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中学

奋斗中学

奋斗中学

奋斗中学是一所历史名校,由著名爱国将领傅作义先生1942年在抗日烽火中创办。傅作义先生有着浓厚的爱国情结,他希望自己创办的学校为国家培育人才。正是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创办了私立奋斗中学,而且受陈嘉庚先生和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他说,今后之教育,当以用为中心,用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傅作义先生尊师重教,他认为,学生之命运,决于教师;学校之命运,决于职员;建校之理想,尤在培养优良之校风。因此,他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准军事化管理,

与当时其他学校相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奋斗精神。

奋斗中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占地总面积为26万平方米,

建筑总面积10万平方米,全校现有98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65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学校为正处级建制,是自治区重点中学和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太原平民中学 ​将红色种子撒向中华大地

校史馆内珍贵的历史文物

庭院深深,满眼是激荡的青春。1月20日,走进位于省城新民北街太原平民中学,校史馆里的一幅幅展板、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讲述,把记者一下拉回到了百年前的情景之中。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为古老的中国送来了进步的思想主张。1922年初春,62位山西籍北大学子在国立北京大学礼堂共同发起教育救国、返乡兴教的倡议。秋天甫至,山西第一所男女同校、首聘女教师、由蔡元培先生亲自题写校名的太原平民中学校便宣告诞生,一大批知名高校的毕业生成为教员,可谓人才济济,精英荟萃。从此,三晋大地上崛起一个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作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基地。

蔡元培手书的校名和发起人名录。

建校发起人之一的郭树帜,1919年8月就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参与创立了《平民》周刊。1921年5月,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省立一中诞生,他是第一批8名团员之一,后经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介绍前往北京,在北大预科学习期间参与了平民中学的筹备工作。

还有一位发起人名叫田培业,赴美留学后回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航空专业技术人才。他于1934年至1935年间,以总工程师的身份,主持设计的“爪哇”号飞机,从设计到制造,完全由国人合力完成,成为当时中国有限的工业能力下所能制造出的最大飞机。

“创立伊始,学校就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把培育进步青年、造就革命干部作为学校创办的起点。”太原平民中学党支部书记辛晓宏介绍道,“当时,学校聘请了张聘珍、常苏民、董文立、李选青、冯伴琴、常风等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教师任教,他们利用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马列主义秘密教育,培养进步青年,为我党培养输送了大批进步青年学生。”

1923年9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委的组织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私立太原平民中学校支部成立。此后,平中团支部组织学生先后参与了1924年至1925年太原各大、中学校开展的以“反对封建制度”为内容的学潮以及1925年5月的“反房税斗争”。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平中团支部参与了“沪案后援会”以及1926年7月榆次晋华纺纱厂的工人大罢工等。

1924年5月,山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成立,高君宇利用他与山西国民党负责人、太原平民中学发起人韩克温等人是山西同乡、北京大学同学的关系,进行了在山西实现国共合作的谈判。

经过高君宇的努力,双方达成了原则性协议,即双方共同派人组成“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筹备委员会”,为国共双方在山西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从众多校友的回忆录中,记者翻看到的是学子们一行行铿锵有力的语句,一幕幕铁血丹心的情景——

1924年,太原平民中学学子、平中共青团组织成员之一的曹汝谦,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铁甲车队政治教官,1929年秋,受党派遣到河南辉县做兵运工作。其间,他恢复党组织,武装“千民会”,成立河南义勇军,使部队扩大到500多人。

1925年6月,郭树棠等创办《晋声》杂志,揭发帝国主义侵华之残暴史实,对学生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次年改为《民生》半月刊,继续为爱国者发声;九一八事变后,学校组织学生接受军事训练,每日出操一小时,准备成立抗日学生军。

张兆祥参加了牺盟会的工作,被捕后,敌人对他软硬兼施,但始终动摇不了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在狱中,他曾先后5次用纸烟盒给党组织和战友们写信,表示誓死不降的坚强决心。在给战友们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肉渣血斑,溅遍了我的全身,但我不知道什么是怕苦、畏惧、犹豫和妥协。我活要活得排场!死也要死得排场!”

“很多学子正是因为在就读期间阅读了先进书籍或受到革命力量的感召,在升入大学或进入社会后,迅速投奔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类组织和战斗队伍,赵军、张云、王立岗、贾玉慈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如红色种子般播撒向了中华大地。”

走进陈列着丰富史料的校史馆,辛晓宏感慨万千,她说:“1924年以来,有55名学子先后考入黄埔军校,有6名学生考上空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们勇赴前线,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铁骨铮铮,无一人投敌变节,这是教育的成功,更是我们学校和国人的骄傲。”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烽烟四起,省城沦陷,日寇铁骑践踏着汾水两岸,美丽的校园变成一片废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被迫南迁。1937年9月,由太原迁移至徐沟县城隍庙继续上课,11月又迁移到运城临汾继续办学,1938年初,迁移至陕西西安

平民中学在辗转飘零中几度艰难复校,直到1995年1月重回太原。

路越走越远,但却更加坚定了师生们教育救国的信念。犹记文瀛湖畔的歌声,那是常苏民老师谱写的战斗音符;忘不了校园内外的演出,那是张武成校长编排的救亡话剧;曾记得课堂上下的互动,那是师生们同仇敌忾的呐喊,是这些绵延不绝的熏陶,让广大进步青年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平民中学学子、陆军第十四集团军原副军长王立岗在回忆录中写道:回忆当年,我的母校对我的启蒙教育,对我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奠定我从事革命工作的基础与动力。

“我们要充分发挥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作用,把红色种子播撒到年轻人的心田。”太原平民中学校长王军介绍说,近年来,平民中学依托校史传承,大力开展思政教育进课堂,实现了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老师与学生、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沟通交流,构建起了思政育人的多元渠道。与此同时,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教育,结合校史传承开展的“惜别童年,迈向青春”全省示范退队入团仪式,已经作为团中央退队入团经典模式向全国推广。

“呼吸新导,民力乃彰;精神之府,平民之光”“这一面旗帜让热血沸腾,这一个理想伴青春同行”,从老校歌的热望,到新校歌的铿锵,近百年来,太原平民中学不断孕育着红色种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山西日报记者范珉菲)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王国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恩施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党史专题学习

今天(6月3日),恩施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中心组成员来到鹤峰县重走红色故地,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初心使命,接受思想洗礼。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讲话。

胡超文一行参观湘鄂边苏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沿着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足迹,胡超文一行先后到湘鄂边苏区革命文物陈列馆、湘鄂边苏区鹤峰革命烈士陵园五里坪革命旧址参观学习。

“清江之水浪涛涛,壮士横眉歌且啸。为使人民求解放,拼将热血洒荒郊。”1929年初,贺龙率红军解放鹤峰县城,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西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战争时期,贺龙11次进出鹤峰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部队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打下了坚实基础。

恩施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集中观看党史学习教育片

青砖瓦房、郁郁青苔。在五里坪革命旧址,胡超文一行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创建苏区开展武装斗争的光辉历史

胡超文一行参观五里坪革命旧址

胡超文指出, 要学好百年党史“必修课”,以“湘鄂边苏区”和“土家风情·美丽恩施”精品线路入选中宣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为契机,组织全州党员干部学好党史,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营养,从恩施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中凝聚力量,从学习张富清老英雄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中锤炼党性,进一步立根铸魂、坚定理想信念。

要答好为民办事“必答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五个围绕”,坚持小切口、影响大、能办到、群众普遍受益直接受益,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社会治理等工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年更比一年强。

要当好绿色崛起“实干家”,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以“拼、抢、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不懈抓好大交通、大旅游、大项目、大产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推进恩施绿色崛起。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王戎 湖北日报 蔡俊 恩施日报 杜瑞芳 田代明

编辑|覃 潇

签发|邹 瑜

奋斗铸就的西北大学荣耀

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

即将过去的“十三五”时期,西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展愿景,撸起袖子加油干,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用非凡奋斗铸就了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非凡荣耀,向时代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回望过去五年走过的路,西大力量稳健自信,西大速度动人心弦。

党建思政得到新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校党委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带队伍、做决策、保落实的领导责任。高校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好”的等次,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获评全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全省高校党建“双创”示范高校、全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单位、陕西平安校园、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等。

理论武装和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不断固化中心组、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四位一体”理论学习体系,培育了干部领读、集体品读、研讨细读、重点讲读、专家解读“五个读”有效联动学习模式。肖捷、胡孝汉、刘国中、易纲等先后来校宣讲。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做好“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以案促改”专题教育。

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制定、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措施》等20余项管理制度,建立了党委书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优秀教师党员联系帮带学生党支部等工作制度,党建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一批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省高校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建设名单和样板支部建设名单。

思政工作对标达效。出台《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方案》等文件,“十大育人工作”“八个子体系”“五十个关键点”协同发力,先进典型引领工程、大学精神建设工程、“三全育人”深化工程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陕西省重点马院,6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影响力人物等称号,27人次在省级以上思政课教学竞赛中获奖。实施“652”行动计划,搭建“乐学+辅学+督学+优学”学风建设体系。作为全国唯一高校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资助育人经验,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配齐建强辅导员专业队伍,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入围奖和全国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师生中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陕西省道德模范、“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先进典型,校团委、党委宣传部获评陕西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博物馆入选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个人和集体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等国家、省级荣誉35次(项),3名本科生入选国家奖学金获奖代表100人名录。

精神文明优势凸显。全面总结25年逐级创建文明校园工作经验,出台《文明校园提升工作方案》,推动教风、学风、作风建设相互贯通、协调推进。2017年,学校被命名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成为获此殊荣的39所高校之一并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10所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典型之一;2020年,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我校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完成了一批校园景观提升工程,颁布了学校视觉形象系统,开展了三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培育了20余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连续五年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成果入选全国网络正能量精品,9件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网络育人作品征集中获奖。

综合改革厚植新动能

“一院一策”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在全校全面铺开“一院一策”改革,将“大学办大学”转变为“学院办大学”模式,传统的内燃机车头牵引模式转变为全方位发力的动车模式。2020年,学校主要领导围绕“一院一策”改革、“十四五”规划,牵头对校内74个单位进行了调研,认真总结巩固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构建综合改革的长效机制。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将该校“一院一策”改革作为典型在《教育工作情况》专文介绍,委托该校开展“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机制研究”项目。《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对学校综合改革举措和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实施大部制改革,形成了对接院系的768条精准服务清单,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完全学分制和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师职务评聘改革,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分层分类学科建设体系、校院科研工作对接机制,提供“订单式”服务,形成重大任务策划机制。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联动机制。推动大学、附中、附小、幼儿园融合互动。

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构建和完善以《西北大学章程》为统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为重点的“一章八制”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治理机制,严格立项备案、合法性审查、会议审核等程序。建立制度废、改、立机制,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370余份,确保制度体系符合实际、与时俱进。

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打造学科“高峰”、拓展学科“高原”,积极探索具有西大特色的一流学科建设新路径。入选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省属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考古学获评A+,理论经济学获评A-,地质学位列全国第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参评的26个学科全部上榜,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高质量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来校调研期间,对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呈现的五大特色给予了高度肯定。

内涵建设不断强化。分层次构建学科建设体系,形成学科纵向发展的梯队效应。凝练学科方向119个,培育学科团队107个,14个团队提出18项学科交叉需求。围绕学科方向、依托学术团队,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物理、化学学科平台已基本建成,生命科学与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立足完善学科布局,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哲学学院,成功复办医学。学校在世界四大大学排名全部上榜,跻身500强,自然指数位列全球第226位,较2016年位次提升224位。

学科管理更加科学。建立学科建设“五大工作机制”,开展三轮精准服务对接,编制《学科建设精准服务调研报告》《学科建设摸底分析报告》,提出学科发展对策建议。搭建“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数据平台”,建成并上线运行学科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充分肯定了该校学科项目管理模式。

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

本科教学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强化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位居全国地方高校和在陕高校首位;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国家层面的突破。1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87门MOOC课程上线运行,17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3门课程入选首批教育部在线国际平台课程,8部教材获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35位,各项教学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省属高校和全省高校前列。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三层次-四模块”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487个,各类双创竞赛共获国家级奖项826个。在已举办的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6项。统筹校内外资源,打造产学研用人才培养“试验田”,建设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3个。

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新增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本实现了博士培养在校内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全覆盖。高质量完成50个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中省抽评的6个一级博士点和6个一级硕士点全部合格。导师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57%,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4000人,在校研究生规模首次突破万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2篇,数量稳居地方高校首位。

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更加完备。出台了政治学习和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等系列制度,举办师德师风宣传月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追求高尚道德境界。“基础地质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亚考古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师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一批单位或教师被授予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陕西省师德标兵和先进个人。

人才队伍结构质量显著提升。以“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为路径,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探访西北大学人才井喷奇观》,推广该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创新举措。新增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98人次、省部级人才234人次,新进专任教师 434人,获批国家和陕西省博士后资助项目152项。开展多层次系列教师培训6000余人次,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教学比赛,在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中获奖26项。

科学研究勇攀新高峰

创新研究能力与项目质量双提升。古生物研究团队发现“清江生物群”世界顶级古生物化石宝库,中亚考古成果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79项,立项经费4.8亿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167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累计到款1.69亿元。发表三大索引论文7468篇,其中SCI论文4554篇;发表人文社科类权威期刊论文357篇,70余篇先后被权威刊物转载。出版《关学文库》《寒武大爆发时的人类远祖》等多部精品力作,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复合影响因子达到1.807。

产学研转化力度大幅提高。成立高技术转移创新研究院,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与西安巨子生物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发并产业化类人胶原蛋白,系列产品终端销售额累计近百亿。与延长石油集团等共建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新型校企研发平台。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组织和参与产学研合作对接百余次,参与科技成果推介活动60余次;完成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千余项,技术交易额3.5亿元。

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署名文章、会见等方式肯定和鼓励该校中亚考古队。围绕新冠肺炎相关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率先在陕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启动陕西高校第一个新冠病毒防治紧急科研专项,附属医院第一时间向湖北派出医疗队。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起成立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陕西丝绸之路考古中心、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陕西省黄河研究院和陕西高校“一带一路”智库联盟、“一带一路”大学智库联盟。

开放办学达到新水平

国内合作走深走实。与西安市等20个地方政府、省文物局等20家政府部门、故宫博物院等35个事业单位、华大基因等53家企业签署了148项合作协议,国内合作布局日趋完善。挂牌6所附属医院。与陕文投集团、西影集团共建西北大学电影学院,系西北地区首个高校电影专业学院。成立南海研究院,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注册成立西北大学朱雀教育发展基金会,利用社会多方资源筹措办学资金。

脱贫攻坚担当有为。扎实开展面向“二县(区)一村”的对口帮扶,校党委常委先后69人次赴帮扶地区考察调研,3000余师生员工深入一线开展帮扶,驻村干部常年扎根基层。建成全国高校首家面向贫困地区的社区学院,引入京东集团设立全国首家校园扶贫主题无人超市。探索实践“真情感动、产业带动、资金融动、技术驱动、奖补促动”工作模式,帮扶地区全部脱贫。教师决策咨询建文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肯定性批示,入编教育部《教育要情》工作简报。学校获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陕西高校“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国际视野越来越宽。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合作开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填补了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空白。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成立“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开展双学位本科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开展全球精英项目。选派1626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比“十二五”增长73.9%。实施“留学西大”品牌工程,招收国际学生5603人,比“十二五”增长50.9%。

国际合作越来越频。被授予一定的出访来访外事审批权,成为陕西省首家获此授权的省属高校。接待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团组356批3798人次,实施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40余项,成立国际联合实验室5个,举办40余场高水平国际会议和11次“诺奖论坛”,获批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3个。办理教师因公出访手续1750人次,比“十二五”增长35.1%。外国专家人数增长至74人,实现规模翻倍。

国际影响越来越大。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地球科学排名最高位列世界107位。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国际山地组织、喜马拉雅大学联盟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9份。成立中亚学院吉尔吉斯中大石油分院,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举办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发挥国际汉唐学院品牌效应,申报和举办教育部“一带一路”援外培训项目等12场高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校园建设呈现新气象

加快硬件建设,打造美丽校园。“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总面积约51.7万平方米。长安校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校园环境明显提升。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代的“十四运”场馆建设任务,建成全国高校可容纳观众数量最多的体育馆,总建筑面积约3.38万平方米、总坐席数9600余个。推动实施中国文化名片工程,太白校区环境升级改造持续推进,聚合文化元素,浓郁文化氛围。

提升后勤服务,打造幸福校园。为桃园家属区加装电梯,完成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对三校区食堂进行了改造,在全省高校率先推出新生自主选床铺,在公共教室和学生公寓安装空调,开设24小时自习室,实现热水进学生公寓、快递进校园,提升师生幸福感、获得感。完成长安校区假山改造和玉兰湖的景观建设。开展“服务明星”、“后勤服务感动”人物评选,将服务育人融入岗位聘用、日常培训、年终考核等各个环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后勤集团千余名职工坚守一线、在岗值班,在具体事、细微事中传递真情和温暖。

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校园。出台《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教学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方案》等,以信息技术引领办学现代化。校园网主干带宽由10Gbps提升至20Gbps,在西部地区高校率先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络平台各类学习资源约1.5T,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力保障了1192门课程线上教学。“网上办事大厅”集成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各项业务64项,校园信息门户汇集各类微服务75项。实现校园卡和“长安通”整合,虚拟校园卡支持银联云闪付、微信等5种支付方式。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实现学校主站等160个校内站点统一管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回首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满怀激越,为自己点赞!为西大点赞!为祖国点赞!为时代点赞!

站在即将迎来建校120年的历史时刻,“十四五”蓄势待发,2035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催人奋进。奋斗着的西大人,前进中的西北大学,将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力践行“公诚勤朴”校训,不断发扬“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埋头苦干、奋发有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学校早日建成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用一个又一个、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不断铸就学校新百年征程中新的更大荣耀!