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家塘古民居

阚家塘古民居

阚家塘古民居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下容村阚家塘组。为清乾隆年间李克瑞修建。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宅院长约百米,宽约二十米,形成了上、中、下三层,三个大门,36个天井,108间房屋。正门上方书写着“盘谷清风”字样,房间可分祭堂、公屋、客堂、厨房和起居室五种类型。

浙江西塘景区内民居 西塘古村落

1. 西塘古村落

西塘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唐开元年间这里就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到南宋时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2. 西塘古镇位置

1.宏村

说到古镇好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宏村,它历经八百年的沧桑,依然保存完好。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月沼风荷,双溪映碧等。

2.泰宁

如果说宏村是明清建筑的典范,那泰宁就在彰显着汉唐的魅力。它位于武夷山下,这里有古朴的孔子的故居,也有灵秀的小桥流水风光。

3. 西塘古镇地理位置

西塘,古名斜塘,明代建市镇,界永安、迁善两乡,初名斜塘,后称西塘。

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屯兵本县,开凿西塘古镇

宅弄是西塘古镇的又一大特色,分为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街弄、前通街后通河的水弄以及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陪弄,122条巷弄交横纵错,构建了古镇的整体框架,并连接了新、老镇区。

最有名的就是烟雨长廊,烟雨长廊是西塘建筑最独特的标志,全长2000 多米。

4. 西塘古镇概况

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东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苏州85公里。 西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亦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获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017年2月25日,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5. 西塘古镇历史

1、西塘古镇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县函署,民国24年(1935)为镇。1981年3月,撤销社、镇革命委员会,恢复西塘公社管理委员会、西塘镇人民政府。

  2、简介

  西塘古镇隶属浙江嘉善县,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古名斜塘,平川,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东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苏州85公里,南距嘉善县城9公里[1] 。西塘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近8.6万。

  3、地位

  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2003年,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并被联合国授予历史文化保护杰出成就奖。

6. 西塘古镇起源

嘉兴特产有:五芳斋粽子、汾湖蟹、海盐大头菜、虾米套饼、海宁缸肉、西塘八珍糕、长安宴球等。

五芳斋粽子:

五芳斋粽子是浙江省嘉兴特产,其粽子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

汾湖蟹:

汾湖蟹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其膏肥肉香,鲜美可口,是蟹中上品。其蟹壳青灰,脐部饱满、雪白,蟹脚坚硬结实。

海盐大头菜:

海盐大头菜是一种经过腌制后的大头菜,味道酸、风味独特,可生吃,亦可用来做菜。其口味纯真,鲜不释口。

虾米套饼:

虾米套饼是嘉兴有名的小吃,它是将和好 面折成剂子,然后将其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皮子,随后加上虾米和肉丁捏成小圆饼,再撒上饴糖和芝麻后将其贴在旺火炉壁上烘烤,等出炉后用小刀从中间剖开就可以享用了。

海宁缸肉:

海宁缸肉是嘉兴的传统特色美食,其肉色泽油亮、入口即化,十分的美味。

西塘八珍糕:

西塘八珍糕起源于1920年,有着上百年的传承历史。西塘八珍糕是以优质的山楂、麦芽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其色泽美观,口感软糯。

长安宴球:

长安宴球的主要原料是鱼,另外一种原材料是肉,一定要用肥的,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做出来的长安宴球口感细腻,还蕴含了“大团圆”的含义。

7. 西塘古村在哪里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古村落是祖先创造的第一批文化成果,古村落也是我们今天最后的精神家园……”。

8. 西西塘古镇

西塘景区在嘉兴。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东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苏州85公里。

西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亦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获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17年2月25日,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塘景区布局: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24座石桥将古镇的五块地区连接成一片,这些古桥大都为单孔石柱木梁桥,至今保护完整。宅弄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分为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街弄、前通街后通河的水弄以及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陪弄,122条巷弄交横纵错,构建了古镇的整体框架,并连接了新、老镇区。2000 多米的烟雨长廊是西塘建筑最独特的标志,廊棚在沿河一侧设有靠背长凳。

五百年古民居——王家大屋

王家大屋隶属潜山县五庙乡新建村,是一个地处于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交界处的美丽村庄。

据《潜阳太原王氏族谱》记载,宋神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先祖王罕公携子王琪、侄王圭由四川成都华阳徙居于舒州(舒州即今潜山县,三公在宋史中均有专传记载),传七代至华正公,潜阳王氏共尊华正公为迁潜始祖,又传六代有兰亭、兰轩、兰溪、兰牖、兰芳、兰秀、兰茂兄弟七人在潜岳等地开枝散叶、繁衍子孙。

(网络配图)

一、开基立业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兰亭公曾孙克峭公(十世祖,公元1491——1559)及其子化渚公(十一世组,公元1519——卒缺)即在今地开基立业,因人丁兴旺、贤人辈出,故称王家大屋,至今已繁衍二十多代、五百余年历史。在清代鼎盛时期,这里建有厅堂七进,外加偏屋、厢房共有近百间屋宇,三百余人口,当时有小南京之称。

(网络配图)

古居因战乱和火灾造成大部分被毁,现今仅存三进厅堂,房屋四十余间,于清代前期重建修复,老屋为砖木硬山顶结构,卯榫木架、立柱穿枋、青砖板壁、雕花木屏,虽已老旧,但那古朴幽深的厅堂、雕嵌花草的窗棂、黧黑粗大的梁柱、青石铺砌的台阶,以及照壁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绘画等等,仍依稀可见往昔的辉煌和风采。

二、革命历史

在革命战争年代,王家大屋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和牺牲。

1930年3月由中共潜山县委书记王效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在五庙组建了“红军第二团”,乘五庙大王会之机发动了“八斗暴动”,王家大屋有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并参与战斗。

1947年5元由皖西军区基干团组建的“五庙游击队”发动了五庙感冲战斗,王家大屋有多名青年参加游击队并参与战斗。

1948年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王家大屋青年王学祝积极参军,任西南军区90团二营5连战士,在1950年2月12日的四川青木川底保乡战斗中英勇牺牲(刘伯承部队曾颁发有烈士证书)。

1947年11月,鄂豫皖边区第一专员公署成立后,军队被服厂就设在王家大屋,当时厅堂里摆满了缝纫机,日夜不停地加工军服及各种军用物资,同时还设立了后方医院(也称休养所)。王家大屋男女老幼帮助军队割草喂马、挑水做饭、缝衣做鞋、护理伤病员,并将自己种的粮食和各种蔬菜送去支援军队。

(网络配图)

三、文化传承

王家大屋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清代从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近百年时间内先后有王芳楫、王远孝、王远夏、王运来、王炳南、王远吉、王远昌、王远从、王德培等9人获授登士郎;王培端、王松严、王连珠等3人获赐监生;王培彪获敕封知二道;清末光绪年间,有王嘘云、王日暄父子秀才;

民国早期有王学基、王醒华、王学洪、王兴等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民国后期有王学鼎、王申、王学吟等毕业于安庆华正中学,其中王学基任国民党潜山县党部书记、棋盘乡乡长等职;王醒华任国民党滁县政府襄办;王兴在新中国建立后又继续就读于华东水利专科学院,毕业后任淮南市水利局治淮指挥部工程师,为淮河治理作出了较大贡献;王学吟任横中公社社长、乡长、乡党委副书记等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更是铆足了一股劲,节衣缩食、竭尽全力供子女读书,王家大屋现近200人口中(另有族亲迁居陕西安徽祁门县,还保持联系),取得博士学位的有王智贤、王东风2人,取得硕士学位的有王志良(秦皇岛燕山大学硕士,现任美国达索系统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振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现任职英莱新能(上海)有限公司)、王超先(广东中山大学在校读博)、王晓曦4人,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0多人(名册附后),他(她)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及国内各条战线,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王智贤1994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获得该年度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技报》1995年5月12日有专版介绍),其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科协三等奖(《上海科技报》1995年9月27日有专版介绍),1996年4月受美国科罗拉多州立丹佛大学邀请作学术交流两年,现定居加拿大,是北美化学家协会成员,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现任美国吉利得科技公司总监。

王东风于2001年取得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该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受该校派遣到澳大利亚作学术交流一年,在国内有关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四、风水宝地

王家大屋宅基被誉为潜阳王姓四大风水宝地之一,这里两山环抱、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其北面山峦高耸,如梁上飞燕、拱卫于左;南面山丘起伏,似出水莲花、映衬于右;前有小河、玉带环绕;正前方山岗横卧,上有楼台望月,下有青龙衔珠。站在大屋正门前东向远眺,天柱山在群山之中一峰兀立,直插云霄天柱峰飞来峰清晰可见,更为奇妙的是夏日晴朗的清晨,一轮红日从天柱峰旁冉冉升起,七彩霞光如同佛光照顶,蔚为壮观。

在正门前山嘴旁有一棵近30米高、500余年的古银杏树,夏天枝叶繁茂、深秋则满树金黄,数百年来她忠实地守卫着这方热土,见证了王家大屋五百年来的风雨变迁。

(村口银杏树,王新华摄)

五、再展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建设新农村、富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新政的有效实施,让王家大屋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享受了党的好政策,方方面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泥泞狭窄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直接通达各家各户;家家都盖起来宽敞明亮的二三层别墅式楼房;以往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等环境污染也得到彻底整治;进入夜晚,家家户户红灯高照、道路旁路灯整齐开放一直通达到村部,村前广场人头攒动、笑语暄暄、舞曲悠扬,一派祥和吉庆的新农村景象。

王老屋新貌全景图(王新华摄)

目前乡村政府又对王家大屋重新编制了长远发展规划,相信在不久将来,王家大屋这个有着500多年的古落村居将会以更新更美的面貌迎接八方宾朋。

感慨系之,而赋诗云:

古落沧桑五百年,如今随处有新鲜。

民情顺达家家喜,国泽常蒙事事圆。

祖训谆谆明大义,天威赫赫肃邪贪。

更期后辈抒豪志,富国兴乡绘巨篇。

↓↓↓

临清古民居之冀家大院

临清老城区仍保留了过去临清州时期的很多客商大院儿,它们都有各自原主人家乡的建筑特色,或与鲁西的建筑特色进行融合。临清古民居保存下来的有冀家大院(晋商),汪家大院(徽商,济美酱园创始家族),庄家大院(徽商),朱家大院,赵家大院等等。它们代表了明清乃至民国建国初期临清城运河市井文化。其中最具典型,保存最为完整的当属冀家大院。今临西尖冢过去亦有一鲍家大院(迁自安徽临淮),为河西岸明清九大家族之一,惜文革时被毁。

冀家大院位于今临清市老城区前关街和后关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典型的晋商宅院,是山东文物保护单位。房屋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黑色木质门窗厚重而不失精致典雅。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默默诉说当年房屋主人的辉煌历史和显赫家世。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冀天仪迁调山东兖州护卫,洪武二十一年改调平山卫临清千户所,举家由山西平阳岳阳县迁居临清,在此购建宅第。冀氏家族自明代迁居临清后,历经六百多年,三十余代人,科第联翩,进士、举人、贡生、庠生、太学生共中出六十八人,财产盈积,人丁兴旺,富庶一方。

解放后,冀家大院由于历史原因遭到数次破坏、拆毁,现存建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主院仍存两进,南跨院存四进,穿厅、廊坊绣楼、耳房、橱室、影壁六十余间,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工艺精湛,高雅美观,极具艺术价值。

此院落虽然遭到数度破坏,但是整体院落的格局依稀可见。冀家大院是鲁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之一。它是研究明清建筑史、民俗文化、家族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愿在临清中州古城保护方案通过的同时,临清老城区的这些客商古民居亦能得到更好的修缮与部分复建。

摇摇欲坠的冀家绣楼

来源:临清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