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博物馆

泥河湾博物馆

泥河湾博物馆位于阳原县城新区泥河湾文化广场,占地20亩,主体二层,局部三层,长91米,宽53米,高17米,建筑面积4623平方米,总投资4100万元,属国家中型展馆,是我省目前唯一,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可满足5万余件出土文物的陈列展示。博物馆平面呈半圆弧形,面向东北,30米高的“人”字型标志柱高高矗立,象征着东方人类从泥河湾走来,在外墙墙面上分布着的条带花岗岩,代表泥河湾标准地层。

泥河湾博物馆展厅面积2145平方米,展厅的500余米长展线分序言厅、四个主展厅、一个临时展厅,主要展现泥河湾标准地层、泥河湾古湖、马圈沟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餐食大象、侯家窑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猎马、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制造工厂及于家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采集业与农业萌芽等部分场景。同时采用绘画、雕塑及声、光、电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全景展现200万年前至一万年前泥河湾古人类狩猎、采集、用火、进食和制造工具的生产生活场面。该博物馆分六个展区,各展厅采取环套结构相连,又各自分隔,自成体系。同时在主体建设中设计了大型文物储藏室、资料档案室和文物修复室。该馆不论在建筑规模和藏品数量等方面均属前列,与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等国家级博物馆一并成为世界考古科研基地。另外,在泥河湾遗址群内还将建设现场展览馆,作为博物馆的有机组成部分,重点对小长梁、虎头梁、侯家窑、马圈沟等重要遗址进行扣棚永久性保护展览,再现古人类生活场景。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出现的时代,以打制石器为工具,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遗存与若干绝灭动物共存,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从距今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前为止。

该展区对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岑家湾、飞梁等遗址进行复原。在展示时以当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壁画与文物标本相呼应,展现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情景。采用绘景与真品结合的方式展出展品,挖空画中人群拿武器的手部,放置真实的文物标本。突破一般博物馆的陈列的定式,使观众直接了解遥远而陌生的石器是如何制造和使用的。

在展示的同时滚动播出马圈沟遗址发掘摄像资料与飞梁遗址发掘现场录像。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象征中华民族历史长河262米的青铜甬道第一级台阶上,镌刻了泥河湾小长梁遗址的名字,微缩复原世纪坛。

泥河湾遗址旅游 泥河湾博物馆游记

1. 泥河湾博物馆游记

泥河湾文化广场不收取门票,免费开放。

地址: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街与西宁路交叉路口西北侧頭條萊垍

开放时间:全天頭條萊垍

周边公交信息:阳原2路

泥河湾文化广场东西长190米,南北240米,占地46000平方米,总投资5600万元。广场北依行政中心,南临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东接西宁路,西连华原路。條萊垍頭

广场南北主轴线北侧建设水榭一个、中心音乐喷泉一组,川流不息的水帘、随音舞动的水柱寓意阳原人民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广场东部为休闲娱乐区,依次为表演台、看台、假山背景和健身场地,地面均采用大理石铺装。頭條萊垍

广场的西南是泥河湾博物馆,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主体为半圆弧形二层结构。与之呼应的6座12面浅浮雕景墙和一组立体雕塑,展现了东方人类繁衍进化的历程。

2. 泥河湾博物馆位于哪里

邯郸→石安高速→青银高速→石太高速→太旧高速→阳曲/忻州/原平/大同/太原东/长风大街→大运高速→京大高速→阳原/蔚县/泥河湾博物馆/高速巡警阳原大队→109国道→西苑路→昌盛街→中苑路→

阳原

3. 泥河湾博物馆门票价格

营业的呢,一年四季都营业哦!

商城广场占地50亩,面积3万多平米,为客商提供1000多个停车位,主楼的正上方 我们设计了400平米的LED电子屏幕,整个广场以半地下式的皮毛文化博物馆为主题, 象征着泥河湾文化和阳原皮毛文化的共融和发展。阳原裘皮城的外观打造出独具匠心的 建筑风格,合理的商业布局,高水平的运营团队,吸引了众多知名品牌的商家的进驻, 现在商城已经拥有商户600余家,2013年销售额更是高达18.8亿元。

4. 泥河湾遗址

泥河湾,东方的奥杜威峡谷。从1924年起,吸引一代又一代研究者。他们都有一个梦想:发现“泥河湾猿人”化石和200万年前的石器,为探索东方早期人类找到最直接的证据。

卫奇,从1972年首次走进泥河湾,47年持续研究至今。退休后,他更是定居在这里,每年至少待上5个月。

在这里,他依靠群众发现了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发现了东谷坨遗址,发现了黑土沟遗址……每一个发现,都标志着泥河湾研究走上一个新台阶。

这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退休研究员,在微信中给自己起名“泥河湾猿人”。

5.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

泥河湾古人类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泥河湾遗址群中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每个阶段的文化遗存达80多处,其中百万年以上遗存就有21处,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遗址群几乎记录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变的全过程,是一个天然的人类进化博物馆,其中马圈沟遗址,将泥河湾遗址群的年代前推了几十万年,达到180-200万年左右,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同时对人类起源于东非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6. 泥河湾博物馆营业时间

张家口市是河北省下辖地级市,又称"张垣""武城",位于中国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地处京晋冀蒙交界处,距北京约180公里,因地势险要,有“塞外山城”之称。张家口是北方名城,自古即为兵防重镇和进入蒙俄及东欧市场的陆路商埠,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此外,张家口还是沟通中原与北疆、连接中西部资源产区与东部经济带的重要纽带。这里是现行长城最多的地区,素有"长城博物馆"的美称。

7. 南泥湾博物馆

南泥湾革命旧址 延安的一个景点,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面积较大。在早期八路军曾在南泥湾驻扎并开垦田地,很有纪念意义,南泥湾的历史价值也较高。在2016年,南泥湾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名单中,景区全年开放,可供各地的游客游览参观。

南泥湾革命旧址是延安的重要地区,革命历史和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南泥湾革命旧址环境良好,有很多旧居,内有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物品,还有相关的烈士介绍。游玩南泥湾革命旧址,还能观赏到南泥湾革命旧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例如梯田、林木和花卉等等。

南泥湾革命旧址环境优美,景点历史价值高,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革命精神,推荐游玩时长为3小时。游玩南泥湾革命旧址后,其周围的景点,有时间也可以游览一下。南泥湾革命旧址周围有南泥湾大生产博物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和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等

开放时间:08:00-18:00(夏令),08:00-17:00(冬令)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8. 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

前两天写的有关于保定徐水釜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的文章,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同时也引起了很多质疑声音。其中有一种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说保定凭什么会成为黄帝炎帝和蚩尤争夺的热土,针对这个问题,我从一些相关的资料里找到了答案,不知道能不能说服。

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考察,保定地区总共有八期史前文化。从最早出现的人类活动的遗址,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保定这片土地均有相关的化石及文物发现。

足以说明保定这片土地自远古时期就是一片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保定这些地方史前文明均早于并先进于其他地方的史前文明。

优良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灿烂的史前文明

保定地理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西部山脉,海拔在500-1000米左右,个别山脉超过2000米;二是山前平原海拔50-100米,三是东部河流冲积平原,海拔在10-50米,个别地区低于10米。

在古代保定曾是河流纵横的丰水区,境内河流众多,支流密布 ,非常适合放牧和浅耕。西部山区有着丰富的陆生动植物资源,而平原也有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对古代人类的食物获取提供了很大便利。

古气候的变迁也是影响保定这块土地最重要的原因。大约在全新世早期(大约前10000~6000)为冷干气候,中全新世(前6000~前1000)为暖湿气候,晚全新世(前1000年)以来以温凉偏干气候。气候的变化也促进了古代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改变。

保定史前文明的八个时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对保定史前文明进行了多次多地的考古发现。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发现,在保定这块土地的史前文明总共分为八个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保定涞水北边桥,发现了距今两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和动物骨骼,还有一些打制的石器,与周口店山顶洞人年代大致相当。尤其是发现的人骨化石是迄今中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的智人化石,考古界定名为“涞水智人”。目前这具涞水智人化石在保定市博物馆内展览。这一考古发现据说在当时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否定了中国人是非洲人后裔的说法。

二、新石器早期早段

1986年-1997年间,考古工作者在保定徐水区南庄头陆续发现了距今约10000年前左右的古人类生活的遗迹。在那儿发现了灰沟和草木灰堆积,还有石磨盘、石磨棒、骨角器、大量动物的遗骨以及陶片等。

标志着远古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有了早期的驯养动物、农业定居、原始制陶和原始聚落的雏形。比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及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还要早,对古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农业雏形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北福地一期和二期文化

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保定易县北福地发现了一座跨越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基本完整的史前村落的遗址,有房址、祭祀场、灰坑、石器、骨器和陶器。

北福地的一期文化,也就是前6000-5000年主要特征陶器主要形式为直腹盆和支脚,均为夹砂夹云母陶,颜色不纯,红褐色或灰褐色;器表多饰有纹饰,常见的是压印或刻画的几何形纹饰。与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有一些相似之处,时代大致相当。

北福地二期文化,也就是前5000-4700年,主要特征陶器以釜。钵与支脚为主要形式,除了有夹砂红褐陶为主,次为泥质红陶,器类表面为大宗,有少量的刷抹状细线纹、指甲纹和弦纹等,与北京房山镇江营遗址和石家庄长安区南杨庄一期遗址年代相当,略早于河南安阳后岗一期文化,属前仰韶时代遗存。同期发现的还有保定涞水炭山遗址、安新留村第二文化层遗址。

最具有鲜明特征的是房址、神秘的陶刻面具以及不同时期的制陶技术的发展,为后续的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仰韶时代早期

1986年文物部门对安新留村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发现有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出土了大量以泥质红陶和灰陶为主的陶器,次为夹砂红褐陶。器表多为素面,与后冈一期文化相似,年代也相当。下文化层出土了一些陶罐、盆、石磨盘、石磨棒、支架等前仰韶文化的文物。

五、仰韶时代中期

1997年,文物管理所对曲阳钓鱼台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尤其是陶器居多。陶器以彩陶为主,多是泥制红陶,次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彩色以黑彩为主,兼用棕红色,以弧形三角圆点、半月形、几何形为图案。也有少量的方格和带状纹。与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任丘三各庄遗址相似,年代相近。

六、仰韶时代晚期

1982年和1997年文物研究所两次对容城县午方进行考古试掘。发现这里有3个文化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和商周文化层。仰韶文化层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石器、骨器、角器等。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及少量泥质灰陶为主,以刮条纹、细绳纹、三角纹、网纹和斜条纹等为主要图案。器形主要以平底器为主,还有大量的陶环。与河南安阳大司空遗址文化相似,年代相当。

七、龙山时代

以任丘哑叭庄遗址为代表,在涞水北封村也曾发现类似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迹。出土发现大量不同时期的灰坑、水井、墓葬及大量的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质陶较多,夹砂陶次之,还有一定数量的夹蚌陶。陶色以灰色为主,其次为褐色和黑色。图案以绳纹、弦纹居多,篮纹和方格纹次之。器形以瓮罐类平底器为主,流行鸡冠耳和横耳。与冀南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相似,年代一致。

通过对保定地区的考古发现,不难看出,从远古“涞水智人“开始到龙山时代一直都有人类的活动遗迹,而且早期的文明均比很多地区的出现的文明都要早很多。从游牧到农耕,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保定这块土地上的人类一直都在引领着史前的先进文化延续。

传说中黄帝善战有军事谋略,炎帝善耕,有安邦天下的智慧,在当时他们两位都是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而保定这块土地上考古发现的史前各个时期的文物,足以 见在远古的时代保定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土地,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延续发展。

而且目前保定这片热土上还到处流传着有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很多地名都与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还在流传着。

有人说这些只是传说,那么传说是历史吗?在没有文字的史前社会,人们只能靠口口相传才能留下这么多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依据这些传说继续发掘更多的历史真相。

世界天然博物馆、人类故乡之一:河北泥河湾

泥河湾是河北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二百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等。1924年9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考察内蒙古萨拉乌苏的返回途中来到张家口会同美国地质学巴尔博在泥河湾进行了短暂的地质考察。

一、考古发掘

1924年9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考察内蒙古萨拉乌苏的返回途中来到张家口,会同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泥河湾进行了短暂的地质考察。

1957年,考古学者观察了“北京人”制作石器已很进步,能使用和控制火,因而推断说,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绝不是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不是第一。这次细小石器的发现,确证“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于是贾兰坡院士认为,在160万年前,就有如此进步的石器,证明人类起源比过去的认识要早得多,说400万年前有了人类并非夸张。

1988年4月23日,泥河湾对外开放,应中科院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前来考察,拉开了泥河湾开放的步伐。

1990年,经国务院的批准,由克拉克教授领军组织的中美合作泥河湾考古项目,成为建国以来的笫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至此,已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和专家,发表了有关泥河湾的论文700多篇。

1994年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世界上最早的细小石器。这些石器都比较小,大多重在5至10克之间,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和锥形器等类型,共约2000件。这些石器经过古地磁专家的测定,证明距今约有160万年。

1995年8月至1998年9月,在以往发掘的基础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发掘,在于家沟遗址找到了华北地区极为难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层剖面和文化剖面,该项发掘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6年6至8月,美国印第安大学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泥河湾遗址也进行过为期两个月的发掘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大批较为珍贵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实物资料,进一步证实泥河湾盆地是中国人类起源的摇篮,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一座有待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的巨大科学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泥河湾向人们昭示: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2001年3月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10月,在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了层位最低、时代最早的遗址,发掘出的几百件石制品、动物骨骼,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的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达到距今200万年左右。鉴于泥河湾遗址在史前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002年初,泥河湾地质遗迹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4年8月24日,由河北省泥河湾管理处组织的泥河湾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掘出一个较完整的象头化石。发掘出的象头化石微微向上仰起,一根象牙化石较完整,长1.5米,另一根象牙前方有残缺,长度1.2米,象的臼齿化石清晰可见。象头化石埋藏在河流相的沙层中,已经过搬运,推断象头化石应该是经长年雨水冲刷而滑落至此。到底是百万年的猛犸象头化石,还是南方象演变后的象头化石,还需专家进一步研究认证。

2021年10月18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址保护专业委员会提名被列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旧石器)之一。

二、位置境域

泥河湾遗址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化稍营镇境内,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

泥河湾盆地,东西长60余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在20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围,是古动物的世界。后来,湖水干枯,湖底裸露,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干枯的“古湖平原”变成了丘陵、台地、盆地,泥河湾盆地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盆地周围的山地森林密布,气候温暖潮湿,野生动物密集,同时也是远古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

中国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是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有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咀、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78万年的有马梁、雀遗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等;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现存战国、汉、辽墓葬124座,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

三、出土文物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科学家就在这一带发现了许多双壳蚌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及古生物工作者到这里多次进行考察,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21世纪以来又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时代上,从100多万年到1万年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每个阶段的遗址都有,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百万年以上遗址就有18处,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考察发现证明,泥河湾遗址是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一处重要地区。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湾遗址称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一些考古工作者提起泥河湾时,都说“那里遍地都是宝”。

在科学报告中,考古学家将盆地内的河湖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从而拉开了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的帷幕。从那一刻起至今80余年,经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专家、学者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我国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

我国已发现100万年前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16处,而泥河湾遗址群就占其中的12处。不仅如此,泥河湾丰富的文化积淀还包括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和古气候学等多种学科,成为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是独具特色的泥河湾文化旅游热线。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对人类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巨大带动作用。

1、小长梁

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北500米,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等发现并进行发掘。发现石器1000余件,属于小石器传统;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桑氏鬣狗、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牛羚羊等。其地质年代为距今136万年。小长梁遗址对研究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探讨小石器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长梁遗址作为我国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2、马圈沟

马圈沟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1992年,河北省文物局谢飞领队,进行连续发掘。2001年,对III文化层进行发掘,惊现200万年前古人类“餐桌”:在发掘探方的南部区域,散落着一组以象的骨骼为主,间有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构成的古人类进餐场景,多数骨骼上有砍砸和刮削的痕迹。生动地展示了古人类群食大象,刮肉取食、敲骨吸髓的情景,对研究当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3、虎头梁

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东南约800米处,1972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盖培、卫奇发现并发掘。发掘出以楔形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大量石器,还发现了古人使用过的灶坑。随后,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于家沟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前的夹砂黄褐色陶片,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里发现的唯一的一块陶片,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现今世界研究旧石器时代有三个热点地区,非洲、西欧和东亚。“就国家而言,中国古人类研究的材料得天独厚,任何一个人要想研究旧石器时代,都不能避开中国,而在中国,泥河湾无疑是最不能被忽视的。至今已有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考古学家来此考察研究,泥河湾遗址群已成为中外考古专家研究世界古人类的文化宝库。”

国际公认的泥河湾的人类活动遗址可以追溯至170万年以前,有些学者认为甚至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这个年代也正是人类起源的重要阶段。正因如此,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杂志相继发表论文。英国BBC广播电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均曾对泥河湾进行过系列报道,而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会议也选择在了泥河湾。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2013年6月8日在河北省阳原县正式启动。

四、保护状况

整个泥河湾遗址群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年度跨度大,几乎覆盖了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方面。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引起了地质、考古界的普遍关注。同时,泥河湾遗址群、泥河湾标准地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泥河湾一带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址保护区。

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

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河北省的考古人员在这里进行了发掘,共发现7个文化层,其中在第三文化层发现了200万年前后古人类进食的生活遗迹。猛犸象骨骼、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散落在探方内,在很多动物的骨骼上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的痕迹,其中一件燧石刮削器恰巧置于一条肋骨上。“这组文化遗物的分布状态,揭示了当时人类、石制品和动物遗骨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被大家形象地称为人类最早的盛宴。”

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2002年2月4日,河北省政府在阳原主持召开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开发和利用现场办公会,确定了保护开发泥河湾的十二项具体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建设泥河湾博物馆。据了解,拟建设的泥河湾博物馆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城,建设用地20亩,工程预算总投资3150万元。博物馆建成后,总面积将达到456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173平方米,库房面积850平方米,其他面积1537平方米,其规模在我国属于中型博物馆。据悉,泥河湾博物馆建成后,将满足5万余件出土文物的陈列展示,并兼具保护收藏和科学教育功能。该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当中。

2012年6月,河北省投资4000万元建设的泥河湾旧石器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进入博物馆首先碰到的就是马圈沟遗址发掘现场。

五、管理措施

泥河湾的保护开发:1、省市县均建立了泥河湾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2、配合省文物、地质、规划部门,制定了保护开发10年规划,提交省建设厅审定。以张家口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强对泥河湾遗址群保护管理的通知》,并由阳原县将有关法规、规章辑印成册,发放宣传。3、在省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就泥河湾博物馆建设事项,做了相应的基础性工作。4、编辑、摄制了多种宣传文字影像资料,组织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5、修建了通往主要遗址区的道路5条,近40公里,构筑了防护工程,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核心区及道路两旁绿化总计15000亩。6、设置了文物保护范围、地质核心区和试验区的标志。

六、主要价值

泥河湾遗址群是我国以至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泥河湾盆地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地质剖面、泥河湾动植物群、泥河湾文化遗址已成为世界古人类文化等多学科研究的宝库。从1924年西方学者巴尔博在这里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并命名为泥河湾层后,已有2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考古专家前来考察和研究,我国一批知名专家更是经常涉足。

泥河湾是中国以至其他大陆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

泥河湾遗址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各种石器总计达到数万件。这些远古的文化遗址分布面广、内容丰富,囊括了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古地磁学、古气候学和年代测定等多个学科,几乎记录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变的全过程,是一个天然博物馆,对探索世界早期人类的发展及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地方特产

阳原县是京西第一杏——供佛杏的产地,供佛杏因杏个大、色艳、味美而闻名,1999年作为张家口市的名优产品在世博会参展,深受国内外客商好评。

供佛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1918年,阳原县南口村安乐寺有位高僧,法号门静。一次,门静禅师外出讲经,从外地带来两株杏树苗,栽在寺院前的菜园内,最后成活一棵。经过门静禅师的精心培育,这棵杏树4年开花,5年结果,8年便进入盛产杏果期。杏果酸甜、味美、个大,是杏中极品。门静禅师将成熟的杏果采摘下来,供奉诸佛,故起名“供佛杏”。

八、最新发现

2019年1月新发现20余个160万年前草原猛犸象脚印及大量古人类打制的石器、动物化石,为进一步研究泥河湾早期人类行为、生存环境补充了新材料。

草原猛犸象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下的一种古老哺乳动物,根据最新考古研究资料,其生存年代距今170万至10万年。考古人员近期在泥河湾遗址群马圈沟遗址鱼咀沟1号地点发现了草原猛犸象脚印20余个,足迹保存大部分清晰完整,周围散布石制品、动物化石78件。经地层年代对比,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猛犸象脚印的年代距今160万年左右。

.

泥河湾遗址群:旧石器时代的天然博物馆

图为泥河湾广场及泥河湾遗址群不同遗址出土的石器。

近百年的科学探索使泥河湾盆地成为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泥河湾盆地不仅丰富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序列,也为评估早期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以泥河湾遗址群为依托,河北阳原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正在建设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泥河湾盆地引发世界关注

很难想象,眼前这些崇山峻岭之内遍布着40余处百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遗址,而这样的遗址全世界仅有50多处。更难以想象的是,200万年以前,这里是一个面积达到9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湖中鱼虾成群,湖边有广阔的森林,大量哺乳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人类也在这里繁衍生活。大约在1.8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湖底上升,交错移动,湖水大部分流走,大湖逐渐消退,泥河湾地层裸露出来。

桑干河源山西朔州,经大同东流,过河北阳原,接纳了蔚县流来的壶流河,最后穿过石匣峡谷汇入洋河,绵延500公里。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过它,李白的乐府歌咏过它,宋人沈括的笔记里描述过它。9000平方公里的桑干河河谷,每寸土地都写满了历史,很难想出用小村庄泥河湾来命名这一遗址群的理由。但百年前开始的科学研究,让泥河湾盆地驰名世界。

上世纪20年代,来到泥河湾村的法国人文森特,在村子周边发现了大量贝壳、蚌类、哺乳动物化石天津的北疆博物院建成后,他向院长桑志华表示,愿意将发现的动物化石赠予北疆博物院,并邀请桑志华考察泥河湾。桑志华直到1924年9月10日才启程赴泥河湾考察。

就在桑志华出发的当天,美国地质学巴尔博完成了首次科学意义上的泥河湾考察。他把泥河湾的地质特点写成短文迅速发表,将泥河湾村附近的河湖相堆积命名为泥河湾层。1926年,他和桑志华联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对泥河湾层进行了分层研究,根据脊椎动物化石,初步确定泥河湾层与欧洲维拉方期相当,属于早更新世。研究报告中,多次出现“泥河湾盆地”,被视为桑干河盆地的一部分。从那时起,世界的眼光再未远离泥河湾。

随着工作的深入,泥河湾层在桑干河盆地内可以连续追索,泥河湾盆地范围逐渐扩大。地层相对年代主要根据所含化石种类和进化程度来判断,相似的化石组合年代也相近。当时,最受关注的更新世地层的标志是人类化石。

1926年秋,桑志华获悉周口店遗址发现了两枚早期人类的牙齿。根据动物群特征,周口店人类牙齿化石时代与泥河湾层顶部相当,桑志华希望在泥河湾发现更古老的人类化石。他在泥河湾工作了两个半月,失望而返。

1929年冬,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枚经过科学发掘得到的早期人类遗骸。1930年,《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确定“桑干河的更新世已经属于人类更新世”。作者德日进等谨慎地推测,“我们还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此生活过,但我们知道人类可能存在。”多年后,桑志华惋惜地写道,“如果接下来几年我能够回来,我将更深入地挖掘泥河湾新地点。”

这里找到了有确切年代的早期古人类活动遗址

1948年,裴文中在《中国史前之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猿人文化,实非原始文化,将来或可发现,较中国猿人更早之人类。”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地质、考古专家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刘东生院士等都来泥河湾进行过学术研究,使泥河湾的科学价值日益显现。1954年,泥河湾层被确定为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贾兰坡随后指出,北京人在体质特征和石器制作上,有许多进步性质,具有使用和管理火的能力,因而不代表最古老的人类和最原始的文化。他明确提出“泥河湾期地层才是人类最早的脚踏地”,号召在泥河湾层寻找早期人类活动遗迹

1965年,河北阳原发现了虎头梁遗址,确认泥河湾盆地存在旧石器晚期人类活动。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盖培和卫奇在上沙咀地点发现纳玛古菱齿象头骨。头骨下方有一件用石英岩砾石制成的石核,人工打击痕迹清楚,打击点位于砾石突起的小脊边缘,放射线呈扇形。他们确认这件石制品是人类有意识打制的产物,时代超过100万年。泥河湾发现早期石核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极大重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亲率裴文中、贾兰坡、孙殿卿、安志敏等实地考察。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发现是在197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在桑干河南发掘了与泥河湾村相对应的小长梁遗址。804件石制品产自具有锈黄色条带的砂层里,打制痕迹明显,还出现了使用痕迹,同时出土的动物化石包括鬣狗、古菱齿象、三趾马和三门马,初步判断属于早更新世泥河湾层。尽管动物化石已经确定了泥河湾层的时代范围,但遗址确切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才得到确认。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有些岩石记录的磁场方向和所在的地磁场方向相反,建立起了500多万年来地球磁场倒转发生的时间序列。对于缺少绝对测年材料的沉积物,利用过去磁场方向来确定年代是仅有的选择。小长梁遗址石器层下方不到6米就是古老基岩,这段地层中没有出现地磁场倒转,难以进一步确定年代。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率领团队向西追索,在西侧1公里找到可以和小长梁遗址完美对比的洞沟剖面。他们在这里采集到大量的样品,在古生物化石的辅助下,把剖面的磁极性序列与标准地磁极性时间标尺对比,最终获得了石器层位附近地磁场倒转的时间,确认小长梁遗址石器层的年代为距今136万年。

小长梁是泥河湾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有确切年代的早期古人类活动遗址,是东北亚北部确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为认识早期人类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2001年9月,这一成果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被国内外同行迅速接受,也被镌刻在新落成的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

就在小长梁遗址年代正式刊出的同时,卫奇和谢飞等人正在泥河湾发掘马圈沟遗址第三文化层。这一文化层位于小长梁遗址之下,古地磁学研究揭示,年代为距今166万年。

泥河湾层中存在多个早期旧石器文化层得到反复确认。泥河湾不是单一的遗址,而是由数十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构成的遗址群,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记录了早期东方人类文化与技术演变的众多环节,堪称旧石器时代的天然博物馆。

科学塑造着泥河湾盆地的未来

最新研究发现,史前人类打制石器时可以翻转台面,从而充分利用小块燧石。在时代相近的东谷坨遗址,史前人类更多地调整和修理台面来获取石片毛坯,体现了对小型石片剥片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石器生产中一定程度的预设与规划。这与较早的小长梁遗址简单石核石片相比,石器打制技术进步明显。

退休后,卫奇在东谷坨遗址附近的农家小院里自费建立了“泥河湾猿人观察站”。多年来, 猿人观察站不仅是泥河湾科学考察基地,更是鲜活的旧石器科学史展览室。在小院里长大的女孩儿贾真秀见惯了来来往往的考古学家。在发掘现场泡大的她很早就把旧石器考古学家作为职业志向。现在,她已经如愿开始了旧石器考古研究生涯。

泥河湾博物馆,卫奇的等身海报就立在飞梁遗址的展板前。展板中,7岁的贾真秀穿着一条粉色裙子蹲在遮阳伞下,握着手铲,背对着观众,全神贯注地发掘。两代考古人的身影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在泥河湾,每年依旧有考古工作者在进行主动性发掘。每年的寒暑假,这里是孩子们学习人类早期历史的大课堂。

科学不仅书写了人类的历史,也塑造了盆地的未来。(唐自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