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永安桥

桥上永安桥

桥上永安桥, 位于襄垣县侯堡镇桥上村西,又名桥上桥,为单孔重拱石桥。据民国《襄垣县志》记载,清末王万琦筹款补修。桥上下重叠,下拱券为沙石镶面纵联式,上拱券为青砖镶面纵联式,故又名“桥上桥”。东西走向,桥面长50 米,宽6.2 米。桥北侧存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 年)的增修碑1 通。

踏上隐藏在南康北部莲花山下的永安桥, 让人仿佛穿越岁月之河 !

赣南多山,数以万计的溪流纵横交错地流淌在这方有着近千万人口的明净山水中,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客家人他们逢山开地,遇水架桥,穿越历史的洪荒,踏上隐藏在南康北部山区坪市乡莲花山下的永安桥,让人仿佛穿越岁月之河。

(蓝天白云下的永安桥)

永安桥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朴素,古老,凸显沧桑。永安桥属于罕见的石木结构叠梁式廊桥,跨度约13.2米,宽约4米。桥墩为船形,前尖后方,它和桥身均用数十根长短不一的麻石条构建而成。在桥身上面,盖有走廊式的楼阁,两侧则架着简易的木凳和护栏,并均匀地竖着4根方形石柱。,桥梁上铺了平整的麻石条,供行人和牲畜行走,桥身上盖用木头廊屋,像透风的房子,夏季凉爽,冬季暖和,是山里人茶余饭后聚集的好去处,更是路人歇脚的好地方,整座古桥坚固耐用,至今仍起着供村民们通行和小憩的作用。

(永安桥上的歇息的老者)

永安桥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来是木桥,民间也叫暗桥,民国1934年,坪市钟屋村一乡贤发起了募捐,他们为节省开支就地取材,用山上的木头,河里的鹅卵石,山里凿好的麻石条,建起了这座廊桥。坪市地属南康北部山区,,是赣南连接吉安的北大门,这里也是大余,南康,唐江,通往上犹,遂川,湖南,广东的一条要交通要道,山区大量的木油,笋干,稻米,香菇土特产,由经这里运到唐江,赣州,而从广东贩运过来的盐巴,药品,肥皂,等紧俏城里货又从这廊桥经过源源不断地肩挑,马背地涌进山里来,极大地为山里人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 。1929年朱毛红军从井冈山上下来奔赴赣南开展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当时驻扎在上犹营前的彭德怀带领部队从紫阳由经永安桥来到了坪市 (当时叫做太路坪),据桥附近的村里年长的老人说,当时永安桥的路边有茶店,,马棚,货店,客栈,每每墟日时,小小的廊桥上赶集的,卖货的,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

(永安桥下溪水里的村民)

"永以为好,且安且吉".风雨廊桥,几多梦想,都在时事变迁中淹没,淡忘,如今,藏在南康北部山区莲花山下的永安廊桥,和桥头那无限延申的弯弯的山路已不再是交通要道,但是经过岁月的风雨洗礼后依然屹立在涓涓溪流上的石墩石条撑起下的木廊灰瓦,和安坐在石桥上望着远方的山外无限沉思的老者以及仍然在廊桥行经的路人,他们的交相辉映,就是一段南康北部山区恢弘的历史,一个客家族群筚路蓝缕建设美丽家园的故事,一方山里人袅袅升起,生生不息的烟火,一场商贾流通,兵戈铁马的回忆,它们在风雨中坚守数百年,始终青苍不息……

(山水簇拥下的永安桥)

(永安桥头上逢墟后回家的村民)

(永安桥面上的麻石条)

(永安桥桥头上拄着拐杖的老者)

(永安桥下的小溪)

(永安桥下的像船一样的桥墩)

(永安桥西边山路上的老人)

(永安桥头上人家竹篙上的衣服)

摄影师简介:邓建人,江西南康人,编辑,专栏作者,大型公益文化平台“客家风骨”创始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和法国希帕图片社签约摄影师,喜欢乡土文化的执著寻找与精神家园的诗意守望,目前致力于创作客家人文影像专题“屋檐下的客家”。

沈阳第一桥 - 永安桥

永安桥,沈阳的赵州桥

沈阳·于洪·永安桥】大御路,是清代北京至沈阳的陆上交通大通道,为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进兵辽西和关内时最早铺筑。清王朝定都北京后,成为清帝东巡和运送"御物"所行之路,故称"大御路"。皇太极在后金天聪八年(1634)将沈阳改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从此沈阳有了盛京之名;顺治十四年(1657)设奉天府,沈阳又有了"奉天"之称,因此大御路也称为"京奉大御路"。

【沈阳·于洪·永安桥】永安桥,亦称"大石桥",位于于洪区大兴街道永安桥村,为清代皇太极崇德六年(1641)所建。据《奉天通志》载,清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下令,在永利闸的原址利用该闸的石材,修建大石桥,即永安桥。永安桥是大御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御路东端最后一座津梁,又为先帝皇太极所建,向来为清代官方重视。300多年后的今天,它又成为大御路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古迹。

【沈阳·于洪·永安桥】桥为三孔石拱桥,内部砌砖,路面平铺石块。全长37米,通宽14.5米,路面宽8.19米。桥面两侧装饰有石栏杆、抱鼓石及大小狮子等。有望柱19对,拦板36方,板上有扶手,板心透雕三孔,每孔四角有浮雕。端柱外置抱鼓石,鼓心浮雕双鹿、双虎、麒麟、羊、牛、三雀、盆景、猫蝶等。抱鼓石外置大小狮子各一对。

【沈阳·于洪·永安桥】桥身三个券孔,中孔宽3.73米,高2.05米,券脸石浮雕二龙戏珠。次孔宽3.33米,高1.83米。孔间外壁两侧分嵌石雕龙首龙尾一对,龙首迎水向北,龙尾顺水向南,桥斟两侧有分水石及泊岸石等。桥自建成后屡经重修,石材及雕饰技法皆有差别,仅石色就有红、白、青、褐等。

【沈阳·于洪·永安桥】桥东路南有一建桥碑,为绿泥板岩碑身,碑高1.63米,宽0.18米,厚0.19米,刻满、汉、蒙古三种文字,碑面为"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大清崇德六年岁次辛巳吉旦",碑阴为"雇工牛录章京周元勋,督工甲喇章京臧国祚,石工伍朝贵",记载着建桥的决策者、指挥者、监工和石匠名字,以及建筑时间。

【沈阳·于洪·永安桥】 大御路是清帝东巡所走的路,清帝从顺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后,凡经10位皇帝,其中有4个皇帝10次东巡,16次经过大御路上,并从永安桥上通过,往返于京师与盛京。东巡路上,游历先祖创业之地,皇帝不免有感而发,从启跸京师到沿途行宫,大御路上的每一处古迹到先帝的遗物,从天气阴晴雨雪到风土人情,都成为他歌咏的对象。

【沈阳·于洪·永安桥】 康熙二十一年(1682)皇帝第二次东巡,干脆驻跸在永安桥西,仔细观赏永安桥风光,作《过永安桥口占》一首:"夹路飞尘宿雨消,十年曾此驻龙镳,春风城阙知非远,几处轻寒变柳条。"

【沈阳·于洪·永安桥】乾隆十九年(1754),弘历二过永安桥,再作《永安桥》诗一首,并作序:"盛京城西广宁向多沮洳,行旅颇艰。我太祖初定沈阳,即命修除叠道一百二十里,太宗崇德六年又建永安桥,自是师行无阻。用集大勋,策马经过,摛毫志事。"诗曰:"除道修桥经指挥,师行来往迅如飞。奚称贞观征辽日,布土徒劳奏绩稀。"

【沈阳·于洪·永安桥】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三过永安桥,又作《题永安桥》一首:"向多沮洳盛京西,百廿里修道似堤。更建坦行永安约,遂教直接广宁蹊。当年师旅资挞伐,此日农商受福禔。有举胥为奕世计,经过惟亹继绳兮。"

【沈阳·于洪·永安桥】因为有了这座永安桥,也大大缩短了沈阳通向关内的距离。可以想象,在那时,皇帝东巡的队伍从永安桥上浩浩荡荡而过的气派,同时,该桥对推动盛京的繁荣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沈阳·于洪·永安桥】1963年该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内容转自于洪旅游,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沈阳市旅游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