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艺冼公祠

良艺冼公祠

良艺冼公祠原名冼氏祖祠,该祠为冼氏磊山、秩山、寿山纪念先祖及冼夫人的宗祠。

高州市雷垌良艺冼公祠举办丁酉年纪念冼夫人诞辰1505年暨首届高州市雷垌冼夫人故里文化节倡议书

高州市雷垌良艺冼公祠举办丁酉年纪念冼夫人诞辰1505年暨首届高州市雷垌冼夫人故里文化倡议书

雷垌村位于广东茂名高州市长坡镇西北部,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出生地,也是古高凉地区冼氏的发源地,该村至今保留着两所历史悠久的冼氏宗祠:雷垌仲芳冼公祠、雷垌良艺冼公祠。雷垌冼氏分布广泛,遍及广东高州、电白信宜、茂名市区、阳春阳江市区、湛江遂溪恩平珠海斗门海南白沙台湾省等地;后裔人数超50000人。

雷垌村纪念冼夫人的历史悠久,纪念习俗丰富而又独特,除此之外,雷垌冼氏族系还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冼氏分支,村内保留的与冼夫人有关的历史遗址和文物一大批,种种迹象表明,雷垌村和冼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名副其实的冼夫人故里。

从冼夫人隋仁寿初年逝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千四百多年,雷垌冼氏每年都举办相应的活动进行纪念,如冼太诞更衣会、姑太探外家、年例鉴照等。建国后,由于建国初期建设高州水库,良德古城被淹没,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雷垌良德冼太亚嫲会—姑太探外家”纪念活动被迫中断;近现代以来,由于雷垌村地处僻野,经济条件受限,但每年纪念冼夫人的活动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只是没有规模,很多风俗也不被外界所了解。

2016年底,高州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将长坡培育为县域副中心。在长坡镇副中心建设规划中,未来将打造宜居古镇旅游名镇,把高州水库、旧城冼夫人文化遗址、旺沙冼夫人军事遗址、雷垌冼夫人故里四大景点作为亮点。针对政府支持重视,雷垌良艺冼公祠作为高凉古祠、粤西冼氏重要的聚集地之一,甘愿在保护和弘扬雷垌冼太故里文化中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配合雷垌冼夫人故里的深化发展。在2017年2月底到8月,积极做好关于雷垌良艺冼公祠申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在8月30前已经配合高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做好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近年来,我祠通过团结各地族亲,从2003年到2007年,历时四年,做好了雷垌良艺冼公祠的保护和维修工作,从2010年到2015年,通过发动族亲捐资,向祠堂东南面征地共计约3000平方米,完成了冼公祠前侧广场796平方米的混凝土硬底化施工。近十年来,带领专家学者对雷垌马鞍坳摩崖石刻进行研究,并促成雷垌马鞍坳摩崖石刻成功被列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一月廿四日)是冼夫人诞辰1505周年,值冼夫人诞辰之际,长坡县域副中心将雷垌冼夫人故里提上发展规划。雷垌冼夫人故里良艺冼公祠为了强化发展责任担当,经多方面商讨后,初步确定为在冼夫人诞辰1505周年期间在故里雷垌良艺冼公祠和良艺社,与高州市冼学研究会和魅力长坡资讯平台共同举办首届“高州市雷垌冼夫人故里文化节”,旨在挖掘雷垌冼夫人文化资源,整理雷垌冼夫人文化资料,打造雷垌冼夫人故里文化品牌,并开展系列纪念冼夫人的系列活动。

此次活动经费来源以捐资为主,面向各地冼氏宗亲团体及个人和社会各界组织及个人发起活动募捐,所捐得资金全部用于该活动,并造册登记,捐赠者会获得相应纪念品和纪念册留念。

高州市雷垌良艺冼公祠

高州市冼学研究会

魅力长坡资讯平台

2017年11月3日

附活动网络平台联系人:

揭西良田乡祠堂简介--河水村陈公祠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祠堂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盖有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陈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等广泛领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

(一)教化功能:是指以祠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族众教育、感化的活动。

(二)规范功能: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三)维系功能: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通过祠堂文化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河水村上屋陈公祠

陈公祠(河水陈氏十二世祖崇生公)位于河水村上屋,戍山兼辛、坐娄宿一度分金,来寅水走乙水,始建于嘉庆七年壬戌岁陞龛进主,上三下三两横包格式,砖木结构,重修于1994年11月22日子时进主。进深14米,面宽28米,建筑面积392平方米。上下两栋用左右回廊连接,内放天井,中间回廊左右开横门通向两边横屋。大门内缩,前檐宽阔雄伟,大门上镶嵌“陈公祠”匾额,上下厅左右各设一厢房。祠内上下厅、回廊、左右横屋宽敞明亮,硬山式屋顶,上厅中央设龛,供有陈氏祖先神位牌,龛面挂“崇德堂”匾额,并置有供桌、香炉等物。回廊内墙壁间,镶有重修祖祠碑记,字为阴刻、内容有重修年代和捐款芳名。大门镶嵌石制对联:陈昭祖烈,公著鸿图。

祠堂文化在历史上发挥其巨大的作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种运动的开展,祠堂作为“四旧”彻底被破坏了,其社会功能也逐步消失,直至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寻根热”的兴起,祠堂又得以复兴。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各地方政府都根据各地的情况,把祠堂文化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引领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祠堂文化也被赋于了新的内涵。

文图/ 刘俊合

编辑/ 良田信息网采编室

微信电子医保激活后,支付宝电子医保千万别忘记激活!

无为的“米公祠”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你知道为谁而建?

米公祠

提起米芾,在无为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纪念米芾的“米公祠”不仅是代表无为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代书法艺术宝库,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芜湖档案就带您一起走进无为的人文地标“米公祠”!

米芾与无为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同时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公元1104年-1107年),米芾任无为知军,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世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无为人改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注】宋代的“军”不是军事单位,而是一种行政建制,相当于州、府。长官一般由中央派员,称“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简称“知军”。无为军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当时的无为军隶属淮南西路,下辖巢、庐江、无为三县。

图为嘉庆《无为州志·名臣》中关于“米芾”的记载

《米公墓志铭》里曾记载:“(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则率职不苟,喜为教戒,吏民初为烦,已而安之。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从“宝晋斋”到“米公祠”

无为“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西北隅。

米芾任无为知军时,因其崇尚晋人书法,他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后,自题斋名——宝晋斋,以收藏晋人字画墨迹。米芾离任去世后,无为人将“宝晋斋”与米公军邸旧址扩建为米公祠,以示纪念。

《江南通志》记载: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在无为城中建有聚山阁、仰高堂,又有宝晋斋,后改米公祠,古迹遗存。

自北宋崇宁三年(1104)米芾在知无为军任上将其家藏的晋人法书上石,到南宋咸淳四年(1268)无为通判曹之格再次翻刻并名之为《宝晋斋法帖》以来,“宝晋斋”便成为书法艺术的圣殿,是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

现今,米公祠内还珍藏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刻160余方,还有50多位书法家的70余册行、草、篆、隶不同书体的法帖原件。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摹本,唐代钟绍京的小楷《临飞经》,宋徽宗赵佶的楷书《题唐十八大学士》,黄庭坚的行书《题画梅花帖》,苏轼《起居帖》等。还珍藏米芾篆书《宋真宗御制文宣王赞》碑刻,楷书《题阳关图》以及《炎宋章吉老墓表》拓片等,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

“米公祠”里处处是典故

墨池

墨池,系北宋崇宁年间米芾所凿。池中筑一小亭,亭中一方形石桌,四个石凳,四周可依栏而座,这是他经常休憩读书挥毫的最佳场所。

图为嘉庆《无为州志·图考》中关于“墨池图”的记载

传说米芾当年听蛙声聒噪甚烦,遂拿砚投之,蛙不复鸣。第二天,“一池碧水变为黑色”,米公题“墨池”碑于旁,故称之为“墨池”。米芾抛砚台的亭子被称为“投砚亭”。

拜石

米芾一生爱石、藏石、赏石,人称“石痴”。位于米公祠院内有一块石头,石高约8尺,两人合抱不及,多孔多皱似人形,这就是著名的“拜石”。

相传米芾每日政事之前袍笏拜石一次,从不间断,拜起石来更是如痴如醉,与石称兄道弟,日久成了一种怪癖,当时人给他一个绰号叫“米颠”,故而留下了“米颠拜石”的典故。

乾隆《无为州志•艺文志》中曾记载:“拜石成遗事,山高与水长。亭亭风月下,千古忆襄阳。生无孤洁痴,再拜亦徒劳。但得南宫意,何须定折腰。吁嗟米老去,寂寞少知音。不敢效袍笏,恐悲石丈心。一拜留芳踪,盛名天下传。殷勤问石丈,谁继米家颠。”

杏花

杏花泉,成名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是无为州守顾浩于墨池南侧的杏林之下疏浚泉眼时喜见一脉清泉相涌,当即以杏花而命名,称之为杏花泉。该泉水入口,清冽甘甜,流淌时尚可闻得汩汩之声,顾浩甚喜,遂又建碑于泉之侧,并于该年九月二十日作《杏花泉》诗记曰:“老圃开生面,清泉出墨池。不因疏浚力,安得涌流时。细眼多于藕,浮花瑞若芝。根源仙杏共,应以杏名之。”

此外,无为“米公祠”还有聚山阁、红雨亭、浮玉峰、文人峰、竹深处、灵芝石等历史景点。1981年9月,无为米公祠成为安徽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中,米公祠依旧白墙灰瓦、静谧古朴,那千年流淌着的墨池水、杏花泉,无一不散发着古老而又迷人的魅力,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寻访。

来源:芜湖档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