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堂

三祖堂

唐代胡曾诗作:“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反映出5000年前三大氏族间费时三年的鏖战,经历52场较量,持久的血雨腥风是非常惨烈的;

“要了解中国一百年的历史,请到上海,要了解中国五百年的历史,请到北京;要了解中国二千年的历史,请到西安;要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请到张家口涿鹿。”,著名学者苏秉琦这样认定涿鹿的历史地位;

在历史、考古专家眼里,涿鹿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 中华三祖堂,是在原黄帝祠的基础上,由海内外32万中华儿女捐资建成的,1998年7月25日正式开游。黄帝祠传说与黄帝城同建于黄帝时代。黄帝祠是我国历代帝王将相祭祀怀古的殿堂。秦始皇、东晋司马德宗、清乾隆等,都曾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前往拜谒。著名的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曾挥笔写道“我瞻涿鹿郡,古来战蚩尤。黄帝立此极,玉帛朝诸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委派了一个15人代表团到陕西黄陵祭黄帝陵,其祭词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对于具有开国奠基意义的黄帝城来说,情同此理,这个祭词也同样适用;

中华三祖堂采用唐代建筑风格,三祖堂内,12根高耸的立柱,支撑着巨大木结构屋顶,拓展开780平方米的肃穆空间。古朴、逼真,高5.5米、宽4米的黄帝、炎帝、蚩尤的塑像,正襟危坐在祭堂内,气宇轩昂。三尊塑像各得其所。黄帝居中而坐,略高其他,双目凝视前方,庄重、安详。炎帝居右侧,身披稼禾,左手抬起,双目沉思。蚩尤右手叉腰,左手握拳,身着兽皮,双目圆睁。并陈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纺轮、石镞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用品和战争兵器。墙壁上绘有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历史事件的大型壁画。发祥地之一;

河北张家口

三论祖庭——户县草堂寺

三论祖庭——户县草堂寺

草堂寺位于西安郊区户县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约35公里,该寺约创建于东晋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这里东临淄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草堂寺内松柏参天,翠竹轻拂,亭阁玲珑,意境幽邃。

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一部分。后秦国王姚与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圆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摹罗什译经场以草荐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

要想明白鸠摩罗什为什么是个关键人物,需要了解一点大乘佛教的历史传承,大乘佛教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公元1-5世纪为初期阶段,盛行空宗,经典有《般若经》等,印度大乘论师龙树及其弟子以论释《般若经》思想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创立了中观学派,著有《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

二、5-6世纪为中期阶段,盛行有宗,经典有《涅槃经》等,唯识学在这一时期兴起。

三、7世纪以后为后期阶段,盛行密教。在鸠摩罗什到长安之间,内地大小乘佛教并行传播,大乘的《般若经》、《正法华经》等已风行社会。般若学居于佛教理论的主导地位,它以性空学说与玄学贵无论相互诠解,形成了玄学化的佛学,有六家七宗之分。

鸠摩罗什在弘始三年(401)被迎请至长安,入逍遥园及大寺草堂译出的74部384卷佛经,主要为大乘佛教第一阶段的经典。1、般若经类:《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般若经》;2、《维摩诘经》;3、《妙法莲华经》;4、中观论书:《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大乘佛教,特别是般若中观学说通过鸠摩罗什和他的弟子传播到大江南北。鸠摩罗什是中观学在中土的最初传播者。罗什所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在罗什入关前,是中国哲学所从未有过的,它的输入,使当时盛行的般若学各派看到了大乘空宗的正真面貌,也由此把般若理论推向了高潮。

据史记载,罗什宣扬般若性空之教,为四方学者所宗,道流西域,声被东国。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者800余人。盛倡龙树、提婆般若性空学说。门人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唯有僧肇精纯守一,得罗什之真传。罗什、僧肇之后,长安大乱,僧徒四散,三论传承,记载不明。南传罗什之学者虽不乏其人,但对后世均无甚影响。此学所以传承不绝者,端赖以《华严经》、“三论”命家,兼修禅观的僧朗。僧朗有得业弟子僧诠。僧诠门徒数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辩、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为法朗。他在僧诠门下,禀受《华严经》、《大品》(即《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僧诠殁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兴皇寺,被尊为兴皇大师。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者为吉藏。他著作宏富,陈义精微,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亦采取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注疏。

吉藏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摹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摹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三论宗在唐初胜极一时,并流传到日本等国。当时,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时弘传三论的学者亦复不少。因此三论学说在初唐曾盛极一时。后来法相、华严、禅宗相继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渐不振。但大历(766~779)年间,金陵有玄璧法师弘传三论,浙江金华有慧量法师专讲三论。虽至中唐,传三论者尚有人在。会昌禁佛之时,此宗章疏被毁殆尽,几成绝学。清代末年,海运畅通,杨文会居士始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

《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合称三论,主要发挥《般若经》的中道思想。罗什译出三论后,师徒相继研习,传承不绝。至齐朝已来,曾一时冷落。梁代从僧朗、僧诠到法朗,三论学大兴,隋朝吉藏(549-623)是法朗的弟子,正式创立三论宗。世称新三论宗,而称吉藏以前的三论学(宗)为古三论宗。其基本理论是"八不中道"论和"真俗二谛"论。三论宗理论承传至唐代渐衰,作为宗派早已不独立了,但其哲学精神却深入在中国佛教的整体中。

根据中道实相的理论,说诸法寂灭无生,本来清净,无众生可度,亦无佛道可成。但就世谛假名门,说有迷有悟,有佛有众生。并说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此宗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虚妄分别无我谓有我,执外境为实有,所以成为众生而流转生死,若能彻悟诸法毕竟空寂,顿歇无明烦恼,除去颠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万德庄严自然显现,名为成佛。然由于众生根性有利钝,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迟速。利根众生,一念成就八不正观,深悟诸法无生,可以顿得佛慧。钝根众生,经历三大无数劫,积修万行,经过五十二位次最终达到佛果妙觉。成佛与否,关键在乎迷悟。

草堂寺是个美丽的地方,夕阳西下之时,悠悠南山,朗朗晴天,田野炊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传说中的能散出飘向长安城的烟雾就在草堂寺后院竹林深处的一口枯井之中,是为长安八景之一。

寺庙以佛教宗派出名,佛法借寺庙而光大,而城市以寺庙而光彩,寺庙又以城市为依托,唐朝时的长安城,应该是个胸怀博大的城市,包罗万象,思想自由。隋唐时的长安,是个佛教气息浓厚的地方。各种流派的学说相互辩论,比肩齐美,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上各种思想发展的兴盛。佛教太深奥了,很怕说着说着就此跑了题,先停下来休息一下。

朱氏三堂并祖归源告族人书

来源:古单朱氏理事会工作室

古单《燕贻堂》、《忠孝堂》朱氏与江苏睢宁光裕堂》朱氏全体族人:

大家好!

古单《燕贻堂》、《忠孝堂》朱氏主要居住在鲁、苏、豫、皖等省15个县、市600多个村庄,现有族人七万余人。《燕贻堂》朱氏于顺治甲午年(1654年)创修《古单朱氏族谱》,以礼爷为一世祖,从第十一世起统一行辈,现传承至第二十四世人,即“智”字辈;《忠孝堂》朱氏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始修《古单朱氏族谱》,以堂爷为一世祖,从第十四世起统一行辈,现传承至第二十三世人,即“心”字辈;《忠孝堂》郓城支,现传承至第二十四世人,即“执”字辈。

数百年来,两朱氏始祖身世一直为谜,两始祖关系,说法不一,历代朱氏族人苦苦追溯,但未了夙愿。今逢盛世,国泰民安,随族谱文化的交流、族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与探究,使得渊源、关系明确。我古单朱氏,源于小邾,均为一家,已无异议。查阅江苏睢宁《光裕堂》朱氏旧谱,方知《燕贻堂》始祖礼爷为江苏睢宁始祖彦皋爷之五子,《忠孝堂》始祖堂爷为彦皋爷次子缜之四子;礼祖与堂祖系亲叔侄关系。彦皋祖、鳌祖随洪洞县移民先到单县,又由单县迁睢宁,后礼、堂二祖归单县后失联;彦皋祖及其四子陵墓均在江苏睢宁,礼祖陵墓在现成武县白浮图镇朱集村,堂祖陵墓在单城北李楼,数百年之谜始解。

两理事会成员及族人代表于公元2014年5月17日上午在单县开发区天水莲饭店召开并祖归源会议,大家一致通过了《古单燕贻堂、忠孝堂朱氏并祖归源告族人书》,并成立了新的“古单朱氏理事会”;又于同年11月16日在江苏睢宁,与江苏睢宁《光裕堂》朱氏族人一致通过并祖归源声明;如今骨肉团聚,真乃我族之大喜事,先人有知,定慰英灵于泉下也。

现将三堂行辈世系统一对照表及新续统一(二十字)行辈,下发各片(村),以昭示族人,今后族人之间的相互称谓,均按此表执行,从统一后的第二十六世起,均启用统一新续的行辈。

特此告知三堂朱氏族人!

古单朱氏自26世起新续行辈世系统一对照表

祝朱氏宗族

人丁兴旺!

能人辈出!

三下乡 | 佛山祖庙行之叶问堂

咏春拳名家叶问宗师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武术大师,他学艺成师于佛山。1949年,他赴港定居,此后终其一生致力于发扬咏春拳术。叶问一生刻苦钻研并大胆改进了武术教授方式,桃李遍天下,日后威震海内外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即是其中最为杰出的弟子。馆内收集和展览了叶问与咏春拳发扬光大的资料。

叶问堂佛山祖庙内,进门左手边即是。里面有有关叶问的一些生平事迹,以及咏春拳的一些故事。问宗师在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十六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后随梁壁(梁赞之子)学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从而一举成名。其徒弟除总会及分会的会员、港九各地的中国工人外,还有在港的外国留学生。以一人之力,能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故被门人推举为一代宗师叶问。咏春拳术从一套女儿家的自卫术发展到实战技击之上,并在数十年间急速发展,将咏春拳从佛山发展到世界每个角落,成为国际间享负盛名的中国武术,亦是现今最多外国人研习的中国武术。咏春拳的起源与发展一致被认定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在祖庙靠近门口僻静的一角,同是一代武术宗师,叶问的纪念馆“叶问堂”却显得有点冷清。就像为人低调的叶问本人一样,叶问堂简朴干净,青砖瓦房、几支疏竹,武术宗师的纪念馆却有着几分儒雅,只有陈设的六点半棍、八斩刀和叶问自创的木人桩才让人想起他咏春宗师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