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先贤商代遗址

东先贤商代遗址

东先贤商代遗址

东先贤商代遗址位于邢台县南石门乡东先贤村及其附近区域,南临七里河,地势略高于四周,南北长约970米,东西宽约780米,总面积在75万平方米左右,是仅次于郑州、偃师和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的重要商代遗址。其中东先贤村南文化堆积层丰富区面积8万平方米,村北文化堆积层丰富区面积10万平方米。1998年、2000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联合在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由考古资料可知,遗址区除局部为少量战汉堆积外,主要为商代堆积,文化层厚50—200厘米,有些地方厚达300厘米。上述两次发掘布探方17个,发掘面积400余平方米,发现房址、陶窑、灰坑等大量遗迹,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该遗址一期晚于郑州小双桥,早于殷墟一期,与商祖乙迁邢的时段相吻合,为证明祖乙所迁之邢即为今日之邢台,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属一重要环节。东先贤商代遗址的发现、发掘,大大丰富了商文化考古资料,对研究商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被定为国家文保单位。

邢台记忆 | 邢台历史文化之东先贤商代文化遗址

邢台是“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候之国”,被国家确定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科研基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邢台就发现并发掘了商代遗址,迄今已发现20多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布于邢台市区至市区西南七里河两岸,是一个规模比较大并且很密集的遗址群。最能突显商代文化繁盛时期的是以东先贤村为代表的邢台商代文化遗存。

东先贤商代文化遗址位于邢台县石门镇东先贤村,东北距市区约3公里,南邻七里河,北邻邢左公路。该村座落在遗址中部,村南重点遗址区面积为8万平方米,村北重点遗址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丰富区主要分布在村北,基本形制是方形。1959年对东先贤进行调查并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查明遗址总体面积在75万平方米左右。

1998年、2000年河北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两次对东先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目的和研究方向是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确立邢台东先贤商代文化分期与年代,解决商祖乙迁邢都的地望问题。二次发掘面积400余平方米,遗迹较多,种类以灰坑最多,其次有房址、陶窑等。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骨器、石器、蚌器等。陶器中绝大多数是生活用器,生产工具类有陶垫和纺轮。器表大多有纹饰,主要是绳纹,其次是弦纹。器类以平底器最多,次为三足器。三足器主要是鬲,为夹砂陶。骨器有镞、匕、刀、锥、笄等。卜骨,多为动物肩胛骨制成。蚌器有镰和刀。石器有镰、铲、斧等,多通体磨光。

东先贤遗址出土卜骨

东先贤遗址出土陶鬲

东先贤遗址是安阳殷墟以外同期少有的几处重要遗址之一。遗址的发掘为解决商文化“冀南发源”之说,印证文献记载,新增了珍贵资料。从遗址布局与规模来看,与郑州偃师和安阳殷墟商城极其相似。这一时期正是邢台商代遗址群的繁盛时期,这与有关商王祖乙迁邢的记载相互印证。

东莞市现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的遗物

近期,在省文物局同意和指导下,东莞市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虎门镇沙角村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在勘探过程中发现1处沙丘遗址,经过2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纹饰繁多的陶片、玉质精美的玉环、以及锛、镞、砺石等石器。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堆积状态判断,其年代初步判断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这是东莞市发现的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

此次发现的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不仅填补了东莞在遗址类型上的空白,还对延伸东莞历史轴线、增强东莞历史信度、丰富东莞历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是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的又一例证。

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的遗物

昨天上午,记者在虎门镇沙角村的考古发掘现场看到,考古人员正在古遗址上进行最后的发掘工作。古遗址旁边,有多位工作人员正在将发掘出土的遗物进行清洗,而后放在一旁晾干。

据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与博物馆科科长余春桂介绍,根据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提前介入城乡建设。2021年11月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沙角村的项目建设,对当地进行考古发掘。

“在此之前,我们先是对这里进行了勘探,通过地层等信息判断现场可能有古遗址。”广东省研究院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欢说,经过2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在大约300平方米的古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的遗物。

该古遗址早期文化层堆积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坡状堆积,可分为2层,上层为灰褐色沙土层,厚约25厘米,含大量角砾、红烧土块、陶片等;下层为黄褐色沙层,厚约20厘米,沙质较纯净,角砾减少,陶片个体较大。

该古遗址出土遗物包括有:玉质精美的玉环,纹饰繁多的陶片,以及锛、镞、砺石等石器。其中,陶片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少量泥质陶。陶片纹饰种类繁多,有绳纹、曲折纹、菱格纹、方格纹等10多种纹饰,可辨识器形有罐、釜、豆等。

“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堆积状态判断,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发掘区域可能是聚落的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场所。”王欢说。

沙角古文化遗址系东莞首次发现的沙丘遗址

“此次发现的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不仅填补了东莞在遗址类型上的空白,还对延伸东莞历史轴线、增强东莞历史信度、丰富东莞历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是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的又一例证。”余春桂告诉说,在东莞以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中,主要是贝丘遗址和台地遗址,如东莞市南城蚝岗、企石镇万福庵、石排镇龙眼岗和虎门镇村头等遗址。而沙角的遗址则是东莞首次发现的沙丘遗址。

沙丘遗址作为具有明显海洋文化特质的古代文化遗存,因其分布在沿海沙滩、沙堤和沙洲上而得名。沙丘遗址在我国东南沿海如珠江口两岸的珠海中山等地均有发现,是构成广东先秦时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沙丘遗址的形成与地貌发育息息相关,距今6000年前后,珠三角的海平面达到现在的高度,形成现代海岸线格局,沙丘堆积逐步形成。这时期大陆的人类群体开始慢慢走出洞穴,来到靠近海河岸边来活动,留下了他们的文化遗迹

下来,东莞市将深入挖掘遗址的丰富内涵,展现东莞区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依托基建考古项目,构建东莞城市完整发展序列,挖掘和阐释东莞历史文化内涵,为构建“家园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凸显东莞文脉奠定坚实基础。

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已现东莞

据了解,东莞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县史、1260多年建城史,是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粤海第一门户、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文化遗产丰富。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初现。

1972年6月,东莞市篁村镇(现南城街道)胜和元岭村农民在白泥坑山坡上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东莞市文博单位会同省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清理,共出土陶坛4件,银手镯2件,瓷碗、银钗、铜镜、陶炉各1件,铜钱若干枚。这一考古发掘,揭开了东莞考古的序幕。自此,随着城市发展,东莞文物工作部门就有意识地配合大型基建开展有规模的考古调查挖掘工作。

经过30多年的系列考古调查,东莞市发现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地下文物遗存,其中古遗址20多处,建立了东莞市域内的东江史前文化序列。此外,东莞市还有古墓葬108处,古窑址12处,理清了东莞考古文化脉络。

蚝岗贝丘遗址是珠三角为数不多的出土彩陶的贝丘遗址,东莞市在原址上建成了全省首座在城市中心区的史前遗址博物馆,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莞村头遗址是珠三角保存面积最大的贝丘遗址,遗存最为丰富,出土文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先秦时期贝丘类遗址,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满元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

老牛坡遗址是陕西规模最大的商代遗址,堪称商王朝的西部根据地

陕西,要知道商代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老牛坡遗址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地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牛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灞桥区洪庆街道办燎原行政村的袁家崖、许家寺、老牛坡、孝义沟等自然村,地处灞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米,其时间跨度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一千一百年),遗址以大型商文化遗存为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发现这个遗址,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西北大学结合田野考古教学实践,先后对老牛坡进行了六次发掘。

在前后多次发掘中,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房屋基址、烧陶窑址、冶铜作坊遗址、灰坑和贵族墓葬、车马坑等。出土了陶器、玉器、骨器、青铜器、蚌器和卜骨等。

西北大学发掘的两处大型建筑遗址东西相距一百米左右。建筑基址在历史上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建筑基址夯土地基厚约一米,分布着比较密集的夯窝,在建筑地基中还发现了石柱础和磉石。

其中,一号宫殿遗址长有三十五米,宽有十五米,发现了泥草墙皮,发掘出土了青铜残渣,陶范等等。

二号建筑基址长约二十三米、宽约十二米。基址上有7行3排21个石柱础,柱础间隔三米左右。

同时还发现了三处房屋建筑,有一个相对保存完好,其长度超过十一米,宽接近六米,地面用料浆石加固。推测可知,这应该是一座面阔四间、进深二间、面东两门、前有廊檐、两面坡式屋顶的中型房屋建筑。

老牛坡遗址发现两处商代冶铜遗址,有铜炼渣堆坑和铸铜陶范出土地点。铜炼渣堆积坑面积超过三十六平方米,发现罐、鬲等残片。出土二十多块铸铜陶范等等。

这次发掘共清理了六座制陶窑址。其中保存较好的陶窑为圆形竖穴式,有窑室、窑箅、火膛等。发现的时候,窑室内放置有整窑的烧坏陶器,能够辨识的十六件器物有鬲、罐、瓮等。

1986年,发掘了三十八座商代墓葬,有小型单人墓、小型殉人墓、中型殉人墓、中型殉人木椁墓,基本属于方形竖穴土坑墓,没有墓道,规模体量都不是很大。

发现一座车马坑,长接近四米、宽不到三米。坑内有一车两马。木质车身已经朽毁,这辆马车是陕西境内发现的第一辆完整的商代马车,具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

2010年,为了给西安到商洛高速公路建设排除隐患,保护好地下文物遗存,陕西省文物部门组织对老牛坡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接近六千平方米,发掘二十五座墓葬、一百二十九座灰坑、四座陶窑、八座房址、一座马坑等,出土玉、石、铜、陶、骨、蚌等文物六百多件。

这次发掘的灰坑以大中型为主,形状多样,有的是陶窑的加工区,有的是弃用的半地穴竖式房屋。小型陶窑呈现竖穴式,明显要比新石器时代的横穴陶窑实用高效。

二十多座墓葬,有四座夏代墓葬,十多座商代墓葬,其中五座商代墓葬有随葬品,出土罐、豆、鬲等陶器多件。埋葬方式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等,可以判断墓葬主人身份比较低下。

从发掘的房屋遗址来看,大多数属于半地穴式,有的留有小窑穴,有的还有踩踏面,柱洞等。在马坑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马骨架。在其它坑中发现了多个人头骨、卜骨和动物骨。在一条长约七十米的横沟中,还发现了十多件石壁,陶器等等。

老牛坡遗址商代文化时间跨度较大,夏代墓葬的发现说明了夏人活动范围的西延,商代遗存反映了商代晚期下层社会的生存状态。

夏商时代的风雨过去了,我们跳出史料堆,追寻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看不见曾经的烟火,但是隐藏在黄土里的老牛坡遗址,默默诉说着从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