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所城遗址

锦囊所城遗址

锦囊所城遗址,明代建筑,位于湛江市徐闻县锦和镇锦城村。据《徐闻县志》记载:锦囊所城,县东百里,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乐侯吴杰创建,是一座用长方形条石和砖垒砌而成的城堡,城周围四百八十丈(1600米),高一丈八尺(6米),厚一丈六尺(5.3米),城池长六百九十六丈(2320米),宽六丈(20米)。设东西南北城,锦囊所城遗址,锦囊所城遗址简介,锦囊所城遗址-湛江市徐闻县锦囊所城遗址旅游指南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邾国始于西周后为楚国所灭

文图 若愚

邾国故城,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俗称纪王城古城平面近似长方形。遗址总面积约9 平方公里,东西横距2530米,南北纵距2500米,城周长约10公里。2015 年3 月至7 月对邾国故城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930 平方米,发掘遗迹单位757 个,其中灰坑715 座、水井11 口、沟24 条、墓葬4 座、房子1 座、窑炉2 座。

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邾国故城遗址,位于邹城东南12.5公里,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北枕峄山,南依廓山,地势开阔。地貌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源于峄山的金水河自东向西穿过故城,汇入白马河。邾国故城自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建立,至北齐年间(550年-577年)共延续了1100余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都城。经考证,城内分布有邾国宫殿区、贵族墓地和手工业作坊区。

邾国是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西周始封,至前614年(鲁文公十三年)始迁于峄,后为楚所灭,邾灭后,故城仍为当地政治、经济中心,直到北齐年间(550年-577年),才迁徙到铁山之阳,故城逐渐沦为废墟。

建国后,在故城内外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重要的有秦诏文陶量、春秋"弗敏父"铜鼎及各类铜兵器、礼器、印玺等,尤其东周陶文出土数量达3000余件。

邾国故城遗址内台墓、土冢、陶片、灰烬到处可见。邾国故城内中部偏北有一高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40米,俗称"皇台",地面暴露有大量陶片、建筑瓦片、花纹砖、云纹瓦当等,断崖上发现夯土层,间有少量础石及陶排水管道等,考为宫殿区所在。故城内东北角,地形高低悬殊,多为黄土断崖,且多土冢。建国前后曾在此发现古墓,并有周代带铭铜器多件出土,考为邾国贵族的墓葬区。故城内西南角金张庄村附近的金水河两岸,曾发现多处古陶窑遗迹及制陶工具、大量陶片等,考为邾国制陶作坊区。故城东北城墙处,有两个周长10多米的土台,俗称"炮台",台上发现东周陶片,据考当为邾国防御设施。

故城构筑利用山间高地,具有战略防御特点。后存城墙4000米,残高3-4米,最高处约7米。墙基宽20-30米,夯筑。城内中部偏北处有一高地,发现大片夯土、础石、花纹砖等建筑材料,经考证是邾国宫殿区。此外在故城东北发现邾国贵族墓地,在城西南金水河两岸发现邾国手工业作坊区。

古帝颛顼(zhuanxu)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夷父名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响应随从,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被视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

鲁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夷父颜,《左传》庄公十六年载有"邾子克卒",时为公元前678年(周僖王四年)。夷父颜被诛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叔术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的冤诛才得以昭雪,谥号邾武公。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据《左传》、《史记》、《汉书》等古籍载:西周始封邾,至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十三年)始迁于峄,至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在此建都400余年。邾灭后,故城仍为当地政治、经济中心。秦置邹县,属薛郡,汉属鲁国,历经晋、刘宋、元魏,直至北齐年间迁徙在铁山之阳,故城逐渐沦为废墟。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了1100余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都城。

有关史料记载,邾国国都曾3次迁徙。《太平寰宇记》称古邾城即古邹城,是孔子父叔梁纥所治之邑,即陬邑,亦即春秋时古邾国最初定都之訾娄。一说,故邾城曾在邾瑕(即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有旧县志谓今北宿镇故下(曾名故县)是邾未迁绎时之故城。后说现无确据。而公元前615年,邾文公在峄山之阳建立的都城,即邾国故城,历史典籍有确切记载。《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古时绎与峄同,后写作峄。峄山,又名东山、邹山。因其"怪石万叠,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前汉书·地理志》"鲁国驺县,故邾国,峄山在北。"刘会《邹山记》载:"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邾城在鲁国驺县,《左传》卜迁于绎,即此地也。"唐杜佑《通典》载:"故邾国城在县东南,周围四十里,上冠峰峦,下属沟壑。"故邾城又俗名纪王城。峄山上有纪王棚、纪王墓等遗迹。清雍正年间邹县令王尔鉴曾为纪王城题诗曰:"文公迁绎处,群呼纪王城。至今人莫辩,衰草暮云平。"而唐代以前并无纪王城之名。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邹县县长臧家祎督修而未付梓的《邹县新志》载:"或以为《春秋》昭公十八年,鄅子为邾所袭,从帑于邾。鄅、纪声相近,纪王殆鄅子也。此说见《邹县正志》。或以为莒有莒纪公,见《春秋》文公十八年。《左氏传》杜注:'纪号也。莒夷无谥,故有别号。'邾莒皆夷,故君有此称……或以为纪侯所迁,故称为纪。"清康熙年间邹县令娄一均曾题"邾城怀古诗"一首,兹抄录于此:邾城远眺日初昏,望里牛羊返旧村。故国空传临漷水,雄风枉自说鱼门。颓墙飞燕临高下,茂草凭狐长子孙。唯有峄峰长不改,千秋屹峙一昆仑。

济南齐长城遗址锦阳关比秦长城还早400年 长勺之战发生在这里

距离济南市区约50公里的济南章丘区和莱芜交界处有一齐长城遗址,这段名叫锦阳关,建造时间比秦长城还要早400多年,是春秋战国齐长城重要关隘。

如今的锦阳关长城尚存0.6公里较为完整的石砌墙体,残存城墙最高为7.5米,最厚为6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均发生于锦阳关一带。

锦阳关关口坐落在章丘区文祖镇三槐树村,此村文化历史悠久,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的兵营大寨,因而得“大寨”之村名。再往南一公里,便来到古代齐鲁边界。路边有一巍然屹立、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下为通道、上有阁门,并设有瞭望台。

锦阳关也叫通齐关,是齐长城上三大重要关隘之一。原为石发碹拱形门,高6米,门洞宽4米,进深8米。门上方在长2米、宽50厘米的青石上阳刻40厘米×35厘米的“锦阳关”三个大字。关上平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上有关帝庙,内彩塑数尊。两扇关门为铁箍木制,用直径15厘米门杠横锁。

西北看,齐长城蜿蜒起伏、绕岭盘山 ,隐蔽于狭涧 ,耸立在峻峰,向云雾里伸延。似银蛇摆尾,又如巨龙腾空。从章丘的石子口村沿山路步行1公里左右,还能看到昔日齐长城留下的痕迹。

近几年文祖街道办事处石子口村开发了民宿,参观齐长城遗址也成为他们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关于齐长城建于何年呢?据一九二八年济阳县出土的编锺铭文,有周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四零四年)“晋人伐齐入长城”之记载。

据记载春秋时期防门便有防御工事,正因“防御工事 ”而此地得名“防门”。史记,公元前五五五年,晋、鲁、郑、宋等十二诸侯国联合伐齐,“齐国集兵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广里”今在长青县境内)得胜。经过此战,齐国深知防御工事之重要,便开始在交通要道、山洼之处筑城墙防御。到齐宣王时代,南方楚国先后消灭鲁、莒等国,成为雄霸。齐为防楚国将断续的长城连接修筑,形成了蜿蜒千里有余、令各诸侯国谈而生畏的齐长城。《史记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川,千余里以备楚。”

根据以上记载,不难看出齐长城应为春秋时代始建,齐宣王时代完工。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白宛寇”入侵,将锦阳关一带齐长城重新加修,现在关西大厂北山一段有756米城墙较完整,高5米-6米,垛口、瞭望孔都较完整。关东2200米城墙保存也较好,残高2.5米。锦阳关于1938年日寇侵华时毁于战火,关址现为莱芜至章丘公路占用,路边有章丘区立“齐长城”标志碑。关之东700米处的山头上有烽火台遗址,俗称烟火台。山头周围有环墙遗址,东至鲁地村北,有保存较好的锦阳关东便门,为齐鲁百姓往来而设。门为石砌拱形,高2.8米, 内宽2米,进深3.3米。便门两侧有城址,长1150米,西侧高1.2米,宽2米-4米;东侧高2.5米-4.2米,外墙宽0.8米,内设站台,总宽度为4.2米-6米。

如今的锦阳关经过章丘区政府保护,将一些古树保留下来,四周经建造以后非常平坦,游客可以参观。

通讯员:刘宝杰)

杭州唯一!临安衣锦城遗址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考古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