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文庙

襄垣文庙

襄垣文庙位于山西省襄垣县城新建街第二中学内,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元元贞二年至大德四年(1296—1300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大成殿、东庑殿、藏书楼。

襄垣人不得不去的地方——襄垣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

说起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山西剪纸、孝义皮影戏、晋剧等等,但襄垣鼓书、襄垣秧歌、襄垣炕围画类似这样的非遗,你知道多少呢?

在山西,有这样一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为主题的公共文化展示体验馆——襄垣非遗馆。

襄垣非遗馆

乡情乡韵真如幻 余音余味久弥新

襄垣非物质文化体验馆坐落在府西街,是我省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共占地500平方米,常年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到目前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外来人员了解襄垣的首选窗口。

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免费观看实物和史料,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民俗展示,非遗现场表演,更能与非遗继承人零距离互动,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听起来是不是非常棒呢?

据可考,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栖息。在商朝,襄垣或曾是一个叫“襄”的方国。而后,以城为春秋末期赵襄子所筑,始有“襄垣”之名。

关于襄垣的记忆,我们无法用简单的一个手艺、一方习俗概括,它是一种地域文化——包涵了世代对土地、庄稼、火焰、炊烟、农具、女红、歌谣特有的情感密码。

彷如每一个襄垣人与生俱来的胎记。它的最初和永恒,往往城是乡的向往、乡是城的老家,只是有了可以触摸的“乡土之根”,就不会有谁在精神上多么沉闷。

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其实也是一个缩微了的“文化故乡”。

整个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内设非遗展示区、历史民俗展示区,采用静态展示和动态表演,综合展示和专题展示,传统图文、实物展示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手法,全方位为参观者提供包括民间艺术技艺体验、现场艺术表演、观众互动、传统民间艺术技法的培训、旅游接待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与其说它的出现,是复活了一段乡土时光的记忆,不如说在承载襄垣文脉的同时,作为融入居民生活的文化地标,进一步彰显着美好的文化意义。

非遗展示区

襄垣县是我省唯一的非遗普查试点示范县,全县在普查中共发现2200余项民间非遗资源

襄子老粗布手工技艺

一入馆内便可以看到手工艺人在织布机上织布,即襄子老粗布

襄子老粗布,又名“老土布”,其主要原料是棉花,制作程序纯手工操作,整个生产过程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

其历史悠久,工艺积淀厚重,对研究地方棉纺织业和服饰民俗演变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襄子老粗布织造工序复杂,步骤严格,工艺考究:选棉花、弹花、搓花卷、纺线、染线、络线、合线、径线、浆线、刷布、挂线、栓线、穿荇板、缠线、上棱、牵机、织布、下机、浆布、捶布等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里还有诸多子工序,千丝万缕,环环相扣。

除白布外,若织花格布则又需染色、煮线、晾线、合成等多道复杂程序才能成布。“襄子”老粗布独有的纺织技艺,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襄垣鼓书

各个非遗展区都做了场景还原,国家级非遗项目襄垣鼓书展区的场景是砖砌的农家小院大门,大门口有两个石狮子,门上贴着对联,门楼上挂着灯笼,一派农家喜迎新春的场景。

进入农家小院,院子里六七名民间艺人围坐一张方桌正表演着,场景热闹非凡。桌子的同一个架子上挂着鼓、锣、镲等打击乐器,另外桌腿上还挂着个手板,桌子上挂着镲。同时在桌子上挂着的还有钵盂、股架、书股、小梆、小落架等。

关于襄垣鼓书,流长的源远已很难一下子说得清。它上承宋元“鼓儿词”的说唱传统,融会当地“莺歌柳”即“柳调”的表演艺术,并与之合流,成型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朝中叶,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每一个襄垣人生活。

举凡节日娱乐、婚丧嫁娶、祈福禳灾、兴建迁徙等生活礼仪和民俗活动,无一能绕开襄垣鼓书的身影。

尤其是它那一人手脚并用,同时演奏平板鼓、挂板、脚锣、小锣、镗锣、脚梆、木鱼、镲、钹、惊堂木等全套击乐,及哭、悲、喜、怒等功能化的唱腔,岂止演绎的是一种土腔土调,而是可以撼动整个太行山的“中国原生态摇滚乐”。

襄垣秧歌

襄垣秧歌被美誉为“山西戏曲艺术发展的鲜活标本”,它的起源大约是在明末清初。是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基础上,吸收社火挑高、地圪圈及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元素,而出落为一个板式齐全、唱腔优美、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表演幽默、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剧种。

虽说《小二黑结婚》已一演近七十个年头,但当年红遍太行山的风头还在。并有荣膺的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戏剧奖《豫让与襄子》,以一场场“视听盛宴”,持续而深度点燃了襄垣秧歌的集体记忆。

襄垣炕围画

炕围画展区,两名妇女坐在土炕上绣鞋垫、剪纸,她们身后的炕围上描绘着八仙过海、戏剧人物等传统图案,这种在生活中已很少见到的场景,让人赞叹不已。

炕围画,其实也叫“炕围子”。在中国起于唐末,兴于宋代,鼎盛于民国时期,它是中国北方农村老百姓为防止炕周围墙面脱落蹭脏衣服被褥,而在环炕的墙上涂上高约二尺的“围子”。

在上党地区乃至山西全省,襄垣炕围画堪称独树一帜。它汲取壁画年画建筑彩绘等艺术元素,赋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坐在和乡村一样的炕头边,打量这襄垣炕围画,亲切而温暖的感觉就像灶火里那纯净的火苗。

襄垣手工挂面

它应该称得起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压、卧、盘、架、分、醒、拉、晾、潮、裁和装,这十多道工序原本就是手工挂面的手艺。

从舌尖上的襄垣开始,一根根银丝就这样世代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了乡土襄垣的每一个早晚和每一圈年轮。

历史民俗展示区

历史民俗展示区以《映像·年代图志》、《风尚·乡俗时光》主题展示旧照片,让人忍不住就能联想到农耕、游艺等的乡土记忆。

诸如方斗、簸萁、油灯、瓦模等一件件正在消失的“宝贝”老物件,寄托了襄垣人最朴素的情感,更是将参展者的思绪拉回到乡村。

这么多正在消失的“宝贝”,大都征集于乡村农家,展示出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印记。

(这些“宝贝”你都叫得上名字吗?)

这些朴素、细微的馆藏风景,抑或在这里与传承大师、传承人的零距离接触,传统民间艺术的现场传习,以及有着年代印记的实物,它们是乡土襄垣最美的表情和内心。

没有什么比它更温暖,也没有什么比它更长久和永恒着襄垣文化的基因。所以在当下或未来,大凡受困于无根的人们,或许这里能慰贴每一颗朝暮精神故乡的灵魂。

内容转载自千年襄垣

投稿 | 商务合作请联系QQ:100370351

襄垣老乡点下面

↓↓↓

襄垣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灵泽王庙

灵泽王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明清

地址襄垣县夏店镇太平村

历史:创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明清均有增修。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大殿、角殿、耳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山门、戏楼、钟鼓楼等,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

灵泽王大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斗栱五铺作计心造,重栱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前乳栿对三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石柱为四角抹棱起线,均有金代确切记年,整座大殿梁栿用材硕大、结构简洁。山门之上建戏楼与正殿相对,东西角殿和东西廊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灵泽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OT

老乡们都在看

河南南召:云阳文庙楚襄王的“世传楚王行宫”

云阳文庙位于云阳镇,为南召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张珙创建,后多次重修。据石碑记载:文庙原为“世传楚王行宫”,楚襄王出巡阅边时,曾路过云阳住宿,建“行宫”一座,故名“楚王行宫”。

云阳文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照壁(已改观)、戟门3间、东西庑各8间、明伦堂5间、配殿3间,另有碑碣5通,古柏树2棵,以及伴池、状元桥等,房屋均为硬山式建筑。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张珙创建;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李玺重修;历经明代嘉靖,清代雍正、乾隆等重修续建,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学宫修建完备。解放前为县立中学校院,今为云阳第一小学校址。

照壁建于清乾隆七年,下部为一长方体底座,砖砌平台;中部为一长方体影壁;上部为七彩琉璃瓦护脊。照壁正面和背面均用陶板镶砌而成,用七彩描画。照壁正面的中下方有三个拱形小门,拱形门两侧,分别镶嵌着两个栩栩如生的大鲤鱼,下面是泛起波浪的大海,恰似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寓意是:从学宫出来的学生都要魁名高中,成为国家之栋梁。

照壁脊顶及背面均为七彩琉璃瓦拼接而成的“二龙戏珠”图形。整个照壁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高雅,气势雄伟壮观。照壁西一米处,耸立着一幢“下马碑”,上面镌刻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十二个大字。

南召县庙学记”碑建于明代成化十八年,据石碑记载:文庙原为“世传楚王行宫”。据考,南召古时是楚国的边界地。楚襄王出巡阅边时,曾路过云阳住宿,建“行宫”一座,故名“楚王行宫”。“南召县儒学之图”碑,高0.76米,宽0.65米。画面用线描阴刻法,以简单线条鲜明地勾勒出文庙全部建筑物及名称。主要建筑分三重,排列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全部建筑80余间。该碑系明成化年间南阳府同知任义建庙时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