚育幼子的事迹,及奏请建坊的经过。此文由举人复州学正薛安仁撰写,复州孙巨川书写,刻于道光二十一年十月。整个建筑结构严紧,造型美观,大方精致是一处难得的石牌坊,堪称“封建伦理之典范”,也标志着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对封建道德伦理的提倡。

5. 徽州贞洁牌楼

所谓“七道牌坊”出自琼瑶《烟锁重楼》。在剧中,七道牌坊是属曾家所有的,它们分别是:功德坊、忠义坊、贞节坊、孝悌坊、贤良坊、廉政坊和仁爱坊。作者用讽刺嘲弄的语气介绍,这七道牌坊不止是曾家的光荣,也是白沙镇的光荣,更是整个徽州的光荣。而实际上这七道牌坊却是毒害女性的枷锁,是男尊女卑的产物。

6. 皖南贞洁牌坊在哪里

皖南牌坊种类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有表彰孝顺的,有表彰贞洁的,有表彰功绩的,有表彰功名的,民间常见的是表彰贞洁的牌坊,一般指的是女的丈夫死的早,在婆家孝顺公婆,抚养孩子,受到乡里一致好评,地方上报朝廷,给予表彰,宗族出钱,树立牌坊。

7. 歙县贞洁牌坊

 行政区划:   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堨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   歙县夜景歙〔shè〕县 景点简介 歙县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1)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它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   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   渔梁古镇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2)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楼内为新安碑园,陈列有帖刻《余清斋》、《清鉴堂》。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太白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牌,古今名人楹联佳句。   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   (3) 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而且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   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里面展出了歙县历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书画、瓷器、歙砚等。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4) 徽商故里枣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   (5) 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 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特产   歙县物产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徽墨,以及被列为国家珍贵礼品的茶叶。   歙砚和徽墨   歙砚是砚中之上品,它的珍贵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样。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歙县还有“墨都”的雅称,无论是闹市还是乡村,出售徽墨、歙砚的店铺比比皆是,它们在店堂里悬挂的名人字画的映衬下,令人耳目一新。   歙县名茶   歙县的茶叶产量高居全国之首。“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锦上添花”、“海贝吐珠”等极品名茶列为国家珍贵礼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此外,歙县民间艺术的瑰宝“砖”、“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还有徽派盆景、版画、漆刻,以及新兴的徽州竹编、玉竹家具等,也都独具特色。还有三潭枇杷、三口蜜桔、金丝琥珀蜜枣、徽州雪梨、问政山笋、金竹贡菊、窨茶三花等,也很有名。   名称: 徽墨   介绍: 徽墨,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 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始创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这里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见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歙县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 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名称: 徽州贡菊   介绍: “徽州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徽州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将火,十分灵验。   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徽州贡菊”的制作十分讲究,鲜菊采下后,先用竹簟阴置晾干,然后用炭火悉心烘烤,成 后的贡菊以朵大色白者为佳。“徽州贡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能,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徽州贡菊”可以泡茶、泡酒,常饮菊花茶或菊花酒,能“清净五脏,排毒健身”,起到延寿美容的作用。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   名称: 三潭枇杷   介绍: “三潭枇杷”是我国枇杷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因产于新安江沿岸歙县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而得名。 “三潭”一带群山环抱三个大面积的深水潭,冬暖夏凉,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三潭枇杷”有20多个品种,在国外享誉的是“大红袍”和“光荣花”。“大红袍”黄里透红,“光荣花”花蒂处长了一个明显的五角星。一级枇杷每公斤只有20来个, 绵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个的“枇杷王”。   营养成分除含有较多的果糖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7,这是一种防癌营养素。在葡萄糖注射液问世前,我国中医常施用枇杷汁以维持不能进食者的生命。鲜食枇杷解渴生津,利肺健胃,有益于健康。   名称: 黄山绿牡丹   介绍: 特种工艺茶。“黄山绿牡丹”产于歙县大谷运乡海拔1400余米的南云尖。南云尖重峦叠嶂,沟壑纵横,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极利于茶树的生长。这里茶叶不仅芽壮叶肥,叶质柔嫩,而且由于芳草遍地,兰花繁茂,茶叶别具香味。清明采摘茶芽,经过杀青轻揉,初烘整形、选芽、理条、装简、造型美化、定型烘焙等工序,一朵朵绿色牡丹就制成了。   上等的绿牡丹茶呈花朵状,一芽一叶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匀齐,圆而扁平,白毫显露,峰苗完整。冲泡后.那一股股带熟板栗香气的茶香扑鼻而来,杯中花茶或悬或沉,茶尖茶芽徐徐舒展,犹如一朵盛开的绿色牡丹。细品一口,顿觉清香绵绵,回味甜润悠长。茶叶专家评价道:“黄山绿牡丹,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开汤后如盛开的牡丹花,既是饮用上茗,又可艺术欣赏,为茶中一创新。”

8. 贞洁古牌坊安徽哪里

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

最早的贞洁牌坊其实多以“节”字为主,多以古代士子为褒扬母亲养育之恩为名建立;但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理学之风兴盛,贞洁牌坊就逐渐以“贞”字为主,成为了又一座压迫女性的大山。

起初,女性在夫死后还多为自愿守寡,间或有殉情而死之人,但后期大户之家攀比贞节牌坊数量愈盛,甚至官员都以贞洁牌坊数量为自己政绩明证,期间被逼守寡、甚至被活活饿死的女性不计其数。

章丘的“贞洁功德坊” 被誉为齐鲁第一牌坊

在文祖镇东北十华里处,群岭环抱中,坐落着只有300口人、两条街巷的闭塞山庄——— 郭家庄。在南街胡同入口处,赫然耸立着一座精美壮观、磅礴大气的“贞节功德牌坊”。牌坊高达8米,宽约4米,厚1.8米。两侧基座上皆刻有“圣旨”及“名标天府”和“爵秩峥嵘”,下边刻有“赠登仕佑郎翰林院待诏郭允修孺人张氏坊,大清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牌坊两边柱石上有道光皇帝御书墨宝,对联分别为:“宠锡存思黄麻诏 恩荣家庆柴泥封”,雕有“二龙戏珠”“盘屈青龙”“吊挂金钟”“朝天猴”“宝葫芦”等图案,做工极为精细、考究。

若问及牌坊的来由,村里的长者会饶有兴味地讲述一段传奇故事:

本村村民郭允修之妻张氏,命运悲凄多舛,乾隆四十二年(1777),其夫病故。她一直未曾再嫁,孤守寒门,代夫支撑着郭氏家族。她踮着三寸金莲,天天起早贪黑出工上山,土里刨食。沿着其夫走过的细径,五冬六夏爬坡越岭、挑水灌禾,在山梁上踩平了一股长达3里寸草不生的蜿蜒石路,也便利了父老乡亲。后人立碑称“思夫路”。

张氏端庄俊朗,本庄、邻村的单身汉托人求亲的踏平了门槛、(破了唇舌,她均已赡养双亲为由笑颜推脱。本村财绅的浪荡少东,以帮装粮仓登高入囤,借机羞辱张氏,她恼怒至极,抡起扁担就把色鬼轰出门坎,使其一头栽倒在地。当时盛传的歌谣为:“妇道尽孝道,孤寡守二老,品端民敬重,张氏烈性嫂。”

其公爹打跑铁,染上老寒腿顽疾,张氏四处打听偏方土法。不顾山峭路险,钻云破雾到凌霄崖上去采挖“透骨草”,为公爹天天烫洗。历经六载酷暑霜秋,风雨不辍。在群山峻岭间“闯”出了一条光滑如洗的石板路,后人赞曰为“孝公径”。

张氏的儿子郭存龙娶妻生有二子,老大郭士礼主动休学在家,替祖母分忧消愁。张氏便3次翻岭跨涧,领长孙去前岭一位巧石匠家拜师习艺,不慎途中落峪,摔折左脚,从此自嘲为“铁拐张”。

张氏为让儿子郭存龙攻读成才,晚上摸黑纺线,白天蹬机织布,抽空还喂养兔仔羊羔,赶集换来银两。18岁那年,承龙去县城就读,结识了天资聪颖、品学兼优,但家境贫苦的学友康腾蛟,张氏闻知此事,承龙每次返校她都让其带两份给养、衣被和银两,来接济救助康腾蛟。大清道光八年,二人结伴进京赶考,承龙和腾蛟金榜题名,在京城任密阁校理,郭承龙官至翰林院待诏。

道光十二年冬腊,康腾蛟和郭承龙载誉荣归故里探亲。康腾蛟携带金银、丝帛前去答谢承龙当年助学之恩。一番寒暄之后,郭承龙对康校理哭诉,资助都是遵祖母所为,并细说祖母清白守寡、积德行善、勤俭持家的一生功德,嘱告康校理日后登朝进殿如能给祖母讨个名分,也算全家报答了其养育之恩,了却了一生心愿。

道光十二年四月(1832),康校理的奏折递交朝廷,道光帝准奏,发旨为张氏竖立贞洁功德牌坊,责令翰林院设计图纸,并御笔亲书牌坊对联及授金匾“恩寿荣光”。现在,此匾仍珍藏于张氏后人郭光臣家中。

道光十二年夏,郭存龙从京城押送的八抬大轿将图纸及所需银两等一齐浩浩荡荡星夜赶赴山东郭家庄。历时俩月之余,精美绝伦的牌坊耸立落成。庆典那天,戏班连唱三天大戏以示祝贺。四邻八乡赶来瞻仰牌坊尊容的乡亲多达千余人。此时,郭存龙双膝跪地抱着牌坊的立柱泪流满面,诚谢皇恩。此时,张氏已病故谢世40余载了……

贞洁功德牌坊历经近二百年的沧桑风雨和“文革”劫难,有幸完好无损,乡亲们都亲切而自豪地誉称牌坊为“齐鲁第一牌坊”郭家庄的“富贵门”、“荣耀门”。

作者:王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