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门摩崖石刻

大龙门摩崖石刻

大龙门摩崖石刻位于涞水县九龙镇大龙门城堡西北0.5公里处,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峡谷两侧群峰竞秀,断崖绝壁高耸入云,峭壁如削,谷中溪流激浪奔腾,景色尤为壮观。金、明、清各代均将此视为军事要塞,在峡谷东部尽头,建有城堡,历代官家均派重兵把守,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摩崖峭壁上刻有许多古代名人的诗词题咏,系当时巡防驻守关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迹。

全峡摩刻20多处,最为醒目的是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都尉使兵部右侍郎,山东峄阳进士贾三进题写的“万仞天关”,字高2.7米,宽1.8米,气势磅礴,洒脱隽秀,堪称艺术珍品。其余各处题字均为0.6米-2米不等,“天成形胜”,为明万历年间都门守口把总指挥何继文题。“峭壁千重”,为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岁春二月十五都门王世兴题。“金汤万仞、玉垒千寻”,为明代钦依守马水口总兵吕志如题。此外还尚存 “龙行虎踞、玉壁金汤”、“峰环万叠、险胜重围”、“疆域咽喉”、“千峰拱立”、“清泉泻涧”、“翠壁奇峰”、“风舞天中,云飞眼底”、“龙门峡”、“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练飞”等摩刻词句。这些刻字,为研究明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除此之外,在峡谷中还刻有两尊1.5米高的佛像,是驻守官兵祈祷保佑关隘安全和排忧解难的处所。雕刻虽不精细,但神像简洁庄严,对峡谷风光起了点缀作用。

1982年7月,大龙门摩崖石刻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346个字,厦门至今发现的最大的摩崖石刻在这里!

台海网6月25日讯 据厦门新闻广播微信报道 在厦门鼓浪屿鼓新路,有一块刻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摩崖石刻——“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是厦门至今发现的最大的摩崖石刻。

今天的系列报道《听见历史的声音-文物传奇》,我们就一起跟随996记者刘普,去了解下它的故事。

本期片花

播音:碧城

音频:鸿益

视频制作:记者林军

鼓浪屿

是一个

花岗岩球状地貌为特征的小岛

因此形成鼓浪屿岛上

多处悬崖峭壁的景观

在鼓浪屿鼓新路48号

“船屋”大门的对面

有一条斜坡小路

沿着这条小路往上走

就能看到一块巨大的摩崖石刻

这块摩崖石刻的峭壁形状奇特

一面是如刀一样的石背

一面是自然天成的平整的石壁

“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

就在这块石壁上

石刻刻制于清朝嘉庆癸酉年

字幅高约11.5米、宽约6.4米

上面刻着17行楷书

共计346个字

是厦门地区目前发现的

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

也是国内最大一块

妈祖有关的摩崖石刻

它是由谁而刻?

厦门文博研究员何丙仲

厦门文博研究员何丙仲老先生介绍说

“写的人是嘉庆年间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福建水师提督,可以说就是我们的福建海军司令。王得禄是台湾彰化人,清朝到中叶以后,就加强了海上一些管辖,所以水师提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王得禄是行伍出身,从士兵当起,因为他勇敢,而且有智慧,就做了福建水师提督。””

王得禄像(来源网络)

何丙仲老先生告诉记者,1803年,王得禄奉朝廷之命,统帅水师前往剿捕海盗蔡牵等人。当战舰停泊鼓浪屿修葺时,王得禄看到供奉妈祖的三和宫很是残破,王得禄对着妈祖许下心愿:如果能得妈祖保佑,最终荡寇成功,他愿意重兴此庙。数年后,王得禄征战胜利,募资重修三和宫,并作《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镌刻于此。

琉球那霸港图(来自网络)

“他这个人很相信水神、海神,相信妈祖,他认为他一些事件得到成功,主要是妈祖保佑他。他经常来三和宫来拜拜,三和宫现在不在了,当年应该是厦门最大的一个敬仰妈祖的庙宇,他就感到应该来答谢神明,就刻了一个碑,说明这个事件。 ”

【历史文化遗迹的现今】

尽管在王得禄重兴三和宫之后,三和宫的香火也只是又兴盛了一段时间,并没有一直兴旺下去,之后还曾改名为法海院。再后来,三和宫地盘被外国人收购,几经周折,再不复昔年光景。最后,这里已经难寻寺庙的踪影。

摩崖石刻前的空地上也陆续建起几座民宅,建筑物遮挡了摩崖石刻的一部分,只有站在山坡的道路上才能见到摩崖石刻的全貌。

鼓浪屿申遗期间,为了使这处历史文化遗迹更好地展现出来,这里的居民搬迁,房屋拆除,空地上修建了道路,种上了花草,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处凭吊历史,旅游休闲的小公园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副主任蔡松荣说:

“我们对原来的建筑物进行了安置、拆迁,对周边的绿化进行全面提升,以前旁边的建筑物有所遮挡,周边的道路都是斜坡,不像现在有台阶,走得比较方便、舒适。我们把它恢复到原来的面貌,跟周边的环境更和谐。”

2005年,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彝文摩崖讲述凤氏族后代世袭的谱系,其内讲述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内容。碑文用词精美,造句凝练,将一代人的活动娓娓道来。对于彝族的演变史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基本信息

门票:免费

位置:

云南昆明市禄劝县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路线

昆明北部汽车客运站有昆明至禄劝县的客车,行程约2小时。

自驾路线:

从昆明出发进入沣源路——杭瑞高速——京昆高速——香水路——G108——秀屏路——东山路行驶150米到达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攻略

禄劝县是昆明下辖县,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目前发现的摩崖石刻就有发现云龙安则箐彝文摩崖、汤郎细摩崖、至都摩崖、屏山镇发明錾字岩摩崖、三台山摩崖、九龙民权摩崖等7处,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錾字岩摩崖和三台山摩崖。

錾字岩摩崖处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的山崖上,一方为彝文摩崖,另一方则为汉文石刻。

汉文石刻分别为“凤公世系”和“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楷书是刻在10米高的悬崖,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定军民府第八代传袭土司凤英所题,宽2.1米,高1米,直书横排,共1189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石刻详细描述了凤英的曾祖母,女士的大胜利,明代,直到凤英130年间,凤氏历代土知府受命袭职,朝圣到北京,受封、受赏,等等等等,凤英生活的主要政治和军事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详细,清晰和生动。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禄泉县知事徐进所题“凤公世系”。它描述了第十七和第十四代凤氏的主要政治事件,从黑彝族的阿而为罗婺部长至嘉靖十二年(1533)间凤氏14代17世土知府的主要政治事迹。

其中,宋 占文本的四分之一,明代占文本的四分之三,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有相当详细的记载。这两件石刻记载的史实是相当可靠的,是研究宋、元、明时期禄劝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

世界第一座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因为一张纸,从人山人海变得门可罗雀

说起大佛,人尽皆知的应该就是四川乐山市的乐山大佛了。除了被炸毁的西方公认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之外,乐山大佛应该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山西境内也有一座大佛,据考古研究,他的建造年代比乐山大佛还要早,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座露天摩崖石刻大佛,他就是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

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

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

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众开放。

自复原开放以来,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更有许多闻名中外的学者和文物保护学家齐声高呼要将蒙山大佛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一座具有1500多年历史并且前后遭受重大历史变化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其可供研究的历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从2008年10月,山西省蒙山大佛开放景区正式像公众开放起,这个景点所在的景区就一直都是免费的存在,就这样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景点从2017.8.1开始试营业,开始了70元门票的收费之路,也正是为此,原本人头攒动挤都挤不进去的大佛景区,变成了现在这门可罗雀的样子,也不知道当时下达这个决策的组织者会有什么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