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府君庙

盂县府君庙

府君庙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万花山主峰北麓,为窑洞式神祠两间。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攀间枋题记,元延佑二年(1315年)重修。明清时屡有修葺。

府君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山门前高台凸起,两边石阶对称,形制独特,实属罕见,占地面积936平方米。中轴线前为一百多平方米的平台,平台左右各有配房三间。山门高居正中,面阔三间,井深六架椽,二层三重檐歇山顶。山门明间有宋代青石门框,二层支出平座勾栏,平座下为双抄五铺作斗拱,屋顶斗拱为单抄单下昂,第一跳为偷心造,昂为批竹形真昂,梁架结构为金代手法。山门两侧各有掖门一道,精雕细刻、十分精美。庙内有倒座戏台一座,为祭神演戏而建。正殿面阔五间,悬山式屋顶。殿前为卷棚式拜亭一座,左右两侧有配殿和垛殿,另有东西廊房和东西禅院。看其布局应有后殿一座,不知何故现无遗迹。

庙院内有古柏树两棵,牡丹花两蓬,形成一幅对称图案。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延州知府李寿游牡丹山诗旧碑立于西侧,因字迹剥落,又于东侧依原样新镌刻石碑一通,供游人吟赏。两间神祠的石粉壁上,一间彩绘四姐下凡故事,另一间绘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万花山之行,画笔清新,人物栩栩如生。

2006年5月,府君庙作为元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盂县东盂北村泰山庙

图文/阳泉罗巍

阳泉盂县东盂北村泰山庙。始建年代不祥,现存建筑为明初,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而建,梁架有许多元代构件,不过从“泰山庙”名称看,应为明代建筑。元代称为“天齐庙”。规模宏大。

盂县西烟镇旅游景点 盂县西烟镇人民政府

1. 盂县西烟镇人民政府

谁让人家西烟的姑娘那么漂亮了?

2. 盂县西烟镇北村村委简介

盂县辖:8个镇、6个乡分别是:秀水镇、孙家庄镇、路家村镇、南娄镇、牛村镇、苌池镇、上社镇、西烟镇、仙人乡、北下庄乡、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东梁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 路家村镇 10962 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 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 肖家汇乡 6286 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10151 (单位:人)

由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是2000年时的数据,和现在的数据可能有所出入,另外因为2000年后盂县实行乡镇合并,很多乡镇都做了合并,所以数据不会很准确。仅能做个参考!

3. 盂县西烟镇南社村

盂县辖:8个镇、6个乡分别是:秀水镇、孙家庄镇、路家村镇、南娄镇、牛村镇、苌池镇、上社镇、西烟镇、仙人乡、北下庄乡、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东梁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 路家村镇 10962 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 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 肖家汇乡 6286 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10151 (单位:人) 由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是2000年时的数据,和现在的数据可能有所出入,另外因为2000年后盂县实行乡镇合并,很多乡镇都做了合并,所以数据不会很准确。仅能做个参考!

4. 盂县西烟镇东村

  盂县有藏山村、小坪梁村:北坡村、北大峪村、岑峰村、下庄村、苗家庄村等、杨家沟村、岭南村、尚家沟村、王炭咀村、西沟村、西麻河驿村:东梁村、北教场村、上细腰村、柴庄村、温家山村、贾家峪村、拦掌村、东宋村、椿树底村、西关村、后川村、常家沟村、仙人乡、下鹤山北村、王甫庄村、西教场村、肖家汇村、上王村、羊泉村、大吉村。  秀水镇  辖:秀水村、东园村、北关村、西关村、南关村、水泉村、南坪村、水车湾村、大横沟村、小横沟村、东兰村、中兰村、西兰村、下南庄村、泥河村、上南庄村、南庄沟村、秦村村、姜村、刘村村、贺村村、西白水村、东白水村、南白水村、东城武村、西城武村、北庄村、东寨村、北村村、南村村等。  孙家庄镇  辖:孙家庄村、二郎庙村、西崖底村、常家沟村、郭家坪村、大吉村、西吉村、东吉村、马乡村、高家庄村、东坪村、乌玉村、南河南村、神头村、石店村、古咀村、降香坪村、土塔村、沟西村、王炭咀村、洪庄村、刘家坡村、阳坡村、石辉坪村、石门子村、禅房村、后峪沟村、西盂北村、东盂北村、紫牛庄村、白家庄村等。  路家村镇  辖:石坡峪村、刘家村、兴寨村、观沟村、路家村、杨家沟村、闫家沟村、西杜村、东杜村、下乌纱村、上乌纱村、蛤蟆垴村、清城村、西沟村、前杨家坪村、后杨家坪村、周家沟村、东沟村、胡家沟村、贾家沟村、南沟村、赵家垴村、贾家垴村、张家垴村、付家垴村、滴水崖村、庄只上村、寨垴村、大黄沟村、青崖头村、榆林垴村、高家沟村、营房沟村、红涧沟村、杨家峪村、皇后村、苗家庄村等。  南娄镇  辖:西垴村、坡头村、北娄村、大沟村、南娄村 漆树村、涧沟村、鹿峪村、王家湾村、拦掌村、秀寨村、东垴村、园子沟村、陈家沟村、杨家沟村、大贤村、许家沟村、北上社村、南上社村、东宋村、西宋村、香河村、旋坪村、下曹村、纸匠村、南河村、西教场村、上曹村、马举村、郭村村、秋子峪村、观音堂村、王子台村、西南管村、东南管村、小坪梁村、东小坪村、西小坪村、南小坪村、白道村、路家峪村、管头村、门贤岭村、石佛村、武家庄村等。  牛村镇  辖:小岩沟村、井沟村、西峪村、千峰岭村、白土坡村、西林江村、石窑峪村、牛村、杏村、教场村、骆驼岩村、磁窑坡村、后元吉村、前元吉村、洪塘村、石圪塘村、牛家村、河下村、温池村、桑园村、河东村、石崖村、东山村、南流村、河东村、东水沟村、曲曲城村、北沟村、杨家庄村、北韩庄村、大岭村、大凹沟村、南下庄村等。  苌池镇  辖:东苌池村、西苌池村、南苌池村、西掌村、北庄只村、南庄只村、韩庄只村、芝角村、陈家庄村、窨子沟村、河口村、段家山村、熬子坡村、红土坡村、卧龙坡村、下罗村、上罗村、罗坪村、小独头村、红崖底村、张家庄村、神泉村、柏石村、藏山村、普贤村、大围村、和安村、水岭底村、北连巅村、小连巅村、大连巅村、下王村、上王村、北兴道村、南兴道村、东兴道村、桥上村、中兴道村等。  上社镇  辖:上社村、宋家庄村、佛堂村、胡家庄村、中庄村、上庄村、刘家庄村、白藏村、下鹤山北村、下鹤山南村、上鹤山村、大水头村、秋林村、车箱村、西湾村、店上村、赵家沟村、邀童来村、外独头村、里独头村、魏家沟村、芦芽沟村、上石塘村、下石塘村、熊坪村、榆林坪村、小峪村、北木口村、北大峪村、南北河村、榆林只村、车轮村、张城堡村、柳沟村、中南村、中北村、大西外村、大西里村、黄沙口村、回岭只村、青崖只村、窄门只村、肖家汇村、柴庄村、北教场村、磨盘村、刘家沟村等。  西烟镇  辖:东村村、南村村、西村村、北村村、南刘咀村、王甫庄村、洪镇村、脉坡村、龙王头村、青龙坡村、袁梁村、盆子掌村、赵家梁村、尚家沟村、黄龙洼村、龙潮湾村、西邢村、东邢村、苏家岭村、白家庄村、岭南村、上东坡村、下东坡村、尧上村、上文村、北刘咀村、夹掌村、大湾村、泉只村、乌耳庄村、南头村、山河村、后河东村、前河东村、石灰掌村、南社村、北社村、薛犁沟村、木来凹村、山凹掌村 南贝只村 侯党村 黑石窑村、麻地掌村 杏树坡村 腰道湾村 细河村等。  仙人乡  辖:北坡村、东庄村、石圪泽村、石窖沟村、石谷梁村、里山南村、外山南村、杨树洼村、岭底村、山北村、岭西岩村、西峪村、庄只村、石跪村、乱尧村、刁王崖村、东阳坡村、石宝村、垴上村、东庄头村、张庄村、狮子神村、张万村、沙井村、又道沟村、水占村、烧瓷窑村、角雨村、咀子上村、仙人村、七里峪村、交口村、东会里村等。  北下庄乡  辖:东坡头村、石旧都村、郑家沟村、围沟村、北下庄村、下榆林铺村、上榆林铺村、张家山村、老石神村、西井村、王家庄村、后川村、尧子门村、东麻河驿村、西麻河驿村、箭河村、东木口村、洞沟村、獐儿坪村、崔家庄村、香草坪村、西关头村、东关头村等。  下社乡  辖:庄里村、王家滩村、贾家峪村、樊家汇村、上细腰村、下细腰村、碾子坪村、下社村、河西村、泽泊村、乔家庄村、沟子口村、下庄村、会里村、牛郎湾村、枣园村、夫城口村、孙家口村、里千口村、七东村等。  梁家寨乡   辖:御枣口村、梁家寨村、沙湖滩村、豹川村、大崔家庄村、张家坪村、独自口村、鳌头村、蔡家坪村、滴流磴村、小崔家庄村、灯花村、猫铺村、椿树底村、长一铺村、骆驼道村、王只村、活川口村、邢家庄村、檀山坪村、檀山沟村、石家塔村、阎家庄村、北峪口村、黄树岩村、青家岔村、对王只村、赵家岔村、酸枣埔村、吉石堂村等。  东梁乡  辖:东梁村、西梁村、南蒋村、北蒋村、温家山村、辛庄村、小湖村、河底村、阳坪望村、寺家坪村、岑峰村、石窑村等。  西潘乡  辖:车谷村、庄头村、白石村、均才村、进圭村、南进圭村、东头村、南峪村、沟掌村、桥耳村、李家庄村、宋庄村、尧子坪村、潘家汇村、西潘村、东潘村、侯庄村、铜炉村、上卜头村、郑沟村、中庄村、李庄村、高庄村、南羊圈村、羊泉村、石家庄村等。

5. 盂县西烟镇镇长

盂县西烟的邮政编码是 045199其中包括: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西烟镇上文村、西烟镇石灰掌村、西烟民政办、西烟联校等地区。

6.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西烟镇

阳泉市下辖三区两县——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和盂县。城区、矿区不设乡镇。郊区辖4个镇、4个乡:荫营镇、河底镇、义井镇、平坦镇、西南舁乡、杨家庄乡、李家庄乡、旧街乡。平定县辖8个镇、2个乡:冠山镇、冶西镇、锁簧镇、张庄镇、东回镇、柏井镇、娘子关镇、巨城镇、石门口乡、岔口乡。盂县辖8个镇、6个乡:秀水镇、孙家庄镇、路家村镇、南娄镇、牛村镇、苌池镇、上社镇、西烟镇、仙人乡、北下庄乡、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东粱乡。综上所述,阳泉市一共有20个镇、12个乡。

7. 盂县西烟最新消息

太原五公司座坐到盂县西烟的大巴 ,问司机乘务员,会告你那个村口下

8. 盂县西烟镇人民政府官网

1太原五公司座坐到盂县的大巴 (20元)好像,到盂县东梁下车,打的去脉坡15元。

2太原五公司座坐到盂县西烟的大巴 ,问司机乘务员,会告你那个村口下。

山西盂县西盂北村泰山庙壁画考释

山西盂县西盂北村泰山庙壁画考释

中国民族美术》 2020年04期

薛艳丽博士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山西省盂县孙家庄镇西盂北村的泰山庙正殿现存有清代所绘的壁画,其中东壁为东岳大帝出巡图,西壁为东岳大帝回宫图。经考证,这些壁画中的主要神祇与相关传世文献中的记载基本吻合,出巡图与回宫图中的神祇和鬼卒也基本能够一一对应,甚至连排列顺序都几乎一致。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壁画的布局随墙体的构造而成为“凸”字形,东岳大帝位于整幅画面的中间,其他神祇和鬼卒排列在周围。壁画中人物的绘制技法为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技法,色彩丰富,纯度较高,主要以赭红、石青、石绿、栀黄等矿物质和植物颜料进行平涂,间或在勾线内晕染,以突显立体感;而背景的山峰则运用中国画中皴擦、点染等相结合的绘画技法。这一系列的考证研究,对研究民间对东岳大帝的信仰及清代民间绘画艺术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秦山庙于山西省盂县孙家庄镇西盂北村西,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石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过,庙内现有建筑主要为正殿、奶奶庙、戏台,分别为元、明、清时期所建,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正殿保存有清代所绘秦山信仰的壁画。《孟县古代壁画录》最早公布了其彩色图版。

一、壁画内容考释

西盂北村秦山庙正殿北壁壁画基本已全毁,东壁为东岳大帝出巡图,西壁为东岳大帝回宫图。东壁下部壁画被毁。并有起皮、烟熏、裂缝等;西壁虽有起皮、裂缝及人为刮痕,但保,存相对较好。

汉代以来的不同文献和传说对泰山神东岳大帝的来历众说纷纭,主要有太昊说、盘古氏的后裔金轮王之弟少海氏与其妻弥轮仙女所生第二子金虹氏说、少昊氏说、盘古化身说、上清真人说、山图公子说、天帝之孙说、西王母小女真夫人第三子说等等。此外,民间还有黄飞虎说。《封神演义》第99回说姜子牙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此说虽为虚构,但借助于《封神演义》这条捷径,该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故许多东岳庙中供奉的东岳大帝的姓名是黄飞虎。当然,并非所有地区泰山庙中的东岳大帝都是黄飞虎,有的则名岁崇。《五岳真形图》云:“东岱岳泰山,乃天帝之孙……岳神姓岁讳崇,封号‘天齐仁圣帝’”。《搜神记》卷1“东岳”条云:“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即东岳帝君也,金蝉氏即东华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封为古岁,为太华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讳崇。”[2]故清俞樾《茶香室续抄》卷19“东岳神姓”条说,闽人所供东岳大帝姓岁,而浙江德清人则执《封神演义》之说,谓东岳姓黄。

那么,西盂北村泰山庙正殿壁画中的泰山神东岳大帝到底是黄飞虎还是岁崇呢?《封神演义》中描述黄飞虎的坐骑是五色神牛,而西盂北村东西两壁壁画中间的三位神祇有侍者在身后为其举着伞盖,说明这是壁画中地位最尊的三位神,而这三位神中间的一位骑着一头白牛,说明不但此神就是东岳大帝,而且是黄飞虎无疑。东壁壁画中的东岳大帝骑着白色神牛,头戴梁冠,身穿宽袖大袍,双手持笏板于胸前,神态悠然,后有一侍者为其举着伞盖。西壁壁画中的东岳大帝形象与东壁基本一致,但所乘白色神牛变为黑色,袍服颜色和执笏板动作有变。至于东岳大帝右后方和左前方的二位有侍者为其举伞盖的神祇应分别是炳灵王和延禧真人。

关于炳灵王,文献记载称为泰山神第三子。如《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搜神记》和《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东岳”条记载,东岳天齐仁圣帝的五子及一女,五子及其夫人为宣灵侯、惠灵侯与和惠夫人、智胜炳灵王和永泰夫人、居仁尽鉴尊师、佑灵侯和淑惠夫人;一女为玉女大仙。其中《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还记载第三子被唐太宗加威雄将军,至宋太宗封为炳灵公,大中祥符元年(1008)二月二十五日封至圣炳灵王。[3]清代聂鈫《泰山道里记》云:“按俗刻《增补搜神记》引《唐会要》云:‘泰山有五子某某,三曰至圣炳灵王,配永泰夫人。一女曰玉女大仙,即碧霞元君。’”实际上,《唐会要》中并无此记载,故聂鈫也云此说“妄诞不足据”。但此说起码在五代时已非常流行,《旧五代史》卷44载后唐长兴四年(933)七月赠东岳三郎为威雄大将军,[4]《事物纪原》卷7“炳灵公”条也载有此事,并云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十月十五诏封威雄大将军为炳灵公。[5]而《文献通考》卷90记载:“炳灵公庙在泰山下,后唐长兴三年(932),诏以泰山三郎为威雄将军,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封禅毕,亲幸加封。”从这些记载来看,虽然炳灵公其人是什么时候出现并成为东岳大帝三子的不得而知,但在宋代之前该人物形象就已产生,并且在五代宋时被屡次加封,修庙祭祀

延禧真人的名号一般不见于史料记载,仅在《岱览》卷6《岱庙》部分记有“延禧殿在太尉殿西,祀延禧真人”[6]云云。至于延禧真人的身份,有学者依据岱庙中设置的延禧殿及有关道藏文献对“九天司命上卿真君”和茅盈的记载而考证出延禧真人实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茅盈,之所以将茅盈称为延禧真人,是因为延禧殿中供祀的是茅盈,人们望文生义,因殿名而名之的结果。[7]至迟在金时,东岳庙中已建有延禧殿,如据《金史·宣宗纪》等载;“贞佑四年(1216)正月,红袄军攻入泰安州,岳庙在是役中被毁,所存者惟延禧殿与诚明堂。”[8]但延禧真人的名号具体出现于何时暂不可考。

在道藏文献中,延禧真人的原型——九天司命上卿真君和炳灵公往往依次排在东岳大帝后面,如元代《东岳大生宝忏》在记录上启供养诸神时,在“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后面依次排列了“九天司命上卿真君”“上殿至圣威雄炳灵仁惠王”“东岳淑明皇后”的名号。又约出于元代的《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中在东岳及其他四岳圣帝外后面依次记载了“东岳正宫淑明坤德皇后”“东岳上卿司命镇国真君”“东岳上殿太子炳灵仁惠王尊神”等东岳神祇。

由于炳灵公和延禧真人是东岳大帝身旁的两位重要神祇,故在岱庙中将二者建庙供祀,同时在泰安岱庙大殿《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等壁画中也往往与东岳大帝同时出现。西盂北村泰山庙壁画中的炳灵公头戴官帽,身穿红袍,短须,骑马缓行。延禧真人道士装扮,头顶束髻,身穿大袍,长须,手捧经书,骑马回首呼应状。

西壁东岳大帝回宫图中除了东岳大帝、炳灵公、延禧真人外,在三人周围有8位头戴翘脚幞头、身穿大袍、骑马而行者,其中下面三位手托宝函,前面的二位年长长须,其他几位都年纪稍轻无须,这几位身份不好确定,可能其中有江河淮济四渎神。延禧真人右前方从云间紧贴探出上半身的二位和炳灵公后面窃窃交谈的二位衣着相同,手中各捧一块长方形名牌,他们应为年月日时四值功曹。在炳灵公右前方上部有一长着浓密红须的骑马判官和一夜叉侍者,画面左下部有一长须判官策马疾行呈追赶状。该判官前有一上身赤裸、下着战裙的夜叉负经捆而行。该夜叉前为一手持狼牙棒,身穿短袖红衫,下着短裙的夜叉怒视前方,警觉前行。在该夜叉前方有一伶人骑于马上,头戴红缨暖帽,身穿窄袖长袍,右侧腰际挂一腰鼓,右手持鼓槌,左手托一大角,回首边奏边行。回宫图画面右上角有一与该伶人衣冠相同的伶人手持乐器被云遮蔽,从东壁的该形象来看,其左手应拿一小杖鼓,右手握一鼓槌。在这两位伶人前面各有两位仪仗者,其中一人左肩扛着骨朵,另一人左肩扛钺。最前方是两名扛旗夜叉在鸣锣开道,前下方城隍土地拱手相迎。在回宫图的最后面中间位置又分上下两组画有一红衣鬼卒和一夜叉分别驱赶着一女三鬼和三男两女前行。

与西壁回宫图相较,除后面红衣鬼卒和一夜叉驱赶男女而行的画面及形象没有外,东壁东岳大帝出巡图中的其他所有神祇、夜叉、伶人和西壁一样,一一对应,没有多大变化,其中神祇、侍者、伶人共28人,夜叉5个。这些神祇、伶人和夜叉的顺序也几近一致,除了城陛土地由在前迎接变为在后面送行外。但东壁画面保存不完整。整个画面下部,特别是中下部残缺较多,如下部的两个夜叉、一个伶人形象大多缺失,所存无几。

二、壁画的构图、特征及相关画工

西盂北村泰山庙正殿东西两壁壁画的构图随墙壁的变化而形成"凸"字形,画面云雾缭络,人物都画在以云雾分隔而成的不同空间,除最下面的一排外,其他的人物及坐骑被云雾不同程度地遮挡,似穿行于云雾之后,忽隐忽现。凡是没被云雾遮挡的画面周围都是峻峭突兀的石峰,东壁左侧画有一木构建筑,山峰与建筑构成画面的背景,代表着人间社会。东岳大帝位于整幅画面的中间,其他人物排列在其周围,东岳大帝在众神、判官、鬼卒的陪同下于云端悠然巡视着下界。

壁画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敷彩主要用赭红、石青、石绿、栀黄等矿物质和植物颜料进行平涂,间或在勾线内晕染,以凸显立体感。壁画色彩丰富,明度较高。作为背景的山峰的绘制则运用了中国画中皴擦、点染等相结合的绘画技法,先晕染出山的骨架,后用色彩进行平涂,同时用点染法绘出山顶的树木。

虽然画工在刻意表达不同人物的动态,如有的深思,有的张望,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呵斥,有的奏乐等等,但人物神韵依然单一、缺少变化,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西盂北村泰山庙院内现存光绪三十一年(1905)立的《泰山庙文殊寺观音龙王圣母庙等碑》中记载画匠赵生贵施银壹两、张贤绪施银三钱,又道光丁未年(1847)立的《重修□□齐庙碑记》中载有画匠李生云等工匠,虽然由于碑文太过漫漶,内容难以通晓,故这几名画工是否就是庙内现存壁画的绘制者则不明了,但说明壁画应为清代所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