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顶山炮台

龟顶山炮台

介 绍 龟顶山炮台在端州区西郊龟顶山上,建于1920年,是罗阳镇守使林虎在肇庆所筑的七座炮台之一。龟顶山在西江大鼎峡北岸,海拔230米,是肇庆西南的屏障,战略地位重要。炮台另配有三座烽火台和一座掩体工事。烽火台也在山顶上,相距36米,直径从3.8米到4.2米不等,青砖垒砌台壁;掩体则位于山顶东北面,在烽火台前沿稍低处,长20米,宽10米,底部离地面1.25米。

广东肇庆市

金堂淮口正在以云顶山、炮台山、九龙长湖、科

科玛小镇风情街沿沱江而建,以欧式建筑为主,集吃住行游购于一体的欧洲水岸小镇,是继南湖旅游度假区之后 ,森宇集团斥资50亿元人民币重金打造,和原来的几个景区共同打造一个集“休闲旅游、疗养中心、酒店餐饮及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休闲风景区
 

历史的印迹丨旗顶山炮台的前世今生

编 者按

古人云:“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刘公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和缩影。爱来刘公岛微信公众号推出“历史的印迹”栏目,深入挖掘刘公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带您穿越时光隧道,品读历史,传承奋进。

第十八期

旗顶山炮台

作者:孙圆圆

在“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所属28处文物遗址中炮台遗址的数量最多。这些遗址分布于威海湾南北两岸及刘公岛上,成为人们追寻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历史、凭吊甲午英烈、增长近代海防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旗顶山炮台便是众多炮台遗址中海拔最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

旗顶山炮台位于刘公岛海拔153.5米的旗顶山主峰,是北洋海军为加强威海卫基地海上防御而设置的。1888年,北洋海军宣告成军,选择刘公岛为舰队驻泊补给基地。其指挥机构所在地刘公岛除海军公所、铁码头、船坞与基础设施外,还修筑了六座海岸炮台,旗顶山炮台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座。炮台由北洋海军军事顾问德国人汉纳根设计,1890年建成,设24厘米口径平射炮4门,由总兵张文宣统率的北洋护军驻守。该炮台居高临下,可俯瞰刘公岛周围海面,位置十分重要。

英租时期的旗顶山炮台

炮台由地下掩体和地上炮位两部分组成。兵舍、掩体及弹药库倚崖而建,位于炮台南侧底部。兵舍由石块砌筑,设完好的通风系统,冬暖夏凉。为解决饮水问题,还修筑蓄水池。各炮位所需炮弹可由弹药库内直接提升到炮位,兵舍内炮手可沿外部阶梯迅速到达炮位。该炮台装备的4门24厘米口径平射炮,均为德国克虏伯厂生产的先进后膛炮,其火力可支援岛上其它炮台,还可与南北两岸炮台配合封锁海口。整座炮台设计合理,构造独特,坚固实用,具有海防炮台大型化和近代化的特点。甲午威海卫之战中,旗顶山炮台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与北洋海军及两岸炮台密切配合,击退日军多次海上进攻。

炮台内石砌建筑

而今,旗顶山炮台上4个炮位及兵舍、掩体、弹药库等仍保存完好,规模如旧。这些历史遗迹,为研究清末军事防务设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为真实地再现当年古炮台原貌,炮台遗址的管理保护机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投巨资复制了一门24厘米口径德国克虏伯大炮,安装在炮台旧址,为炮台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航拍旗顶山炮台 摄影/邹本东

“昔日古炮台,今朝更好看”。炮台遗址浓厚的历史氛围及周围幽静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刘公岛上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点。登上旗顶山炮台,极目东眺,浩瀚大海,令人心胸豁然开朗;西面望去,威海市区的美景尽收眼底。海风阵阵,松涛澎湃,置身其间,使人仿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坐标。

来源:《甲午纵横》

● 历史的印迹 | 倔强耿直的刘步蟾(上)

重登旗顶山炮台,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

甲午海战

百年风烟逝去

位于刘公岛最高峰上的旗顶山炮台

如一座 发人深省的警钟

时时警醒着国人:

勿忘国殇,发愤图强

刘公岛有清代炮台6座,其中旗顶山炮台就坐落在海拔153.5米的刘公岛最高峰一一旗顶山上,该炮台也因此而得名。炮台建成于1890年,是当时北洋海军台中海拔最高的一座。

登上气势如虹的旗顶山炮台,极目辽阔的海疆,滚滚波涛犹如金戈铁马入梦来,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历史与现实、屈辱与自豪、落后与先进、衰败与强大的对比拷问着身临其境的每一个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对旗顶山炮台战略位置最贴切的写照。该炮台居高临下,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240毫米口径的4门平射炮雄踞在刘公岛的制高点上,火力除覆盖到刘公岛周围海面,又可支援岛上其他炮台,还可与南北两岸炮台配合封锁南北海口,为刘公岛乃至威海湾筑成一道天然屏障,刘公岛“东隅屏藩”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整个炮台分地下掩体和地上炮位两部分,环绕炮台都建有防护长墙,历经战火风雨侵蚀,现仅存几段残垣。炮台南侧依崖而建了兵舍、掩体及弹药库,并且相互贯通,所需炮弹可由弹药库直接提升到炮位,极大地节省了时间。炮台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就是今天看来,整个工程规模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依然令人惊叹不已。

置身于旗顶山炮台,四周松涛阵阵,波涛汹涌。触摸着留有历史余温的大炮,思绪穿越时空的隧道,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的败绩击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李鸿章采取了消极的“避战保船”策略,命令北洋舰队从旅顺退守威海卫,并严令不许出战,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敌。这样,多年来清政府苦心构筑的海防屏障已经形同虚设。

退让助长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军占领旅顺后又组成了山东作战军,发动了以歼灭北洋海军为目的的山东半岛战役。1895年1月20日,日军从荣成龙须岛登陆。至2月2日,日军先后占领了南帮炮台、威海卫城和北帮炮台,完成了对刘公岛北洋海军的海陆合围。

2月7日,日军对刘公岛发起总攻。北洋各舰与刘公岛、日岛炮台密切配合,誓死抵抗。旗顶山炮台上的清军官兵浴血奋战,他们充分发挥炮台战略制高点的有利位置,对着围攻而来的日舰发出愤怒的炮火,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2月11日,丁汝昌召集将领会议,准备破釜沉舟,率领剩余舰只向烟台突围,但遭到一些人的拒绝。丁汝昌见大势已去,难以挽救颓势,怀着绝望悲愤的心情,服鸦片自杀殉国。17日,日军登上了刘公岛,接收了岛上的所有军事设施和大量的军备物资,并俘获了北洋舰队残余港内的十艘军舰。这支由李鸿章苦心经营近二十年、曾背负着国人强国梦想的北洋海军,就这样悲惨、屈辱地结束了它的使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尚未发挥威力、无言悲凉的旗顶山炮台见证了这一切。一面是帝国主义的强大,一面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军冲破刘公岛的天然屏障,毫无阻拦地进入了华夏大地,要挟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今, 走进旗顶山炮台,犹如打开了一把探寻甲午遗恨的钥匙。锈迹斑驳的大炮、保存完好的兵舍、炮台周围的苍松翠柏,甚至四面辽阔的海面都会向你完整真实地讲述百年前那场震惊中外、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展现出一幅悲壮惨烈的甲午战争历史画卷。旗顶山炮台,犹如一本历史的教科书,时时警醒着每一个华夏子孙。

作为北洋海军诞生地与覆灭地的刘公岛,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潮涌而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北洋海军的兴衰与荣辱、甲午战争的悲壮与惨烈,成为游客探寻刘公岛的永恒主题。

编辑:钟春燕

文字:综合自《坐马扎听故事》

校对:孙美玲 于雨晴

审稿:滕腾 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