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苏计遗址

大苏计遗址

大苏计遗址位于大苏计村北两米处,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41°29′16.5″,东径114°09′33.8″,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56年考古采集到手制黄褐陶,有素面、绳纹,还采集到劣质玛瑙核、石片、石磨棒、石磨盘、斜刃石锛等细石器,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8年张家口文物普查队普查时,采集到石器5件(石铲、石锄、石斧等),车辖5件,白釉瓷罐1件。198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文物普查时,采集到石杵、石磨棒、石斧、石网坠等,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采集到泥质红陶、灰陶和夹灰陶等陶片。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紧急驰援河南多家受灾大遗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河南历史罕见的暴雨导致多地发生区域性严重洪涝灾害,河南省文物安全亦受到严重威胁,多处大遗址遭受不同程度水毁险情。

灾情发生以来, 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京山文化旅游局)高度关注河南大遗址的受灾情况,对河南人民遭受磨难深感痛心的同时,也为暴雨之下的河南大遗址文物考古人舍命坚守的担当而动容。

近日,市文旅局积极响应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号召,派专人负责与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河南大遗址工作人员联系,了解各大遗址单位急需物资情况,并联合省内其他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紧急采购, 捐赠强光手电、雨靴、雨衣、消毒水等急需物资及热干面咸鸭蛋等食品物资,驰援河南受灾大遗址同仁

京山市文化和旅游局捐赠物资

灾难无情人有情

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将持续关注河南大遗址情况

凡我同舟人

有力俱不惜

衷心希望河南大遗址文物考古事业

尽快恢复往日繁荣‍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魏梦婷

合肥将建汉代遗址公园,大手笔设计启动,比三国遗址还早400年

说起合肥的遗址公园,很多人第一印象肯定会想到位于庐阳区三十岗的三国遗址公园,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其实,在合肥还有一处汉代遗址,比三国遗址还要早400多年,那就是合肥汉代古墓群及古城遗址,位于庐阳区四里河附近。

好消息传出,合肥汉代遗址公园已进行招标设计并将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汉代遗址公园将展现在大家面前,市民还可以穿上汉服,感受合肥汉代古城风貌。

日前,从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受庐阳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委托,对“庐阳区遗址公园设计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概算1031.5万元。根据公告显示,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最终中标,目前已经开始着手具体设计。

合肥汉代古城遗址,见证两汉都会历史

合肥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相传远古时,华夏“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的部分后裔,迁徙至淝河岸边生活,因居庐,故被称为“庐人”,后有了“庐子国”。

据《汉书》记载,早在西汉、东汉时期,合肥就是当时合肥侯国(县)所在地,历史悠久又富有传奇色彩。

合肥汉代古城,是一座滨水古城,遗址位于四里河旁古城社区,这里地处南淝河与四里河交汇,是合肥最早的城池所在地,素有“两汉名都”之称,水运便捷、商贾云集,当时是皮革、鲍、木材、漕米的重要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与三国时期曹魏建立的合肥新城遗址相比,合肥汉代古城遗址比三国遗址要早400年左右,更见证了合肥城的历史悠久。

电厂片区桃花汉墓群,是合肥现存唯一汉墓集中区

沿着四里河北上3公里,在四里河东北角电厂片区,分布着很多战国晚期至汉代的古墓群,被人们称为桃花店汉墓群,这里在1985年就被合肥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立碑保护,是合肥市现存唯一汉墓集中分布区,墓葬分布十分密集。

为配合基本建设,2002年、2006年、2012年曾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发掘战国、西汉到东汉时期古墓葬达120多座,出土铜鼎、铜镜、玉璧、陶罐器皿、古钱币各类文物近2000件,墓葬等级、出土的文物价值比较高。

随着北二环附近周边住宅小区建设,桃花店墓葬群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古墓集中分布在一些自然村周围,如今仍可见多处古墓封土堆土墩,最高可达3-4米,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处被称为金大古堆和双古堆。

纳入合肥城市紫线,人大代表建遗址公园保护

2013年初,合肥市规划局发布城市紫线规划,其中,庐阳区桃花店汉墓群名列其中,被定为重点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南起北二环,西至电厂路,北至电厂南围墙边界,东至环北路,面积约1.4平方公里。

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合肥市人大代表杨琼、庐阳区人大代表阮仁胜等,曾建议在该地块建设遗址公园及文化展示区,展示合肥汉代古城历史文化及汉墓群出土文物,让其成为重要历史文物见证,为合肥增加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改善提升周边整体环境面貌。

相关部门启动规划研究,对城中村进行搬迁

2019年3月,庐阳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邀请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所涉地块范围内现状进行勘查研究,启动遗址公园及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初步研究。

初步研究规划范围约1.2平方公里,南起清源路、西至大房郢路,北至电厂南,东至铁路线。遵循文物保护、生态修复优先原则,拟打造一座汉风遗址公园,设置汉文化景观走廊、滨水景观区、林地保护区等功能区,实现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展现,并对其中的城中村进行搬迁。

为做好南淝河水环境治理,从源头上解决四里河污染问题,四里河电厂片区城中村被列入南淝河水环境治理项目。2019年8月12日,合肥市及庐阳区等相关领导前往实地考察,详细了解附近城中村拆迁计划情况。

2019年11月,遗址公园规划范围内的十里头、张小郢、许岗等城中村300多户居民整体搬迁,切断了生活污水排入四里河,有助于南淝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也为将来遗址公园建设提供条件基础。

遗址公园设计公开招标,启动大手笔设计

2020年1月,合肥庐阳区遗址公园设计正式立项。2020年4月,合肥市庐阳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通过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启动庐阳区遗址公园设计项目公开招标,项目概算1031.5万元。

根据5月15日公告显示,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功中标。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一所综合甲级设计研究机构,曾从事过黄山风景区温泉云谷寺等景区规划,完成过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瑯琊山等风景区总体规划和景区规划。这次牵手“庐阳区遗址公园”设计,更让人对这所遗址公园充满期待。

据了解,庐阳区遗址公园有望结合区域内搬迁的城中村进行综合规划,与区域内路网优化、周边环境提升相衔接,打造一座集文物合理保护、历史人文延续、景观环境优美的文化遗址公园,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合肥这座历史古城的魅力。

来源:先点新媒 部分素材支持:合肥杏花

㉞瑞金革命遗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34

当年的人民大会堂

建筑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建筑年代:1934年

建筑面积:1489.95㎡

风格:中西结合

地址江西赣州瑞金市沙洲坝镇老茶亭村

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位于瑞金市沙洲坝镇老茶亭村,坐西北朝东南,为砖、木、钢砼混合结构,重檐,小青瓦屋面,形似红军八角帽;正立面的壁柱、线脚、女儿墙等具有西方建筑风格。大礼堂高15.77米,面积1489.95平方米,共有两层,楼面为回廊式,并有阶梯式楼座,楼下成半圆形,整个礼堂可容纳2000多人。

大礼堂门首

大礼堂门首上方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大字,是由“苏区秀才”黄亚光书写的。正面大大的五角星为标志,五角星中心的圆形地球仪是在“二苏大会”上通过的国徽的标志,国徽的两侧是军旗的浮雕。表达了红军革命事业的熠熠光辉,一切力量向着中心靠拢。大礼堂主体八角楼和前部的附属用房结合在一起,象征着“红军八角帽”,寓意是红军永远驻扎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表明广大军民参与革命的决心与斗志。

瑞金市旧貌

1931年11月,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政府起初设在叶坪,后来由于叶坪频繁遭到敌机狂轰滥炸,于1933年4月迁到沙洲坝。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1933年6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了召开“二苏大”会的目的、任务和有关事项,并决定会议召开时间为1933年12月11日,即广州暴动纪念日。但是由于湘赣、湘鄂赣的代表选举没有完成,加上蒋介石在9月又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大会时间推迟到1934年1月。

由于短期迁址、迅速转移,沙洲坝现有场所不能满足大会需要。加之搬迁以来我党政府内部机关分散,不能集中办公和开会,效率低下,联络缓慢,工作起来诸多不便等现象,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建造大礼堂。经过充分酝酿和周密策划,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由梁柏台任工程处主任,钱壮飞担任工程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负责工程的施工指挥,黄亚光负责绘图与写字,并在江西、福建选调了400多名建筑工人,而工会组织则全力以赴组织原材料和生活用品的供应。

大礼堂的选址在沙洲坝老茶亭北边的黄土岗上,这里树木成荫,苍松翠柏,环境清幽,利于隐蔽。大礼堂于1933年8月1日(也就是建军节纪念日)破土动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江西工人和福建工人进行建筑比赛,赛场天天热火朝天,施工场地夜夜灯火通明。经过苏区工人四个多月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座凝结着苏区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大礼堂拔地而起。当时整个建筑用了48根木柱,这些木柱都是原有的大树,为防止被敌人空军发现,树顶上的枝叶都还保留着,很有创意

大礼堂内景

大礼堂后侧的防空洞

大礼堂有三个特点:一是视线非常好,在楼上、楼下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二是大礼堂的回音效果很好,在主席台讲话不用麦克风大家也可以听得清楚;三是门窗特别多,大礼堂四周共有17道双合扇大门,每个出入门旁和楼上设有百叶窗,共41扇,便于人员疏散、通风和采光。大礼堂后侧修建有可容纳2000多人的防空洞,预防敌人偷袭,保证参会人员的安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国徽

经过一系列周密的筹备后,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大礼堂隆重召开。大会共两千余人参与,会上毛泽东、朱德、吴亮平等分别对红军政府各方面做详细报告,选举新的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宪法与各种法令。大会还审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国旗、国徽、军旗一系列决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

“二苏大会”结束后,在大礼堂还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1934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会上首次提出了“政治工作线就是红军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遭敌轰炸后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1934年7月,毛主席在大礼堂召开瑞金县红军家属代表会议时,遭到了敌机的轰炸,但非常幸运,掉下来的这颗炸弹没有爆炸,它是颗哑弹,当时主席幽默的说:“国民党蒋介石真够意思,给我们大礼堂开了一个大天窗”。

大礼堂在当时为革命事业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使得瑞金革命事业迅速扩大,对党和红军队伍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下令拆除大礼堂,大礼堂仅存残垣断壁,1956年按原貌修复。

大礼堂记录了“二苏大”的召开与圆满结束,它见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建设的日臻完善,见证了“二苏大”上党军领导对苏区政权、红军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明确要求的提出,彰显着军民的密切联系。旧址于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博物馆旧址

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博物馆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老茶亭,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相毗邻。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旧址原为杨衍文私宅,建于1865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539.18平方米。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始筹建中央革命博物馆。同年5月25日,中央革命博物馆在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刊发了征集陈列品启事,向各机关、团体及个人征集革命文物。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中央革命博物馆举办了十类革命史展览,出席“二苏大”会的2200多名代表和列席代表成为首批观众。

中央革命博物馆的创办,虽然规模很小,成就甚微,但在革命战争的险恶环境中能如此操办,实属不易。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对文化事业难能可贵的探索。201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