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氏墓地

脱氏墓地

脱氏墓地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处东董村正东100米处,南北长80米,东西宽58米,面积为4640平方米。墓基高于地面约2米,尚存原貌,上有6棵柏树(3棵枯死)。墓地发现4块墓碑,其一:“元太师右丞相脱公子周彬故里碑”,仅存碑身,有首、座之榫,现仰卧于地,高240厘米、宽78厘米、厚25厘米,边线几何图形纹饰,碑阴不详。其二:“脱氏墓川故处士东野脱公墓碑”,青石质,首身为一体,身底部有榫无座,体高246厘米、宽76厘米、厚25厘米,碑首圆形,碑额线刻浮云花卉,碑文16行,满行76字,共988字,但不少字体残损。碑刻于隆庆元年二月望日(1567年),为东昌府同知脱镐立。因碑俯卧于地,故碑阳不详。其三:“明敕封承德郎脱公讳神道”碑,碑质青石,仰卧于墓地东侧,上部残,底部有榫,无座。碑留残文,“伍年岁次丁亥春叁月拾伍日立”,边线杜刻丹花文饰。其四为“脱镐墓碑”,埋于地下,只有碑身边暴露于外。碑为青石质,身首一体,碑首为大抹角方形,无座。碑全貌不详。

古墓探秘3:向“阴曹地府”买地?六朝罗氏家族墓地手续齐全,阴间合法

2011年5-6月,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南京江宁区博物馆江宁淳化街道双岗社区施工时发现的5座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地位置示意图

这5座墓葬的年代均为南朝时期,分别编号为M1-M5。其中,M2位于墓地的最北端,向南依次为M1、M5、M3、M4。它们的平面分布情况如图:

墓葬平面分布图

M1和M5早年曾遭受盗掘,墓室都南部有一个较大的盗洞。除M2在发掘前已遭施工机械的完全破坏以外,其余4座墓葬也都遭到施工机械不同程度的破坏。

M3全景图

这四座墓葬的平面均呈“凸”字形,为单室砖室墓,由斜坡墓道、排水沟、墓坑、甬道和墓室组成。

M1全景图

排水沟位于斜坡墓道中部,经过墓坑、甬道,直至墓室,与墓室中的阴井相连。

M2平、剖面图

从斜坡墓道深入地下,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墓坑。穿过墓坑,进入甬道,甬道与墓室被石门阻隔。石门仍有两侧门柱和门槛尚存。石门用封门墙密封。只有打开封门墙,穿过甬道的后段,我们才能够真正进入墓室。

M4平、剖面图

墓室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墓室前部有一长方形石祭台,下设四足,其后方有一座阴井,与排水沟相通。墓室后部铺设砖砌棺床,与墓室同宽。墓内人骨、葬具均已无存,仅能见到部分锈残的铁棺钉。

M1墓室图

虽然遭受盗掘和盗掘,四座墓中仍然出土48件器物,包括青瓷器、陶器、铜器、买地券等。其中,M1出土器物32件。

M1平面图、剖面图,出土文物分布图

陶灶

陶俑

滑石猪

买地券是我国古代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的一种迷信物品,又称墓别、地券、冥契、幽契。从东汉到明清,历代皆有。买地券的用材因时代不同而有变化,东汉时地券仿简策之形,多刻于长条形铅板上,也有用玉板或陶柱者。三国、西晋开始,多刻于砖上。从南朝到明清,除砖外还常用石,形制、大小和墓志相象,有的甚至还带盖。

买地券的内容大致为墓主向“后土”“地夷王”之类的神灵那里买地,用以作为墓葬,包括土地价值、见证人等。一般买地券的见证人是“东王公”“西王母”。为了使买地券能在“阴曹地府”产生“法律效力”,不少券文文之末常有“一如五帝使者女青诏书”一类的话。

将买地券埋入墓中,相当于墓主与地府神明确立了他对土地的所有权,因此,便可不受鬼神的侵犯。买地券受道教影响很深,因而有的还画有符文,作为压胜之物。

这四座墓葬出土三件买地券,均为砖制,长约39厘米、宽25厘米,厚2.3厘米。有线栏,竖行阴刻券文。

M1出土买地券

根据买地券的内容可知,M1墓主为罗健夫妇。罗健生前官至兰陵太守,封刘阳县开国男,葬于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

M1出土买地券

M5墓主为罗道训,东晋义熙五年(409年)袭爵刘阳县开国男,曾先后任武原令、广川令、南广平太守、龙骧将军、左卫殿中将军、行参征北军事,葬于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年)。从罗道训券文称其袭父爵刘阳县开国男看,两人应为父子关系,即罗健为父,罗道训为子。

M5出土买地券

六朝家族墓地一般有长者、尊者居右的排葬规律,这一墓地中,M1-M5相距不远,且墓葬方向一致、形制基本相同,因此推测此处为罗氏家族墓地。

山东省莘县韩氏家族墓地,当地人称“韩王墓”,韩王是谁?

韩氏家族墓地于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200米处,当地人称为“韩王墓”。韩氏家族墓地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韩氏家族墓地原包括:韩国昌、韩允中神道碑2通,碑前有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5件石刻。对面原有另外一列石刻与之相对应,已残。碑后150米处有韩国昌、韩允中墓,墓内石棺高2米有余。神道碑西北300米处.发现韩氏后代墓葬4座,均为五代时期,其中2座墓中有墓志出土,墓主分别为韩悦以、韩传以兄弟二人,系韩国昌孙子,韩允中弟兄的儿子。

其中,韩允忠神道碑通高6.38米 ,宽2.15米 ,厚0.75米 ,由额、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和碑身为一巨石雕刻而成,碑额为方形圆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刻二龙戏珠,二龙盘环、曲身、层叠分明,各用一爪踏珠于碑额中心上部,碑额中心有圭形平面,阴刻篆书3行12字:"唐故魏博节度使韩公神道碑。"碑额的两侧各浮雕3个下俯龙首,碑额背面雕饰龙身,碑身高3.57米 ,下部略残,碑文楷书,阴文50行,行约84字,现存约3800字。龟形座,足内收,龟爪露出,细雕其状,从侧面观之此龟似静,又似在缓缓行进之中。

牵马俑位于石马的左侧,首残,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马缰,右手握缰至马辔出处,做拢马停进状,马圆体肥,马首饰辔,低首,鬃毛直立,背饰凹形鞍。武士俑身穿长袍,双手在胸前紧握宝剑,目光正视前方。石羊体大肥壮,前腿双膝跪地,作伏卧状。马辔、人俑衣服纹饰等则用浅浮雕的方法来表现,整组石刻粗犷、古朴,造型生动形象,是唐代石刻难得的艺术珍品。碑文为楷书,字迹端庄、规整、秀丽是研究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韩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世为魏将,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节度使,乾符元年(874)卒。 据旧唐书记载:“魏博节度使,治魏州,管魏、贝、博、相、澶、卫六州。”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中为显赫一时的高官,在魏、博之间,方圆百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号称土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但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发展成不服从中央命令,藩镇成为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其中,安史之乱后所设的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实力最强。三镇名虽服从朝廷,但不输贡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因这三镇都在河北道,故称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韩氏家族墓地 韩国昌墓碑,年号清晰,立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咸通年间进士吴畦撰碑文。吴畦(840-923)字祯祥,原籍山阴(今绍兴),唐咸通元年(860)进士。初授河南节度判官,督修黄河有功。广明元年(880)破"黄巢乱",倍受朝廷器重,中和二年(882)召入朝,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兼)。文德元年(888)拜谏议大夫,时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功互动干戈,宰相张涪与克用有隙,力赞全忠讨克用,昭宗召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商议,御史大夫柳耽与畦及诸台臣皆力加反对,畦言尤切,语涉权臣,忤逆昭宗,遂被贬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因不安其职,引退归里。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正月,享年八十四,葬于今漈头吴宅村。(若愚)

繁峙县古墓葬:范氏家族墓地

范氏家族墓地石碑

忻州网讯 范氏家族墓地,位于繁峙县东山乡天岩村西200米处。南北长150米,东西宽30米,分布面积4500平方米。地表现存封土堆43座,底径0.5~1.4米,残高0.5~0.9米。存明嘉靖十三年(1534)按察司副使范伯谦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明远将军范芸等人墓碑22通。依据墓碑判断,是一处明代至清代延续使用的家族墓地。(《忻州文物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