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湾支部旧址

中共广州湾支部旧址

中共广州湾支部、菉塘交通站、琼崖纵队广州湾办事处联络站、菉塘支部、世基小学遗址——菉塘林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新园街道办菉塘村委会菉塘下村。1939年该村利用林氏宗祠办起私塾,后改为私立菉塘世基小学。3月,中共广州湾支部在该校附近树林里成立。菉塘地下交通联络站随着中共广州湾支部的成立而建立。该校既成为广州,中共广州湾支部旧址,中共广州湾支部旧址简介,中共广州湾支部旧址-湛江市霞山区中共广州湾支部旧址旅游指南

广州红色史迹——中共塘基背支部旧址

点击“广州市情”关注我们

云山珠水间

党旗百年红★

广州红色史迹——中共塘基背支部旧址

中共塘基背支部旧址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塘基背村委会所在地,原为巢德麟同志家的小楼,在吕田镇北面约15公里,距街口街道约75公里,距广州市约135公里。

1942年4月,塘基背支部在塘基背村巢德麟小楼内成立,巢德麟任支部书记。自此,按照特派员李云(李仪立)的指示,积极开展办夜校、识字班等活动,团结教育群众,把塘基背村办成了一块革命活动基地。

1945年,东江纵队向粤北发展,迎接王震部队南下,在此建立交通总站。

1945年8月,东江纵队北上迎接王震、王首道部队未遂,西北支队蔡国梁带领120多人南下在此隐蔽了两个多月,食宿全部由该村几十户人家供给。

1945年后,原路东(铁路以东)地工委委员、从潖区委书记陈枫和以后的县委书记陈江天、罗江连、马达等均以此地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

1946年7、8月间,从潖花分委及从化县委在塘基背附近的山沟里办了两个培训班,先由巢德麟、巢桥等带领一些当地的同志搭起山寮并负责筹供给养和安全保卫等,做好了准备工作,然后分高、低两级开班。高级班由分委陈枫、李云等同志主持,刘渭章任班主任,参加学习的有7人,学习内容包括:形势与任务、统一战线、党的建设、论联合政府等。低级班由县委主持,何励为班主任,陈江天讲课,参加学习的有11人,学习内容包括:目前形势和任务、阶级分析、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

1947年以后,龙从保乡队、江北支队三团、东三支队三团均以此为活动中心。

1948年夏,在此打响了塘基背保卫战。驻龙门城的国民党独立二团派出1个营,纠集龙门武警中队和地派自卫队约600多人,装备有重机枪、小钢炮等武器,进犯吕田塘基背革命根据地。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立即组织4个中队反击敌人,保卫老区人民夏收夏种。一天早晨,国民党军队进占了塘基背高山垴山下的几个小高地,向塘基背村发起进攻。做好战斗准备的江北支队已抢占了村西一带的高地与国民党军对峙。经过数小时激战,打死了敌排长1人,士兵数人。下午,发现国民党兵有撤退的迹象,黄柏立即命令三团参谋巢郁文带领粤汉中队的一个排,绕道三村到大水桥附近大崩岗地段拦击,打死打伤国民党兵多名,迫使国民党兵连夜逃回地派,第二天中午才敢派人出来收尸。在保卫战中三团也死伤了两名战士。

吕田塘基背村巢德麟小楼现为塘基村委办公地,在1999年由广州市建委出资,老促会、老区办组织按原貌重建,办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两层小楼,面积约100平方米。

2017年5月,该址被评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文章来源:《广州红色史迹》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编

【云山珠水间 党旗百年红】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冼星海(故里)纪念馆

中共番禺县临时委员会遗址

吴朝科烈士纪念碑

从化县党组织早期活动基地旧址

从化太平钱岗抗日自卫队和沙溪乡人民政府成立地旧址

从潖区工委新党员训练班旧址

从化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旧址

中共从北(吕田)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旧址

关注我们★

广州红色史迹——中共广东支部成立遗址

中共广东支部成立遗址位于广州起义路维新横路素波巷30号广州市第十中学内。校内东北面的“小红楼”是在遗址上重建的,这是中共广东支部成立的地方,也是1922年前广州中共党组织的主要活动地和《青年周刊》的通讯处,“广东省立宣传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所在地。

1920年8月,在中国工业和工人运动中心的上海,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上海发起组,陈独秀任发起组书记。从此,上海就成为创建全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心。接着,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城市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而此时的广东,粤系军阀陈炯明自福建漳州率粤军回粤,赶走了原来踞守在广东的桂系军阀莫荣新。陈炯明到广州后,伪装开明,邀请当时在上海的陈独秀到广东,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同年12月,陈独秀到达广州,与7月已回到广州开展新文化运动的谭平山、谭植棠等人进行筹建广州党组织的活动。

1921年3月,作为全国6个之一的第一批党的早期组织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党员有陈独秀、谭平山、谭植棠、沈玄庐、袁振英、李季、米诺尔和别斯林等一共8人。书记先是陈独秀,后为谭平山。活动地点主要在素波巷。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首先把《广东群报》和上海发起组成员沈玄庐主编的《劳动与妇女》作为自己的机关刊物,加上当时由上海迁来广州出版的《新青年》,便形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广东群报》是1920年10月开始出版的日报,编辑有谭平山、谭植棠、邓瑞仁等,其内容主要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报道劳工运动状况,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世界新闻和苏俄的消息等。其次,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了有80多人参加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谭平山任会长,主要成员有从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阮啸仙、周其鉴、张善铭等人。再是通过举办各种学校,培养骨干,为发展组织做准备。其中于1921年初在素波巷开办了“宣传员养成所”和“注音字母教导团”。“宣传员养成所”主要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向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革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宣传员,谭植棠任教务主任,谭平山、杨章甫、邓瑞仁等任教员。学员来自广东各地,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国语常识、社会科学、共产主义知识、三民主义教程。此外,还创办了“俄语学校”“机械工人夜校”“注音字母训练班”。除了让学员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外,主要是让他们能学习到十月革命经验和马克思主义,以提高基层宣传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还派梁复然、王寒烬等到佛山组织建立土木工会和理发工会,开展工人运动。

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受陈独秀的指派,当时在广州活动的武汉党的早期组织书记包惠僧也参加了大会。同年8月,谭平山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以谭平山为书记,谭植棠负责宣传,隶属中共中央局领导。中共广东支部成立后,大力发展组织,特别重视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培养了许多党员和干部,为广东成为大革命的策源地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到1922年6月为止,中共广东支部共有党员32人,其中一半是工人。由于广东党组织的不断扩大,1922年,党的活动地点逐步转移到司后街(今越华路)杨家祠,而原处仍然作为广东团组织的活动地点。

1921年年底,中共广东支部谭平山等人开始筹备成立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2月26日,广东团组织创办的《青年周刊》创刊。在创刊《宣言》中明确地提出:“‘社会革命’四个大字,就是我们的先行旗帜。”周刊是八开的小报,每号出四版,杨匏安、阮啸仙、郭瘦真是周刊的主要撰稿人。从3月7日第二号开始,周刊逢周日出版,通讯处则设在素波巷19号。3月14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青年周刊》成为广东团组织的机关刊物。22日,周刊第四号刊登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当天的《成立大会演说撮录》,其中公开声明了“本团的宗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企图实现马克思主义”。周刊的内容很广泛,除了报道青年团的活动,反映各地情况外,还传递世界信息,转载共产国际指示。周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鲜明,其中刊登的《救生圈》《马克思主义浅说》《政权不应该要的吗?》《成立大会演说撮录》《宣言》等都从不同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问题,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主张搞非妥协的阶级斗争和普遍的群众运动,实行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工农专政,以共产制度代替私有制度;初步论及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农民同盟军等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青年要脚踏实地,注重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此外,《我所观察过的俄罗斯》还报道了从莫斯科回来的冯菊坡、王寒烬对俄国政治、经济、领导与平民关系、群众组织、共产党人作用等的所见所感,让人们从中明白到:社会主义的俄国不是洪水猛兽的世界,也不是极乐世界,而是地地道道的劳动人民的世界,苏维埃政权是劳动人民的政权。《青年周刊》是五四运动后发行较广、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之一,它对广东乃至全国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广州市第十中学的前身是私立兴华中学。1906年,兴华教会在现第十中学的所在区域内创办小学。其后因资金匮乏,学校先后两次停办,1921年复办,学校命名为“东山培正分校”。1923年,在一些基督教徒和热心办学人士的捐资基础上,再变卖部分旧校房地产,并以兴华教会的名义向银行贷款筹得办学款,购得素波巷东面的盐务缉私统领旧衙门署(即今第十中学的学校篮球场、兴华楼所在地),改建为永久校址。1929年,学校改名为“私立兴华培正分校”。1931年9月,学校改名为“兴华初级中学”。后来又增设了高中年级,校名也改为“兴华中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9月,私立兴华中学与其邻近的初级中学私立继昌中学合并成广州市第十中学。

遗址所在的小楼为一幢两层高、坐北向南、砖木结构的小楼,后被拆毁在遗址上重建,俗称“小红楼”。现为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2017年5月,该址被评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文章来源:《广州红色史迹》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编

广州红色史迹——花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遗址

点击“广州市情”关注我们

云山珠水间

党旗百年红★

广州红色史迹——花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遗址

花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遗址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花城圩一间普通民房。

大革命时期是花县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1923年,广州油业工会负责人之一——共产党党员侯桂平被党组织派回原籍花县,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他带回革命的信息,联络了一批先进青年,同年年底,他介绍其外甥陈道周参加陈独秀创办的“宣传员养成所”学习,不久,陈道周与在省一中就读的花县籍青年卢季循在广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年初,陈道周受团组织委派,回到家乡,以育群小学校长的身份,在花县酝酿发展团员,建立组织。1924年4月,花县团支部成立,成为农民运动的实际领导者。1924年11月14日,中共广东区委和团广东区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开展“党团分化”工作。团粤区委于11月19日向团中央报告,指出花县“有社会主义青年团员陈道周、黄馥珊、侯凤池、梁伯舆4人在农民运动中占重要地位,应介绍加入党组织”。此后不久,陈道周等人被接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年初,中共花县支部在花城圩一间普通民房里宣告成立,支部书记为陈道周。支部从成立伊始至1927年12月间,团结组织花县广大农民,建立农会和自卫武装,与各种反动势力进行武装较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农村的封建势力。这个时期,花县党支部发展党员41人,并培养锻炼出一批优秀党员,其中担任特委(地委)领导4人,县委书记7人,特派员13人。

1927年2月,陈道周调往南海县担任县委书记,不久在广州起义中牺牲。中共花县党支部书记职务由刘伯强接任。同年4月,刘伯强在仙阁被民团杀害。6月,党支部在公益村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中共花县委员会,刘绥华任县委书记。“四一五”政变后,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继续领导农会、农军和群众与反动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此后在经历三次重大破坏后于1931年4月被迫停止活动。

花县党组织以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宣传和教育农民,把农民自发的反抗斗争转变为自觉的革命斗争,并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前赴后继,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经受了磨炼和考验,为农民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成立成为花县人民革命斗争史的一个转折点。

(图片来源:广州花都发布)

文章来源:《广州红色史迹》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编

【云山珠水间 党旗百年红】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深研党的创新理论 广州实践不断增强和践行“政治三力”

长洲农民协会旧址

海军广州烈士陵园

东江纵队增、从、番独立大队联络站旧址

凌希天旧居

中共增城(沦陷区)县委遗址

九湖乡农会旧址

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