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古瓷窑址

交城古瓷窑址

古瓷窑址

古瓷窑址(第三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交城县城东北3公里磁窑村

唐宋窑址叠压于磁窑遗址之上,磁窑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4000年左右。唐宋窑址有河东区和河西区两处,河东区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00米;河西区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有大量黑、白、青、黄褐等瓷器残片堆集,部分区段厚达1米,器型多以盆、碗、罐等生活用瓷为主,也有少量白釉绿斑标本和白釉红斑稀有标本。《中国陶瓷史》记载交城磁窑村唐宋窑说:“……山西交城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山西地区唐宋古窑址之一。在唐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不少黑釉斑点腰鼓标本,但与前两窑(指河南鲁山段店,禹县下白峪)略有不同,交城窑腰鼓形体较小,胎较薄,斑点有明显的笔痕。”交城窑腰鼓的发现,为唐代花瓷腰鼓产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

禄劝凤氏古城遗址介绍 凤氏古城遗址门票-交通指南

凤家城你敢相信它竟然位于一座小山村的山顶之上吗?好多残壁,木头都被掩映在杂草之中,在荒草丛中还可见到一些石雕建筑构件物品,陵墓更是出现盗洞,遗址区被毁,有所流逝。

禄劝凤氏<a href='/gucheng43/' target=_blank>古城</a>遗址介绍 凤氏古城遗址门票-交通指南

凤氏古城遗址景区基本信息

位置:

云南昆明市禄劝屏山镇克梯村委会咪达拉村北侧的三台山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路线

昆明北部汽车客运站有昆明至禄劝县的客车,行程约2小时。

自驾路线:

从昆明出发进入沣源路——杭瑞高速——京昆高速——香水路——G108——秀屏路——东山路行驶150米到达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禄劝凤氏古城遗址介绍 凤氏古城遗址门票-交通指南

凤氏古城遗址景区攻略

禄劝县是属于云南昆明的一个下辖县,遗址位于屏山镇克梯村委会咪达拉村北侧的三台山顶。

古城被遗落在一片杂草跟灌木之中,在荒草丛中还能够见到大量的残砖,碎瓦,石雕等等建筑物品,被遗弃在荒草丛中。

由于长期的忽视和维护,该遗址已被碎石和岩石所覆盖,面临着损失或破坏。

城堡由粗条厚石砌成,城壁厚1.5米,残留段最大长度2米,长度360米,内径向北118米,东西向102米。

禄劝凤氏古城遗址介绍 凤氏古城遗址门票-交通指南

主厅后墙及左右山墙均采用细条石石灰浆砌,墙厚度为1米,条石长度为1米,厚度为0.2米,宽度为0.3米。残留山墙山墙中最高的是1 9层4米高的石灰石灰浆。正堂格式为5开间6架9梁无楼的彝族古建筑,建筑面积5平方米,梁6 9根,无建筑。凤氏古城堡周围建有晒场、粮仓、兵营、监狱、引水设施,与主楼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生活体系。

凤氏古城遗址中,瓦砾散落在草丛中,许多石头上雕刻着精美的玫瑰浮雕图案。整座城堡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反映了当时彝族建筑技术的高水平。关于凤家城的建筑没有资料记载,根据凤氏家族的发展推测,凤家城始建于元朝末年明朝初期。明万历年间,天启之交灭凤阿歹之乱时之乱时,古堡被毁。

看完凤氏古城遗址的景点介绍后,你想去禄劝旅游吗?如果你对我们给你介绍的景点感兴趣,你可以先了解一下,然后带着你的行李走吧!

细数德化陶瓷古窑址

2014年8月,考古发掘队首次对外发布德化县永春县交界处的辽田尖山古窑址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初步确定该古窑址为商周时期德化龙窑遗址。据悉,此前德化发现最早的窑址是唐末时期的,此次重大考古发现将德化龙窑建窑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发掘出较为完整的德化“龙窑”结构

早期文化堆积层

德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德化窑址于1961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三班、盖德3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提升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近40年来的普查,迄今全县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瓷窑址238处,古陶窑址6处,窑址遍布全县各乡(镇)。

现将1976年重点发掘的碗坪仑宋代窑址、屈斗宫宋元时代窑址和全县已发现的古瓷窑、古陶窑遗址简介于下:

一、碗坪仑古瓷窑

碗坪仑古瓷址

碗坪仑宋代古瓷窑,在县城西部盖德乡盖德村,距县城约7公里右侧的山坡上。窑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1966年2月普查发现,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省、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组织发掘,揭露总面积87。25平方米。在第2层(上层)、第3层(下层)发现残窑基2处,出土各种瓷器和窑具共1700余件。

碗坪仑窑址出土的军持、粉盒和腹部凸印莲瓣纹的青白釉小花瓶产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发现。证实它是一个重要的外销瓷窑址。

德化碗坪仑窑黑釉器

二、屈斗宫古瓷窑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德化是福建的“瓷都”,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产瓷区之一。目前,在德化县的浔中、盖德、三班等地,已发现窑址230处。德化窑烧制始于宋代,到元代有长足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从宋代起,德化瓷就远销国外,已广泛流传到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

屈斗宫古瓷窑位于德化宝美村的破寨山,发现于1976年,是宋元时代的瓷窑遗址。窑基长57米,有17间窑室,出土了7000余件瓷器标本和烧窑的工具,包括高足杯、粉盒、军持、花瓶、小口瓶、飞凤碗、莲瓣碗、盖壶、弦纹洗等瓷器产品。有些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的文字,证明这些产品会由海道行销国外。

窑基内还出土了具有元代作风和特点的产品,如墩子式碗、高足杯、直道纹洗、粉盒、军持、折腰弦纹洗。另外,具有蒙古人特征的头像、三足垫饼上的元代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的发现,填补了过去德化元窑的空白,对研究德化窑的烧造历史和探讨元代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1988年,屈斗宫德化窑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瓷器

三、各乡村古瓷窑址

经过多次的普查,至1995年12月,全县17个乡镇68个村中,发现古瓷窑址238处。

(一)浔中镇:窑址分布在11个村,共96处。

浔中村,共14处。即:(1)西墩边鼓垄窑(宋、元);(2)西墩谢厝窑(民国);(3)西墩王厝窑(民国);(4)西墩叶厝地窑(民国);(5)东头外窑(宋、元);(6)东头内窑(明、民国);(7)东头九间窑(又称“仑仔窑”)(清、民国);(8)东头杏脚窑(清、民国);(9)东头田边窑甲址(清、民国);(10)东头田边窑乙址(民国);(11)东头隆泰窑(清、民国);(12)东头福源窑(清、民国);(13)东头福兴窑(民国);(14)东埔窑(民国)。

宝美村,共26处。即:(1)屈斗宫窑甲址(宋、元);(2)屈斗宫窑乙址(明、清);(3)屈斗宫窑丙址(明、清);(4)祖龙宫窑甲址(宋、元);(5)祖龙宫窑乙址(明);(6)拱桥垄窑(宋、元);(7)公婆山窑(宋、元);(8)寨后窑(宋、元);(9)五斗垄窑(又名“虱母岭头窑”)(宋、元);(10)水堀垄窑(亦称“后窑乙址”)(明);(11)后深埯窑(宋、清);(12)后店仔窑(宋、元);(13)后窑(宋、元);(14)后井窑(清、民国);(15)潭边窑(清、民国);(16)石排格窑甲址(宋、元);(17)石排格窑乙址(亦称“车碓岭右窑”)(清);(18)石排格窑丙址(清、民国);(19)岭兜前欧窑(宋);(20)岭兜窑(明、民国);(21)岭兜月记窑(清);

岭兜月记窑

(22)甲杯山窑(明);(23)程田寺格窑(民国);(24)下井亭窑(清);(25)尾库窑(清);(26)石排岭窑(民国)。

丁墘村,共5处。即:(1)太平宫窑(宋、元);(z)庠柄山窑(宋、元);(3)窑埯窑(清);(4)崇道宫窑(清);(5)丁墘窑(民国)。

太平宫窑出土的器具

丁溪村,共4处。即:(1)西门头窑(明、清);(2)坂头窑(清);(3)坪埔尾山窑(清);(4)坪埔窑(民国)。

隆泰村,共16处。即:(1)乐陶窑(清、民国);(2)乐陶宫兜窑(明、清、民国);(3)六车窑(明、清、民国);(4)六车寨仔山窑(清);(5)后所大草埔窑(宋、明);(6)后所窑(明、清、民国);(7)宏祠窑(明、清、民国);(8)凤洋桐上窑(明、清);(9)凤阳大路口窑(明、清);(10)凤阳陶铸坑窑(宋、元);(11)凤阳宫山尾窑(民国);(12)坂上大珍窑(明、清、民国);(1 3)后所虎头山窑(明、清、民国);(14)乐陶格仔窑(明、清、民国);(15)后山洋水尾窑(明、清、民国);(16)后山洋堀仔窑(明、清、民国)。

后所窑

龙翰村,1处。即:黄竹林窑(清)。

高阳村,共25处。即:(1)杨坪张窑(清、民国);(2)大路巷窑(清、民国);(3)布伏山窑(清、民国);(4)埯园窑(清、民国);(5)窑埯窑甲址(清、民国);(6)窑埯窑乙址(清、民国);(7)杉林烘窑(清、民国);(8)土厝坂窑(清、民国);(9)石辟仔窑(清、民国);(10)后湖窑(清、民国);(11)后宅窑(清、民国);(12)羊广岭窑(清、民国);(13)后溪窑(清);(14)草埔窑(清、民国);(15)松柏林尖窑(清、民国);(16)岭头窑(清);(17)大路后窑(清);(18)蜈蜞垄窑(宋、元、清);(19)窑埯窑(清);(20)孝坊山窑(清);(21)宝寮格窑(又称“破寮格窑”)(清);(22)蜈蚣牙窑(宋);(23)梅垄窑(清、民国);(24)今厝荇窑(清、民国);(25)陈公窑(清、民国)。

英山村,1处。罗溪窑(清、民国)。

世科村,2处。释仔山脚窑(清);改良场窑(民国)。

石山村,1处。初溪窑(宋、元)。

石鼓村,1处。解路窑(又称“科荣窑”)(民国)。

(二)盖德乡:共6处,均在盖德村。即:

(1)碗坪仑窑(宋);(2)碗洋坑大坂内窑(宋、元);(3)碗洋坑大坂外窑(宋、元);(4)宫后头公田仑窑(宋);(5)后坑垅窑(宋);(6)后垅仔窑(宋)。

(三)三班镇:窑址分布8个村,共28处。

三班村,共4处。即:(1)火炉脚窑(明);(2)窑垅山窑(又称“上寮内窑”)(宋、明、清);(3)上寮外窑(明、清);(4)桐岭窑(明、清)。

泗滨村,共6处。即:(1)大垄口窑甲址(宋、元);(2)大垄口窑乙址(宋、元);(3)尾林窑甲址(宋);(4)尾林窑乙址(清);(5)梅岭窑(俗称“南岭窑”)(明、清、民国);(6)溪碧窑(清)。

梅岭窑

东山洋村,共3处。即:(1)下村林窑(清);(2)新棨寨窑(明、清);(8)乌鲁坪窑(宋)。

蔡径村,1处。洞上窑(清)。

岭头村,1处。东坪窑(宋、清、民国)。

桥内村,共4处。即:(1)佳春岭窑(又称“家春岭”、“脚疮岭”、“王厝山”窑)(宋、元);(2)邱尺仔窑(宋、元);(3)碗窑溪窑(又称“碗窑山窑”)(宋、清);(4)店仔地窑(民国)。

龙阙村,共2处。即:(1)窑仔林窑(清);(2)石尾山窑(清、民国)。

奎斗村,共7处。即:(1)湖枫林窑(宋、元);(2)碗窑(宋、元);(3)旧窑(明);(4)新窑(明、清);(5)啤坝窑(又称“窑垄仔窑”)(明、清);(6)水吼窑(清);(7)溪口徐碗(清)。

(四)龙门滩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13处。

苏洋村,共四处。即:(1)坎脚窑(清);(2)公所窑(清);(3)古洋水尾窑(清);(4)东霤窑(民国)。

村兜村,共3处。即:(1)真武亭窑(清);(2)水头窑甲址(清);(3)水头窑乙址(清)。

朱地村,共5处。即:(1)林地窑(清);(2)水尾窑(清)。(3)坊山窑(清);(4)尾仑窑(清);(5)山垄窑(清)。

(五)南埕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南埕村,共2处。即:(1)瓷窑岭窑(清);(2)瓷窑垄窑(清)。

蟠龙村,1处。瓷窑岐窑(清)。

(六)雷峰镇:1处。

瑞坂村:瑞坂窑(清、民国)。

(七)水口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湖坂村,1处。涌口窑(清)。

邱坂村,2处。即:(1)下楼坂窑(清);(2)白潭坂窑(清)。

(八)葛坑乡: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13处。

葛坑村,1处。胡须窑(清)。

下玲村,共4处。即:(1)坷垄窑(清);(2)石坊窑(明、清);(3)龙广窑(清);(4)二板桥窑(清)。

湖头村,共3处。即:(1)李田窑(清);(2)下仓尾窑(宋);(3)阿腊窑(清)。

龙塔村,共3处。即:(1)乌山岭窑(清);(2)双溪口窑(明、清);(3)鹭鹚坂窑(清)。

大岭村,共2处。即:(1)龟洋窑(清);(2)苏田窑(明、清)。

(九)杨梅乡:

窑址在白叶村,共4处。即:(1)下坂窑(清);(2)仑仔边窑(清);(3)牛头尾山窑(清);(4)荣福堂后山窑(清)。

(十)上涌乡:窑址分布在14个村,共31处。

上涌村,1处。月形仑窑(明、清)。

云路村,2处。即:(1)东洋尾窑(叉称“屈斗楼窑”)(清);(2)陈兰坂窑(清)。

曾坂村,1处。瓷窑坪窑(清)。

黄井村,1处。瓷窑坪窑(清)。

辉阳村,1处。仙亭厂窑(清)。

下涌村,共7处。即:(1)虎龙头窑(清);(2)虎垄坪窑(清);(3)后寮埯窑(清);(4)碗窑山窑(清);(5)桌头坂窑(清);(6)花树格窑(清);(7)潭仔边窑(宋)。

桂格村,共5处。即:(1)和玉窑(清);(2)胡龙桥头窑(清);(3)麒麟斩尾窑(清);(4)许坑林窑(明、清);(5)凤坑后碗窑(清)。

后坂村,1处。后坂窑(清)。

西溪村,4处。即:(1)常思窑(清);(2)水尾林窑(清);(3)炉坂窑(清);(4)西溪炉窑(清)。

门头村,3处。即:(1)黄仔坂窑甲址(清);(2)黄仔坂窑乙址(清);(3)吾洋窑(清)。

中洋村,1处。陈七垄窑(清)。

下村村,1处。后格垄尾窑(清)。

桂林片(含桂林、中洋、下村、门头、东山5个村)共3处。即:(1)羊条窑甲址(清);(2)羊条窑乙址(清);(3)羊条窑丙址(清)。

(十一)汤头乡:窑址分布在4个村,共16处。

汤头村,共5处。即:(1)洋头瓷窑路(清);(2)石公格窑(清);(3)格头窑(清);(4)赤土寨窑(又名“水尾山窑”)(清);(5)山边洋窑(清)。

岭脚村,共3处。即:(1)石坊垄窑(清);(2)长坂窑(清);(3)瓷窑垄窑(清)。格中村,1处。丘埕窑(清)。

福山村,7处。即:(1)社里岭窑(清);(2)下楼坂窑(清);(3)西墓丘窑(宋);(4)路尾窑(清);(5)苦竹埯窑(又名“桥头窑”)(清);(6)牛头格窑(清);(7)瓷窑坪窑(清)。

(十二)桂阳多: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9处。

涌溪村,共3处。即:(1)洪潮坑窑(又名“龙泽坑窑”)(清);(2)瓷窑坑窑(清);(3)后洋坂窑(清)。

王春村,共2处。即:(1)镇倒村窑(又名“颠倒村窑”)(清);(2)下地洋窑(又称“下甜洋窑”)(清)。

梓溪村,1处。斜岭脚窑(清)。

彭坑村,共2处。即:(1)下林坑湖头坂窑(清);(2)永丘村窑(清)。

安章村,1处。下过路窑(清)。

(十三)大铭多: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6处。

联春村,2处。即:(1)瓷窑(清);(2)瓷窑仑(清)。

大铭村,1处。瓷窑坑窑(清)。

琼山村,共3处。即:(1)下格坑窑(清);(2)后溪窑(清);(3)单山隙窑(清)。

(十四)国宝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4处。

南斗村,1处。溪口窑(清)。

祥云村,1处。上云窑(清)。

格头村,2处。即:(1)格头窑甲址(清);(2)格头窑乙址(清)。

(十五)赤水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3处。

苏坂村,1处。瓷寮坝窑(清)。

铭爱村,1处。霤头尾窑(清)。

东里村,1处。东官洋窑(清)。

(十六)春美乡:1处。

尤床村,尾桥下窑(宋、元)。

(十七)美湖乡:1处。

上田村,墓林窑(唐、五代)。

上述窑址如按年代分,唐-五代共1处,分布在1个村;宋、元时代共42处,分布在17个村;明代30处,分布在12个村;清代177处,分布在62个村;民国时期55处,分布在15个村。上述窑址的年代分布,为研究中国民窑——德化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古窑址调查中,还采集了一批各时代的瓷器标本,为德化瓷的历史研究和产品特色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四、古陶窑址

至1988年,全县4个乡镇5个村中发现古陶窑遗址8处。即:

浔中镇隆泰村的“乐陶窑”和“三车洋窑”;

春美乡尤床村的“洋头窑”、“仑头坪窑”及古春村的“盖德尾窑”;

杨梅乡杨梅村的“王坑窑”;

赤水镇永嘉村的2处陶窑。

走进交城县磁窑古村

该村村史馆一角

该村大槐树景点

改造后的磁窑村部分旧居

交城县城东北3公里的卧牛山上,隐匿着一座静谧安详的古村——磁窑村。

在岁月的长河里,磁窑村历经风霜洗礼,依然古韵犹存。四月的磁窑村,山清水秀、桃红柳绿、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磁窑村因唐代烧瓷而得名,史载——交城窑。据记载,交城磁窑村有唐代瓷窑遗址,并出土了黑色釉、饰有月白色彩斑的唐代花瓷腰鼓。交城窑是山西唐代始烧的六座窑口之一,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磁窑村东依晋阳路,西傍交岭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近年来,在交城县文化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磁窑村积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创新村史馆建设工作。并加快建立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加大对磁窑村等传统民居村落的挖掘保护。充分利用唐瓷文化,欲将磁窑村打造成富裕、美丽的生态旅游乡村。

过去的磁窑旧村,残留的只是破损的村落和往日的回忆。如今,当你再次走进磁窑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水泥路环村穿巷,村民房前屋后花草争荣竞秀,村庄犹如铺开的一幅水彩画。“现在的村子才配得上叫美丽乡村,之前怎么也不敢想象!”有村民这样说。

2019年6月,磁窑村乡村记忆博物馆、农具陈列馆已开馆。

“交城县城北卦山-田家山-坡底-磁窑旅游线路,拥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传统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非遗项目及市县文保单位、非遗项目多处,集中连片,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也是两河治理的中间地带,是规划的文化产业园区。”交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9年以来,交城县文化和旅游局一直在下大力气推动这项工作,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全面规范实施这一项目实施,交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提出了“三山一体、两河贯通、五村联创”的推进思路,即以卦山天宁寺龙山玄中寺、王山圆明寺竖石佛景区,三处国保单位统筹布局、一体化管理;以瓦窑、磁窑两处省保遗址为依托,打造磁窑河、瓦窑河两河治理河带景观建设,使两河治理的成果与北部边山成为一体;以瓦窑-田家山-坡底-蒲渠河-磁窑启动“五村联创”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实施边山治理,推进全域旅游大县城项目建设。

目前,作为全国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磁窑村已恢复了有交城文明活化石之称的“大槐树景区”,改造传统民居小院5处,完成了20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前期工程,启动申报“交城窑”非遗项目,打造“磁窑村村公所”旧址景区,开发交城窑陶瓷博物馆和产品研发等。

据悉,接下来,交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不断提高文化品味,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修复、文物保护相结合,力争把磁窑古村打造成集陶器文化体验功能,院落民俗文化功能,怀旧摄影、休闲度假功能等于一体的生态古村落,磁窑村于无声处换了新颜。(记者 曹永亮 通讯员 李娟)

吕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