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镇烈士纪念塔

富镇烈士纪念塔

富镇烈士纪念塔

富镇烈士纪念塔座落在距泊头市西45公里的富镇村南北大街西侧,西距镇政府约250米处。

该塔被四面砖墙围护,院南北长55米,东西宽30米。塔体为二层八面木质结构,座北朝南,通高10米。台基为水泥砖结构,边长4.2米,高1.35米,共八面。第一层塔高4米,边长2.8米,南面是正门,东西两侧各设1个偏门。除北面外,其他各开一直径为0.77米的圆窗,塔外由八根木柱支撑斜檐,回廊由木栏杆八面维护。正门两侧对联:捐躯殉国英名记载功劳薄,流血牺牲精神永垂烈士塔。横幅是:流芳千古。东门对联:英名传万代,事业载千古。横额:传颂百世。西门对联:堪称是砥柱,不愧为干城。横额:威震天下。塔内有八字排列的青石纪念碑三通,镌刻着原献交县副大队长黄立荣等的美名与业绩。第二层塔高3.2

米,边长2.5米,朝南开一门,其他面为长方形窗,塔内安放着1948年为国捐躯的烈士牌位700余个,悬挂有0献交县委员会、0交河县委员会、交河县人民委员会以及原交河县县长张彬、李秉常的匾额。塔顶呈八角轿顶式,由八根木质柱支撑。上铺带兽头瓦当的灰色筒瓦。莲花滴水,顶端有圆形宝顶,整座塔显得庄严、肃穆,既朴实无华,又宏伟壮丽。

纪念塔是原献交县党、政、民、武全体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于1948年建立的,竣工于1949年2月。1987年泊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塔在富镇村内,1995年整体搬迁至此。

具体地址:泊头市西45公里的富镇村南北大街西侧

​红色印记|谢家滩镇革命烈士纪念塔

在谢家滩镇街上,一座四五百平方米的广场正在翻修,广场中间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塔,两侧分别是革命烈士周华民和郭学的墓。

革命烈士周华民和郭学在谢家滩区分别担任区委书记和区委组织员。1949年7月13日,在国民党残匪“九路军”围攻谢家滩区人民政府战斗中,他们视死如归,英勇抵抗,在区贸易公司楼内组织战斗遭到猛烈突袭和火攻中壮烈牺牲。

周华民并不是鄱阳人,1920年他出生于山东省鄄城县七区周家村。刚满18岁的他就参加村救国会工作,坚持抗日斗争。为了革命事业,1943年,周华民来到河南长垣县工作,先后在该县担任五区区长和八区区委书记。1949年春,周华民被编入冀鲁豫南下支队八大队六中队,在4月份随二野部队渡江进驻鄱阳,并担任五区(谢家滩区)区委书记,他的英勇事迹一直留在谢家滩人心里。

(记者 章世鹏)

编审:逊文 编辑:马宝

《一座塔 一座丰碑》——探寻烈士纪念塔背后的故事 军地合力反伏击 ——记洞下场烈士纪念塔

让天下了解芷江 让芷江走进天下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140师根据47军党委指示,在驻芷江部队中抽调150余名干部战士组成武装工作队,帮助地方政府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军队和地方团结一心,在进行清剿土匪的斗争中形成强大的战斗合力。

解放初期,芷江县域划为六个区,第五区管辖洞下场、碧涌、板山、大垅、罗岩等几个乡,区政府在洞下场,张聚合是第五区的党委书记兼区长。这一时期的第五区是芷江土匪最集中、活动猖獗的地区,其中匪首杨永清在第五区建立了所谓“湘黔边反共游击总司令部”。

1950年3月24日,张聚合从县城开完会后返回洞下场,同行的还有一名通讯员、五区武工队的六名队员、140师卫生部的12名战士和一名担架队员,一共21人。队伍清早出发,中午到达洞下场乡瓮溶溪村。

混在赶场人群中的土匪发现了解放军,马上回去报信。匪首杨泽清、蒲老翠纠集了200多名土匪在坎塘坳设下埋伏,意图偷袭解放军。坎塘坳是前往洞下场的必经之路,坳下有条100多米的弯曲山冲,通向坳顶。下午1点左右,队伍在瓮溶溪短暂休息后走进坎塘坳这条冲里。

土匪发动突然袭击,密集的枪声在解放军周围响起。张聚合和140师卫生部的一名战士将冲口左边一棵大枫树下的土匪消灭,抢占有利地形,封锁住冲口,和冲里的战友一起向土匪发动反击。战斗持续到下午四点多钟,区武工队在接群众报告后赶来增援,坎塘坳上的土匪在解放军的反击下纷纷逃散。

坎塘坳反伏击剿匪战斗,有7名战士英勇牺牲,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另有3名重伤员在回到区里后牺牲。当地政府在瓮溶溪村和洞下场村烈士牺牲的地方分别修建了烈士墓和纪念塔。2020年5月,洞下场乡对原洞下场村场头山上的烈士陵园进行提质维修,原葬在瓮溶溪的七名烈士遗骸和在洞下场乡境内牺牲的另外三名烈士的遗骸也一并迁进陵园重新安葬。

扩建后的洞下场烈士陵园占地面积615平方米,青石台阶两旁绿植茂盛,陵园里青松挺立;陵园路边,格桑花在烈日下灿烂开放,寓意着现在这幸福美好的生活。

历史不会忘记,高高矗立的纪念塔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的,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用青春和热血塑造成我们永远值得尊敬和不能忘怀的偶像。

发  稿:尹 华 戚艺飘 周 波

图文制作: 杨艳芬

编  辑:阳蕙鸿 李芷靖

责  编:明 毅 汪大庆

来  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龙冈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纪念亭

来源:三色龙冈

编辑:欣晴(415835366)法律顾问:戴启旺 律师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龙冈革命烈士纪念塔为青条石结构,通高12.5米,边宽2.1米;座宽5.1米,高2米。四周为青石地面,围有水泥栏杆。塔南面镌有“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十个大字,北面镌有“革命烈士纪念塔” 七个大字。

吹响胜利的号角

龙冈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纪念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深入江西省各地进行慰问,其中指示要在龙冈建造革命烈士纪念塔,让老区人民永世瞻仰和永恒怀念。

中共永丰县和县人民政府郑重研究,于1958年冬拨出专款,在龙冈入口处的秤砣寨山腰修建一座六角纪念亭,并在山顶修建一座纪念塔,以纪念龙冈先后两次战斗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即1930年12月30日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斗和1934年4月30日至5月1日西方军龙冈独立二团一个连,为了保卫苏区西大门的秤砣寨战斗)。塔座36平方米,塔高12.5米,塔背上书楷体。

龙冈烈士纪念塔和纪念亭经过五年的风化和剥落,于1963年(时为三年困难时期已度过),县委、县政府拨款修葺,把塔面的楷书改为红军领导人的题词。由于永丰君埠乡籍的中将吴法宪在中央军委空军司令部工作,住在北京东城区小羊毛胡同26号,接触中央领导人机会多,县委派员前去通过他设法请中央首长题词。结果吴法宪请林彪题词,于1963年10月21日直接向龙冈区委挂号寄出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元帅,专门为龙冈烈士塔书写的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林彪题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五日”(字高26公分)。

翌年吴法宪在青岛检查工作,又回信给县委敬访的同志说:“林彪元帅给龙冈烈士塔题词……意义重大,应告诉龙冈区委会,很好地镶嵌在烈士纪念塔的正面上。林彪元帅在毛主席指示下,亲自指挥(红四军配合兄弟部队)消灭国民党张辉瓒师,取得了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的胜利。因此他很关心龙冈建立烈士纪念塔这件事,在百忙之中亲笔题词。……吴法宪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日于青岛”。

于林彪1971年发生“9·13”叛逃外国事件,再用林彪的题词失去意义。1973年在龙冈修建纪念塔的同时,县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林彪题词铲掉,换上毛主席为东固烈士塔的题词手迹:“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塔背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仿毛体大字,是原县委宣传部干部唐山樵题写。至于烈士亭,则南面悬挂“浩气长存”四个字和北面悬挂“继往开来”四个字,都是原永丰县委副书记、书法家温剑题写。

随着龙冈兴建第一次反“围剿”纪念馆和修缮革命旧居旧址,全国各地许多观众前来龙冈参观学习和旅游,同时也纷纷来到纪念塔瞻仰,怀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传统。人们站在塔上远眺龙冈街全景,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

改革开放伊始,县委、县政府又于1980年拨巨款对这座秤砣寨上的纪念塔和纪念亭进行重修,全部采用钢筋、水泥、青石、麻石等现代建筑材料,建造塔身、楼阁、地面、台阶、栏杆,从而成为我县保护得最好的烈士纪念塔 。

1983年永丰县人民政府发文,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