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底阁遗址

后底阁遗址

后底阁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东南29公里处紫冢镇后底阁村,是一处北朝至唐城镇遗址。2006年进行了勘查和发掘。清理出的遗迹有灰沟 、灰坑 、铺砖地面、窖穴。出土有佛教石、陶造像及残块,其中汉白玉造像的数量较多,雕刻精美。部分造像有彩绘、描金和铭文。

中文名:后底阁遗址

地理位置: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

编号:7-0029-1-029

所处时代:北朝至唐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天心阁下这段251米的城墙,古长沙城最后的遗址和见证……

梧桐更兼细雨」

长沙的深秋和寒冬无缝连接,湿冷成了这一段时间的主角。

是否下雨就是不好的天气呢?天心路沿路的梧桐似乎有它们的答案。雨水给金黄的树叶上了一层光泽,在冷色调的气氛里更加显眼。

漫步在这石板路上,车水马龙已与自己无关,目之所及只有天心阁古城墙斑驳而稳重的身影,仿佛正徐徐述说过去的故事。

天心阁古城长沙的标志性建筑,原名“天星阁”的它,据说曾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

这里曾是古长沙的制高点,《善化县志》曾记载:“天心阁在南城上,登高远眺,一省大观。”

▲天心阁旧貌

清代至民国经历数次大修后,天心阁及园内建筑不幸毁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现在我们看到的天心阁是1983年在原址上重建而成。

大火的无情让木质建筑毁于一旦,但坚韧的城墙却保留了下来,天心阁下这段251米的城墙成了古长沙城的遗址和见证。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和平年代的天心阁以市民公园的身份存在于大多数的人的生活和记忆里。

天心阁西门紧靠川流不息的蔡锷南路,穿过门楼,拾级而上,显现这一处略微隐蔽的街角空间。

天很冷的时候,也会在这遇到慕名而来的游客,或是习惯在此运动的市民。人们大多会在园中的文夕大火警世钟前停步,铭耻励志。

冬日没有绚丽梦幻的花朵,但紫藤枫叶仍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出别样的魅力。

另一侧的东门则临天心路,整个天心公园形成一条狭长的绿带。从东门入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为缅怀抗日先烈的崇烈门威严耸立,门楼上的青苔是光阴留下的痕迹。百年古树屹立在四周,像卫士一般默默地守候在旁。

深绿和深棕是寒冬的主色调,但若有心细细观察,则会发现有几簇亮丽的色彩正在萌发。

南天竹和八角金盘露出了这个季节特有的形态,是游园时遇到的小小惊喜。累了品一壶茶暖暖身,感受这城中难得的静谧。

进入天心公园的城门,才算是真正开始登天心阁。不自觉地仰望,城门旁的大树枝芽茂盛,和天空连为一体。

从“猫弓背”的拱门里可以窥探阁楼一角,这种内敛吸引力让爬阶梯都更有动力。

果真,来到阁楼前坪,顿时豁然开朗。主阁和南北两座副阁以游廊相接,劲道有力的震撼感充满视野。

副阁各高10米,南座里是百年长沙老照片展厅,展示着这座古城的往昔。

远道而来的游客早已准备好相机,想用影像记录下这庄严的建筑,或好好珍存或与亲友分享。

视线放远一些,被雨水洗刷过的公园小径空无一人,只有树木虫鸟在用大自然的语言交流。

毗邻公园的住区,落叶飘上屋檐,这“窗外便是四季”的美好令人艳羡。

登上主阁楼前,总会被栏杆上的石狮子吸引目光。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倒是给肃穆的氛围里增添了一丝俏皮的气息。

登高远眺,所见所想竟也开始慢慢变化。也许几百年前,古人在这夜观星象,尝试与宇宙建立更多的联系。

也许又可以向北看全整个长沙城,城中有异样便叩响钟声,到处皆知。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现代化的城市,在飞檐和立柱的框景下,充斥着一些奇幻色彩。

好像完成了和历史的对话,又好像重新理解了这个城市,一切感悟悄然而生。

有历史味道的地方,每次来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练的丰富,或许我们会有更多的理解。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待久了,或许墙砖的质感、古树的清香被渐渐隐藏。拾起这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能为平淡而普通的生活带来久违的惊喜。

/ 天心阁公园 /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天心路17号

TIP1.阁楼区开放时间:

夏季:7:30—17:30

冬季:7:30—17:00

TIP2.门票:

市民公园区域:免费

阁楼城墙区门票:32元/人次

另外提供讲解服务(详情咨询景区)

扫码加入长沙吃喝玩乐福利群 ~

镇原县城关古遗址:后河遗址

后河遗址 周代 汉代位于镇原县城关镇祁川行政村旋老自然村茹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范围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北面残存城墙,残长100米,残高5-7米,夯层清晰可见,夯层厚0.20-0.25米,地表有大量的灰陶残片,瓦砾厚1米,距地表1.5米。采集到标本有周代弦纹、绳纹、方格网纹鬲、釜等,还有汉代圆形云纹瓦当及回纹砖等。出土器物有石斧、研磨石、灰陶罐等。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镇原县博物馆

后李文化遗址的遗址区别

“后李文化遗址”和真正意义上的“后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李文化在后李文化遗址上,但是后李文化遗址上又不仅仅有后李文化,还有其他时代的文化,后李文化只是其中最早的文化遗存。 该遗址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多而丰富,文化堆积厚达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层,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遗存、两周(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这些人类生活的痕迹和佐证物,在岁月之手的点化和指挥下,被层层叠压在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这在全国考古发掘中是罕见的,不仅证实了临淄文明的久远,同时昭示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和连续。再说一下后李文化:被考古界正式命名的“后李文化”,是后李文化遗址上最特殊、最主要的新石器文化,分为后李一期文化和后李二期文化,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房址、灰坑、灰沟、墓葬、陶窑等遗迹,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等遗物。
在2008年,淄河治理工程中,技术人员在后李文化遗址,还发现了一柄石斧。 后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该时期的陶器,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夹沙陶,陶胎的质地与当时地层土的成分极为相似,只有极个别掺蚌壳和掺云母的现象,说明当时制作陶器是就地取材;陶器的烧成火候较底,个别遇水即溃;陶色有红褐陶、红陶、灰褐陶和黑陶,红褐陶最多;陶器的纹饰简单,大部分仅见于器物的口部,种类有花边纹、附加泥条堆纹和少量绳纹;陶器的种类单调,主要为圜底器,平底器和圈底器极少;器形有釜、钵、盆、罐、碗、盂、小口壶、实心陶支脚等。这一时期,既没有三足器,也没有彩陶和彩绘陶,陶器中的深腹圜底釜为后李一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总数约占全部陶器的80%,比较独特,这与山东及其周边地区已发掘的其他考古文化截然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层次。后李二期文化是后李一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她与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器类都以鼎、钵、小口双耳罐为基础。同时与北辛文化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别,被认为是属于北辛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在后李文化遗址被发掘和确认以后的两年内,考古学者又在鲁北和鲁西北地区相继发现了10多处同类遗址,对其中的几处遗址进行试掘获取的资料,进一步印证了后李文化遗址发掘所证实的成果。由于后李文化遗址本身具有的独特面貌和其群体分布的特征,完全具备了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基本条件,所以,为区别于其他考古文化,文物专家将其称之为“后李文化”,承载这种古老文化的厚土就是后李文化遗址。这是山东淄博地区唯一一处以本市内的地点命名的考古文化,为临淄这座在战国时代就闻名世界的故都又增添了深沉、厚重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