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故里

状元故里

清朝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出了一名状元林召棠。林召棠是粤西地区唯一一位。

当地群众为纪念状元林召棠,修了状元坊、林氏大宗、“高贤里”牌坊,林召棠中状前居住的屋子和林召棠家里的水井“状元井”一直保存完好。

每年都有很多客人和游人前来参加。状元故里成了吴川一日游的主要景点。

状元坊

状元坊系纪念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村人林召棠殿试被钦点状元,于民国8年(1919年)所建的。四柱三间,雄大壮观,飞檐拱顶,坊额有斗拱,正中嵌着楷书曰“状元”两大字,为林召棠书,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走过状元坊的林萌小道,是林召棠纪念馆,两座建筑物,已成为一个整体。

林氏大宗

林召棠家乡的林氏大宗,建于明代初年,三进四廊,飞檐拱壁,宏大高敝、开阔,门前是广阔的田野。大宗里悬挂林召棠中状的牌匾,同时挂在屋顶的党政军有几十个古代进土和现在博士的功名匾。

霞街林氏始祖林永,号兰屿,福建莆田人,南宋淳熙年间在海南为官。期满返乡,经霞街时,爱这里土地肥沃,环境清优,及建宅人居,人丁生发繁衍,生活安定,课子教孙,考取考名。

林氏大宗长经历五百多年,逐步扩大到今天的样子。曾于明清两代维修。规模最大的兴修是1995年,花费130万元。

状元井

状元井在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林召棠故居旁。

林召棠故居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故居建成后,林家即在屋旁挖成此井。

水井青石板铺面,井水清冽甘甜。林召棠从小饮用此井水,故称为“状元井”。

现时霞街村有了自来水,村人不再饮用井水。但村人传说,小孩饮用此井水,读书聪明伶俐。

状元故居

林召棠故居在吴阳镇霞街村,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厅两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1平方米,占地面积191平方米,为吴川文物保护单位。

寿宁的状元故里景点 寿宁西浦状元故里简介

1. 寿宁西浦状元故里简介

中国古代历代产生了许多的状元,其中现存的故里和故居遗址比较知名的有: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状元故里,寿宁西浦村,状元坊,程宿故里,傅善祥故里居,袁嘉谷故居,赵以炯故居,泉州状元街,郑鉴状元故里居。这十大状元故里主要依据了我国古代因状元而闻名的景点。

2. 寿宁县历史名人

冯梦龙、冯道、冯缭、冯承辉、冯子材。

冯梦龙:明苏州府吴县人。崇祯中以贡为丹徒训导,迁知寿宁。善诗文,工经学。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古今谭概》、《智囊》、《挂枝儿》、《山歌》及《墨憨斋定本传奇》等。

冯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至此始。

冯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优公主远和禾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优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加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承辉:清江苏省娄县人,字少眉,一字伯承,号梅花画隐。贡生。工篆隶,精刻印,兼善画,尤喜画梅。著述甚富。有《印学管见》、《历朝印识》、《石鼓文音训考证》、《古铁斋印谱》、《古铁斋词钞》等。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3. 寿宁县状元

宁德市包含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屏南县,古田县,周宁县,寿宁县,柘荣县

山美水美,屏南有白水洋鸳鸯,溪霞浦有海鲜,摊涂,最美日落,摄影好去处,福鼎有白茶,古田有水蜜桃,寿宁有下党,状元村还有世界非遗廊桥,周宁鲤鱼溪,

距离浙江温州泰顺也很近

4. 寿宁状元村的来历

吴姓入闽较集中的主要有五个时期:即西晋“永嘉之乱”、唐代“中原战乱”、北宋“靖康之难”、元代中原板荡、明初经济复苏。

吴姓最早入闽始于汉。据《汉书》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余善叛乱称帝,汉武帝派横海将军韩说与东越衍侯吴阳,一齐歼灭余善。吴阳被封为外石侯,食邑1000户。外石侯吴阳,应是最早进入福建的吴氏先人之一。据闽清县《龙岗吴氏族谱》记载,入闽始祖吴德兴,于晋永和十年随兄学士吴向协镇越国,遂由江苏入闽,卜居侯官县五都龙坪村。有一支裔孙迁至闽清溪演,成为当地望族。唐、宋及其以后,因随军、任职、战乱、投亲、避祸或逃荒等,入闽的吴氏日益增多,族支繁杂,很难逐一细述。入闽后,其裔孙又辗转移居漳州的,主要有:

1、清流灌尾锦祥派

锦祥公系吴氏始祖泰伯之六十一世孙,延陵始祖季札公之四十三世孙。锦祥公原名秀,生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官至苏州吴县县令,由苏州入闽,隐居福建省清流县灌尾,现有南山祖庙故址,供裔孙瞻仰崇拜。锦祥公之七世孙十七公,大约于公元790年从清流铁石机先至永安市小陶镇湖口,后到连城县曲溪乡罗胜地隔沟村,最终迁到连城县文亨镇蓆湖营定居。十七公裔孙分布于连城县文亨镇伊坊村、湖峰村、田头村、南阳村、白岭村、竹岗村大塘尾,曲溪乡罗胜地隔沟村,宣和乡马埔头,罗坊乡岗头村,庙前镇冷水坑、阙坑坝、塘背、 天子堂小坑,朋口镇隔口村、禾沙坑、莲峰镇姚 坪村等。十七公裔孙分布于连城县以外的有长汀县涂坊乡河埔村、新罗区小池镇、永定县城关、福州市闽侯县、漳州市云霄县、江西省瑞金市陈畬村、江西省建昌都港、广东省郁南县和浙江、湖南省等。

2、莆田沈埔吴祭派

吴祭,字孝先,号道成,河南光州固始善进乡人。唐中和四年(884年),因中原战乱,偕兄弟一行三十余人,往福建侯官避乱,后又迁莆田县北隅,再徙居黄石水南沈埔。吴祭兄弟六人,称入闽六祖。吴祭裔孙分布于莆田、仙游、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龙海及广东等地,为江南一大望族。

3、象畔吴阙名(进士公)派

吴阙名,唐垂拱进士,吴潜之后裔,唐光启元年(885年),吴潜之五世孙吴尚智,因中原战乱,从河南光州固始携眷随王绪军队入闽,寄迹福州南台,次徙兴化塘下(今莆田黄石)。后吴尚智之子吴阙名(进士公),携眷由兴化黄石塘下移居泉州晋江南关外二十四都龟湖象畔嘉埭拓址,开宗发祥,为入闽吴氏象畔始祖。支分南安、晋江、安溪、云霄、诏安、东山和广东潮阳、普宁等地,蔚成闽南、粤东一大望族。

4、宁化吴宥派

吴宥,字承顺,宋进士,敕赠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吴宣之孙。吴宣,字守德,娶四川节度使孟知祥之女为妻,授吴宣为驸马都尉,封宣城公。后为避祸,吴宣携家人移居江西南丰,生三子:长吴纶、次吴经、三吴绍。吴纶生十子,次子吴宥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从江西南丰移居福建宁化,为入闽吴氏宁化始祖。吴宥生四子:坎一、坤二、震三、巽四。坤二生三子:泰甫、兴甫、吉甫。吉甫生二子:五四郎、五五郎。五四郎生九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千八郎、千九郎。千九郎生二子:长六四郎、次六五郎。吴宥的裔孙遍布于宁化、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南靖、漳浦、云霄、龙海、诏安及广东梅县、大埔、兴宁等地。被尊为闽粤吴姓客家始祖。

5、龙岩吴十二郎派

吴十二郎,念一郎之子。南宋时,念一郎因避乱,自河南开封徙居漳州华葑社(今华安县)。子十二郎,于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迁连城席湖再迁龙岩龙门里儒炉官宅坊,为入闽龙岩始祖。十二郎生子十四郎。十四郎生子三:十六郎、十八郎、二十郎。十六郎生仁甫、天佑、祖受。仁甫居龙岩大池,天佑(玄佐)及祖受之子祖松(肇基)移居南靖。

6、吴氏四溪吴昭派

祖父吴潜,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人,宋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殿试一甲状元,拜右相兼枢密使,因反对赵祺为太子,被贬为广东潮州府任循州安置。宋景定三年(1262年),逝于循州。其子吴极、孙吴昭,迁居福建泉州,运吴潜葬于南安二十八都芹山之湖尾山,面对仙洞山。吴昭生四子,长吴勋,居号龙溪;次吴笃,居号梅溪;三吴然,居号清溪;四吴烈,居号洛溪。故称吴昭为四溪公。衍传南安、晋江、同安、安溪、龙海、云霄等地。

5. 寿宁家乡的名人

是,叶德贵1945年出生于福建寿宁,9岁辍学,1989年迁居武夷山市,历经50多年工、农、匠、商的坎坷生涯。

由于酷爱吟诗、习字,临摹王羲之,赵孟頫等名师法帖,同时利用点滴时间研究诗、词的创作原理,终于获得“桂冠诗人”和21世纪“先锋诗人”荣誉称号,书法方面获得国际“炎黄杯”书法大赛的金奖和银奖。全国老年大学举办的“钓鱼岛风云杯”书画大赛的诗词、书法特等双金奖。作品受到国内外多个名家收藏,同时自撰自书作品与毛泽东、齐白石、张大千等名人...

寿宁的状元故里景点 寿宁状元村典故

1. 寿宁状元村典故

古代文武旗杆有这些区别

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有所区别,1旗杆顶部不同。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

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2、旗杆石不同。尖头的旗杆石,主人可能是

读书的文进士,而平头的旗杆石,主人可能是武进士,3、石上可得文字不同。文字不

一样。文旗杆写的官名,武旗杆只写一个姓还有印的动物图案。

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高度达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

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旗杆底部都有

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旗杆石

圆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较常见,扁形的则十分少见,因为按封建等级规定,只有二

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杆石,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科举考试中考上可以入国子监深造的贡生,或副贡,甚者官方资助的秀才都可以

立旗杆,但旗杆上没有安装'旗斗' 。

二。乡试中考中举人者可以立旗杆,旗杆上有一个'旗斗'

三。殿试中考中进士者可以立两个'旗斗'的旗杆。如果考中状元,家乡就可以立起三

斗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应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

了。

四。两块大小一致的旗杆夹规格为:高190厘米,宽38厘米,厚12厘米,埋入地下部

分0.5米。露出地面上的条石各开两个通孔,上孔为9×9厘米的菱形孔(或方形孔),

下孔直径为10厘米的圆孔(或方形孔),两孔中心相距65厘米;两条旗杆石相距约33.5

厘米。

功名旗杆的由来

顾名思义就是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竖立旗杆,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作

用有二: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花钱竖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二是旗杆

竖立后,作为后人学习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竖立功名旗杆的资格因地而异,就

寿宁县而言,只要贡生以上资格即可。当然因人而异,也有部分家庭因贫困潦倒,无

力出资,再者宗族实力不强,就不能竖立旗杆了。晚清时期,例贡生的增多,竖立功

名旗杆的排场也加大,首先请石匠做旗杆夹、木匠做旗杆等,然后请唢呐班吹奏,最

后宴请官员、嘉宾、族老、亲戚。

2. 寿宁西浦状元村故事

科举制度诞生了很多状元,从唐代到清代,一共诞生了638个状元,不但有文状元,还有武状元。中国人讲究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所以就有许多的状元故居,状元府,比如贵州贵阳市的青岩古镇,就有个赵以炯状元故居,他是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中进士,大魁天下。

还有江苏淮安的沈坤状元府,沈坤是嘉靖二十年中进士,一甲第一名,是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王杰,是陕西韩城人,他被誉为清代陕西第一名臣,也是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

王杰的状元府邸,现在是一座博物馆,古色古香,非常安静,游客很少,八个院子相互连通,里面有状元楼,还有明清两代及民国期间名人字画,一共多达300多幅。王杰的状元府堪称园林式单位,有石雕,木雕,砖雕,也是一座民俗博物馆。金城大街进入状元府的巷子,墙上绘制清朝殿试情景的壁画,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皇帝监考的情景

王杰的状元府博物馆,面积4000平方米,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也就是在2018年9月28日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参观的。其实早在1998年,王杰的状元楼,就是韩城市的重点保护 物了。原来是韩城市金城街道办的办公楼,和现在的西安北院门榜眼府第高家大院一样,也是有其它单位在里面办公。图中是墙上的壁画,王杰中状元郎后,朝廷派遣大员宣读圣旨的情景。

韩城状元府博物馆八个院子,18个展室,有300多幅名人字画。现在能看到的,比较珍贵的,就是军机大臣王杰祖孙三代,四个人的书法真迹,这是很珍惜的,历经二三百年,还能保存下来,实在珍贵。韩城古城,不缺乏古迹,但是像状元府这样的四合院园林式博物馆,难得一见。

3. 寿宁状元村典故介绍

宁德市包含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屏南县,古田县,周宁县,寿宁县,柘荣县

山美水美,屏南有白水洋鸳鸯,溪霞浦有海鲜,摊涂,最美日落,摄影好去处,福鼎有白茶,古田有水蜜桃,寿宁有下党,状元村还有世界非遗廊桥,周宁鲤鱼溪,

距离浙江温州泰顺也很近

4. 寿宁状元村典故简介

中国古代历代产生了许多的状元,其中现存的故里和故居遗址比较知名的有: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状元故里,寿宁西浦村,状元坊,程宿故里,傅善祥故里居,袁嘉谷故居,赵以炯故居,泉州状元街,郑鉴状元故里居。这十大状元故里主要依据了我国古代因状元而闻名的景点。

5. 寿宁民间传说

圆照井

圆照井,杭州西湖净慈寺罗汉殿之后一口古井。传说宋熙宁六年大旱,湖井皆涸,由住持圆照开凿,大出泉水以济众僧,井中并有金色鳗鱼浮现。泉极甘冽,内外引汲不竭,即后来济公活佛运木之神井,现今尚在。宋人陈尧佐赞寿宁院云:

附郭山光峭若悬,倚空楼阁白云颠。

孤轩半出青松杪,灏气疑游碧汉边。

绩溪蜀马村,状元故里!这里有故事有美景还有实力!

绩溪马村,是一张千年的考卷,它写满了千年来,蜀马人对于生活的考量,也满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厚重。但它也依然清新诗意,在滚滚的车轮中执着的保留属于自己的初心。


蜀马村


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蜀马村,位于绩溪县板桥头乡北部,距县城36公里,西邻旌德县,北接蜀水村,东接校头村,南与尚田、玉台两村相接,是一个山水秀丽、人文厚蕴的古村落。

2019年6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蜀马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蜀马村群峰四壁,一水西流,峰回路转,漫延田畴,在四面群山之中,独厚盆地之福祉,尽得桃源之境遇。

文化蜀马

状元故里


蜀马村是陈氏聚居村落,源自南朝陈文帝后裔,所以又称王室后裔蜀马陈。蜀马村还是明末(崇祯四年)状元陈于泰故里,是绩溪县唯一的一位状元,因此又被誉为“状元故里”,状元陈于泰的父亲陈一教、弟陈于鼎、族兄陈于廷皆进士出身。兄弟二人皆曾任职于翰林院,故有“一门四进士,兄弟是翰林”之说。


陈于泰生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幼敏悟,好读书,十五岁时即精通经史。他回故乡省亲之时,曾主持修建了蜀马书院,为蜀马培养了大批人才,直至清末。



村子坐落在一个山间盆地中,抱成一团,四周皆是高山,仅有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蜿蜒崎岖。进入村口,过一座石拱桥,桥头便有一座古亭。亭子不高,约3米左右,山墙为徽派建筑马头墙格式。亭子正面的墙壁上写有楹联:“路转峰回,比蜀道易难几许;山桥野店,看马蹄迎送如何。”走进蜀马村,一泓碧水涓涓流入村庄,水渠纵横的小巷,潺潺流水从每家每户门前流过,生活显得那么自在、闲适。


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路面上的那些石板,大大小小,长长短短,随着巷道一路延伸。



陈氏宗祠为村子最为著名的古建筑,该祠始建于明万历辛巳年,距今约有500年历史。整体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三进院落,一进比一进高。宗祠的重要建筑有大门、正厅、寝室和廊庑等;门、厅、室、廊之间,设置了天井;天井中辟有甬道,内置花木盆栽;粉墙黛瓦,厅堂深沉,环境清幽,极具徽州建筑特色。


佛教著名古刹--觉乘寺,建于后梁,位于蜀马来龙山上,寺庙内存有清晰可辨的碑文,最早为万历二十七年,最晚为民国十二年。记载着蜀马村历史的辉煌与文明。


旅游指南


攻略:游陈氏宗祠遗址——古民居——状元府——三尺皇墙——蜀马水口——觉乘寺遗址——蜀马农庄

交通:绩溪县有班车至蜀马村,


文化蜀马

历史人物


◆陈于泰,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卒於清顺治六年。明崇祯辛未科状元、翰林院修撰。回故乡省亲之时,曾主持修建了蜀马书院,为蜀马培养了大批人才,直至清末。

◆陈颜詺,蜀马人,歙县王槐曾为其作《故处士陈颜詺行状》。

◆陈浩,字鲁庵,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

◆陈宏谟,字与谐,生于1860年,卒於1907年。其才华横溢,文思出众,著有《漱润诗稿》。

◆陈原享,字文会,明洪武十四年(1382)举秀才,后任化州(今广东化州)石城主簿。

◆陈轩,字德昂,明洪武十七年(1385)举明经,授湖广荆州府(今湖北荆州)学教授。

◆陈一教,明朝进士,陈于泰之父。

◆陈秉文,字彦忠,明洪武十九年(1387)举销廉,后任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知县。

陈陶庵,蜀马人。民国 20 年(1931),任《绩溪周报》总编辑,22 年,任《绩溪导报》笔政,后被选为安徽省新闻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